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侯再生-第13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得到曹仁赶至的消息后,臧霸立即派遣麾下轻骑驱逐彭城周遭敌骑军猎杀队,并以快马返回小沛与曹仁取得联系。
十月初三。在臧霸的接应下,曹仁领军赶至彭城,接手徐州战事。
※※※※※※※※
寿春,郡守府议事厅
“……寿春、庐江、丹阳、吴四郡,皆是沃野千里之地,若能招募流民,善加开垦,兴农振商,不消数年则可获钱粮无计!此四郡。当可成为主公兴复社稷之基!”张懿侃侃分析说道,“但以目前来看,四郡之兴,受制于两事……”
“仲司详言之……”刘备显然颇感兴趣,急切地追问道。张懿投效时间虽不长,但却很快凭卓越的才能为刘备所重。识才重才的刘备很快便将张懿擢升为别驾从事椽(州别驾的佐官)。
“两事皆与人有关!”张懿从容说道,“其一,诸郡地域虽广,沃土虽多,但人丁缺乏。懿曾察看户籍——以寿春而言,近一年来,主公与张将军虽多番招募流民,但至今也仅只有不足10万户(经历连番战乱、逃亡后,通常都已是小户),不足40万人,其中尚有不少老幼而无力耕作之人。而若要恳尽寿春千里沃野,以懿之见,至少还得增加10万人。四郡之中,寿春人丁已是最旺,其余几郡尚且不及……若不能解决这一难题,非但农耕受制,而且也不利主公征募兵员!”
“嗯……”刘备点了点头,叹气说道,“仲司此言,军师也曾提过。这四郡久经变乱,百姓流离失所,于战乱、瘟疫、饿殍中折损太众……但一时之间,除尽量招募流民扩充户籍外,似乎也别无他法!仲司可有妙策?”
“招募流民只是一法!”张懿淡笑说道,“除此之外,懿以为尚别有长远与眼前之策?”
“仲司快说……”
“以长远计,可行鼓励生育之法。主公可布告诸郡百姓凡户生子、女三人以上者,赏以钱粮士地。生子越多,奖赏越厚,如此下去,15、20年后,必可人丁兴旺。”顿了一顿,张懿继续说道,“而以眼前计,则可行以战增户之策。如丹阳、吴郡,据懿所知,此二郡山中皆隐有山越之民,不下数万之众。主公可遣军征伐山越,一者可以练兵、二则可以增户,一举而两得。何乐不为?”
“长远策见效虽慢,却是可行之法!”徐庶点头说道,“眼前策虽也可行,但处理山越之事,张将军似已有其他良法,暂时不宜征伐。但以战迁曹操、孙权治下百姓入主公治下,或许倒是可行!”
“嗯……”刘备沉思之后,点头轻应了一声。暂时未置可否。随即又继续询问张懿道:“仲司,除人丁缺乏一事外,另一制约诸郡兴盛之事是何?”
“人才!”张懿肯定地说道,“主公占地愈广,所需治政之才愈多。孙、简、陈、糜诸位大人虽有经纬之才,但毕竟力有所限,只能统筹诸郡政务大局。但至县、亭级,治政人才却大事短缺。懿以为,广征四郡、乃至天下英才为主公所用,已是迫在眉睫!”
顿了顿,张懿继续说道:“主公虽已有《唯才是举令》与《征辟令》广发诸郡。亦有不少应募之人,但懿以为却未必能寻得多少真正有才之人!”
“这是为何?”孙乾不解地说道。糜竺、糜芳乃至刘备亦以疑惑地眼光看向张懿,只有徐庶微微颔首,似有所悟。
“以‘察举’、‘征辟’之法寻觅人才,乃由先贤所创,自有其可取之处。但懿以为,此法亦可弊端……”张懿略一犹豫说道,“请主公与诸位恕懿直言!负责察举、征辟者皆是名望士族,而被‘举’、‘辟’者十之八九亦是出身士族,其间难保不会有营私舞弊、任亲排贤之事。况且士族中虽贤能倍出,但寒门庶族中亦多英才。故,懿认为,仅惟‘察举’、‘征辟’之法尚不足为主公广觅贤能!”
听得张懿一番言论。厅中一片哗然。议事厅中不少文武将官就是通过“举辟”而来的,而且内中也有负责“举辟”之人。在一些人眼里,张懿的话甚至有些不逆不道。
“……仲司有何高见?”刘备对张懿的话倒不是很排斥,反而颇有些兴趣。刘备虽称“皇叔”,但其自幼贫寒,其实与寒门庶族无两样。
“懿有一浅显之见,请主公与诸位指正……”张懿从容说道,“以‘试举’之法代‘举辟’之法!”
“何为‘试举’之法……”徐庶也不禁感起兴趣来。
“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要,使有志出仕之人参与郡县组织的考试。择其优者为用,任贤用能。凡有才之人,不论尊卑贵贱,士族寒门,皆可应考录用!”
“什么?”厅中哗声大作,当即有人出列驳斥张懿……
“试举……”刘备口中不住低喃,眼中逐渐现出异芒……
两盏茶的工夫后,刘备宣布暂停议事,结束了激烈的争论。
散议之后,刘备原本想邀徐庶、张懿等几人再入书房密议,但徐庶府上突然来人,告诉徐庶有“故友名孔明者”来访。徐庶闻听之下大喜过望,急向刘备告退回府,刘备笑而应允。
※※※※※※※※
军师中郎将府
在府中奴婢惊异的眼光中,一向沉稳的徐庶急步匆匆地走进会客厅,见着正在厅中端坐饮茶的那名白衣青年,立即迎上前去。
“孔明,别有载余,一向可好!”徐庶欣喜不已地说道。
“元直师兄……”白衣青年诸葛亮立起身形,笑着回道。
“呵呵……孔明,快快坐下!”徐庶拉着诸葛亮在几案旁对面跪坐,一连问了数个问题,“恩师可好?士元他们可好?……”
“恩师身健心宽,一如往常!士元、公威他们也一切如常……”诸葛亮微笑回道。
“孔明,来到庐江、寿春,有何感受?”详细地了解了诸葛亮前来寿春的经过后,徐庶笑着问道。
“人和!”诸葛亮想了想一路上的所见所闻,只说了两个字。
“呵呵……”徐庶笑着说道,“刘皇叔可称当世罕有的明主!孔明,你与我共同辅佐刘皇叔可好?还有士元他们……我等兄弟齐心协力,必可助刘皇叔安定社稷,抚慰黎民……
“……”诸葛亮笑了笑,说道,“我想先见见刘皇叔再说……”
“明日就为你引荐……”虽然诸葛亮并未直接答应,但徐庶却知道事情基本已成,高兴地说道,“不!明日我还是请主公亲自来见你……哈哈!”
得到诸葛亮较为肯定的出仕回答后,徐庶显得非常高兴,也将自己出仕后一些经历说了出来。了解诸葛亮的为人,又与其关系莫逆,徐庶在讲说时也不必顾忌太多,由当日的寿春之战,一直提到最近的一些事务。当然,最紧要隐秘的事徐庶并未透露。
当徐庶以略显惊叹的语气说及张懿‘试举’之法,诸葛亮却是眉头微皱。
“这位张大人,欲害刘皇叔么?”
第一二五章
“这位张大人……欲害刘皇叔么?”诸葛亮眉头微扬,轻声说道。
“嗯~~?”徐庶轻噫一声,先是有些不解,略一思索后,似乎明白了什么,“孔明,你是说……行‘试举之法’会激起士族反对?”
“不错!”诸葛亮点点头,淡然说道,“若果真以‘试举之法’代‘征辟察举’,则天下士族,十成中将有六成以上者,必将视刘皇叔为死敌,另外三成将避而远之,尤能归心效力者,十中无一……”
“……”徐庶眉头紧蹙,低头沉思起来。徐庶虽有大智,但因其出身寒门,对于士族门阀的情况虽有所了解,但切身的体会并不很深。所以考虑“试举法”时,徐庶尽管也想到可能会导致士族反对,但并没有把问题看得多么严重,始终认为是“利”大于“弊”!但如今诸葛亮的话却不得不让他重新审视起来。诸葛亮年纪虽轻,但徐庶一直认为这位“小师弟”(相对于徐庶、庞统、石韬等人年龄而言)的才能是鹿门众弟子中最出众。
“这‘试举’之法,不拘一格、不分贵贱,可任天下贤才为用,的确是难得的选拔人才之法……”诸葛亮先是肯定了“试举法”的利处,但随即话风一转,“但以今时今世而言,却未必完全适用……若此时刘皇叔根基稳固,已有足够实力与北方曹操抗衡、甚至已可戗平乱世,推行此法当可于社稷有利。但以今时之势,强以‘试举’代‘辟举’,只会徒自取祸……”
顿了顿,诸葛亮继续说道:“当今之天下,钱、粮、物力,十之五、六集于士族门阀之手。州、郡之事,亦难脱门阀宗族之力。诸族门阀,更是门生故吏、亲朋旧交遍布天下……可说。若无士族门阀之助,任谁也难成就大事……以曹操论,若无曹、夏侯、荀、程、许诸族鼎力相助,他何以有今日之势?……元直师兄可知,士族门阀对何看得最重?非是土地、非是钱粮,而是……取仕!察举、征辟乃是门阀子弟取仕之道,若以‘试举’代‘辟举’,实是绝士族门阀的根本。他们如何肯依?此法一行,诸士族必将刘皇叔视为眼中之钉!”诸葛一族本也是徐州琅琊望族,即便迁至荆州后,诸葛兄弟也与荆州豪门望族剻、庞、马诸族关系莫逆,故而诸葛亮对士族门阀情况的了解,要比徐庶深刻得多。
“如此说来,此法是‘虽好却不可行’了……”仔细思索后,徐庶默然点头,不得不承认诸葛亮分析的正确性。但徐庶还是感觉有些遗憾——出身寒门的徐庶自然知晓,“试举法”对寒门庶族的子弟是何等重要……
“呵呵……”诸葛亮淡淡一笑说道。“若将这‘代’换成‘辅’。未必不可行!”
“辟举为主,试举为辅!”徐庶眼睛一亮,拍案叫绝说道。“此法颇妙,既可任寒门学子为用,又不太损士族门阀之利,实是一举两得!孔明,你这一来,便为皇叔解一难题啊……呵呵!”
“……”诸葛亮不以为意地笑了笑,随即略显疑惑地说道,“从这位张懿大人为刘皇叔所提的‘增丁’之策看来,实是一位料事周全、颇有远见之人,为何他竟会献出这般‘绝计’?”
“……”徐庶知道诸葛亮并没有嘲笑谁的意思。仔细地思索了一番后,出声说道,“或许是智者有失见……
结束谈论后,徐庶先命府中仆婢为诸葛亮安排膳食和住处,自己则乘车急往郡守府求见刘备。
郡守府书房,刘备正独自一人察看这几日徐、兖二州传回的战报,突见徐庶深夜来访,不禁惊异地说道:“元直,你不是有故友来访么?怎有空深夜来此?”
“主公。庶有要事禀报,不敢耽误!”根据今日议事时的情形,徐庶已知刘备对“试举法”很感兴趣,甚至还特地在议事后将张懿留下。
“莫非是云长和子龙战况有异?”刘备首先想到的自然是前方战情。
“并非此事……”徐庶摇了摇头说道,“主公,是与张仲司的‘试举选才法’有关……”
“哦~?”刘备疑惑地说道,“元直以为此法不好么?”
“好是极好,但眼下却不可行……”徐庶详细地将诸葛亮的分析对刘备一一道来。
刘备由起先的惊讶,逐渐变成了认可,不住地颔首称是。当听到诸葛亮所提的以新旧两法相辅相承的解决方案后,更是不禁拍案叫绝,欣喜地说道:“元直所思果然周全!我先前倒也是有些急于求成了……有元直相助于我,何愁大事不成?”
“谢主公夸奖…………”徐庶笑着说道,“但此法却并非由庶所出!”
“哦~~?”刘备更显惊讶,急声追问道,“不是元直,却是何人?”
“乃是庶之鹿门学弟——诸葛孔明所出!”
“就是元直那位今日来访的故友?”刘备略一思索说道。
“正是!”徐庶点头说道,“孔明乃是我恩师门下才智最佳者,月前才刚刚下山出师……”
“比之元直如何?”听徐庶话中意思,这“孔明”竟似才能尚在他自己之上,不禁让刘备惊讶中带着几分不信。
“孔明之才,倍于徐庶!”
“倍于元直???”刘备至今足迹已遍布大汉半壁江山,见识奇才杰士无数,但他相信——才如徐庶者,天下绝对已是罕有,曹操麾下的“鬼才”郭嘉、“鬼狐”贾诩、二荀等人,至多也就与徐庶相当。但现在徐庶却说有人的才能倍于他自己,实在让刘备感觉难以置信,“世间竟有如此奇才?元直,可否领我拜见这位诸葛先生!”
“庶深夜前来,一者为说那‘试举’之事,另外一事正是欲请主公见见庶这位师弟!”徐庶笑着说道。
“既如此,不必迟疑了!元直,我们即刻动身……”刘备兴奋异常,立即起身,也不更衣,拉上徐庶直接朝房外走去……
※※※※※※※※
军师中郎将府,会客厅
“……德公座下,高弟何其多也!记得翼德曾对我言——鹿门学子藏龙卧虎,才高者可安天下,稍次者亦可为州郡大吏。其实我尚有些不信。以为如元直者已是天下罕有,属凤毛麟角之辈,不想今日居然又见才智与元直在伯仲之间的诸葛先生,方始信然!”与诸葛亮一番详谈后,刘备不禁叹服不已,同时亦明了——这位最多20出头的的年轻人,无论在战略眼光,还是在智谋、政务等诸方面,的确拥有可比肩徐庶的才能。
“皇叔过奖了!”诸葛亮淡淡一笑说道,“元直师兄是恩师门下佼佼之人。亮之才实不足挂齿!”
“先生高才。勿庸置疑!鸣于天下,于先生而言,只在返掌之间耳!”诸葛亮的谦逊,更让刘备好感倍增。几乎是毫不犹豫,刘备立起身形,长身朝诸葛亮行一大礼,恳切地说道,“备虽有心安定社稷,抚慰黎民,但只恨自身无德无才,与关、张二弟辗转多年也未有所成。后幸得元直相助,才侥幸得如今局面。由此,备更感如元直、先生般大才是何其重要!今日。刘备恬颜,恳请诸葛先生襄助!”
“……”诸葛亮眼中也不禁流露出感动之色——以刘备皇叔之尊,左将军、豫州牧之职、且拥四郡之力,能够对自己一介白身之人恭敬如此,天下间绝对罕有!
“皇叔请起!”诸葛亮先将刘备扶起,随即躬身回礼说道,“亮有一事,请询皇叔!”
“先生请讲!”刘备急切说道。
“亮请闻皇叔之志?”
“汉室倾颓,奸臣窃命!备不自量力。欲以信为本,以仁为基,揽四方英杰,伸大义于天下。上安社稷,下慰黎民!”刘备略一思索,肯定地说道。
“皇叔若不相弃,亮愿效犬马之劳!”诸葛亮微微颔首,再不推委,躬身行礼说道。
“先生请起!先生请起!”刘备大喜过望,急将诸葛亮扶起,欣喜地连声说道。
“恭贺主公又得贤才,如龙飞天!恭贺孔明师弟得逢英主,才得所用!”徐庶在旁笑着说道。其实,诸葛亮的归降早已是水到渠成之事。
“元直,多谢了!”刘备也向徐庶施了一礼,“若非有你相荐,我难得孔明先生相助!”
翌日,刘备召集文武议事,当众任命诸葛亮为左将军府参军,协助徐庶参谋军略机务。
与此同时,刘备宣布——日后选拔人才,仍以“辟举法”为主,但辅之以“试举之法”,予寒门子弟入仕机会。但具体如何操作,将由徐庶、孙乾、张懿、诸葛亮几人共同协商决定。
刘备这一决定,并未伤及士族最根本利益,厅中出身士族的官吏仔细思索后,也觉可以接受。与此同时,出身寒门的文武将官也是身同感受,欣喜不已。
“……”张懿面呈欣喜,但眼中却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