三八小说网 > 文学电子书 > 黄帝内经灵枢集注 >

第44章

黄帝内经灵枢集注-第44章

小说: 黄帝内经灵枢集注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而合于六经。故邪伤于气。则折毛发理。使正气横倾。淫邪泮衍于肌腠络脉之间。而传溜于血脉。经脉内连脏腑。是以大邪入脏。腹痛下淫。可以致死。而不可以致生。盖阴阳六气。生于五行。五脏内合五行。外合六气。故伤于气者。传溜于血脉。则内干脏腑矣。如病形而不病气者。虽传舍于经脉。只留于肠胃之外而成积也。
  夫虚邪之中人也。洒淅动形。正邪之中人也微。先见于色。不知于其身。若有若无。若亡若存。有形无形。莫知其情。是虚邪伤形。而正邪伤气也。正邪者。天之正气。风寒暑湿燥火也。盖天有此六气。而人亦此六气。是以正邪中气。同气相感也。故曰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伤人者。谓伤人之形也。虚邪者。虚乡不正之邪风。
  形者。皮脉肉筋骨。五脏之外合。应地之五行也。地之五行。应天之五时。地之五方。虚风者。春时之风。从西方来。夏时之风。从北方来。此五行不正之气。故伤人之形。是天之六气。伤人之六气。地之五行。伤人之五形。盖人秉天地之形气。而生成此形气也。是以虚邪之风。与其身形。两虚相搏。
  乃客于形。传舍于肠胃之外而成积也。众人肉坚者。承上文而言二十五形之人。血气不足。不能充肤热肉。以致虚邪之客于形。非比众人之肉坚也。因于天时者。因春时之西风。夏时之北风也。大病乃成者。
  大邪着于肠胃之间而成积也。气有定舍者。言邪气淫 。不可胜论。或着于孙络。或着于经输。而后有定名也。此论风雨伤上。下节论清湿伤下。末节论喜怒伤中。而分为三员也。徐振公曰。一篇之中。
  并不提一气字。而此节用三形字。反复三转。下节云。内伤于忧怒。则气上逆。正所谓风寒伤形。忧恐忿怒伤气。阐发圣义。须全经贯通。方能具大手眼。
  是故虚邪之中人也。始于皮肤。皮肤缓则腠理开。开则邪从毛发入。入则抵深。深则毛发立。毛发立则淅然。故皮肤痛。留而不去。则传舍于络脉。在络之时。痛于肌肉。其痛之时息。大经乃代。留而不去。传舍于经。在经之时。洒淅喜惊。留而不去。传舍于输。在输之时。六气不通。四肢则肢节痛。腰脊乃强。留而不去。传舍于伏冲之脉。在伏冲之时。体重身痛。留而不去。传舍于肠胃。在肠胃之时。贲响腹胀。多寒则肠鸣飧泄。食不化。多热则溏出糜。
  留而不去。传舍于肠胃之外。募原之间。留着于脉。稽留而不去。息而成积。或着孙脉。或着络脉。
  或着经脉。或着输脉。或着于伏冲之脉。或着于膂筋。或着于肠胃之募原。上连于缓筋。邪气淫 。
  不可胜论。(飧叶孙胜平声)
  此言风雨虚邪。伤于形身之上。从形层传舍于内而成积也。夫邪之中人。必先始于皮毛。人之形虚。
  则皮肤缓而腠理开。开则邪从毛发入。入则抵深。深则毛发立。盖气者。所以充肤泽毛。如邪伤气。
  则折毛发理。此邪入于皮肤而气不伤。故毛发立。淅然者。洒淅动形也。皮肤痛者。邪留于皮肤也。
  络脉者。浮见于皮肤之孙脉络脉。在络之时。痛于肌肉者。邪留于肌肉络脉之间。而不得入于经也。
  缪刺篇曰。邪之客于形也。必先舍于皮毛。留而不去。入舍于孙脉。留而不去。入舍于络脉。留而不去。
  入舍于经脉。内连五脏。散于肠胃。此邪之从皮毛而入。极于五脏之次也。如此则治其经焉。今邪客于皮毛。入舍于孙络。留而不去。闭塞不通。不得入于经。流溢于大络而生奇病也。息、止也。大经乃代者。谓邪止于肌肉络脉之间。不得入于经脉。而流于大经也。大经者。经隧也。经隧者。五脏六腑之大络也。传舍于经者。传舍于胃腑之经隧。足阳明之脉病。故惕然而喜惊也。输者。转输血气之经脉。
  即脏腑之经隧也。脏腑之大络。左右上下。并经而出。布于四末。故邪留于输。则六经不通。四肢之肢节痛也。腰脊乃强者。脏腑之大络。通于督络之长强也。伏冲者。伏行腹内之冲脉。冲脉者。起于胞中。
  挟脐上行至胸中而散于皮肤。充肤热肉。濡养筋骨。邪留于内。则血气不能充溢于形身。故体重身痛也。
  留而不去。传舍于肠胃。在肠胃之时。贲响腹胀。多寒则肠鸣飧泄。多热则溏出糜。糜者。谷之不化者也。募原者。肠胃外之膏膜。留着于脉者。募原间之脉络也。稽留其间而不去。则止于此而成积矣。
  孙脉络脉者。募原中之小络。经脉者。胃腑之大经也。输脉者。脏腑之大络。转输水谷之血气者也。伏冲者。
  伏行于腹之冲脉。募原者。肠胃之脂膜也。膂筋者。附于脊膂之筋。缓筋者。循于腹内之筋也。此数者。在于肠胃之前后左右。邪随着而为积。邪之淫溢。不可胜数也。徐振公曰。邪伤气。则邪从经脉而内干脏腑。盖三阴三阳之气。生于脏腑。从经脉而出于肤表。故邪亦从经脉而内干于脏腑也。
  邪伤形。则从别络而入于肠胃之外。盖形中之血气。出于胃腑水谷之精。渗出于胃外之孙脉络脉。溢于胃之大络。转注于脏腑之经隧。外出于孙络皮肤。所以充肤热肉。渗皮毛濡筋骨者也。是以形中之邪。
  亦从外之孙络。传于内之孙络。留于肠胃之外而成积。故下文曰。其着孙络之脉而成积者。其积往来上下。臂手孙络之居也。浮而缓。不能拘积而止之。盖外内孙络之相通。是以外内之相应也。倪仲宣曰。古来论完谷不化。有言因于寒者。有言因于热者。今本经以多热则溏出糜。是因于热矣。盖火能速物而出。故不及化。
  黄帝曰。愿尽闻其所由然。岐伯曰。其着孙络之脉而成积者。其积往来上下。臂手孙络之居也。
  浮而缓。不能拘积而止之。故往来移行肠胃之间。水凑渗注灌。濯濯有音。有寒则 满雷引。故时切痛。其着于阳明之经。则挟脐而居。饱食则益大。饥则益小。其着于缓筋也。似阳明之积。饱食则痛。
  饥则安。其着于肠胃之募原也。痛而外连于缓筋。饱食则安。饥则痛。其着于伏冲之脉者。揣之应手而动。发手则热气下于两股。如汤沃之状。其着于膂筋。在肠后者。饥则积见。饱则积不见。按之不得。其着于输之脉者。闭塞不通。津液不下。孔窍干塞。此邪气之从外入内。从上下也。
  此承上文申明留着而成积者。各有形证也。孙络者。肠胃募原间之小络。盖胃腑所出之血气。
  渗出于胃外之小络。而转注于大络。从大络而出于孙络皮肤。其着于内之孙络而成积者。其积往来上下。其臂手孙络之居于外也。浮而缓。不能拘束其积而止之。故往来移行于肠胃之间。胃腑之水津。渗注于外。则濯濯有声。盖留滞于孙络。而不能注于大络也。阳明之经。乃胃之大络。故挟脐而居。饱则水谷之津注于外。故大。饥则津血少。故小也。缓筋者。经于腹内之筋。故有似乎阳明之积。饱则胀。故痛。饥则止而安也。募原者。肠胃之膏膜。饱则津液渗润于外。故安。
  饥则干燥。故痛也。伏冲之脉。挟于脐间。故揣之应手而动。发手则热者。冲脉之血气充于外也。冲脉下循阴股。出于胫气之街。其气下于两股。如汤沃之状者。因积而成热也。膂筋者。附于胁膂之内。在肠之后。故饥则积见。饱则不见。而按之不得也。输之脉者。转输津液之脉。脏腑之大络也。胃腑水谷之精。从胃之大络。而注于脏腑之大络。从脏腑之大络。而出于皮肤。故积着于输之脉。则脉道闭塞不通。津液不下。而皮毛之孔窍干塞也。此邪气之从外而内。从上而下。以成其积也。徐振公曰。手孙络之居也。浮而缓者。谓无力也。胗孙络之浮缓者。胗尺肤也。盖脉之急者。
  尺之皮肤亦急。脉缓者。尺之皮肤亦缓。胃腑所出之气血。从阳明之五里而出于尺肤。是以胗孙络之浮缓。则知其无力而不能拘积也。倪仲宣曰。寸关尺三部。以候脏腑经脉之气。人迎气口。以候在外之气。尺肤以候内在之气。
  黄帝曰。积之始生。至其已成。奈何。岐伯曰。积之始生。得寒乃生。厥乃成积也。
  此承上启下之文。风雨者。在天之邪而伤上。清湿者。在地之邪而伤下。在天曰生。在地曰成。
  故积之始生。得寒而生。清湿之邪。厥逆于下而成积也。
  黄帝曰。其成积奈何。岐伯曰。厥气生足 。 生胫寒。胫寒则血脉凝涩。血脉凝涩。则寒气上入于肠胃。入于肠胃则 胀。 胀则肠外之汁沫。迫聚不得散。日以成积。卒然多食饮。则肠满。
  起居不节。用力过度。则络脉伤。阳络伤则血外溢。血外溢则衄血。阴络伤则血内溢。血内溢则后血。肠胃之络伤。则血溢于肠外。肠外有寒汁沫。与血相搏。则并合凝聚不得散。而积成矣。卒然外中于寒。若内伤于忧怒。则气上逆。气上逆。则六输不通。湿气不行。凝血蕴裹而不散。津液涩渗。着而不去。而积皆成矣。( 莫本切也门上声)
  此言清湿之邪。伤下之形而成积也。 、闷也。厥逆生足 者。邪气厥逆于下。则足胫 。而不得疏利矣。 则生寒。寒则血脉凝涩。而寒气上入于肠胃。入于肠胃则 胀。胀则肠外之汁沫。
  迫聚不得散。日久而成积矣。若卒然多食饮。则肠满。又或起居不节。用力过度。则络脉伤。络脉者。
  即脏腑所出血气之别络也。阳络者。上行之络脉。伤则血外溢于上而为衄。阴络者。下行之络脉。伤则血内溢而为后血。肠胃之络伤。则血溢于肠外。肠外有寒汁沫。与血相搏。则并合凝聚。不得散而积成矣。或卒然外中于寒邪。若兼之内伤于忧怒。则气上逆。气上逆则六输不通。输者。转输血气之脉。六者。手经之输。即阳络也。六输不通。则温肤热肉之气不行。血凝蕴裹而不散。津液涩于络中。
  渗于络外。着而不去而积成矣。此言汁沫迫聚。或肠外之寒汁沫。与血相搏。皆为成积也。或外中于寒。兼之内伤忧怒凝血与津液留着。亦皆成积也。按经脉有手三阴三阳之大络。并经而上循于手。
  足三阴三阳之大络。并经而下循于足。主行血气。渗出于脉外以养形。是以阳络伤。则上出于空窍而为衄血。阴络伤。则内出于肠胃而为便血。六输不得上通于外。则内溢于脉外而成积。
  是外内皆主渗出于脉外者也。徐振公曰。因于风雨所生之积。着于有形而生。故曰生。因于清湿所成之积。乃凝血与津汁。搏聚于空郭之中。如怀子之状。虚悬而成形。盖因于天者。本于无形。
  故附于有形而生。因于地者。乃自成其形也。
  黄帝曰。其生于阴者奈何。岐伯曰。忧思伤心。重寒伤肺。忿怒伤肝。醉以入房。汗出当风伤脾。用力过度。若入房汗出则伤肾。此内外三部之所生病者也。
  此言喜怒不节。则伤五脏之形。而病起于阴也。忧思伤心。形寒饮冷则伤肺。忿怒不节则伤肝。
  醉以入房。汗出当风则伤脾。用力过度。若入房汗出则伤肾。此外因于天之风雨。地之清湿。内因于五脏之情志。而成上中下三部之积也。按五脏只曰生病。而不曰积。盖五脏之病积。在气而非有形也。难经所谓在肝曰肥气。在肺曰息奔。在心曰伏梁。在脾曰痞气。在肾曰奔豚。此乃无形之气积。
  而非有形之血积也。倪仲玉曰。忧思忿怒伤气。故积在气。
  黄帝曰善。治之奈何。岐伯答曰。察其所痛。以知其应。有余不足。当补则补。当泻则泻。毋逆天时。是谓至治。痛者。为积之痛于内也。察其所痛。知其所应者。如着于孙络之积。则外应于手臂之孙络。着于阳明之经积。则外应于光明。着于肠胃募原之积。则外应于 谷之穴会。着于伏冲之积。
  则外应于气冲大赫。着于膂筋之积。则应于足少阴太阳之筋。结于缓筋之积。则应于足太阴阳明之筋。
  成于六输之积。则外应于内关外
  关。通里列缺。支正偏历。积于空郭之中。则外应于阳明之五里。臂腕之尺肤。积于五脏。察其左右上下。则外应于五脏之经俞。审其有余不足。当补则补。当泻则泻。随四时之序。气之所处。病之所舍。脏腑之所宜。毋逆天时。是谓至治。倪仲玉曰。外因之积应于形。内因之积应于脉。
  卷八
  行针第六十七
  属性:黄帝问于岐伯曰。余闻九针于夫子。而行之于百姓。百姓之气血。各不同形。或神动而气先针行。
  或气与针相逢。或针已出。气独行。或数刺乃知。或发针而气逆。或数刺病亦剧。凡此六者。各不同行。愿闻其方。
  此承前章论刺阴阳之人。而行针之不同也。夫五音之人多阴。左右太少之人多阳。百姓者。天下之大众。盖天地之间。六合之内。不离于五。而人亦应之。百姓之气血。各不同形者。谓形中之血气。有盛有少也。六者。谓重阳之人。阳中有阴之人。阴阳和平之人。多阴之人。阴中有阳之人。及粗工之所败也。倪仲玉曰。此篇论刺形。故提二形字。末结一形字。
  岐伯曰。重阳之人。其神易动。其气易往也。黄帝曰。何谓重阳之人。岐伯曰。重阳之人。
  高高。言语善疾。举足善高。心肺之脏气有余。阳气滑盛而扬。故神动而气先行。
  此言重阳之人。神气之易行也。夫五脏内合五行。外合五音。三阴之所主也。心肺居上为阳。肝肾脾居下为阴。阴中之有阳也。重阳之人者。手足左右太少之三阳。及心肺之脏气有余者也。 高高。
  手三阳之在上也。言语善疾。阴中之阳在中也。举足善高。足三阳之在下也。心藏神。肺主气。心肺之脏气有余。
  阳气滑盛而扬。故神动而气先行也。
  黄帝曰。重阳之人。而神不先行者何也。岐伯曰。此人颇有阴者也。黄帝曰。何以知其颇有阴也。岐伯曰。多阳者多喜。多阴者多怒。数怒者易解。故曰颇有阴。其阴阳之离合难。故其神不能先行也。心为阳中之太阳。肝为阴中之少阳。心主喜。肝主怒。心藏神。肝藏魂。魂随神以往来者也。
  神动而气先行者。神魂之相离也。重阳而颇有阴者。阴阳之相合也。阴阳之离合难。故神与魂合。则其神不能先行矣。上文曰气先行。此则曰神。不能先行。盖气行则神行。神行则气行。神气之相随也。
  夫行针者。贵在得神取气。然而神有易动。气有易往。是以数刺而病益甚者。反伤其神气也。仇汝霖曰。喜为心志。怒为肝志。数怒者易解。言其人易怒而易解者。重阳之人颇有阴也。盖多阴者多怒。
  此阳中之阴。故易怒而易解也。
  黄帝曰。其气与针相逢奈何。岐伯曰。阴阳和调。而血气淖泽滑利。故针入而气出疾而相逢也。
  徐振公曰。此言阴阳和平之人。血气淖泽滑利。故气出疾而与针相逢也。倪仲玉曰。谓阴阳之气。皆应于针。
  黄帝曰。针已出而气独行者。何气使然。岐伯曰。其阴气多而阳气少。阴气沉而阳气浮。沉者内藏。故针已出。气乃随其后。故独行也。
  徐振公曰。此言多阴之人。针已出。而阴气独行也。其阴气多而阳气少者。阴气沉而阳气浮。阴阳之相离也。
  故针已出。则微阳之气。随针外泄。阴气独行于内。此阴阳不和。不能交相 守。而微阳之易脱也。
  黄帝曰。数刺乃知。何气使然。岐伯曰。此人之多阴而少阳。其气沉而气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