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天祥传-第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行至城北,文天祥突然看见一座土屋的屋顶上爬着一位白发老汉,老汉正在把瓦一块一块地迭起。
文天祥感到纳闷, 欠身施礼:“老人家,你是在捡漏么 ?”
老汉没好气地应道:“年轻人, 作田人没功夫同你开玩笑 。”
文天祥传 ?36?
“这是怎么回事 ?”
“三天没得米下锅了,只有卖瓦糊口 !”老汉见文天祥态度诚恳,才实言相告。
“卖瓦糊口! ?”文天祥仿佛被黄蜂蜇了一下,“那到了下雨天怎么办,屋里不住人了吗 ?”
“哎,这年月过一天算一天,眉毛底下还顾不了,哪顾得了明天 。”老汉声泪俱下。
文天祥用颤抖的声音说:“老人家,你快点下来。”
老汉不知文天祥要干什么愣愣地从屋顶上下来。
文天祥从袖中取出仅有的一点碎银子,一把塞在老汉手里:“老人家,不要卖瓦, 这点小意思送给你买点米吧 。”
老汉喜出望外,扑咚一声跪倒, 连叫“恩人”。
经过几天的奔忙,文天祥深深感受到战争给百姓带来的灾难,那颗粒无收的荒芜田园,那被北兵火焚而倒坍的房屋,那路边没人掩埋的尸骨,简直使他目不忍睹,他决心花大力气,使瑞州改变面貌,成为百姓的安乐之地。
文天祥制订了一系列有利于民间的措施,比如,他减免赋税,取消徭役,重申法规,安定秩序。开初,他的这些措施遭到一些地方土霸和流氓地痞的抵制,有人公然把牛屎抹在太守府门口贴的文告上。文天祥及时地对这些不法分子进行了严厉的打击和惩办,使文天祥传 ?37?新的政令与措施得以实施,百姓们扬眉吐气,无不拍手称快,称文天祥是大慈大悲的活观音。
接着,文天祥致力于兴百废,治理战争的创伤,他决定,先动工修复被北兵焚毁的碧落堂,以示他重建新生活的意志。
碧落堂位于瑞州碧落山,这是一座曾经吸引过许多名人秀士的古建筑,雕梁画栋,富丽堂皇。北兵杀进瑞州后,把许多美貌女子掠到这里,肆意蹂躏,谓之“逍遥堂”。北兵撤退时,点起一把火, 将碧落堂烧成了瓦砾场。
文天祥修复碧落堂的决定得到瑞州百姓的热烈拥护,木匠、石匠、泥水匠主动出工,农人们纷纷背粮上山资助,妇女们自愿上山为工匠们做饭。文天祥也经常到工地察看,有时还和匠人一道搬砖运瓦。
第二年秋天,碧落堂的修复工作完毕,它以崭新的面貌矗立在碧落山上,青瓦朱梁,雕栏画栋,雄伟壮观。
文天祥十分高兴,特意选了九月初九重阳这一天在碧落堂举行落成仪式。
百姓闻讯,一个个奔走相告,不少在战争中流落外乡的瑞州百姓也都纷纷回到故乡。
重阳到了。清早,山道上满是扶老携幼的人,一路笑语,一路歌声,比逢墟还热闹。
文天祥传 ?38?
当文天祥出现在碧落山时,百姓们向他拥来,里三层外三层地把他围在当中。
落成仪式开始,鞭炮劈里啪啦地响个不停。
亭内,文天祥望着一张张笑脸,心潮起伏,情不自禁地提起笔,即席赋诗《题碧落堂》:
大厦新成燕雀欢,与君聊此共清闲。
地居一郡楼台上,人在半空烟雨间。
修复尽还今宇宙,伤感犹记旧江山。
近来又报秋风紧,颇觉忧时鬓欲斑。
咸淳元年(1265年)春天,文天祥上任江西提刑不久。这天,他前往临江(今清江县)视察。当他的乘轿和随从刚进入临江境内时,一位老妇人跪在路中央,手持状纸,大声喊道:
“冤枉啊!大人,我儿死得好冤啊……”
“去,去,去,有什么话到县衙里去说,快让开……”随从上前驱赶老妇人。
对这地方的官吏草菅人命、制造冤案的事,文天祥已有所耳闻,他这次来就是想为百姓伸张正义。他走到老妇人身边,接了状纸,扶她坐在路旁。
“老人家,不要怕,尽可把你的冤屈都讲出来。”
老妇人十分感动,边哭边倾诉她的满腔悲苦……文天祥传 ?39?
原来这老妇人年轻时守寡,与儿子相依为命,将儿子拉扯大后,让他学了银匠手艺。儿子每天挑着担子早出晚归,给人打制银器,挣些钱来维持生活。日子虽不富裕,但也还过得去,街坊四邻都夸这个陈银匠孝敬老母,说老人养了个好儿子。然而,不久前,不幸的事发生了。
一天,陈银匠照例挑担出去为人打银器,碰巧这天生意不好,转悠了将近一天,也没挣到一个钱。太阳快落山了,陈银匠又累又饿,无精打采地把担子放在路旁。
“陈银匠,来块米糕吃吧 !”路旁一位挑担卖米糕的老汉热情地招呼他。这位老汉姓杨,平时爱贪小便宜,同在一个城里走街串巷,和陈银匠很熟。
“今天就免了吧,一天还没挣上一个钱呢 !”陈银匠叹着气回答。
“再怎么着也不能饿肚子呀, 来,来, 拿去吃吧!”
“不用,不用,杨老汉,你也怪不容易的,怎能白吃你的呢 ?”
陈银匠极力推让着,后退几步在路边坐下。他有气无力地用草帽扇着凉风,眼睛看着路上过往的行人,心里很不是滋味。
他想:母亲辛辛苦苦地把他养大,到如今自己虽文天祥传 ?40?能做活挣钱,可每天收入无几,还没有让母亲享福;家中的三间旧房也多年失修,需要积攒些钱好好修理一下;再说自己二十多了,也有来提亲的,只是嫌家中贫寒……
他越想越懊恼,特别是看着街上有钱的财主神气十足经过时,心中更是不快。正在这时,见远处走来两个人,一个人走在前面,背上背着一个沉重的袋子,另一个人身上挂着腰刀,跟在后面。陈银匠常在街上做生意,从那两个人的装束和神情,一眼就看出是题州府运送关、会的。交子、会子是宋代的钞票,由于银子做为货币,不便携带,所以,宋代政府发行了统一制作的纸币,向下面拨经费常常是给关、会。运送关、会的人,一般要乔装打扮,武装保护,但时间一长,人们也能认出来。
陈银匠见那两个人走来,便说:“杨老伯, 您看西边那人身上背的是什么 ?”
“我可不知道 。”杨老汉明知那是运送关、会的,可他心眼多,嘴严实。
“那是州府里运的关、会。杨老伯,这一口袋关、会要是归了我,这辈子就不会受穷了,您说是不是?”陈银匠随口说道。
“莫乱说,莫乱说 。”杨老汉一面阻止他,一面收摊走了。
文天祥传 ?41?
也真巧,这两个运送关、会的人,第二天清晨在一座小山的后面就被人杀了,当然关、会也一抢而空。
县衙里慌了,立即派人勘查现场,了解情况,并且张贴告示:“有告发检举者, 赏银百两 。”此案能否及时破获,关系十分重大,州府派下来送关、会的人居然死在此县境内,又迟迟查不出来,那还了得?
当天中午,卖米糕的杨老汉见到告示,心中不由一惊:“赏银百两 ”,这下可要发财了! 昨天陈银匠不是明明说过这袋关、会归他吗?可是,陈银匠不会去杀人抢财呀!他只是说说罢了。不过,既然说了,我就能告发他,告了他,我就能得百两银子。是他不是他,县衙会去审理,反正这一百两银子我得定了。
杨老汉告发了陈银匠。县衙立即派人将银匠捉去。
陈银匠被捉到县衙后,立即被审问。
“昨天下午你是不是认出运送关、会的人从本县街上经过 ?”
“是 。”
“你是不是说过这袋关、会归了你 ?”
“我是开玩笑,说如果归了我……”
“狡辩!不用刑你是不说实话的。来,上大刑!”
一阵酷刑,整得陈银匠昏死过去,冷水泼醒后又拖上来。
“说没说过这袋关、会归了你?”
文天祥传 ?42?
“说过 。”
“你想没想过杀死这两个运关、会的人?”
“想过 。”
“是不是你杀的 ?”
“不是 。”
“再上重刑 !”
“饶了我吧!我招,是我……”
就这样屈打成招了。
有了口供,又有证人,县衙马上结案,判杀人抢劫犯陈银匠死刑,立即执行。并且向州府报告,表明本县办案迅速。州府也赞扬临江县治理有方,奖赏了县衙办案人员。
文天祥听了老妇人的诉说,心想,肯定又是一起冤案。于是他对老人家说:
“您老先回去吧,我一定了解清楚,如是冤案,一定要平反 。”
僚属都劝文天祥不要管, 他们说:“案子已报州府批了,人也被处死了,你平了反,人也救不活了,况且还要牵扯上上下下那么多人,对你这个新官也不利啊!还是不干预,不惹麻烦为好 。”
“宋朝虽有大法,但难以实行,我看原因就在这里。官吏胡作非为,拿百姓的生命当儿戏,这怎么能行!我们若不管,这冤案、假案怎么能制止呢?这个文天祥传 ?43?案子我管定了 !”
到了县衙,文天祥查阅了案卷,看了现场,多方面了解情况,一忙就是好几天。最后从银匠母亲那里他得到了一点线索。
当文天祥问老人家,儿子死后有什么情况时,老人说:“一天我去上坟, 到新坟前却发现有刚烧过纸的痕迹。我家在这城里再也没有亲友了,肯定是老天爷给他送的纸钱,他太冤了,老天爷也有眼啊 !”
文天祥对这情况很重视,正巧陈银匠的祭日到,他早早地带了人把新坟监视起来。
天刚亮,一个穿戴整齐的年轻人来到了陈银匠坟前,郑重地磕头行礼, 然后边烧纸边说:“陈大哥是你替我死的啊,你的冤魂可别来缠我啊!我为你送钱,好好照顾你,可千万别找我的麻烦 !”
“肯定是此人作的案 。”文天祥派人跟踪这个上坟的人。
原来,这是本城大财主李有富家的三少爷李三,平时吃喝嫖赌样样都干,钱花完了,就要生事。那天又找家里要钱没要着,正好遇见运送关、会的,便生了歹心。第二天李三藏在运关、会人必经的小山后面,将两个人杀了,抢走了关、会。而李三又非常迷信,当陈银匠替他吃了官司送了命后,他总认为陈银匠的冤魂缠着他,所以才到陈银匠坟上去烧纸。
文天祥传 ?44?
文天祥派人搜查了李财主家,果然在他家的阁楼上发现了那笔被抢走的关、会。
真相大白,文天祥为陈银匠平了冤案,并作了判决:处死李三,以抵偿运关、会人的性命;处死原主要办案人,以抵偿陈银匠的性命,将诬告陈银匠的杨老汉关入大牢,准备充军;由官府赡养陈母终身。
陈母哭着感谢文天祥,百姓们称赞文天祥是“爱民的地方官”。然而, 这样的事必然得罪上上下下的官吏,此案平反后不久,文天祥就被罢了官。文天祥传 ?45?
第五章 毁家勤王起义兵
文天祥为官以后15年间,由于蒙古统治集团内部的权利斗争相当激烈,而无暇顾及进攻南宋,因而南宋相对安定一些。然而他时刻不忘国家的安危,在不少诗歌中抒发了忧国忧民之情,“近来又报秋风紧,颇觉忧时鬓欲斑”(《题碧落堂》);“挑灯看古史, 感泪纵横发”(《山中感兴》)……
咸淳七年(1271年), 忽必烈夺取大汗位,迁都燕京,改称大都,定国号为元,他成了元朝的第一个皇帝——元世祖。元朝建立,忽必烈立即布置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准备进攻南宋。安排妥当,便寻找借口。
开庆初,忽必烈率兵攻鄂州(今武昌)时,守城的南宋权臣贾似道曾答应纳币称臣以换得蒙兵退兵,并向朝廷谎报大捷,其后,忽必烈曾派使者郝经前往临安,要求宋朝履行协议,贾似道怕郝经到临安后揭穿他“鄂州大捷”的骗局,因此把郝经长期扣留在真州(今江苏仪征)。而现在, 忽必烈就借南宋扣留使节为由,开始南犯。
咸淳十年(1274年)冬,由丞相伯颜率领元文天祥传 ?46?军20万,从襄阳沿汉水渡过长江,夺取了鄂州,准备顺长江东进,一举消灭南宋。
此时,宋度宗已于七月病逝,宋恭帝赵宪即位,只有4岁。太皇太后谢氏临朝听政。南宋朝廷及朝政均陷入混乱之中。尤其是当他们听说元军打来,全都吓慌了。太皇太后颁发了《哀痛诏》, 诏书分析了危急的形势,并且还说将来要“不吝爵赏”。 要求天下文经武纬之臣、忠肝义胆之士,同仇敌忾,起兵勤王(组织义兵保护皇帝)。
因为这仅是一道救君诏,诏书里没有说出为什么局势会这样,推卸了朝廷所应负的责任,只是要人们“勤王”。所以各地官员收到诏书后, 响应的极少。有的正准备降元,有的持观望态度,有的想抗元,但担心力量不足。多数官员都认为宋朝即将灭亡,原来的奉禄都难保了,新的爵赏怎么还会有呢?诏书下达后,响应的只有文天祥和张世杰两人。
当时文天祥在江西赣州任知州。他是以服侍年迈的祖母和母亲为理由,由湖南调回江西的,赣州与他家乡吉州相邻。
文天祥于恭帝德 元年(1275年)正月接到太皇太后谢氏的《哀痛诏》, 并且还接到了一道下达给他的专旨,任命他为江西提刑,让他按《哀痛诏》“疾速起兵勤王 ”,向京城临安进发。
文天祥传 ?47?
接到诏书和专旨后,文天祥心情十分沉痛,他泪流满面地思索着:多少年来担心的事情终于来临了,从诏书上看,形势真够紧急的,况且诏书发出传到这里需一个月,现在情况会更加紧张了。多少年来,自己一心想着报效国家,父母及前辈也是这样教导的,如今国家有难,又怎能袖手旁观呢?于是文天祥决定立即应诏勤王,挽救国家。
起兵勤王,面临着两个大难题:一是兵源,二是粮饷。朝廷只发诏书,给了文天祥一个江西提刑的头衔,而到哪里去找义士,到哪里去筹粮饷,都要文天祥自己去想办法。面对这些困难,文天祥没有畏惧,他积极行动起来。
接到诏书第三天,他就向江西各地发出檄文,要求各地聚兵集粮,准备入卫京师。同时他还广泛求贤纳士,征集起兵方略。
赣州城里有位历任州县官28年的老人陈继周,很有威望。文天祥亲自到他府上拜访求教,陈老先生详细地提出了起兵方案,并且不顾年老体弱和儿子一起发动赣州豪杰,甚至连山区的少数民族也发动起来了。
与此同时,文天祥还派他的邻居、朋友刘沐等人,去发动邻郡以至湖南、广东的义士。
青年书生王炎午,因为父亲刚死,母亲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