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八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第二次世界大战意大利海军作战史 [意大利] m·a·布拉加丁 >

第36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意大利海军作战史 [意大利] m·a·布拉加丁-第3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骼镎揭鄣慕峁⑸灾挠跋臁�
  巡洋舰“尤金亲王”号和“蒙德库科利”号在奥利瓦司令指挥下于8 月4 日晚上离开拉斯佩济亚港,取道科西嘉岛之西,它们于5 日上午驶抵马达累纳港,当天晚上又复离开,没有让敌人望见它们的运动。可是04时28分当该两舰越过已被美军占领的乌斯提卡岛附近时,它们在黑暗中望见3 艘未被识别的船只的轮廓。意舰开炮射击。虽然有一艘船似乎中炮着火,而巡洋舰的炮声却惊动了全区而警惕起来了。从截获的无线电讯中,奥利瓦司令相信他的军舰已被盟军的雷达网所发觉。此时离开巴勒摩港还有一小时半的航程,因而在该港的船队必定已经得到警报而有所戒备了。这样一来,出敌不意的因素已不复存在,因此该司令便决定取消袭击计划。两巡洋舰随即向那不勒斯港返航,然后再驶回拉斯佩济亚港。在托斯康海岸外的岛群附近遭到盟军飞机的攻击,幸无损失。两巡洋舰于7 日晚上安返基地。
  虽然这次袭击是没有结果的,而以研究盟军空中侦察模式为基础由海军总部所制定的作战程序却是很出色的。因此,当第一批两巡洋舰还在返回基地的途中,海军总部便又下令巡洋舰“加里博尔迪”号和“阿奥斯塔”号由菲拉旺佐司令率领立即出动重复执行袭击的任务。这两巡洋舰于8 月6 日晚上离开热那亚港,7 日白天在马达累纳港停泊,当晚驶抵巴勒摩港。但这次盟军的空中侦察在晚上便找到该两巡洋舰的行踪了。据战后所知,当时有两艘美巡洋舰和两艘驱逐舰立即从巴勒摩港出动去截击意舰。事实上,在02时和03时之间,菲拉旺佐司令接到装有雷达的一架德国飞机的报告,声称在巴勒摩港附近望见3 艘“巨舰”并称在圣维托角处望见一支船队。根据这一情报,该司令认为敌人已经有戒备了。再则,当时一阵浓雾遮断了视线,而且“加里博尔迪”号的轮机发生故障。为了这些原因,菲拉旺佐司令认为他的处境使他不能执行袭击的任务,因此便下令巡洋舰返航基地。当它们驶近热那亚港时,遭到英潜艇发射四枚鱼雷的攻击,此时前来迎护的驱逐舰“季奥贝提”号被击中沉没。


  西西里岛上的敦刻尔克战役
  在这期间,西西里岛上的地面战局是向着不利于守军方面发展的,因而,在敌登陆之后两个星期,便可以看出该岛的陷落已为期不远了。此外,盟军如今的战略海空控制延伸到把下第勒里安海和爱奥尼亚海包括在内,其优势迫使意海军不得不把其“前沿”军舰逐渐撤退到比较不受威胁的基地里去。西西里岛上各港每次在地面战斗之后一个接一个地落入盟军之手。如今英美鱼雷快艇开始夜间在墨西拿海峡活动,这样一来,使原来已冒了盟军空潜袭击之险而勉强通过该海峡的意大利舰船,更加不可终日。因此有必要注意一下意大利海军机构的改组情况,因为舰队本身如今确定地要在第勒尼安海和爱奥尼亚海这两个战场上分头防御了。各军舰的现在分布情况大体上符合于事前的安排,因此也很少有什么移动。主要的调动是关于巡洋舰“斯契皮翁内”号从拉斯佩济亚港调到塔兰托港去,因为它是调到爱奥尼亚海上从事布雷活动的。它于7 月17日乘夜在无掩护的情况下通过墨西拿海峡。02时04分,它遭到四只盟军鱼雷快艇的攻击,但巡洋舰的准确射击击沉两只快艇,使第三只发火,从而也迫使第四只逃窜。
  有两艘新建成的潜艇因企图通过墨西拿海峡而遭到损失。它们是“兰莫”号和“罗莫洛”号,艇型较大,航程较长而自给力也较强。它们能装载200 吨以上的货物,原来是设计来担任运输潜艇的使命的。6 月15日晚上,当它从爱奥尼亚海向第勒尼安海转移之际,“兰莫”号在海峡南部被一艘英潜艇的鱼雷击中而沉没。三天后,“罗莫洛”号也在同一海区内被盟军轰炸机击沉。
  一旦盟军能够使用西西里岛上的飞机场,要想用稍大一点的补给船来接济岛上的轴心部队,就成为绝不可能的事了。我们做过几次尝试,都以船只沉没而告终。为此,我们便在墨西拿海峡一带集中了为数众多的小型辅助舰只,让它们不断地从卡拉布里亚海岸和北东西西里之间穿梭往来。至于这些辅助舰只也不得不在盟军不断空袭下活动,那就不在话下了。
  8 月3 日当意德在卡汤尼亚平原的抵抗经苦战而被突破之后,英第八军和美第五军准备发动最后的攻击并向墨西拿城会师。轴心部队再也不能把一条抵抗线保持多久了。因此,西西里的撤退就在同一天开始。盟军竭尽全力从海空两面来反对这一撤退的实施,但小型的意大利辅助舰,在少数德舰协助下,尽可能地把岛上的军队和装备撤到卡拉布里亚去。在连续不断的炼狱似的空袭下,意大利水兵在意大利海军史上写下英勇的一页。在扫射的弹雨和炸弹破片纷飞下,不断操纵小舰艇,用神话般的奇迹使马达继续工作,用少数防御武器几乎不断地发射。这些水兵冒着每一种的风险并坚持到人类所能忍受的极限。就其航渡的次数之多与其所遭到的空袭之猛烈,这次西西里撤退轴心部队的工作,比起英军从敦刻尔克的撤兵情况,简直有过之而无不及。就现有撤退地区之狭窄与空袭强度之远为巨大而言,则此役所冒的风险又非敦刻尔克之役所可比拟了。
  写下意大利海军史的光辉一页的英雄人物是平平凡凡的水兵,领导他们的不外是少数的年轻军官和若干有经验的军士长。在撤退现场的炼狱似的炮火下,一切有赖于船自为战和船员的技巧和勇气。穿梭撤退一直继续到最后一刻。8 月16日,由于英军已经进入墨西拿城,该港处于盟军轰炸机不断轰炸之下,而意大利的工事和装备则已付之一炬,这些小船仍然把留在岛上的意德士兵抢救出来。
  谁能说出究竟一共航渡了多少次数?下述的事实可以帮助我们想像其大概,那就是在两三天内这些小船把70;000名以上的意德士兵和大批装备,包括约10;000辆的各型车辆和17;000吨的军火在内,运到卡拉布里亚去。
  在这次撤退过程中,有15只登陆驳船、6 只布雷舰和一大批更小的船只损失了,实际上它们都是被炸沉的。在空中下雨似的钢雹里,没有一只船是完全无恙的。


  准备工作和第一次的任务
  在考察导向停战的悲剧事态以前,把意大利海军突击小组所从事的种种工作加以详述,是不无道理的。这些小组所写下的篇章,不独昭著于地中海战争的史册,而且也许在一切时代的海军史中都不容忽视。
  意大利海军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就曾研究并设计过若干特种装备,用来在奥地利的港口内进行各种特务活动,尤其是波累港。就这一方面而论,有几个突出的发展值得一述。装有牵引机的轮底的快艇“格里洛”号就能进出于各港的防护阵地,它曾成功地驶进波累港。还有“米格纳塔”号,它是用手操纵的鱼雷,曾由罗塞提和帕奥卢契两人带着泅入波累港,击沉了奥地利战列舰“维里布斯·乌尼提斯”号。
  意大利海军是这种秘密装备的开天辟地和只此一家的实验人。当未来的世界战争有可能出现之际,这一辉煌的传统,不能不激励类似的创举产生。因此,1935年阿比西尼亚战争中,当英国以战争来威胁意大利时,紧张的形势便把少数海军军官之不间断和永不怠倦的兴趣,引导到设计这一类的特殊的装备上去。他们匠心独运地想出一种能渗透到那怕是戒备最森严的军港里去,去破坏敌人最重要的军舰。从此各种类型的装备便着手实验并进行制造,又在极端保密的条件去训练一些参加这种突击小组的志愿人员来充任执行此项任务的核心骨干。这种训练不止是体力的而且还是精神上的,因为他们必须知道如何去执行为他们所肩负的史诗般的使命,这样才能排除万难,履险如夷。在某些场合,这些任务的艰巨性简直是超人的。
  这些突击小组的装备终于发展成为四个主要类型。第一是30吨和12吨的袖珍潜艇,每只分别由四个人和两个人操纵,艇上装有两个鱼雷管。事有凑巧,意大利海军所建造的这种袖珍潜艇,恰恰和几年以后日本海军用以攻击珍珠港舰队的袖珍潜艇是属于同一类型的。(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意大利海军建造过若干只普通型的同样潜艇,用于亚德里亚海各港口的防御巡逻。由于它们的耐波力不强,因此没有产生什么值得注意的成绩。)它们的航程既短又不能用来攻击设防的港口,再加上反潜措施日新月异,所以这一级潜艇在地中海战争中起不了什么作用,但它们在黑海却能一显身手,这在下一章将要加以叙述。
  第二类的特种武器是爆炸快艇。此艇只载一人,设计为能突破港口障碍,然后向目标以高速挺进,在接触目标前的一瞬间,驾驶员必须从快艇上脱身出来。在苏扎湾和马耳他岛两处用过之后,这种快艇几乎已被放弃,它为一种稍大一点的“攻击”快艇所取代。后者也装有两个鱼雷管却能在大海上活动。这种新型快艇只在突尼西亚战役和盟军入侵期间的东西西里水区里发挥过效用,但还说不上有重要的成就。
  第三类的特种武器是引导鱼雷,也就是“米格纳塔”号的翻新。它基本上是一枚鱼雷,其弹头是可以从雷体上卸下的。由两个人跨在鱼雷上加以操纵。这个武器用途最广、成就最大,尤其是在亚历山大港、直布罗陀港和阿尔及尔港更为煊赫。这也是最难掌握的一种,它要求操纵手有最大的勇气,因为他们必须在水下经过好几个钟头以从事操作。所以他们不但要身体强壮而且还要技术精湛。他们胸前装有特种呼吸器,身上穿着特制的水下橡皮衣。这些驾驶员得在海洋深处和黑暗中克服自然和人为的每一种可以想像得到的困难,忍受不可描述的体力上和神经上的紧张。假如他们幸得通过敌港口所设置的障碍,他们还得把鱼雷直接驶到目标舰的舰体下面,而且用他们的手经过长时间而艰难的操作,把鱼雷的弹头部分固定在舰体的下面。然后,假如情况许可的话,他们还得从港内跨在剩余的雷体部分逃出来。
  特种武器的最后一种是水下爆破弹,也就是系留在一艘舰船底部的一个爆炸物容器。这些容器要轻得可以由一个穿上游泳翅膀的蛙人用一根带子来拖带。这些蛙人还可以按其不同任务加以编组,包括破坏工作和爆破工作。水下爆破弹除某些特种任务外,曾在直布罗陀港使用过两次,在阿尔及尔港使用过一次。在马马里卡和突尼西亚的敌人后方地区,蛙人们曾成功地进行过大量的活动,此外还完成了别的秘密任务。
  如上所述,这些特种装备其作用距离都是很有限的,这就意味着它们必须被携带到靠近目标之处才能使用。爆炸快艇是由意大利水面军舰将其运载到目标附近的地点。至于引导鱼雷与其操纵手们则安插在四艘潜水艇上面。在头几次活动时,鱼雷和操纵手都是在潜艇浮到水面时把它们发送出去,但后来则改由停留在海底的潜艇将其发送出去。这些担任支援的潜艇除冒险外,其任务也是极其困难的,因而对于袭击的成功,潜艇是做出贡献的。
  虽则每一个突击小组的任务之完成应归功于个人的果敢,但使这种任务之完成成为可能,却也得归功于保密工作和复杂的技术编组。高高在上的是海军总部,它决定何时何地施行突击,而海军总部的决定又是依据潜伏在敌国和中立国的海军谍报人员之报告。关于发展和制造这些装备的军职和文职技术人员的忠诚可靠,则又构成一个重要的环节。最后,在训练突击小组人员的各个阶段上之极端保密也是极其重要的。
  当战争比所预期的时间提早两年爆发时,这支海军特种部队(称为第10快艇支队)和意大利海军的其余部分,处于同样的无备状态。对于特种部队说来,同别的部分一样,由于战争来得突然以致措手不及。假若再有两年的准备时间,则第10快艇支队本来可以做到一旦开战便对英国在地中海的所有海军基地同时发动攻击,由于完全出敌不意和攻敌无备,此种胜算是不难想像的。第10快艇支队的确是意大利海军的极其危险的“秘密武器”。可是,由于战争之提前爆发,使第10快艇支队来不及大规模使用。由于认为战争为时甚短,以致妨碍用更多的时间去从事进一步的实验和改善装备的工作而立即投入战斗。因此头几次的突击便不免招致许多缺点,同时对敌人却起了打草惊蛇的作用,使他们想出种种权宜之计来防卫这些攻击。敌方这些反措施于每次行动之后,继续有所改进并增强其强度。为此理由,这些突击小组在每次行动中都碰到新的情况,并充满着无法预见的困难,有时甚至是致命的事故。不消说,第10快艇支队也在此时发展新的方法力求获得出敌不意的效果。
  第一次活动是以亚历山大港为其目标。我们用三枚引导鱼雷对港内的目标进行突袭。突击队员们把这种引导鱼雷叫做“猪猡”。他们从潜艇“伊里代”号出击。这艘不幸的潜艇当它停留在托布鲁克港附近的邦巴湾等候完成任务之际,却被一架英国鱼雷机所击沉。一个半月之后(即1940年9 月末),潜艇“贡代”号和“斯塞雷”号每艘各载三只“猪猡”出发去执行双管齐下的任务,一艘去攻击亚历山大港,一艘去攻击直布罗陀港。当攻击者驶近目标之际,不料被它们选定做目标的两个英国舰群恰好离港去执行一系列的活动(事见本书第二章)。因此该两潜艇便奉命驶回基地。在返航途中,“贡代”号被英国的反潜军舰所发现并被击沉。在这一次战斗中,第10快艇支队的指挥官季奥今尼海军中校虽然从潜艇中逃脱出来,却成为敌军的俘虏。他的职务由莫卡加塔海军中校接替。
  这头几次的挫折以及人员和装备的损失,并没有使突击运动却步不前,第10快艇支队于1940年10月末又进行一次新的尝试。这回是由“斯基雷”号对直布罗陀港再度进行攻击。从战争开始以来就一直指挥该艇的艇长博盖塞少校成功地把潜艇穿过敌人的防线驶入海峡,并进入直布罗陀港的锚地而未被发觉。越过整个锚地后,他在锚地北端卸下三只“猪猡”,然后安然返回基地。第一枚鱼雷在杜兰德少尉(意大利海军的技术部门用陆军军衔)操纵下发生了不及预料的事故而立即沉没,第二枚鱼雷在太塞伊工程兵少校操纵下于望见海军基地入口处遭到同样的复沉命运。两枚鱼雷的操纵手均于拚命游泳之后到达西班牙海岸,由守候在该处的第10快艇支队的特工人员将其救起送回意大利。
  第三个“猪猡”是在比林代利中尉主持下由潜水军士长帕卡尼尼协助操纵的。他们成功地通过内港的防御网并到达离英战列舰“巴汉姆”号大约70米之处,此时“猪猡”却突然破裂而沉没。帕卡尼尼被迫浮到水面,后来被英方俘获了。留在水下的比林代利则想方设法要想把鱼雷合拢起来,并“妄想”把沉重的龟雷弹头拖曳到敌舰体下面去。经过长时间和超人的努力使他失去知觉以致自动地浮到水面。当他恢复意识时,发现自己离开“巴汉姆”号仅只30米,他打算再来一次新的尝试,于是他又潜到水里去,可是在海底的黑暗中,他无法找到“猪猡”,其结果使他的一切努力没有取得任何成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