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族权后-第23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但论是秦步云如何踌躇,烧尾宴还是必须得办,武威伯府也的确没有能做出那数十道规制膳食的厨子,人情必须要领。
汝阳王主动交近,当然会出席武威伯府的烧尾宴,他这么一来,也确实印证了秦霁的猜想,先就提起了联姻一事:“舍弟赵国公汾,年方十七,略长令孙女一岁,听内子提起秦小娘子,赞不绝口,故小王有意为汾弟求娶,还望武威伯成全这一佳事。”
武威伯心中忐忑,但不好断言拒绝,只好采取拖延之策:“大王厚爱,余本不敢辞,然而因余孙儿重伤而丧,孙女需为次兄服丧,暂不能议亲。”
汝阳王这才明白缘何今日烧尾宴唯有武威伯父子出席,孙辈竟一个不见,原来家中还有丧事。
据礼制规定,若非承重孙,又与大父、父叔等长辈共居,亡故后不会大举丧仪,祖父与父辈也不会为非承重之子孙服丧,但兄弟姐妹却必须为亡者服丧一年,秦霁的婚事理当往后拖延。
贺淇立即联姻的计划受挫,虽然也觉失望,当然不至于灰心,而是起身郑重一个揖礼:“武威伯子孙三代为大周江山稳固舍生忘死,小王实感敬佩。”
武威伯只好客套一番,主宾重新落座后,却又听贺淇话锋一转:“小王有不少心里话,不吐不快,还望秦公莫嫌冒昧。”
秦步云见汝阳王的目光这么一环顾,饶是他不善交际应酬,却也明白这暗示,于是摒退左右:“大王但说无妨。”
“那小王便直言了。”贺淇轻掐颔下寸长美须,摇头一叹:“武威伯这回受令征服蛮夷,本有望再立大功,然而眼看胜局已定,却被太后调返京城,虽明面上是升迁,实则确是防范将来秦公功高必须厚封,秦公本乃忠耿勇将,然而先被姚潜这奸小陷害,再被太后防范打压,若无作为,将来只怕再难统兵,武威伯府难免日渐沦落。”
这话正中秦步云心头委屈。
贺淇一见武威伯憾悲尽现明面,心中一喜,语气却更显沉重:“小王实为秦公不平,另一方面,周厥联军大获全胜虽指日可待,然而潘逆占据东北虎视中原之险却不能轻视,奈何太后一昧轻信党徒,竟重用姚潜这等废物,不是小王危言耸听,而实在忧虑幽州不保!秦公曾经镇守北境多年,也与潘逆之部数回交战,应知险急!”
这话更是让秦步云心潮澎湃:“潘逆与北辽皆为野心勃勃之辈,姚潜又的确无能……倘若幽州有失,燕云危如累卵,更不说若燕云失守,敌军即能长驱直入!”
贺淇举盏仰尽,重重击案:“故而小王以为,唯有秦公方可救君国社稷于危难之中,奈何太后对秦公之防备实在是……小王有心相助秦公再镇北境,但倘若任由太后擅权,恐怕将来也难保秦公平安,如今这位太后……狠辣更胜汉时吕雉,秦公难道甘为淮阴侯?”
结党反韦之意已经如此明显,武威伯虽然耿直,却并非愚昧,自是“豁然开朗”。
但牵涉皇权争夺无异生死抉择,这个决定不好做,秦步云当然也不会轻率鲁莽立即选定立场。
贺淇却也没有紧逼,只不过烧尾宴后,又交待了不少宗室晚辈特意前来伯府拜祭。
不过秦步云虽然没有答允与汝阳王联姻,之于孙女秦霁的姻缘一事,还是与老妻私下沟通了一回。
伯夫人自然将秦霁的决意告诉:“这些年来,也亏得有霁儿出谋划策,我才不至于左支右绌,霁儿生来聪慧能干,性情又甚是倔强,奈何托生在咱们勋贵之家,任是她如何用心于琴棋书画,到底还是难免被那些世家闺秀鄙夷小看,她心里委屈,我看着都难受,在姻缘一事上,又怎忍勉强?”
“说到子女姻缘,我也甚觉惭愧。”秦步云也是长叹:“咱们只有丹儿一个独女,当年与京兆柳联姻,原是想她嫁入世族大姓从此便能安乐无忧,哪里想到柳志宜竟然是那等狼心狗肺!说到底,都是我这父亲无用,让丹儿落到这般田地。”
“我看霁儿之心性倔傲,比她姑母有过之而无不及,确实担心咱们这些亲长过于勉强,将来她再遭不幸……莫若……赵国公的确不错,既是汝阳王这兄长都亲自来提亲……”
如果仅仅是一桩儿女姻缘,秦步云又哪需如此左右为难,但他深知汝阳王目的何在。
他这么一犹豫,秦霁却从祖母口中得知了汝阳王的意向,又从小哥秦朗口中,明白祖父究竟为何踌躇,她思前想后,到底是一咬银牙,当次兄入土为安之后,终于向祖父细析时势。
“大父因长年戍边而不知,京中这些年来变故迭生,其实早在仁宗帝未崩之前,太后早已掌握大权,后仁宗帝虽有反复,到底还是一败涂地,薛冯二相获罪之后,仁宗帝已经沦为傀儡。”
秦霁把她知道的事情合盘托出,最终断言:“仁宗帝虽无子嗣,然而惜重晋王天下皆知,可最终却遗令义川王之子继承大统由太后临朝直至新君亲政,这事岂不蹊跷?纵然晋王暴戾无道,那么也该轮到汝阳王!大父,汝阳王建言不无道理,大父的确应当痛下决断,否则我秦氏一族难保安全。”
不过秦霁长兄却有异议:“大父,毕竟如今皇位已定,汝阳王意欲夺权视同谋逆,我秦氏一族历来忠于君国,万不可行逆谋之事。”
举棋难定的秦步云,终于想起了故交,便是徐国公崔政。
是以这日,他堂而皇之地登门拜访,当然没有见到徐国公,甚至未被迎入府中,崔政长子在门外抱揖致歉:“家父因惧酷暑,前往郊苑,不在家中。”
秦步云立即追问郊苑所在,崔途满面为难:“家父因为静养,故特意嘱令不能泄露。”
却是在掺扶大失所望的武威伯上马之时,悄悄将一张薄纸递交手心。
秦步云心头大震,却没有现于表面,直到回府避开闲杂,才展纸一观——
第435章 公然求见
晋王府里的演武场,这时正见一幕诡异的画面。
烈日高照下,那头耳如蒲扇腿若坚柱的驯象高高举着长鼻,装饰在额头上的朱红织锦金丝璀璨,仿佛映衬得那两枚长而尖锐的象牙亦有凶光,只是在象奴的号令下,这看似威猛的庞然大物却十分乖顺,竟一步不动,但只不过旁侧一黑一白两头凶悍的猎豹,这时却如临大敌一般,即便有豹奴一声急似一声的喝令,也不敢靠近巨象,前腿似乎匍匐之状,后脚却忍不住地避移,倘若没有豹奴拽紧铁链,必定会肖那丧家之犬转身窜逃。
巨象那宽大的背脊上,还骑着一个臂圆腿长的甲兵,这时却完全没有威风凛凛的气势,整个身子险些都匍匐下来,一副惊惶失措的情态。
不远处的四方令台上,贺烨坐于一张高足阔榻,没有懒懒散散倚靠着,身子微往前倾,一支胳膊横放膝上,蹙眉挤眼,显然十分不悦:“这驯象虽然比普通威巨,可却十分驯服,并非凶猛,怎么吓得追风、如电这等丧胆?还有那谁……亏他还是我王府亲卫队长,不就是让他骑在一动不动驯象之上,瞧他那副窝囊样!象奴可是说得明明白白,扶南国中,连小儿都以骑象为荣,扶南小儿尚且不惧,我大周亲兵竟然这般丢脸。”
居高临下的少年亲王冷哼一声,眼露寒芒:“鼠胆之辈,怎当队首之职?杖责二十,交兵部论处。”
如今肩负着晋王府亲兵统领一职的贺琰响亮称诺,一旁的江迂也是轻轻一笑。
太后安插在王府亲卫里的一枚钉子,就这么名正言顺被拔除了。
但江迂还没高兴多久,便听到一句有如晴天霹雳的话。
“本大王要亲自骑骑这头驯象!”
惊惧不已的江迂“扑通”一声跪地,扯着主人的袍角紧声劝阻:“大王不可,连追风、如电二豹都如此畏惧,可见这驯象的确凶猛,虽经驯服,但也不能担保野性俱失,大王千金之驱,怎能以身犯险。”
那亲兵为啥惧怕这庞然大物?正是因为听闻前朝曾经发生过一件惨事,驯象不知为何突然发狂,将日常驯管之象奴一脚踩成肉饼,多少甲兵上前阻止,死伤竟达数十,最后还是调来了弩兵,才将那疯象射杀!
可贺烨哪是容易被劝服的?江迂逼于无奈,几乎要就地躺倒,叫嚣着“除非踩着老奴尸身过去”一类杀手锏了,好在这时,忽有一人入内通禀,道是武威伯求见。
贺烨极不耐烦地喝道:“武威伯是什么东西,竟然也敢登门烦扰,不见不见。”
江迂也不避闲人,连忙劝说:“大王,武威伯可是受太后颁敕表彰,封转上护军勋阶新授兵部侍郎,听闻汝阳王有意笼络,他既来拜见,大王可不好失礼,倘若武威伯被汝阳王拉拢,对太后可殊为不利。”
贺烨总算才正眼看向江迂,似乎有了那么些微迟疑。
江迂立即再接再厉:“武威伯可是长戍边防将官,这回又于征剿诸蛮之役多立战功,大王历来好武,莫若听武威伯说说边防战事,岂不也是益事?”
贺烨似乎恍然大悟:“这武威伯,原来就是突袭蛮部斩敌掳将者?如此,我倒真要见上一见了,请他到偏厅罢。”
又说武威伯,这时也正忐忑不安。
之所以今日拜访晋王,完全是因为被崔公长子暗暗塞在手心那张字条,也就简简单单四字——往晋王府。
武威伯自然不明就里,不过因为对徐国公府历来崇信,即便不能参透其中因由,也会奉嘱行事。当年他正是因为崔政大力举荐,才得拜将官之职一展所长,也是因为崔政竭力争取,才得了武威伯这一爵位,崔政对武威伯而言是确确实实的知遇之恩,故而虽然武威伯也明白这些年来他被朝廷忌防,关键原因就是与徐公国关联之故,也从不曾有疏远之意,一遇烦难,下意识还会去寻徐国公商议。
徐国公虽然避而不见,可却让其长子暗中示意,武威伯又怎会不顾?
可他实在想不明白,当年徐国公曾力阻他助晋王夺储,后来又劝诫他再莫与崔家、晋王交近,意在保全,何故这时又有这样的暗示?
武威伯甚至询问了留京家眷中,对政局较为了解的孙女秦霁,得知这些年来晋王的诸多劣迹,以及自身难保岌岌可危的处境。
越发疑虑难解,不过他到底还是来了晋王府公然求见。
静候于偏厅,历时已隔两刻,虽然这处四面敞风,其实更像一处亭阁,但因为心情焦躁,武威伯难免生出一脊闷汗,好容易才见一身素黑缺袴袍的男子大步而至,虽匆匆一眼,已窥得八尺昂藏,武威伯眼见着晋王完全无视他引身揖礼,正想着果如传言那般狂妄顽劣,不尴不尬之际,却忽闻一声:“因此处难避窥视,烨多有失礼,秦公切莫见怪,只我为人一贯不喜闲杂近身,唯有江内侍奉令左右,不惧耳探,秦公言谈只要不纵高声,倒不需避忌。”
惊疑不定下,武威伯难免抬眼打量,但见上座少年,面廓锋锐,一双长眉乌乌入鬓,微垂薄睑,略掩深眸,唇角漫不经心又不失据傲,自是没有正襟危坐,跌膝散慢,那持着茶盏的虎口,厉视者一眼可见硬茧。
交谈客套,恍恍正合主尊客鄙,贺烨也没急着与武威伯交心,且待又一心腹婢女上前,捧来果饮之际,不动声色将一竹筒悄出袖藏,赫然托盘里。
“筒中乃崔公亲笔书信,武威伯可回府细阅,今日长话短说……烨需得秦公相助,方能不负兄长所托,此事本应由崔公出面与秦公分解,然而目下情势,倘若崔公一见秦公,秦公再也难避韦氏忌惮,故崔公虽然挂念故交,但亦不能会面。”
贺烨依然一副高高在上的架势,只语音却十分诚恳:“烨之想法,约与汝阳王看似一致,皆欲相助秦公,达成再镇燕朔,不过烨相比汝阳王,眼下暂与太后同盟,故秦公之选,又看似太后与汝阳王之间。”
两个“看似”,实有隐情,纵然秦步云不谙权术,这时也能体会见晋王的真意。
他深深吸气,终于问出:“未知大王如何看待这回周厥联军征讨蛮夷?”
贺烨就怕秦步云毫无反应,听这话后不由莞尔:“烨以为,此战大不明智!”
丝毫不顾武威伯这回之所以回朝,是因北疆战场立功,贺烨之言论,显然对这回交战不以为然:“虽至英宗以来,燕朔关外蛮族诸多战掠,然诸蛮分化若干部族,且之间各有矛盾,其实只要边关严防,便能拒蛮于境外,实非险患。烨以为大周之敌患,潘逆尤在略次,居于首要则是日渐强盛之新厥、北辽!”
一说起军政,看似吊儿朗当狂悖不羁的少年亲王难免忧形于面,语气甚是沉重:“然而太后只图眼下功利,助新厥统一诸蛮,岂非授柄于敌?新厥一旦增势,我国却无力束其臣服,甚至不需新厥与北辽勾通,只要新厥坐视辽、周之争,便极有可能反为渔翁,于大周而言,坐视厥辽之争才为智者,大可借两国互斗消耗之机,平定内乱强盛国势!”
说到这里,贺烨也不由一叹:“奈何这等明智之见,虽曾有王公等力谏,却被太后诸党置若不闻,眼下情势,新厥之大已不能避免,潘逆与北辽之盟也无能瓦消,燕朔危殆,疆域难保,可太后却仍然为固权势忌防勇将,将江山社稷之重交予姚潜这等废物。”
一双幽深的眼睛直视秦步云:“烨承认对权位亦有所图,只因身为贺姓子孙,如何甘见先祖列宗苦心经营崩溃沦亡?当今韦太后若真有文皇后之德干,能保国盛民安,烨甘愿辅佐,可如今这个韦氏,一心只图权势轻重奸侫,甚至于逼迫君帝!兄长若非为保烨性命,决不至于屈服韦氏之威,关于详细,崔公已然尽书密信。”
贺烨这番开诚布公,实在让武威伯大为震惊,因今日一见,显然面前之人与传言判若天渊。
可是事关家族存亡,秦步云当然还有疑虑:“听大王之言,似乎如今也甚岌岌可危,甚至臣今日求见,已埋祸根,未知……大王如何有这自信,能保臣之平安,甚至促成打消忌防助臣再镇燕朔?”
“今日对秦公无所隐瞒,实为将烨之生死交付,可细细想来,烨与秦公从前素未谋面,若说轻信,确然草率……烨其实不是相信秦公,而是相信徐国公之见地……也请秦公安心,烨既然与崔公议定计划,当然能保秦公不受太后猜疑,这其中关键便是……”贺烨微笑,越发压低语气:“目下情势,烨虽不被太后放心,但相比汝阳王,暂时还非太后心头大患,秦公今日主动来见,当然难瞒太后耳目,不过也不需忧虑,只要如此说法……”
贺烨再是一番授意,最后叮嘱道:“并非烨不给秦公时间考虑,只因情势紧迫,也唯有今日而已。傍晚时分,会有一个乞儿昏死贵府门外,秦公若有异议,只需将人扶入府中,若无异议,便作不察,自有路人救治乞儿。”
第436章 武威伯示诚
清晨,太后于篷莱殿诏见诸相之后,眼见窦辅安近前,并未言明禀事,太后便知确有要秘,于是将闲杂一并打发,包括了十一娘与徐修能,这才问窦辅安:“如何,昨日之事可已探明?”
“奴婢询问了晋王府暗探,都说武威伯求见时,晋王本不耐烦接见,不过因江迂劝服,才见了武威伯,可当时只有江迂侍奉左右,其余并不知交谈详细,奴婢私见了江迂,才知秦步云求见晋王,竟是为了汝阳王有意笼络之事,看来……秦步云求见崔政不得,也是无计可施,才寻晋王,意欲让晋王转告太后,汝阳王欲为其弟赵国公求娶秦氏闺秀,可秦公自觉不妥,虽用孙女服丧为借口拖延,但忧惧汝阳王日后不依不饶。”
韦太后其实对秦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