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八小说网 > 言情电子书 > 望族权后 >

第245章

望族权后-第245章

小说: 望族权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下。”
  太后当然不至于细究这无关紧要的事,贺烨一贯疼爱同安,受她所托在外寻购书籍等物也是常有,虽大多是让江迂送来,今日可巧在义川王府遇见十一娘,顺便让她转交也合情合理,十一娘警慎知矩,先呈过目,但太后却没闲心仔细审察,同安还是个孩子,眼下除了她这祖母别无依傍,太后再怎么多疑也没必要连同安都防备,也就走个过场而已。
  至于十一娘没有立即回宫复命,都是因为韦缃在后撺掇,太后也的确曾有交待,让韦缃多个心眼,但有机会,不妨促成十一娘与贺烨交近,只不过一再询问韦缃甚至江迂,得知晋王并不怎么耐烦与十一娘来往,回回都是颐指气使居高临下,无非是因为同安之故两人才有接触,太后甚至还觉得可惜,不过想到十一娘年龄还小,虽然伶俐清秀,眉眼还没完全长开呢,不比得那些妩媚妖娆的美人儿,这时虽然对贺烨毫无吸引力,将来如何还未可知。
  当然韦太后无论暗下有何考量,这时都不会显现出来,她只不过用颇带着戏谑的语气提了一提贺烨之后,便问起义川王妃一案,十一娘自是将她所见所闻如实复述,也就只用了一刻时间,太后便让她去见同安,转交诗文。
  待十一娘告退之后,韦海池这才斜倚着,似乎闭目养神,却问一直在旁的窦辅安:“如何?”
  看似没头没脑的两字,心腹当然不至于茫然:“虽说内容与韦小娘子之言并无太大差异,可相比之下,韦小娘子转述倒略显得夸大,相信那姚姬论是如何荒唐,还不至于当真在众目睽睽之下诅咒王妃,柳小娘子所言似乎更加贴近事实,只不过综合两位小娘子叙述,义川郡王仿佛并无异心。”
  这话音才落,太后却睁了眼,锐利的两道目光直刺窦辅安:“没有异心?他不是色令智昏吗?否则当初明知莲池不容,又怎会暗纳姚姬?凭义川之智,哪能不知莲池是中了元得志与姚氏设计,才至于把事情闹得街知巷闻,当初我为了临朝大事,不得不委屈莲池,许姚姬媵人品位!如今一旦干涉贺淘,就醍醐灌顶了,果断舍弃美色?”
  虽然太后看上去仿佛震怒,窦辅安却不慌不忙:“太后明鉴,当然清楚郡王决不可能色令智昏,只不过元侯兄弟主动交近,顺势而为罢了,但太后既然示以警告,郡王自然不会执迷不悟,这回舍弃姚姬,既合情理,也是态度。”
  原来虽然有小韦氏苦苦相求,太后却压根没想过让姚姬死得自然而然,她对小韦氏与义川的夫妻感情毫不在意,说得更加确切一些,其实太后一直清楚义川是个什么性情,贪好美色固然不完全是伪装,却决不可能为了区区女子不顾大局,更不说色令智昏,太后十分清楚,就算妹子当着义川的面直接将姚姬打杀,义川也绝不会就此与妹子反目,当然,就算姚姬死得无比“天然”,义川也不会真对妹子一往情深。
  无非是利益两字罢了!
  当初怎么算计小崔后,怎么铲除崔牧父子,义川可谓主谋!这么一个足智多谋的人,又怎么可能当真沉迷美色?
  就算铲除裴郑二族,义川在其中的作用也是不可轻视,正是因为此人老谋深算,韦太后才一直不怎么放心。
  于是大功告成,她宁愿重用谢、毛等次要帮凶,也有意压制义川这个关键功臣。
  可惜的是命中注定,贺衍无嗣而崩,逼于无奈下,太后唯有推举义川之子。
  因为相比其余宗室,义川怎么也算是同党,而并非敌对。
  然而义川虽然野心勃勃,可太后却一直不能肯定他是否居心叵测,她忌惮义川,是因此人颇有奸智,可是如非这等奸智辅佐,韦太后与小崔后之间的战争也不可能占尽上风。
  就算对太后忠心耿耿的窦辅安,其实暗下也难免腹诽——不具野心之人,又怎么会涉足储位之争?义川郡王曾立大功,可太后却完全没有给予相应报酬,反而忌惮防备,义川又非谢饶平那等愚忠之辈,难免心怀不甘,这世上,有谁甘愿接受过河拆桥鸟尽弓藏,太后对义川郡王,也的确太过寡恩了。
  就算对于薛、柳这等敌我不明摇摆不定者,太后也没有如此忌防,义川郡王又哪能甘心呢?
  但太后却不这么想,在她看来,薛、柳等族本身就有根基,所以必须争取,但义川无非就是有些奸智而已,顶多就是出谋划策的功劳,没有她的支持,义川只不过闲散宗室,说穿了,在太后眼中,义川与谢饶平、毛维等等别无二致,若是没有她的提携,论是老谋深算,并不可能出人头地,就更不至于举足重轻。
  义川就应当如同谢饶平一般,唯她之令是从,任由贬扬而心悦诚服。
  所以必须压制,不让其野心膨胀,尤其是如今这样的情势。
  “舍弃姚姬并不能证明义川已然臣服,还得看他接下来之举措,若就此与元得志断交,安为孤臣唯令是从,说明是我多疑,倒错看了他……倘若仅只表面忠顺私下还有勾联……”太后冷笑两声,长长的蒄甲轻刮裙上绣纹,却在眉心留下肃厉:“到时就别怪我不念旧情了。”
  无论义川郡王的下场将会如何,姚姬的命运却已经注定,毛维这个斯文人很快察明案情,贺淘夫妇当然清白无辜,但姚姬身边的仆婢却在供诉罪状之后畏罪自尽了,于是众口铄金之下,姚姬坐实了因妒生恨谋害王妃的罪行,只不过此事到底有碍皇族声誉,又为不遂,没有必要公之于众明正典刑,三尺白绫将人勒死,报了个暴病身亡而已。
  不过姚姬到底有朝廷告封,不比得仆婢出身的侍妾,随便找个地方一埋就能了当,为了免人议论,义川王府自然还是要例行丧仪,不至于大张,总得通知及恩侯府以及元相,这样的会面当然不至于引起太后介怀,故而义川郡王光明正大地告诉元得志:“太后多疑我虽有感知,却万万不料竟至如此地步,太后这回是有意警告,我不得不舍弃小姚,还望元公体会小王难处。”
  元得志连计杀仁宗这等惊天大案都已经参与,当然不会在意小姚这一纽带的断裂,但他一贯护短,好端端冤死了一个“妻妹”,当然不会觉得愉快,又听义川叮嘱:“今后你我来往必须更加隐密,千万不能再露痕迹,被太后察觉,元公放心,隐忍只是一时,小王需要时间壮大声威扩充羽翼,到那时,有宗政堂存在一日,太后便不可能一手遮天,事态已然如此,我总不可能一直韬光养晦苟且偷安。”
  “那么接下来……”
  “元公因小姚之死,自当与我决裂,甚至不妨与毛相因而生隙,依我揣摩,毛相似乎有见风使舵之意,他如今身担笼络官吏之责,可谓举足重轻,既然他有意动,于咱们自然有益,这事由小王策划,元公还以自保为重。”
  义川郡王这一番话,显然是为元得志考虑周全,让他能够继续取信太后,元得志当然领情,并不埋怨义川对小姚翻脸无情,然而元得志没有想到的却是,其实早在义川郡王接受及恩侯暗送美人之时,就已经预料到了会有这一日,只不过没有预料的是这一日来得这般迅速,贺淇还在虎视眈眈,韦太后就已经忍不住露出獠牙!
  这个女人,比预想当中更加自以为是!
第450章 义川三谋
  院内金桂初绽,馥郁随风渗透帘栊,但敞敞一间厅堂,跽座矮榻上的三个男子面色沉肃,并不因这花香扑鼻而怡然自得,尤其是面向主位者,眉心蹙得紧张,目透怒意直盯坐于右侧的瘦高个儿,似乎终于忍不住气恼:“元侯暗下送来姚氏时,在下就建议殿下婉拒,然而杨君力建,称可借机交好元氏,殊不知如此一来,岂非显露殿下暗通重臣,怎能不引太后生疑?”
  被称“杨君”者虽然看上去也是面无表情,倒没有愁眉怒目,淡淡回应道:“就算郡王殿下毫无作为,太后何时又曾放松戒备?否则多年以来,除了让殿下主持建陵以外,何至于完全不涉朝政?要想打消太后疑心,除非殿下一直消沉,可殿下心怀抱负,怎能只安自保。”
  坐于东侧者显然与率先抱怨那位想法一致,故亦反驳杨怀犀:“就算要与元氏交近,亦有许多方式,大可不必做得如此显眼。”
  “可就算诸多小心,亦难保不会露出痕迹,据在下看来,只要殿下计划达成,为子嗣争得帝位,太后必定会严加防备,难道为释太后疑心,殿下便连宗政堂之职都要辞去不成?其实姚姬无论是否被殿下所纳,亦无论殿下是否与重臣交近,只要殿下仍涉朝政,太后迟早都会示以警告。”
  原来正在争论的三人,都是义川郡王的心腹谋士,这是因为义川王妃“中毒”事件发生了分歧,杨怀犀认为大可不必颤颤兢兢,但显然另外两位并不赞同。
  只不过义川郡王当初赞同贺湛提议重组宗政堂属事发仓促,并不及与三谋士商量,事后三谋士得知,倒都以为这个机会必须把握,义川王之嫡子已然被推上王位,那么郡王必须涉足朝政,否则难以成为幼帝助力,将来幼帝受制于太后,亲政阻力重重。
  可这时幼帝登基不过年余,太后便借姚姬警告郡王,虽然不至于撕破脸皮刀剑相向,但除了杨怀犀之外,另两人都认为此事颇为险恶。
  三谋士各持己见,也似乎都有自己的道理,一时难以争论出个对错,于是三双眼睛,都看向了他们的主公。
  义川郡王四平八稳坐在上首,双臂松松弛弛地搭在膝头,看上去非但没有气急败坏,甚至颇有几分云淡风轻,他已经从这突然的事故中完全冷静下来,见谋士们不再争执,才对杨怀犀微微颔首:“当初先生建议小王顺水推舟接受元侯献美,其实最关键之因由,还不是恃机向元家示好。”
  眼见另两个谋士还未参透其中意义,义川微微一笑:“小王当时已经决议用莒世南行事,这其实也是一招险棋,因为难保仁宗突然崩逝会否引太后生疑,在此之前便暴露与元氏兄弟交近,倒能免嫌,两位试想,太后素知小王多谋谨慎,如若欲图帝位加害君上,又怎会事先暴露与元氏私交?”
  谋士方才恍然大悟。
  义川又再说道:“正如杨先生所言,事已至此,除非我完全不涉政局,太后或许才会放松警惕,可如此一来,小王更加没有扩充实力之机,那么受不受疑也无关紧要了,因横竖都是束手待缚而已。”
  这下原本持反对意见者也不由连连颔首表示赞同。
  “这回事故虽发突然,小王起初也觉心惊,不过太后既然仅只针对姚姬,倒不需过于在意了,说明太后虽然对我有所戒防,却到底还是有所低估,只要太后不疑仁宗崩逝为我一手造成,便不至于心生杀意,至少在铲除汝阳王之前,太后不会对我动手。”
  如此一来,显然义川对于铲除汝阳王贺淇这一件事就不会竭尽全力,宗政堂的存在,是他参涉朝政扩充实力的基础,倘若没有与太后一决胜负的力量,汝阳王这面盾牌还不能撤除。
  “姚姬之事过去也便过去了,重要则是将来又当如何,相信元相不至于为姚氏之故与殿下疏远,但太后既然示以警告,在下以为,殿下今后还是以谨慎为上,然而却又不能当真避交重臣……”
  “三位以为,毛、元二相孰轻孰重?”义川忽然问道。
  他完全不提韦元平与谢饶平,当然是认为这两人压根没有拉拢的可能。
  杨怀犀虽然对毛维与元得志皆有认识,可这时却并未率先发言,他刚才小胜一局,为了三谋士之间的团结,眼下也要谦虚一些,给另外两人表现才干的机会。
  “毛相虽出身世族,又曾为元相长官,然而过于急功近利,不如元相警慎沉稳。”一个谋士说道。
  “两相皆为奸滑之流,见风使舵者,可相比毛相,元相显然更加偏向殿下。”另一个谋士评断。
  杨怀犀这才说道:“在下深以为然。”
  义川也表示赞同:“故而小王更加看重元得志,今后不到万不得已不便再与他联络,这不是因为忌惮太后疑心,而是为保元得志不被太后排斥,莒世南为元得志所荐,有这么一个把柄,小王可不怕元得志关键时候见风使舵,可要得人心不能仅靠威服,往往恩络才更有效果,毛维嘛,过上一段只怕他便会主动示好,但太后既然示以警告,我也不能置之不理,表面上还是需要收敛几分,如何与毛维建交,利用他手中人脉诸位可得仔细替小王谋划,太后耳目众多,完全不露痕迹也许做不到,但求控制在一定限度,莫触及太后底限即可。”
  他其实早就不想忍了,只恨当时虽然看穿了韦氏的野心,却没想到那女人竟然寡恩负义至此,若非他当年出谋划策竭力相助,韦氏怎么能够在与小崔后的战争中大获全胜?然而他得到了什么?一个太后同胞妹子的王妃,还有就是建陵的差使,亏韦氏还好意思暗示,主持建陵是肥差一桩,非自己人不能得手。
  他身边从来不缺美色,谁稀罕小韦氏这个妒悍妇人,当初明明是小韦氏纠缠不休,说得好像他义川占了多大便宜必须感恩戴德一般,还自己人才得肥差,他若不是娶了小韦氏这么一个穷奢极侈又没本事赚钱的王妃,何至于过得捉襟见肘。
  韦海池狭隘短见,可笑还一心想要超越文皇后,也不看看自己无论心胸还是才智都相去甚远,只不过运气尚可,崔后早逝给了她母凭子贵的机会,当初裴相国又过于忠正而未察韦氏野心,偏偏儿子贺衍还那般懦弱无能,这才让她得了临朝听制大权,然而且看她左右信臣,四大宰相皆无治国之能,一心信任的武将姚潜简直就是个废物,连贺淇都能牵制得她无法放开手脚。
  内忧外患何其杂多,这女人竟然还没忘记对他露齿示警。
  然而义川不得不承认,眼下自己除了有个九五之尊的儿子,还没有实力还以厉害,他还需要时间,但再也不能裹足不前。
  如今他已经逐渐掌握宗室权柄,可这还远远不够,必须要赢得更多人心,更加关键与艰难的是兵权!
  韦氏虽然临朝听制手握兵符,然而除京卫之外,禁军诸将还未被她完全慑服,更不说诸多边将……可这时自己也不能擅动,因一但被韦氏察觉自己私交军将,无疑会触及她之杀意,连贺淇这面盾牌也挡不住韦氏挥刀重击,好在洱郎到底是国君,只要韦氏无能做到天下归心,他就还有机会余地。
  “殿下,扩充实力固然关键,不过在下认为,晋王看似不成威胁,然而毕竟是德宗嫡子,这一名份便大不利于圣上。”当关于王妃中毒事件商议告一段落后,杨怀犀再一次提到贺烨:“铲除为上!”
  “不可!”另两个谋士异口同声。
  这回义川却并没有采纳杨怀犀的建议:“贺烨仅仅只有名份,何来威胁?反而贸然对他下杀手,更有可能触及太后底限,先生别看太后表面与他母慈子孝,无非是因贺烨愚顽罢了,留他下来,倒可分散太后关注,贺淇不可能长期消沉,总会兴风作浪,不定哪日就会让太后忍无可忍,若贺淇势败,贺烨便是另一面盾牌,若是连贺烨也没了……宗室不可能再无幼子诞生,当圣上年岁渐长,保不定太后又会择中其余稚拙!”
  杨怀犀虽然忌惮贺烨这个德宗嫡子,却也不得不承认义川所虑大有道理,毕竟贺烨不死,韦太后就不可能暗害幼帝再立其余稚拙,如果铲除贺烨,万一在郡王羽翼丰沛之前,贺淇再被韦太后铲除,说不定就会对郡王父子动手,再立一个稚拙为帝!
第451章 贺湛返京
  桂香遍京华时,贺湛终于功成而归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