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八小说网 > 文学电子书 > 老子道德经(分类诠释) >

第5章

老子道德经(分类诠释)-第5章

小说: 老子道德经(分类诠释)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成之熟之,养之覆之。
【注释】道造就了适宜万物生长的大环境,万物各自以自己遵循自然规律、适应环境而养成的天性〃德〃得到畜养,在道和德两方面的作用下,万物得以生长发育,成熟结果,养育和循环往覆。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注释】 宰:主宰,干涉。玄德:玄妙幽冥的德行。
四时代御,阴阳大化,风雨博施,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道造就了适于万物生长的大环境,其有功而不自恃,滋生万物而不任意主宰,这可谓是玄妙幽冥之德。修身处事治国平天下,均应效法道之所为,〃生而不有,为而不持,长而不宰〃。 


意译

 万物本〃道〃而萌生,各依赖适应〃道〃而形成的德性得到畜养,物质赋状而成形,环境态势而造成。因此万物无不尊崇〃道〃而珍贵〃德〃。
 〃道〃之所以受尊崇,〃德〃之所以被珍贵,就在于其不主观地干涉万物,而任由万物自然适应来形成。
 所以〃道〃使之得到萌生,〃德〃使之得到畜养,使其生长发育,成熟结果,得到爱养和保护。
 生之而不据为己有,为之而不自恃其能,位居首长而不任意主宰,这可谓是玄妙幽冥之德行。




 原十一章 三十辐共一毂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注释】辐:车轮上连接轮辋和轮毂的辐条。毂:车轮中心的孔型部件,车轴内贯,外连辐条。无:指车轮中心的圆孔,是车轮的枢纽。
三十根幅条共绕聚一轮毂,有了毂中的空虚处,才有了车的作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注释】埏:调和。埴:黏土。户:房门。牖:窗户。
调和黏土用黏泥来制作烧成陶器,使其中空,才有了器皿的作用。人们建造房子,开辟门窗,只因有了其间的空虚处,才有了房屋的作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注释】以上举例是借物来形象地说明道的虚通之用。〃有〃和〃无〃是事物的两种表现形式,它们之间的关系是辩证的统一。常人只是看到了事物表面之〃有〃,而不能充分认识事物内含之〃无〃,而〃有〃的真正效能,却是因为其中的〃无〃在起作用。


意译

 三十根幅条共绕聚一轮毂,有了毂中的空虚处,才有了车的作用。
 揉合黏土做成器皿,有了其间的空虚处,才有了器皿的作用。
 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有了其间的空虚处,才有了房屋的作用。
 所以实〃有〃之有效能,是因为虚〃无〃在起作用。





 原四十三章 天下之至柔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
 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注释】天下之至柔:天下最柔弱的东西。驰骋天下之至坚:可以左右、影响天下最坚强之事物。
至柔,是说道的应用方式。虽然道的应用方式是至柔至缓,但最坚强的事物也得适应于道
。道就象气一样无所不入,象水一样无所不适。

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
【注释】无有;无有形象的东西。无间:没有间隙。无为:无主观妄为。
客观自然的基本规律,似乎是无有的东西,但任何事物若不遵循于它,也必将遭到亡败的结局。共性就蕴藏在事物个性之中。所以,无一厢情愿执意妄为的顺应客观自然之为,,是最有益的作为。
范应元说:〃无有者,道之门也;无间者,物之坚实而无间隙者也。凡以物入物,必有间隙,然后可入;惟道则出于无有,洞贯金石,可入于无间隙者也。吾者,老子自称。谓道之所以驰骋于至坚,入于无间者,惟柔弱虚通而已。岂有为哉?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而无损也。人能体此道而虚心应物,则不言而信,不动而化,无为而成,岂无益也?〃

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注释】希及之:人们很少能认识和做到。
日月轮回,四时行运,天地不言而万物却能顺道而滋生;大道造就了适宜万物生长的大环境,对万物的行止却不闻不问,而万物却能各得其所;这种不言之教的功效,无为而能无不为的利益,天下少有人能明晓和施及。
范应元说:〃不言之教,柔弱也。无为之益,虚通也。盖柔弱虚通者,大道不言之教,无为之益也,故人当体之。而天下之人蔽于物欲,好尚强梁有为,自生障碍,是以罕有及此道者矣。〃


意译

 天下之至柔者,可左右天下至坚强之事物。
 无形无状者,可深入于似无间隙的事物之中。
 我因此而知晓顺应当然的无主观妄为之有益。
 用客观实际现身说法的不言之教,顺应客观当然的无主观妄为之益,天下很少有人能实行和得到。






(第三节)对立统一的和谐法则──万物负阴抱阳,冲气以为和


 原四十二章 道生一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
 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
 人之所教,我亦教之。
 强梁者不得其死,吾以为教父。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注释】一:即〃道〃,指化生万物的原物质。一生二:意谓一之中包含有阴阳两个方面。二生三:意谓阴阳两方面相互作用而生第三者。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指的就是宇宙由混沌状态演化为有形、有象的天地万物的发展过程。一阴一阳之谓道。宇宙中万物的生化运动,都离不开阴阳的相互作用。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也指出,〃相互作用是事物的真正的终极原因,只有从这个普遍的相互作用出发,我们才能了解现实的因果关系〃 。
【漫谈】我们是基因寄居的生存机器,这里的〃我们〃并不单指人,它包括一切动物、植物、细菌和病毒。不同种类的生存机器各具有千变万化、种类纷繁的外部形状和内脏器官。但它们的细胞基本化学结构却相当一致,尤其是它们所拥有的复制基因,从人到大象到花草到细菌,其体内的分子基本上属同一种类型。我们都是同一种复制基因……即人们称之为DNA的分子……的生存机器。而且根据推断,凯恩斯…史密斯提出了一个饶有兴趣的看法,他认为我们的祖先,即第一批复制基因可能根本不是有机分子;而是无机的结晶体……某些矿物和小块粘土或甚至是化生万物的原物质。
生物在胚胎时,最初只是一个单细胞,即拥有建筑师蓝图的一个原版拷贝。这个单细胞一分为二,两个细胞各自把自己的那卷蓝图拷贝接受了过来。细胞依次分裂,直到几十亿。每次分裂,DNA的蓝图都毫不走样地拷贝了下来,极少发生差错。   
【漫谈】美国著名环境哲学家、环境伦理学家R。F。纳什评价说:〃卡普拉深受正在兴起的生态学的鼓舞,把它视为道家的万物一体意识的西方对等物。实际地讲;卡普拉的确是把握住了二者的深刻会通之处。现代科学中出现了'错综论',这是把秩序与混纯统一起来的科学,按这种理论:自然永远处于秩序与混沌相互转化的过程中,有人指出'错综论'的发现重新恢复了像中国的道家学说这样古老哲学中的智慧,道家学说认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注释】矛盾是事物客观存在的普遍现象,阴阳是事物中矛盾的两个方面,所以我们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来看待一切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对立统一规律是宇宙万物的基本规律,这个规律,不论是在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们思想中都是普遍存在着,矛盾的对立面既统一,又斗争,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和发展。
冲气以为和,就是指自然规律用虚柔不盈的方式对事物矛盾的两方面相互作用,〃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以达到事物的和谐。〃冲气〃是方式、是做法,〃和〃是方向、是目的、是结果。这是宇宙中的一种必然性或者称之为自然律在永远地校正着这种平衡。《易》曰:〃一阴一阳谓之道,阳得阴而成,阴得阳而序,刚柔相适谓之和,万物各得其和以生。〃
【漫谈】老子对〃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这一宇宙基本法则的深刻认识,对我们有极大的启迪作用。重视、追求和保持事物的均衡、和谐,在维持事物的稳定,保持事物的正常发展上,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
例如,在国家政治方面,有史以来哲学家大体可分为希望加强社会约束的纪律主义者和希望放松社会约束的自由主义者两种。纪律主义者需要宣扬某种或新或旧的教条体系,因此就不得不在或多或少的程度上敌视科学,因为他们的教条并不能从经验上加以证明。另一方面的自由主义者大体上倾向于科学、功利与理性,并且是一切较深刻形式的宗教的反对者,然而其极端却又发展成为热狂主义和无政府主义。这种冲突早在我们所认为的哲学兴起之前就在世界上存在着。它演变为各种形式,一直持续到今天,并且无疑地还会持续到未来的时代。
自由主义的显著特色按其广义来讲是个人主义;其渗入哲学则属思想上的主观主义,近代则始于笛卡尔。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使认识的基础因人而异,认为应由自身存在的确实性上建立全部知识,认为〃清晰〃和〃判然〃(两样全是主观的)是真理的判断标准。到了费希特遂认为万物都只是自我的流溢。这种个人主观主义一旦脱缰之后,就只能一泻到底而不可能再被束缚于任何界限内。卢梭和浪漫主义运动又把主观主义从认识论扩张到了伦理学和政治学,最后必然的结局就是巴枯宁式的彻底无政府主义。
十八世纪欧洲的〃感性〃崇拜,就是主观主义在情感与伦理方面的表演,在保卫〃自由〃的战争之光荣显赫的旗号下,激烈地拥护反叛权。从开始类似对自由的崇拜、对英雄的崇拜、对任何激情的崇拜,后来发展成了对国家、对领袖的盲目崇拜和服从,走向了自由主义的对立面。而国家崇拜论则把天主教给予教会,甚至于是给予上帝的那种地位、权力都给了国家,给了所谓能“体现国家精神”的领袖。霍布斯、卢梭和黑格尔分别代表了这种理论的各个不同方面,而他们的学说在实践上就在拿破仑和后来德国希特勒等集权国家和独裁者身上真正体现了出来。
  自有人类以来,国家便一直有着两大关切,一是建立某种传统结构,二是这种传统结构已变得破败不堪时,人类社会便努力摧毁这种传统。没有传统,文明是不可能的;没有对这些传统的破坏,进步也是不可能的。困难的问题就在于如何在稳定与求变之间取得平衡。很显然,自由主义和纪律主义的每一方都是部分正确而又部分错误的。社会传统的秩序固然必要,但个人的自由和权利也应得到相应的肯定。每个社会都受着这样两种相互对立思想的困扰和威胁:一方面是由于过分讲纪律与尊重传统而产生的僵化使社会失去了活力,另一方面是由于过分强调个人自由和权利因而导致国家的混乱或解体。可悲的是,历史中往往就是非此即彼。不是完全的自由无政府状态,就是极其严厉的国家纪律体制。
  一般说来,文明和复兴都是从一种极端醒悟改过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并在一定阶段达到其辉煌时期;这时,旧极端有益的方面虽逐渐减弱但却仍在使社会获利,而走向新极端的弊病还没来得及发展和显现。但是随着新极端其先天弊病的发展,必然会走向另一次整合与调节。
外国如此,中国也如同一般。当年刘备取得成都,诸葛亮遂改订治蜀条例,概从严峻。法正对诸葛亮言道:“昔高祖入关,约法三章,公初至益州,亦应缓刑弛禁,借慰民望,奈何反从严峻呢?”亮正色言道:“君但知其一不知其二,秦尚苛法,高祖不得不从宽;今刘璋暗弱,德政不举,威刑不肃,蜀土人士,无法已久,我今以法率民,法行然后知恩,以爵限吏,爵加然后知荣,恩荣并济,上下有节,方可挽回宿弊,否则恐复蹈故辙了。”法正听后甚为佩服。从此之后,蜀内吏民各守法规,一改往日那种上疲下玩、世扰俗乱之风,以致形成了大法小廉、政平讼息的太平景象。这也可谓是乱国用重典,冲气为和之例。
古今中外,万事一理。所以,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既是老子在综合万事万物中提炼出的宇宙真理,又是出于对事物各种极端弊病的深刻认识开出的一条万应妙方。不能冲气为和,事物必然会走向它的反面。
【漫谈】法国前总统戴高乐曾说:“我们拉丁民族不善于搞政治。我们感到要在秩序和自由之间搞平衡是很难的。我们老爱走极端……不是秩序太多自由太少,就是自由太多秩序太少。〃
【漫谈】 “和”也类似古希腊哲学家亚力士多德〃黄金中道〃的观念:德行就是两个极端之间的中道,而每个极端都可谓是一种过错。这一点可以由考察各种不同的德行而得到证明。勇敢是懦怯与鲁莽之间的中道;磊落是放浪与猥琐之间的中道;不亢不卑是虚荣与卑贱之间的中道;机智是滑稽与粗鄙之间的中道;谦逊是羞涩与无耻之间的中道。走极端,则会将一个好的行为演变成邪恶。所以,和平倾向蔓延开来时,要防止绥靖主义;斗争兴起时,要注意莫诛连九族;反保守时,莫要冒进;强调传统时,莫要形成闭关自守;要求民主时,莫要趋向了自由的无政府主义;整顿秩序时,莫要演变成牢狱人民的专制;等等。孔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并说:“攻乎异端,斯害也己”“过犹不及。”
“和”也即是儒家所谓的〃中〃。子思作《中庸》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孔子曾赞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并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後君子。”“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正义》一文中说:〃君子者,所以用中达于和者也。〃〃中〃有人把它理解是调合,是做事不要彻底,这就完全错了。〃中〃的真正涵义是既不太过,又不不及,恰到好处。〃恰到好处〃即是儒家所谓的〃中〃,也即道家所谓的“和”。 
  
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
【注释】谦受益,满招损。〃反者道之动〃,这是事物的变化规律,事物皆然。所以王侯当持守谦虚而不自满。《吕氏春秋》说:〃事多是似倒而顺,多是似顺而倒。有知顺之为倒,倒之为顺者,则可以言化矣。至长反短,至短反长,天之道也〃。

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以为教父。
【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