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贝,宝贝-第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时刻,决不提前把屎尿拉在床上。这是刚半岁的啾啾,她自己就养成了这个好习惯。白天,她也很少尿湿裤子,有了尿,就尖声叫唤,让大人把她。
从八个月起,她基本不用把了,自己坐在尿盆上尿。起因似乎是偶然的,妈妈买了一只新尿盆,同时也是玩具,形象是一只鸭子,拿回家后,让她坐在上面玩,没想到她真往里面撒了一泡尿。后来,估摸该尿的时候让她坐上去,都比较灵。相当一段时间以来,她拒绝把尿,现在有了解释:她要自力更生呀。小东西又一次领我们向前走。
我唠叨小屁孩的这些小屁事,你们烦了吧?如果你们是父母,也有过养育小屁孩的经历,我相信你们会对我的观察有共鸣和感兴趣的。在刚迎来一个小生命的时候,做父母的难免有手足无措之感,婴儿的小身体这么纤弱,自己这么缺乏经验,真不知如何走育婴的每一步。可是,一步步走下来了,便会发现,其实带孩子没有多难。在新生儿的小身体里,大自然已经写好了生长的密码,规定好了人的每一种基本能力的生长的时间和次序。聪明的大自然做了最主要的工作,父母的聪明只在于当好大自然的助手,本能自己在生长,我们只须细心观察和用心配合就可以了。
有一次,红对我说:“再有一个孩子,我还是不知道怎么带,因为啾啾好像自己就长大了。”我说:“不用你知道怎么带,因为这个新来的孩子也会自己就长大了。”
第一卷 人之初 开口言说之前(2)
孩子学会说话,大致在一岁左右。所谓学会说话,其实是用大人的标准来衡量的,只有当他能说我们所使用的语词了,我们才承认他是在说话。可是,事实上,孩子早就在说话了,亦即发出有意味的声音了,只是我们听不懂罢了。另一方面呢,对于大人说的话,他倒听得懂许多了,比他实际表现出来的和我们观察到的多得多。在很大程度上,他之所以不会说,只是因为尚未掌握正确的发声方法,就只好用一些不清晰的发声来表达,或者就干脆不表达。不表达不等于肚里没有货,他都藏着呢,有朝一日,琢磨对了发声的方法,一下子全倒出来了。语言能力主要是对语言的理解力,理解力好,表达只是水到渠成的事。与领会语言的意义相比,发声要容易得多,也次要得多。唇、齿、舌这些发音器官的搭配,哪一天碰对了,就豁然开朗了。在不同的孩子那里,这一天的到来有早有晚,可以相差很大,但这丝毫不表明在智力发育上也有同样的差距。所以,有的父母为自己的孩子迟迟不说话而担忧,我看大可不必。
不过,我决不是说父母可以忽视孩子的语言发展。相反,我的主张是,从孩子生下来开始,父母就要多和孩子交谈,这对于孩子的情感、性格、智力、语言的发展都有莫大的好处。试想一下,有一个孩子,时常有人用亲切的声音对他说话,他的任何一点精神的——不管是智力的还是情感的——闪光都会得到热情的关注、肯定和回应;另一个孩子,周围的气氛是沉闷的,他的精神的闪光是没人理睬的,这两个孩子是生活在多么不同的环境里,是在过着多么不同的生活。孩子的心灵能否健康发展,将来能否成为一个优秀的人,诚然取决于许多因素,但是,幼时的精神环境至关重要。现在有些父母只顾给孩子营造高级的物质环境,自以为就是尽责的父母了,甚至是了不起的父母了,却不肯花时间和孩子一起欢声笑语,对孩子的精神生长漠不关心,把孩子扔在一个低级的精神环境里,在我看来,有这样的父母的孩子是多么不幸啊。
和婴儿交谈,方式比内容重要。你一定要全身心投入,满怀热情和兴趣,出以活泼快乐的声调和表情。其实这不难,有爱心的父母自然而然会这样做。他听不懂你所说的内容,但听得懂你通过声调和表情所表达的对他的爱,并且渐渐做出回应。对于你所说的内容,他最先听懂的也正是表达感情的语词,因为重复最多,也因为声调和表情的含义最明确,比如:“爱”“喜欢”“宝贝”,他的昵称(你们最爱的这个人),“爸爸”和“妈妈”(最爱他的这两个人)。其余的内容也并不是丢失了,他把许多都储存在记忆里了,以后都会用上的。
当婴儿开始咿呀发声时,父母和他的交流就更重要了。咿呀发声表明孩子有说话的要求了,是孩子主动开始的学习,如果得到鼓励和合作,他的学习将是最有成效的。怎么鼓励和合作?模仿他发的声音,接着他的发声往下说,通过你的这些表示,他感到他说的话是重要的,有了自信,说话的兴趣就会大增。
我从自己的经验中总结出了一个认识。在咿呀学语的婴幼儿面前,聪明的父母要具备两种本领。一是不懂装懂,孩子说一些不成语言的音节,你听不明白他的意思,也要装作懂了,予以回应,鼓励他继续说。二是懂装不懂,你听懂了孩子的词不达意的表达,不妨装作不懂,适当地提问,引导他寻找更准确的表达。
第一卷 人之初 开口言说之前(3)
啾啾是在第三个月末尾开始明显表现出说话的兴趣的。早晨醒来,她会自己躺在那里,轻声细语说很久。逗她,对她说话,她会静静地望着你,然后,仿佛突然来了情绪,也开始对你说话。有时她会说好一会儿,发音渐趋复杂,并配以表情,多半是欢快的,有时是娇嗔的,好像怪你说了许多废话却不去抱她。发音中逐渐出现新的元素,有几天里,常常发出bubu的声音,像在玩唇音,玩吐唾沫。三个半月时,我发现她偶尔会喊“妈”了,是在着急而发了一串音之后,这个音蹦了出来,非常清晰,作为结尾。
第六个月,一个新的表现是喜欢尖叫,有时是在大笑之后,有时是独立出现。起初她虽然叫得很用力,但声音弱而短促,好像心有余而力不足,一两天后就叫得很响亮也比较持久了。婴儿大多有这个尖叫阶段,是在练嗓子,发育声带,此后音量就加大了。
也是在第六个月,她喊“妈”很频繁了,还经常发出“妈妈”的双音,有时一天要喊十多次。她喊时往往有明确的指向,朝妈妈伸手,要到妈妈的怀里去。偶尔也喊“爸”,但好像尚非很有意识。
在这一段时间,她听懂的话已不少了。哺乳时,只要妈妈说一句:“啾啾,换一边吃。”她就会松开*,把小嘴凑向另一个*。她一边吃奶,一边把一只小手伸到妈妈嘴唇上,让妈妈嘬。“啾啾,也给爸爸吃小手。”听到这要求,她立刻潇洒地伸出另一只手,我亲这小手时,她斜眼瞥我一眼。妈妈说:“抓爸爸的眼镜。”她就伸手从我脸上把眼镜抓下来。“啾啾,小鸟在哪里?”她马上回过头去,看放在窗台上的鸟笼。“鱼在哪里?”她又马上把视线转向旁边柜子上的鱼缸。
婴儿的语言表现是波浪形的,活跃之后是沉寂,沉寂之后是进一步的活跃。
从半岁开始,大约有两个月左右,啾啾的语言表现处于沉寂期。她咿呀说话少了,也几乎没有再喊妈妈,主要的表达方式是各种声调的呼喊。与此同时,她的动作表现却异常地活跃了起来。我的解释是,她一段时间有一项中心任务,不能一心二用。
但是,对语言的理解能力仍在快速进步,听懂的话越来越多了。
妈妈说:“找爸爸。”她的目光就寻找,并停留在我身上。“抱抱企鹅。”她把那个玩具企鹅抱到怀里。“抱抱我。”她扔下企鹅,扑向妈妈。“亲一个。”她把小嘴送了上去。
喂食物,不肯再吃,但不安。“啾啾渴了,爸爸给喂水。”她立刻安静了,等我喂水。在我的怀里挣扎,我猜她想活动,说:“爸爸让啾啾自己走路。”她也立刻安静了,两脚一着床,马上欢快地挪动起来。
她睡着了,但仍含着妈妈的*,妈妈往外拔,她不松嘴。妈妈说:“啾啾,不吃奶了,睡觉。”话音刚落,她立即松开*,转过了身去。
站在窗台上,隔着玻璃窗,问她:“汽车在哪里?”她就侧转脑袋,望着停在路边的那辆捷达,露出喜悦的笑容。她知道那是我们家的车,和她有一种关系。她不看别的车,如果那辆捷达不在,她会露出一点失望和无趣的神态。
在满一岁之前,我们对她说的话,她大多能听懂了。问她什么事,她如果愿意,就会点点头,清清楚楚地嗯一声,如果不愿意,就沉默,或者不耐烦地喊起来。
第一卷 人之初 亲情是相认(1)
啾啾说话再次活跃起来,是在进入第八个月的时候。她不但又有了说话的兴致,而且发出的语音比两个月前复杂而长,还经常重复某些有语词意味的音节,例如jiajiajia(啾啾?)、nainai(牛奶?)。
就在第八个月里,连续几天,她口中经常蹦出“爸”的音。接着,有一天,她看着我,响亮地喊出了“爸爸”,一连喊了十几声。此后,有十来天没有再喊,但每天话语不断,都是底气十足的呼叫,似乎没有明确的涵义。然后,又开始喊“爸爸”,从此,在相当时间里,“爸爸”是她说得最多也最清楚的一个词。睡觉醒来,她的第一句话往往就是“爸爸”。红说她喊“爸爸”是一绝,会变换语调,表达不同的含义。我的感觉是,她喊我“爸爸”,常带一种大大咧咧的神态,仿佛在喊她的哥们。
早在半岁前,啾啾一度已经蹦出“妈”、“妈妈”的音了,按理说现在她应该先会喊“妈妈”才是。但是,很奇怪,直到满周岁前不久,她才重新会喊“妈妈”,而且不太稳定,时常管妈妈也叫“爸爸”。有时候,她喊妈妈为“爸爸”,喊我为“妈妈”,谁知道呢,也许她在逗我们玩吧。
满周岁后,除了“爸爸”“妈妈”“宝贝”外,啾啾会说一些常见事物的名称了,例如“灯”“月亮”“鸽子”“蛋”“袜袜”,发音很清晰。更多的事物,她看见了也试图说出名称,但发音不清晰,使我们颇费猜测。不经意间,她会突然冒出一个准确的词。有一回,临出门,她突然说:“走呀!”回答问话,表示肯定时说“对”,全然是京腔,红说她字正腔圆。
当时我们在海德堡,有时候,她会说出一串快节奏的话,估计是在说德语吧。她的话语中经常蹦出一个词:digung。什么意思?我终于找到了答案:Entchudigung(请原谅)。这几乎是德国人的口头语,她听多了,就脱口而出了。着急时,她会叫喊:Nein(不)!她还经常说hotega,我始终不明其意。
一天晚上,给她看相片,是她与房东的儿子Fred的合影。分别指着两人问她是谁,她清清楚楚地说出了“啾啾”和“Fred”。不一会儿,又指着相片上的她问是谁,她答:“是我。”我们不相信,再问一遍,她答:“我啊。”就我们听到的而言,这是她第一次明确使用第一人称代词。
她爱说话,但我们听不懂的居多。相反,我们说的话,她基本上都能听懂。
地铁上,红抱着她坐在我的对面。我悄悄对红说:“我旁边的小伙子正在写诗呢。”话音刚落,她立刻扭过脸去看这小伙子。
带她在院子里,给她讲每样事物的名称,很快她都记住了。到了后来,不等我问完,她就表情夸张地叫喊一声,用手一指,仿佛要预先制止我的弱智的提问。红犯愁地对我说:“我感到了自己的贫乏,带她在院子里玩,发现我没有什么可以教她的了。”
第一卷 人之初 亲情是相认(2)
孩子离开母腹,来到世上,立刻置身在一个陌生的环境里了。在这个环境里,有一个女人和一个男人,如同对其他一切人一样,孩子一开始对他们也是陌生的。同样,这个女人和这个男人也是在孩子出生时才初次看见孩子,在此之前,无论怎么想象,他们对这个孩子都不能形成一个清楚的表象。父母和孩子之间当然有着血缘的联系,但是,孩子出生的那个时刻,却非常像是一种陌生人相遇的情境。
然后,在朝夕相处之中,父母和孩子之间开始了一个相认的过程。这个过程对于父母也是存在的,生活中突然闯进了一个新生命,自己突然成了这个新生命的父母,需要相当时间才能摆脱做梦似的恍惚感和不真实感。不过,孩子似乎是更主动的一方,她用她对你的接受、依赖和信任引领着这个相认的过程。有一天,你忽然发现,当她喊你爸爸妈妈时,你是如此理所当然地应答,你做父母的感觉无比踏实,仿佛天老地荒就已经是她的父母了。
婴儿和父母相认的第一步是凝视。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在世间万物中,新生儿最喜欢看的是人脸。当然,首先是父母的脸,因为父母的脸不但是她最经常看见的,而且在她面前是最有表情的。孩子被人脸吸引,主要是被脸上的表情吸引。啾啾出生十来天时,我就发现她非常注意看人脸了。我把她抱在怀里,对她絮叨,她会盯着我的脸看。如果竖抱,她还会仰起小脖子,稍微拉开一点距离,仿佛是为了看得清楚一些。不过,盯看的时间还比较短,就几秒钟吧。
第二个月,盯看的时间长了,看得更专注了,真正是在凝视。我抱着她,或者她躺着,我俯身看她,她便久久地凝视我,仿佛在端详,在辨认。当然,我也凝视她,我们的眼神相接,相看两不厌。和婴儿互相凝视的感觉是奇特而令人入迷的,心中充满了宁静的喜悦和莫名的感动。
和大人相处,是不可能有这种体验的。大人和大人之间似乎不宜长久地对视。大人的世界太复杂了,眼神的表达和解读包含了太多社会性的含义。如果要表达欣赏、感激、友善、默契等等,会心的一瞥足矣。一个大人被另一个大人长时间地盯视,心里会起反感或恐慌,因为那多半是质疑、审讯、挑衅的表示。两个大人互相长时间地盯视,则多半是一种仇恨的较量。大人之间需要有距离感,长久的盯视破坏距离感,成了非礼和冒犯,所以不适于表达正面的情感。唯一的例外是热恋中的情人,暂时没有也不需要距离感了,才可以无休止地眉目传情。
接着,在婴儿对父母的凝视中,逐渐有了明确的丰富的含义。她已经认识你,知道你是她最亲的人,看见你就高兴地笑。
啾啾躺在小床上,我到她身边,她看见我,笑了,不出声地笑,笑得很甜。从半岁开始,她常常会这样笑,当我与她小别后又出现之时,她就用含笑的眼睛看着我,笑得那样会心,仿佛在告诉我,她知道我是谁,知道我爱她,知道我和她之间的无比亲密的关系。
有时候,我和红外出上班或办事,晚上回家,啾啾看见我们,笑得那样欢。分别了一整天,别后重逢,她真正是惊喜,是由衷的喜悦。你会感到,在这一整天里,她不知怎样想念你呢。
那些日子里,最让我感动的是啾啾看我的神情。她眼中的会心的笑,如朵朵鲜花盛开在我的草地上,把我的心装饰成了一座春天的花园。
第一卷 人之初 看世界的第一眼
当孩子用含笑的眼睛凝视你时,她实际上已经在无声地呼唤你,喊你爸爸妈妈了。然后,不用多久,无声的呼唤就变成了有声的呼唤。
让我回到第八个月啾啾喊我爸爸的那一天。那是一个下午,我们准备带她去看望一个朋友,正给她收拾行装。她仰躺在大床上,看着我,下嘴唇略朝里收,试图发声。我和红听得真切,她在发出几声pa的清辅音之后,响亮地喊出了“爸爸”。她始终看着我,越喊越清晰,越喊越响亮,越喊越连贯,“爸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