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八小说网 > 言情电子书 > 望族权后 >

第124章

望族权后-第124章

小说: 望族权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显然激生了白部的怒火,白七这个队首已经忍不住以诈还诈了!
  而喻四郎似乎也有些着急,数回阻挠白七挥杖向人,驱骑将之挤开。
  而在十一娘这等外行眼中,却误以为是喻四郎“敌我不分”,一时觉得莫名其妙。
  本是配合默契的两大支柱突然“内乱”,引起观者越发紧张。
  十一娘只见一个朱袍拼抢接球,正欲突围,一黑袍打马追上,另一黑袍也紧随其后,然而却是逼得队友让位,自己与拿球之朱袍争抢,还未看得仔细,就见黑袍忽然坠马,后头紧跟一骑朱袍似乎毫无防备,不及勒停,铁骑就要踩在坠马者身上!
  四围一片惊呼!
第220章 祸事将发
  白七郎作为黑袍率队,下百鼓开始却被对手朱袍激生怒火,尤其当与卢锐面对面拼抢之时,又受了句言辞污辱,被称为“怂货”,年轻气盛的儿郎顿时火冒三丈,再无心赛况,力争要逼得卢锐狼狈闪躲,将那“怂货”二字自刻脑门,不去抢球攻门,而是与卢锐拼比起占位来。
  喻四郎担心表哥被阴诈的卢锐陷害算计,将人看得死紧,屡屡夺马上前,阻挡白七与卢锐交锋,然而不防卢锐突然那一道暗肘直撞胁下,喻四郎失了平衡,竟然坠马。
  而早有准备的另一朱袍立即打马上前,装作事发突然而不及收势,眼看铁蹄就要伤人,在此千钧一发时刻,多亏得白七郎及时赶到,硬生生将那匹“失控”骑乘挤开,倒转杖头重重将骑手撞击坠马,而他自己也因这一冲击失了平衡,跌下马背。
  转瞬间便是三人坠马,看得四围惊呼不断。
  好在今日参赛者也都是骑术了得,白七一个翻身跃起,被他击坠者也并未受伤,喻四郎因为毫无防范摔得最重,又因躲避马蹄不得不连连翻滚,弄得周身狼狈,但好在白七援救及时,险险没被马蹄踩中,只因摔坠时磕得脑袋闷痛,难以立即坐起。
  因着这一变故,场边判者举旗判禁,中止了比赛。
  十一娘眼见着白七抢身上前将喻四郎扶起,远远看去似乎并没摔伤筋骨,行动无碍时,才长长吁了口气。
  因事发突然,多数人都未看清卢锐有个暗肘击人的小动作,尚且以为只是意外而已。
  贺烨这个行家却看得明白,冷笑道:“卢锐意图伤人,这小子真不是东西,技不如人便企图用阴招暗算,枉为丈夫男儿。”
  而这时在玉宵楼上,获邀伴驾的宰辅冯伯璋却是为疾影击打抱不平:“黑袍率队以杖击人,致使疾影击郎坠马,显然犯规,理应判输。”
  韦元平看了一眼太后的神色,几乎是立即冷笑反驳:“若非白七郎及时将人撞跌下马,他那队友非伤于奔蹄不可,虽有犯规之举,然而也是情急无奈,事发有因,当得宽免。”
  冯伯璋却也未与韦元平争执,他不过是看在荣国公颜面上,才讨好一句而已,但也没真想着开罪韦元平,更何况白、喻两家论来还是薛家亲朋,死纠不放岂不又得罪了一手提拔他入政事堂的薛谦?
  是以微微一笑:“韦相国言之有理。”
  这个老滑头!太后斜睨了一眼冯伯璋,慢条斯理对贺衍说道:“都是显贵子弟,伤了哪个都不好,圣人还当遣人告嘱,胜负事小,安全为重。”
  天子自然不会为了些微小事违逆太后,立即照办,挥手让顾怀恩下场交待。
  得了天子警告,纵然卢锐因为没有害得对手损伤一员主力,眼看胜负已定,却也不敢再使阴杖暗肘,然而这也导致了疾影击毫无斗志,最后那五十鼓的赛事只让人觉得形同嚼蜡,至终场号响,白七郎率队的黑袍队大获全胜,卢锐二话不说扬场而去,脸色阴沉。
  “卢八郎这脸可算彻底丢尽。”贺烨看了一眼十一娘:“与白七喻四之间仇怨也算正式结下了。”
  没有明说,但显然是在暗示卢锐这小肚鸡肠的阴险小人只怕不会罢休。
  喻四郎当年因为追慕柳婷而,与京兆柳族中子弟常有来往,尤其是与柳彦更为交好,十一娘也没拿他当外人看,经贺烨这么一提醒,倒也想着要叮嘱柳彦提警喻四郎一声时时堤防,然而没想到的是这回看似有惊无险的事件,结果却导致了一连串的风波险恶。
  接下来的数日,十一娘依旧在风平浪静中渡过,顺顺利利就到了辞宫归府的日子。
  才出兴安门,十一娘一眼瞧见碧奴迎上前来。
  及到被因为十日分别这时满面欣喜的婢女扶上马车,十一娘才彻底放松了身体软软靠坐在引枕上,双腿也伸直了,不再讲究那些端正跽坐的仪礼,实在因为深宫之中一时半刻都不能松懈的紧张,再兼着今日一路从内宫往外,全靠两条腿走了足有小半时辰的路程,纵然十一娘往常也会练习骑射争强体力,眼下这副娇娇弱弱的小身板也难免会感觉疲累,这时身边无有旁人,也不会被人窥见,几乎是在罗袜踩上那柔软温暖的毛毡之时,心头那渴望彻底放松休息的欲望就难以遏制的遍布周身,恨不得就这么美美睡上一觉。
  “小娘子累着了,婢子替你捏捏腿。”碧奴满脸心疼,跽跪在旁就替小主人按捏起来。
  “入宫之前嘱咐你那件事,可处理妥当?”十一娘问道。
  “小娘子入宫次日婢子就去见了裴娘子,果如小娘子所料,裴娘子交验帐册一如从前般清楚明白,西市余味轩去年所得收益比往年都好,故分红也比往年增多几成,另外裴娘子经营那间书画铺子,因为其中珍品有了小娘子提笔鉴评,售价竟被炒高了翻番,裴娘子也按约定分给了红利,光是这一笔钱,竟就有千余贯!婢子按小娘子嘱咐,将余味轩所得红利除却赁金所值入库上交太夫人外,其余钱银一并送去上清观交予贺郎君。”
  原来十一娘入宫之前,裴瑛就送来书帖,称旧年红利已经结算清楚,请十一娘抽空验收,今年十一娘顾不得这事,是以交待碧奴全权负责。
  因为谋划诸事,少不得用人用钱,十一娘因为诸多限制,不可能亲力亲为,好些事情也只有托付予贺湛以及陆离,但她当然不好意思连钱银花耗也让两人承担,故而将太夫人交托的产业生息一分为二,原本应生的利润依然上交太夫人保管,但更加丰厚部分——例如因为裴瑛有意结交心甘情愿分予的好处,例如有十一娘评鉴导致价值炒高的字画所得,相类种种,十一娘尽数交予十四郎,供他安排。
  听碧奴禀明这一桩事,十一娘又再问起:“你舅舅一家安置得可好?”
  原来一月之前,碧奴舅舅已经成功“流亡”来了京都,十一娘将他们一家安排在名下田庄,就在都城近郊,是以客户的身份,虽受主家庇护,却享有一定自由,而非奴籍,又因为十一娘这回入宫,想着碧奴也不能跟随,干脆允了她几日假期,任其与亲人暂住。
  碧奴这时听十一娘问及,又是感激不尽:“因为小娘子交待,庄头对婢子舅家十分照顾,非但相帮着购置农具,连衣用等物也多有送赠,舅母因为赶路受凉,又得庄头请医诊治,身子已无大碍,这都是小娘子仁德。婢子听舅舅提起,若非小娘子恩顾,他们走投无路,原本打算随邻人流往营州……欲投安东王治下呢,虽说是条出路,可心里头……安东王为大周叛臣,舅舅多少有些不情愿。”
  十一娘蹙眉:“怎么你舅舅会有这打算?”
  碧奴叹了一声:“舅舅是听说安东王自打拥兵自封,颁布了不少益民政令,不仅容纳大周流民,甚至会分给田地宅居准予入籍,听说……凡大周流民得入安东王领域,免三年赋税,若甘愿往北辽者,甚至能免五年赋税,不仅幽州等地,眼下就连太原、蒲州也有不少流亡户暗中去投。”
  没人愿意离乡背井,更没人自甘投敌叛国,但平民百姓被君国朝廷逼迫到了走投无路的境地,为了生存,也只好选择这条迫不得已祸福难测的道路,所期望的,不过是安居乐业养家糊口而已。
  “虽说凭着咱们眼下,收容逃户不算大事,不过你还得交待你舅舅一家谨慎言行,莫要与人提起重前之事,尤其是关于营州潘逆那些益民政令,万万不能张扬。”十一娘虽然对艰难渡日的百姓心存同情,但该警慎的事,她还是必须提醒。
  “婢子明白。”碧奴连忙允诺。
  十一娘似乎靠壁小憩起来,双眼微阖,却又忽然问道:“碧奴,当初你坚持要将你幼弟送去蒲州,宁愿手足分离,也不愿你弟弟与你一般卖身为奴,又是什么打算?”
第221章 恩服之术
  碧奴被十一娘问得怔住,呆愕了好一阵才回答:“婢子当年年纪小,更说不上什么见识,因见村邻有人逼于无奈卖儿鬻女,都是哭得天昏地惨,听多了那些为人奴婢受苦受难之说,故而才不忍心让弟弟受罪,也是婢子幸运,得天所庇,遇见主家如此富贵却仁善门第,莫说不曾受苦,也不知比自由身时多少优渥,早就没那坚持,倘若小娘子有意,莫说弟弟,便连舅舅一家也甘愿为奴,报主家恩庇之义。”
  这话显然是误解了十一娘的用意。
  十一娘不由失笑:“我原本还以为你虽生于贫寒却不甘认命呢,打算着让你弟弟走科举之途,是以才坚持不让他沦落为奴籍。”
  听了这话,碧奴急得连连摆手:“婢子哪敢有那样奢想,不瞒小娘子,别说科举,凭婢子原本家境,弟弟倘若得上天眷顾顺顺利利长大,娶得个本份女子为妻,有子嗣继承香火,一生衣食无忧,就算最美满不过了。”
  十一娘颇有些疑惑:“我也曾经听说,各州县都有设学,虽入学者多为大户子弟,也不限于平民,但凡有那志愿,又能通过州县小试,不是没有成为生员机会,虽说如今不比重前,平民子弟通过科举入仕难之又难,但征为吏员尚也可能,总归是条出路。”
  这话倒也不是十一娘脱离实际,大周颇重文教,周太宗当年下令于州县设置学堂,不仅针对各地大户,尤其医学、律学、算学等科,入学门槛颇低,不乏平民子弟,虽平民出身的生员鲜少能试举高中,但也不是绝对,比如高宗时,便有一平民出身的生员进士及第,后来甚至拜相!
  就说先帝德宗朝,官制已然腐坏,试举请托之风剧涨,然而也有个贫寒农户出身者,入州学习律法,一步步升迁,竟然官至刑部司郎中,可惜六十而卒,否则大有希望升任侍郎。当然,这也是因为主管司法一类官职为清贵世家所鄙,名门子弟多不愿任判案审断一类职务,是以才会被贫微出身“拣漏”。
  所以十一娘一直以为即便出身平民农户,只要心怀志愿,至少仍有习识文教的机会,碧奴当年坚持不让弟弟没入奴籍,也许是存着期望弟弟将来入仕,改变门庭的愿景。
  哪知碧奴竟然完全不作此想,听了十一娘的话后竟然笑了出来:“哪有这么容易,州学县学虽有,然而据婢子所知,得入者不说全是衣冠户,起码也得家境殷实,否则即便有那机缘通过入学试,衣食倒还不算什么,那些纸墨笔砚一年耗废就能让人焦头烂额,更不说贫民之家,根本不可能会有书卷,往上数个祖宗八代都找不出个识字人,子侄不可能天生识字,但大字不识者,又怎能通过入学试?也只有万中之一因机缘巧合能得贵人指教,虽出身贫寒才得入仕之幸。”
  碧奴又再摇头:“不怕小娘子笑话,婢子在卖身为奴前,连卷书轴都不曾亲眼得见过呢,后来进了柳宅,才晓得书卷长什么模样,不说其余,光是装裱,就得好几万钱,足以抵一家四口这辈子花耗了,婢子曾居村曲,有户相对也算富裕,家中不过有册经折装之佛经,就视为传家宝般世代相传,后来因为保管不当,书上字迹模糊得看都看不清,那户人家也当祖宗般供着,因为家有一书,往常在普通农人面前都是昂首挺胸,后来那场洪涝,户主连子孙都不救,拼命将那册佛经抢救下来。”
  想到前尘往事,碧奴不无唏嘘:“婢子是万万不曾预料,竟有幸受姜姬授习识字,婢子当年学会写自己名姓,简直没有痛哭流涕,小娘子不知,之于平民百姓而言,倘若子侄能写名姓,连娶妻都顺遂不少,甚至女家不求聘礼,白白嫁个女儿还以为是莫大幸事!”
  十一娘还是裴五娘时,自认为比普通闺秀知晓不少民情政务,然而却真不知道这些细微末节,她只看着身边就算仆婢也都会写算,还以为普通百姓起码也能识字,只不过未习经史律法,也不会诗赋而已,哪曾料竟是这般光景?
  尽管如此,可十一娘本就打算好的事,也没就此作罢,她笑着说道:“是我孤陋寡闻了,碧奴,有一些事,我也只能放心交予你,故而待你不比普通,本是想着成全你心中愿望,也算是报酬这些年来你忠心耿耿,今日与你这么一交谈,才明白我是误解了。”
  见碧奴因这话略有惊惶,十一娘连忙握住了她的手:“我上回听薛六哥提道一句,要为昭儿找个僮子,突就想到你有回说起你阿弟力气大,虽未经正式学习,自制竹箭便能猎到野兔,来京后经过管事教授,这时也会写算,我是想着,莫如我与薛六哥说一声,便让你弟弟为昭儿僮子,一来他年岁要比昭儿较长,不至于纵容昭儿淘气,再者力气大筋骨好,若得训导,将来可为昭儿武卫,跟着昭儿进学,文识上自然不愁长进,怎么也比留在庄上强,卖身之事你也莫愁,我信得过你,当然就信得过你弟弟,不在那张身契。”
  碧奴听这番话,只有喜不自禁,一应虚辞全免,只匍匐叩首下去:“小娘子对奴一家厚恩深慈,奴只觉铭心刻骨,今生难以为报,只有一句,无论是婢子,抑或阿弟,包括舅父一家,此生但凭小娘子驱使。”
  十一娘也不客套:“我就是为了你姐弟二人忠心,碧奴记住,我要你阿弟如护你般周护昭儿。”
  碧奴的弟弟十一娘是见过的,也是忠率可信的人,又不乏上进,将他放在薛昭身边,从这时就培养情谊,将来必能成为薛昭臂助。
  做为姑姑,十一娘当然不愿意让薛昭牵涉进阴云诡谲,然而情势如此,她无能做到将京兆裴这唯一骨血完全置于安全境地,眼下也只有尽力为薛昭培植臂助,期望着将来但有万一,薛昭身边至少有个能为他出生入死的知交。
  十一娘认为主仆并非世上最牢靠的关系,只有义气相投的知交,才能真正同甘共苦。
  碧奴经过这些年,对小主人的脾性也是了解甚深,虽然心中感激,也没有过多表现于口头上,只暗下决心将来必须为十一娘赴汤蹈火,却突又想起昨日回府才听闻那一件事,这时说道:“小娘子,青奴姐姐已经过了二十,婢子听曹媪提起,似乎……傅媪有意为儿子求娶青奴为妻。”
  傅媪是十一娘乳母,她的儿子如今也是柳府之仆,论来婚嫁不能自主,然而如傅媪一般地位的仆妪,总会得主家更多照顾,一般都会允准婚配,是以十一娘只是问道:“依你所见,这门婚事可算妥当?”
  碧奴笑道:“傅媪一贯待青奴姐姐不错,儿子也是忠厚老实,婢子昨晚试探,青奴姐姐虽觉羞涩,然那意思看着,似乎也有意动,不过就是不舍得小娘子,又多犹豫。”
  十一娘虽则也觉得青奴温厚忠诚,然则因为她是萧氏忠仆之故,有一些事情始终不好交青奴处办,要论亲近器重,当然不如碧奴,可也是乐意成人之美的,这么多年的情份,青奴也从来没有过失,既知青奴也对傅媪儿子有意,十一娘当然不会阻挠:“这事我知晓了,自有打算,不过碧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