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八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什么样的人能获得成功 >

第3章

什么样的人能获得成功-第3章

小说: 什么样的人能获得成功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鲁迅少年时代有很常一段时间在农村度过,而且也乐于与农村少年为友,喜欢到农村看社戏,所以他从农村少年、农村社戏中了解了很多农村生活,他也因此增长了不少见识,他后来创作的《故乡》、《社戏》等短篇小说的生活素材都是在那时积累的。

    鲁迅一生针对当时的社会弊病,写了许多杂文。如果鲁迅不注意读社会现实这部〃无字之书〃,只知闭门做学问,他又怎么会从中看出〃世人的真面目〃,怎么会成为〃一个伟大的画家〃,〃用他手中那支强而有力,泼辣而又幽默的笔,画出黑暗势力的丑陋面目呢?〃

    著名的历史学家张舜微对〃无字书〃的重要『性』也是深有体会:〃除书本外,还应多读'无字书',以扩大求知领域。〃

    对于读'无字书'的重要『性』,张老的亲身体会更有说服力。他早年读《说文》时,其中有句〃秋种厚埋,故谓之麦〃。开始时,他并不怎么理解此句,后来,当他亲眼看到秋冬之季种麦,都是先用锄深深地把土挖出,然后将种子放下,再盖上厚厚的土。人称〃挖麦子〃,这种挖麦子与其他的谷类种植方法不太相同。通过这件事,张老总算体味到书中所谓〃厚埋〃的真正含义了。

    徐渭、牛耷、石涛、吴昌硕等前辈,对于〃有字之书〃的精研,都是齐白石平生所推崇的,但是,他更重视〃无字之书〃,其画之所以会不断开拓,创造出独特不群的书画风貌,是他努力在现实生活中开拓艺术生涯的必然结果。

    纵观白石老人一生创作的作品,所展现出的是一幅幅栩栩如生的鱼虫,欣欣向荣的草木,刻意求工处恰如雕镂,粗犷豪放处犹如泼墨,真可谓是〃形神兼备〃。尤其是他的水墨画虾,更是神态各异,活灵活现,令人情不自禁地要赞声好。但又有谁会知纸上的画有多少画外音!

    就水墨画虾来说,由于齐白石对各种虾很早就感兴趣,所以不知观察了多少遍。白石老人画的虾可谓是名扬天下,出神入化。他看虾,画虾已有几十年,可直到70岁时才觉得自己已赶上了古人画虾的水平。他严谨的创作态度更表现在不看〃无字之书〃不肯下笔作画之上。

    作家老舍在某年春节时,选了苏曼殊的四句诗请白石老人作画。

    诗中的有一句〃芭蕉叶卷抢秋花〃,齐白石因对〃芭蕉叶卷〃的实际状况不熟悉,当时又正好是北国的严冬,无实物可进行考证,他为了弄清楚芭蕉的卷叶到底是从左到右的,还是从右到左的,逢人便问,但是,很多人都没有进行过细心观察,说不出准确的答案。

    就是因为这个别人看来似乎微不足道的原因,白石老人最后没有作〃芭蕉叶卷〃画。人们虽觉得遗憾,但他却认为这样做是正确的,之所以〃不能大胆敢为也〃,是因为〃未曾见过〃。

    而另一著名画家徐悲鸿也是这样。他在一生之中画了上千匹马,出自于他笔下的奔马令人赞叹不绝。

    他的奔马丰阔而不臃肿,刚劲而不瘠,稳而不坠,奔而不飘。特别是那幅四蹄腾空,马尾舒展,长鬃飘飘,充分表现出了挺拔奔放、自由不羁精神的《奔马图》。

    他为了把马画好,在留学法国时,就整天在巴黎博物馆里进行素描练习,并常以两块面包充饥,这一切都是为了准确把握马的造型。并且不管何时何地,只要碰见了好马,他都会不由自主地驻足细心观察。这也难怪当有人在向他投师学画之时他会深有感触地说道:〃不必学我,真马较我所画之马,更可师法也,画马必须以马为师。〃

    读〃无字之书〃,最好在缤纷的〃社会大学〃中读,唯有如此,才能读得通透。

    凡是读过高尔基的《我的大学》的人都会知道,这位大文豪只读过几个月的书,他把投身于〃社会〃认为是在上〃大学〃。

    这个苦难的学徒工在〃社会大学〃里做过厨工,卖过苦力,饱尝了沙俄黑暗统治的辛酸。不过,他在流浪飘泊之中读了很多〃无字〃的〃活书〃,学习到了很多知识。

    高尔基在社会的底层对自己的人生有了深刻的认识,对自己的祖国有了深刻的认识,这也增强了他对俄罗斯社会的浓厚感情。他从伏尔加河码头的搬运工们那儿学得了劳动的习惯。从流放的政治犯那儿得到了精神上的鼓舞;从面包师那儿学到的则是可贵的人生哲学。

    高尔基曾这样说道:〃这个警察比我的那些教师们更透彻、更明白地为我讲了当时的国家机构。〃

    从〃社会大学〃中读〃无字书〃所获得的一切,为他日后创作的〃有字之书〃提供了无限的源泉。

    在高尔基的自传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之中均有体现。

    像高尔基这样在〃社会大学〃的〃无字之书〃中获益非浅的成功者还有许多:

    托尔斯泰在基辅公路上散步时,每当他遇到熟识或者不熟识的农民,就主动与他们进行攀谈,并时时在小本子上记下些什么,因此,托尔斯泰就把这条公路称作他的〃大学〃。

    达尔文对在剑桥大学所学的专业〃神学〃毫无兴趣。于是,他除了听生物课以外,就参加科学考察的活动,向社会上的教师、农夫、工人学习。

    达尔文说:〃我认为,我所学到的任何有价值的知识都是在自学中得来的。〃

    虽然,达尔文同时上了两所大学,但是,〃社会大学〃给他的知识要比剑桥大学给他的知识多。

    『毛』泽东曾在《〈农村调查〉的序言和跋》之中这样说道,社会调查〃这是比较高明的学校〃,而那些〃干部、农民、秀才、狱吏、商人和钱粮师爷,就是我可敬可爱的先生。〃

    由于米丘林热爱园艺工作,所以,他说他的果园是他的〃最高学府〃。

    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早期的杰出理论家蔡和森也主张到〃社会大学〃中去读〃无字之书〃。

    在1924年,他主编上海《向导》周报时,经常抽出时间深入到群众之中,听取群众的呼声。

    当他调到北方工作以后,曾多次到唐山煤矿的矿井之中进行考查,他因此获得了很多真知灼见。他不但强调〃这册书要经常读,这功夫要经常练〃,还认为〃要打好稳立做事之根基,了解社会这就是基本功。〃

    列宁,大学还没毕业就被学校开除。而他却幽默地将他在监狱中学习的经历称为上〃特殊大学〃。

    你要想读好〃无字之书〃,就必须脚踏实地,有深入调查及求实的精神。这种精神,不但可以帮你纠正〃有字之书〃之中的错误,掌握真正的知识,而且能感动〃学以致用〃赐予你新的知识。

    譬如苏轼曾写过一篇游记《石钟山记》,文章通过他亲临绝壁深潭实地考察而纠正了唐代李勃因石钟山有两块石头〃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而得名的说法;对于北魏郦道元的〃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而得名的说法进行了肯定。

    又如:书上所写的亚里斯多德关于物体降落的速度是依物体本身的轻重决定的理论,学者们都没有加以证明就全盘地接受了。因为在当时学者的心目中,除了上帝,只有亚里斯多德永远是对的。但是,年仅25岁的伽利略却因善于读〃无字之书〃……通过进行试验把亚里斯多德的错误理论给推翻了。

    可是,〃真理就是具备这样的力量,你越是想要攻击它,你的攻击就愈加充实了和证明了它。〃

    要想读好〃无字之书〃必须〃步步留心,时时在意〃。在《红楼梦》的第三回描写了黛玉初到贾府的情形,〃唯恐被人耻笑了他去〃,于是便〃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也因此观察到了贾府很多〃与别家不同〃的地方。

    所以说,能读懂〃无字之书〃者不简单,正因为〃无字〃,所以不为人注意,甚至是明摆着,人们也因为司空见惯了,不能从中获得任何〃知识〃。

    所以,读〃无字之书〃,必须别具慧眼,〃步步留心,时时在意〃。

    在人类漫长的发展史上,有很多科学上的发明,艺术上的创造,科学真理的发现,往往是由于〃有心人〃受到实际生活中某些事例的启示,引发了某些联想,进而对其进行深入的钻研,最后才得以揭开奥秘。

    譬如著名京剧艺术家盖叫天就曾经从石狮子的雄伟体态中受到了触发,继而琢磨后,提炼出了舞台上既矫健而又英武的身段;他从香烟的袅袅飘动中,产生艺术的联想,并演化出了妩媚的舞姿。

    因此说,往往只有〃有心人〃才能读懂无字书,才能从中获得无限的〃珍宝〃。只有那些有心人,才能以敏锐的观察力,于平凡之中见其奇特之处,并对其加以捕捉,触类旁通,窥知奥秘。那些不愿意付出心血,对生活漫不经心的人,是绝不可能从〃无字之书〃中获取知识的。

    读〃有字之书〃必须上正规大学,而读〃无字之书〃则要进〃社会大学〃。如果正规大学是一片湖泊,那么〃社会大学〃就是大海,永远没有毕业之时。

    善读书,而不惟书,把〃有字之书〃与〃无字之书〃进行结合,这是获取更多精神财富,取得成功的一条准则。

    5怎样在自己所经历的事情中

    总结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人生奋斗之旅途,它的方向始终是向前方的。但是,在这条伸向远方的旅途中,一路充满艰辛、曲折。成功了幸庆一下;失败了,就走点弯路吧。停一停,想一想,试一试,暂时放慢你前进的步伐吧!

    你成功了,庆幸不已,总结一下自己成功的经过,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使自己在这方面成为专家,何乐而不为。总结自己的成功很有好处,不过不总结也无大碍,因为自己经历的一定很有印象。而失败的教训则不一样了,不总结就不会进步,〃吃一垫,长一智〃,下面我们就来好好地聊一聊吧。

    你倒在地下,也许能立即站起来,也许不能立即站起来,但你却不能立即大步向前走。也许需要整理一下你的伤口,让你精神抖擞;也许需要拍拍身上的尘灰,让你一身轻松;也许需要看看你的周围,让你下一步别走错了路!那就停一停吧!

    失败是人生的清醒剂。在曲折的道路上获得的思想是你在一帆风顺时得以难到的。

    ……米比 亚诺(美国演说家)

    在你遭受失败的时候,你需要静下来想一想,不管怎么说,它都带给你一些意外的惊喜。你平时比较顺利的时候,你思想的方式完全不同于失意时的思想方式,很多东西,换个角度想想,结果可以大相径庭,当然也肯定会给你以后要走的路产生很好的影响。下面就以史玉柱为例来说一说。

    关于史玉柱我们该想些什么?

    三年!就三年,史玉柱就发了,巨人集团和史玉柱的名字将载入中国经济改革史册,我们属意史玉柱,因为他特殊,我们属意史玉柱,也因为他平凡。但无可否认,史玉柱的创业史也并非一路平坦,也充满坎坷、波折。我们怎么去看史玉柱?

    1机遇只垂青于重新站起来后有果断头脑的人

    曾有人说过,珠海有个〃梁大胆〃(珠海巾委书记兼市长梁广大,在全国率先对科技人员进行百万重奖),巨人有个〃史大胆〃。这话一点儿部不假,胆大胆是史玉柱『性』格中一个十分突出的方面,这对他未来的事业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小的时候,史玉柱就对动手钻研十分有兴致。他什么都敢拆,除了拆闹钟之类的小东西,还曾经把电视机也拆得七零八落,幸好他向父母保证把它装上,才没挨打。后来,史玉柱的胆子更大了。他按照书上的〃一硝、二磺、三木炭〃的方法配制起了炸『药』,而且居然真的炸了。那时,史玉柱才十岁。

    后来,史玉柱回忆说:〃别看我在跟同伴拼力量时显得软弱,在另一方面我可出奇胆大,同学们都叫我'史大胆'。大概小时候的这种意识,对我后来的冒险精神和创业精神有一定影响。〃

    胆大帮助史玉柱作出了人生中最重要的一个决定:辞职下海。

    那是在1986年,由于工作成绩出类拔苹,上级决定把他作为第三梯队送到深圳大学软科学管理系进修研究生,一毕业就可提拔为处级干部,并且。待遇也不错。在别人眼里,他已是前程似锦了。然而,研究生一毕业,史玉柱便放弃了这美好而舒适的仕途,毅然辞职下海。在一无资金,二无靠山的情形之下,一切都难以预料,而史玉柱却愿舍弃旧有的一切辉煌,这确实是常人难以办到的。

    史玉柱的胆大之中还包含着心细。因为他是学数学出身的,严密的推导是他的思维习惯。他之所以敢于做出一个个大胆的决定,完全是因为他对自己的知识、智慧和能力充满了信心。所以,一旦他认准了的东西,他就敢把赌注全都押上去。

    早在史玉柱开发成功m-6401软件时,曾因无钱购买电脑和刊登广告而心力憔淬。但他知道,这两步走不过去就等于前功尽弃,最后,他以负债2万元的代价,把宝都押在了广告促销上,结果,一炮打响,4个月后便销售出100多万元。当时的情形就似赌博,在关键时刻,史玉柱是毫不犹豫、从不退缩的。高风险带来了高利润。在电脑业势力正盛之时,史玉柱又决定进入生物工程领域,以开拓巨人集团新的支柱产业。这又是一个大胆的举动,评论家认为这是〃惊险的一跃〃。史玉柱对这一新的领域并不熟悉,但他看准了其广阔的市场需求和自身强大的科技实力,所以便以〃投石问路〃的心态冒险一试,结果大获成功。

    胆大的确是史玉柱的一大『性』格优势。在他身上,决没有一般知识分子那种瞻前顾后、优柔寡断的心『性』,这大概是他能够从人才济济的知识界脱颖而出,化知识为财富,迅速崛起的一个最重要的主观原因。

    2机会只垂青于有反思头脑的人

    深深思考,这是史玉柱几年中最大的收获,走一步之前,要深深思考,走错了一步,那史玉柱则更要深深思考,思考走错的那一步错在哪里,当初为何没有想到,思考还剩下多少机会给你

    选择,怎样走可以避免犯同样的错误……

    1993年,中国电脑业步入低谷,史玉柱得以发家的本行受到重创,史玉柱决定转移经济实力。当时正值房地产热,史玉柱决定抓住房地产,培养巨人集团新的经济增长点。他决心盖一幢18层的巨人大厦。应当说,史玉柱这一步棋并没有走错,是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趋势的。

    但正是这一步,让史玉柱险些栽了个大跟头。

    这一步,让史玉柱几乎在资金上陷入山穷水尽的地步。他深深反思了自己的过失,考虑有欠周密。

    表现之一,没有正视自己的经济实力,楼层节节拔高,最后资金难以为继。打算盖18层楼的想法在史玉柱脑海中只是一闪而逝,1992年下半年一位领导来公司参观时建议史玉柱将楼盖得高一点,于是史玉柱把计划改到54层。当时广州想盖全国最高的一幢63层的楼,史玉柱为了争一口气,决定把巨人大厦加到64层。1994年2月,又一位领导来观察〃巨人〃,史玉柱感到64层有犯忌讳,就把大厦设计到70层。计划就这样一码一码加高,投资预算也就从2亿涨到12亿,而当时巨人集团的总资产也只有3个亿,实在难以支撑。

    表现之二,自己在融资方面过分强调独立自主,没有争取银行贷款,因而不得不〃杀鸡取卵〃。稍微懂点经济的人都应晓得,搞房地产必须有银行贷款作为坚强后盾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