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八小说网 > 文学电子书 > 黄帝内经灵枢集注 >

第6章

黄帝内经灵枢集注-第6章

小说: 黄帝内经灵枢集注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此言三阴三阳。本于五谷五畜五菜五味之所生也。逆顺五体者。谓三阴三阳之气。出入于皮肤经脉之外内。交相逆顺而行。有疾有徐也。夫行于脉外之皮薄肉脆者则行疾。皮浓肉坚者则行迟。行于脉中之血清脉短者则出疾。血浊脉长者则出迟。此因有形之皮肉血脉而疾迟也。然又有因于无形而为之疾迟者。气之滑涩也。膏、谓膏肥之浓味。粱、稻也。王公贵人。美其食。浓其味。则肌肉柔弱。血气滑利而行疾。山野之人。啜菽茹藿。则其气涩而行迟。此贵贱所秉之气不同。而气生于味也。黄载华曰。皮浓肉坚。血气和缓者多寿。皮薄肉弱。血气 悍者少寿。王公大人。膏粱浓味。则身体柔脆。肌肉软弱。血气 悍滑利。不若田野之人。饮食淡薄之多寿也。
  此勉富贵之人。当节饮食。不宜过于浓味。
  黄帝曰。形气之逆顺奈何。岐伯曰。形气不足。病气有余。是邪胜也。急泻之。形气有余。
  病气不足。急补之。形气不
  足。病气不足。此阴阳气俱不足也。不可刺之。刺之则重不足。重不足则阴阳俱竭。血气皆尽。
  五脏空虚。筋骨髓枯。老者绝灭。少者不复矣。形气有余。病气有余。此谓阴阳俱有余也。当泻其邪。调其虚实。故曰有余者泻之。不足者补之。此之谓也。故曰刺不知逆顺。真邪相搏。满而补之。则阴阳四溢。肠胃充郭。肝肺内 。阴阳相错。虚而泻之。则经脉空虚。血气竭枯。肠胃HT 辟。
  皮肤薄着。毛腠夭焦。予之死期。故曰用针之要。在于知调阴与阳。调阴与阳。精气乃光。合神与气。使神内藏。故曰上工平气。中工乱脉。下工绝气危生。故曰下工。不可不慎也。必审五脏变化之病。五脉之应。经络之实虚。皮之柔脆。而后取之也。
  形气。谓皮肉筋骨之形气。病气。谓三阴三阳之经气。为邪所病也。病气之有余不足者。阴阳血气之实虚也。邪气胜者急泻之。血气虚者急补之。刺者所以取气也。故阴阳气俱不足者。不可刺之。血气皆尽。五脏空虚者。血气之内荣于五脏也。筋骨髓枯者。血气之外濡于筋骨也。阴阳俱有余者。当泻其邪。调其虚实。盖邪之所凑。其正必虚。故当泻其邪。而兼调正气之虚实也。满而补之。则阴阳四溢。溢于外也。肠胃充郭。肝肺内 。溢于内也。外内皆溢。则阴阳相错矣。HT 、虚怯也。辟、僻积也。血气盛则充肤热肉。血独盛则淡渗皮肤。生毫毛。
  经脉空虚。血气竭枯。是以肠胃HT 辟。皮肤薄着。毛腠夭焦。而可与之死期矣。调阴与阳。
  精气乃光。阴阳精气之相合也。合形与气。使神内藏。形气为神之外固也。言能调其阴阳。则精神形气。外华而内藏矣。夫三阴三阳之经气。有因于外邪所伤者。有因于五脏之病而变应于脉者。
  故当审其外内虚实而调之。斯可为上工也。
  卷一
  寿夭刚柔第六
  属性:黄帝问于少师曰。余闻人之生也。有刚有柔。有弱有强。有短有长。有阴有阳。愿闻其方。
  此章论人秉天地阴阳而生。在天为气。在地成形。形与气相任则寿。不相任则夭。刚柔。阴阳之道也。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是故阴中有阴。阳中有阳。内有阴阳。外亦有阴阳。玉师曰。强弱短长。即如四时有寒暑。昼夜有长短。盖人与万物。皆禀此天地阴阳之形气。与时相应。故各有刚柔长短之不同。
  少师答曰。阴中有阴。阳中有阳。审知阴阳。刺之有方。得病所始。刺之有理。谨度病端。与时相应。内合于五脏六腑。外合于筋骨皮肤。是故内有阴阳。外亦有阴阳。在内者五脏为阴。六腑为阳。在外者筋骨为阴。皮肤为阳。故曰病在阴之阴者。刺阴之荥输。病在阳之阳者。刺阳之合。
  病在阳之阴者。刺阴之经。病在阴之阳者。刺络脉。故曰病在阳者名曰风。病在阴者名曰痹。阴阳俱病。命曰风痹。病有形而不痛者。阳之类也。无形而痛者。阴之类也。无形而痛者。其阳完而阴伤之也。急治其阴。无攻其阳。有形而不痛者。其阴完而阳伤之也。急治其阳。无攻其阴。阴阳俱动。乍有形。乍无形。加以烦心。命曰阴胜其阳。此谓不表不里。其形不久。
  夫阳者、天气也。主外。阴者、地气也。主内。然天地阴阳之气。上下升降。外内出入。是故内有阴阳。外亦有阴阳。皮肉筋骨。五脏六腑。外内相合。与时相应者也。五脏为阴。六腑为阳。在内之阴阳也。筋骨为阴。皮肤为阳。在外之阴阳也。病在阴之阴者。病内之五脏。故当刺阴之荥输。病在阳之阳者。病在外之皮肤。故当刺阳之合。
  谓六腑外合于皮肤。故当取腑经之合穴也。病在阳之阴者。病在外之筋骨。故当刺阴之经。谓五脏外合于筋骨。故当取阴之经也。病在阴之阳者。病在内之六腑。故当刺络脉。故曰病在阳者名曰风。
  病在阴者名曰痹。盖风者天之阳气。痹者人之阴邪。阴阳俱病。名曰风痹。外内之相合也。有形者。
  皮肉筋骨之有形。无形者。五脏六腑之气也。病有形而不痛者。病在外之阳也。病无形而痛者。气伤痛也。阴完阳完者。脏腑阴阳之气不伤也。夫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动静者。天地之体用也。
  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天气下降。气流于地。地气上升。气腾于天。天地之气交也。离中有虚。
  坎中有满。水火之相济也。如阴阳俱动。乍有形。乍无形。乃阴阳之不表不里矣。心为阳而主火。
  水为阴而居下。加以烦心。此阴胜其阳矣。阴阳外内不交。水火上下相克。此天地阴阳之气不调。
  故其形不久。形气之相应也。开之曰。针合天地人三才之道。此篇论人。合天地阴阳。故用针以调其不和。经中大义。当于针病之外求之。
  黄帝问于伯高曰。余闻形气。病之先后。外内之应奈何。伯高答曰。风寒伤形。忧恐忿怒伤气。
  气伤脏。乃脏病。寒伤形。乃应形。风伤筋脉。筋脉乃应。此形气内外之相应也。黄帝曰。刺之奈何。伯高答曰。病九日者。三刺而已。病一月者。十刺而已。多少远近。以此衰之。久痹不去身者。视其血络。尽出其血。黄帝曰。外内之病。难易之治奈何。
  伯高答曰。形先病而未入脏者。刺之半其日。脏先病而形乃应者。刺之倍其日。此月内难易之应也。
  此论外因之病。从外而内。内因之病。从内而外。形气外内之相应也。风寒者。外受之邪。故病形。忧恐忿怒。在内之气。故病脏。夫外为阳。内为阴。病九日者。病发于阳。故用三之奇。
  病一月者。病发于阴。故用十之偶。此以针之奇偶。应病之阴阳也。出络血者。通地之脉道也。形先病而未入脏者。病发于阳。而未入于里也。故刺三时而可愈矣。脏先病而形乃应者。病发于阴。而出于外也。刺之倍其日而愈矣。夫病发于阴而出于外者易愈。留于内者难已。故刺有十日者。有倍其日而刺两日者。此一月之病在内者。
  有难易之应也。
  黄帝问于伯高曰。余闻形有缓急。气有盛衰。骨有大小。肉有坚脆。皮有浓薄。其以立寿夭奈何。伯高答曰。形与气相任则寿。不相任则夭。皮与肉相果则寿。不相果则夭。血气经络。胜形则寿。不胜形则夭。黄帝曰。何谓形之缓急。伯高答曰。形充而皮肤缓者则寿。形充而皮肤急者则夭。形充而脉坚大者顺也。形充而脉小以弱者气衰。衰则危矣。若形充而颧不起者骨小。骨小则夭矣。形充而大肉。 坚而有分者肉坚。肉坚则寿矣。形充而大肉无分理不坚者肉脆。肉脆则夭矣。
  此天之生命。所以立形定气。而视寿夭者。必明乎此。立形定气。而后以临病患。决死生。黄帝曰。
  余闻寿夭。然以度之。伯高答曰。墙基卑。高不及其地者。不满三十而死。其有因加疾者。不及二十而死也。黄帝曰。形气之相胜。以至寿夭奈何。伯高答曰。平人而气胜形者寿。病而形肉脱。
  气胜形者死。形胜气者危矣。(颧音权 音窘度入声)
  此论人秉天地阴阳。生成此形气。有寿夭之不同也。任、当也。果、成也。此天之生命。立形定气。故形与气相任则寿。不相任则夭。夫人皮应天。人肉应地。故皮与肉相果则寿。不相果则夭。形谓皮肉筋骨。血气经络。应经水气脉。通贯于地中。故胜形则寿。不胜形则夭。人之形气。
  天命所生。皮肤缓者。天道之元亨也。是以缓则寿而急则夭。脉乃精血神气之所游行。故形充而脉坚大者为顺。脉小以弱者。荣卫宗气俱衰。衰则危矣。夫肾秉先天之阴阳而主骨。颧乃肾之外候。故颧不起者骨小。骨小则夭。此先天之气薄也。脾主地而主肉。肉坚者寿。不坚者夭。此后天之土基有浓薄也。此天之生命。所以立形定气而视寿夭者。
  必明乎此。先立形定气。而后以临病患。决死生。天年篇曰。以母为基。以父为 。人之寿百岁者。
  使道隧以长。墙基高以方。墙基者。面部之四方也。地、地阁也。墙基卑。高不及地者。四方之平陷也。此人秉母气之薄。盖坤道之成形也。天年篇曰。人生三十岁。五脏大定。不满三十而死者。
  不能终地之五行也。其有因加疾者。不及二十而死。不能终地之生数也。平人气胜形者寿。谓地基固宜博浓。而气更宜胜形。盖万物资始于天。而天包乎地之外也。病而形肉脱。气胜形者。邪气胜也。形胜气者。正气脱也。
  黄帝曰。余闻刺有三变。何谓三变。伯高答曰。有刺营者。有刺卫者。有刺寒痹之留经者。黄帝曰。刺三变者奈何。伯高答曰。刺营者出血。刺卫者出气。刺寒痹者内热。黄帝曰。营卫寒痹之为病奈何。伯高答曰。营之生病也。寒热少气。血上下行。卫之生病也。气痛时来时去。怫忾贲响。风寒客于肠胃之中。寒痹之为病也。留而不去。时痛而皮不仁。(忾音戏)
  夫形舍气。气归形。形气之相任也。然下焦所藏之精水。中焦所生之荣卫。所以温分肉。充皮肤。濡筋骨。利关节。水随气而营运于肤表。环转无端。如营卫留阻。水道不行。则形气消索矣。
  故刺有三变。变者。使之营运而变化也。荣之血。卫之气。道之出行于外。寒之痹。使之热散于内。夫营卫血气。主出入于外内。故病则止上下行。而为寒热气痛矣。若怫忾贲响。此乃风寒客于肠胃之中。盖以分别营卫之生病。寒痹之为病。本于自生。
  非外因之邪也。痹者。闭也。寒痹者。寒水之为病也。肾为水脏而主骨。在外者皮肤为阳。筋骨为阴。病在阴者名曰痹。留而不去。时痛而皮不仁者。谓肾脏寒水之痹。痛在于外合之骨。而及于皮之不仁。病从内而外也。玉师曰。风寒客于肠胃之中。照应病而形肉脱气胜形者句。盖本篇先论秉气之寿夭。后复论病气之寿夭。然病气有二。一因于风寒之病气。所谓气胜形者是也。一因于营卫稽留。水道不行之病气。所谓形胜气者是也。
  黄帝曰。刺寒痹内热奈何。伯高答曰。刺布衣者。以火 之。刺大人者。以药熨之。黄帝曰。
  药熨奈何。伯高答曰。用醇酒二十斤。蜀椒一斤。干姜一斤。桂心一斤。凡四种皆 咀清酒中。
  用绵絮一斤。细白布四丈。并纳酒中。置酒马矢 中。盖封涂。勿使泄。五日五夜。出布绵絮曝干之。干复渍。以尽其汁。每渍必 其日乃出干。干。并用滓与绵絮。复布为复巾。长六七尺。为六七则用之。生桑炭炙巾。以熨寒痹所刺之处。令热入至于病所。寒。复炙巾以熨之。三十遍而止。
  汗出以巾拭身。亦三十遍而止。起步内中。无见风。每刺必熨。如此病已矣。此所谓内热也。
  (矢屎同 音氲 音岁)
  痹者。留而不行也。寒痹者。肾脏寒水之气也。夫人秉先天之水火。以化生五行。肾受天一之精气。而交通于四脏。如水火不济。五行不交。则留而为寒痹疾。故以火 之者。以火益水也。
  夫肺主皮毛。饮酒者先行皮肤。先充络脉。用醇酒者。使肺肾之相通者。蜀椒形色像心。皮红子黑。具中虚之象。用蜀椒者。使心肾之相通也。脾为阴中之至阴。干姜主理中之君品。用干姜者。
  使脾肾之相通也。桂为百木之长。用桂心者。使肝肾之相通也。蚕食桑而成绵。三者皆白。肺之品也。用绵絮一斤。白布四丈。十遍者。使在地之阴邪。
  从天表以终散。所谓热于内而使之外散也。夫王公大人。固不可以火 。而布衣独不可以药熨乎。
  此盖假大人布衣。以明脏腑相通。阴阳交互。是以治法之有通变也。学人当体法先圣之用意周密。
  取法精微。不可图安苟简也。张开之曰。上古用分两品数。汤丸散剂。各有精义。君一臣二。奇之制也。君二臣四。偶之制也。君二臣三。奇之制也。君二臣六。偶之制也。近者奇之。远者偶之。
  汗者不以奇。下者不以偶。近而奇偶。制小其服。远而偶奇。制大其服。大则数少。小则数多。
  多则九之。少则二之。此品数奇偶多少之有法也。凡治中土者。多用五数。欲下行者。多用三数。
  欲从阴而上升。有用至一两一分者。又如芫花乱发。熬如鸡子。石脂戎盐。大如弹丸。此分两用法之精微也。夫理中者用丸。行散者用散。行于脏腑经络皮肤者用汤。又如抵当丸、陷胸丸、干姜散、败酱散之类。捣为丸为散。而复以水煎服。此汤丸散剂之各有所取也。
  卷一
  官针第七
  属性:凡刺之要。官针最妙。九针之宜。各有所为。长短大小。各有所施也。不得其用。病弗能移。
  疾浅针深。内伤良肉。皮肤为痈。病深针浅。病气不泻。支大为脓。病小针大。气泻太甚。疾必为害。病大针小。气不泄泻。亦复为败。失针之宜。大者泻。小者不移。已言其过。请言其所施。
  病在皮肤。无常处者。取以 针于病所。肤白勿取。病在分肉间。取以圆针于病所。病在经络痼痹者。取以锋针。病在脉气少。当补之者。取之 针。于井荥分输。病为大脓者。取之铍针。病痹气暴发者。取以圆利针。病痹气痛而不去者。取以毫针。病在中者。取以长针。病水肿不能通关节者。取以大针。病在五脏固居者。取以锋针。泻于井荥分输。取以四时。
  官、法也。九针之法。有大小长短之制。有浅深补泻之宜。有三五九十二刺之法。各有所施也。
  如不得其用。病勿能移。而反为害焉。
  凡刺有九。以应九变。一曰输刺。输刺者。刺诸经荥输脏输也。二曰远道刺。远道刺者。病在上取之下。刺腑输也。三曰经刺。经刺者。刺大经之结络经分也。四曰络刺。络刺者。刺小络之血脉也。五曰分刺。分刺者。刺分肉之间也。六曰大泻刺。大泻刺者。刺大脓以铍针也。七曰毛刺。
  毛刺者。刺浮痹皮肤也。八曰巨刺。巨刺者。左取右。右取左。九曰 刺。 刺者。刺燔针则取痹也。(输 俞互用 音萃燔音烦)
  上节论针有九者之宜。此论刺有九者之变。一曰输刺。刺五脏之经输。所谓荥输治外经也。
  远道刺者。病在上而取下之合穴。所谓合治六腑也。盖手足三阳之脉。其原皆在足。而上循于颈项也。大经者。五脏六腑之大络也。邪客于皮毛。入舍于孙络。留而不去。闭结不通。则流溢于大经之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