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八小说网 > 言情电子书 > 望族权后 >

第255章

望族权后-第255章

小说: 望族权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又不乐意……
  若兰姑娘倒不似当娘的一般眼高过顶,这时试探性地提起一人:“长兄回京候职,提起那位柴少府,似乎也颇让阿耶动意……”
  “这个可万万不行!”赫连贤大是急躁:“就你长兄,我都将他狠狠骂了一场!那柴取算什么东西?连个寒门都论不上,简直就是田舍汉,是确确实实贫家子,祖宗往上数个十七、八代连个吏员都没有,怎么敢高攀若儿?!”
  “阿娘,长兄对柴郎那样赏识,可见柴郎确有过人之处,若儿听长兄说,柴郎可是与长安五子同届,都是进士及第,也是得太后亲授职官,将来前程许并不略输十四表兄多少,再说柴郎虽然是出身贫家,可也有好处不是?至少女儿便能久居娘家,省却侍奉翁姑之累,就算将来柴郎得了高官,另立居宅,但家族毫无根底,也要多多仰仗妻族,必不敢任何怠慢女儿,倒是比嫁去高门自在许多。”
  说不尽的好话,讲了许多道理,竟然便将爱女心切的赫连贤又说得犹豫起来。
  原来若兰姑娘自从昨日目睹了贺湛“真容”,却是比传言当中更要俊美,大是不甘与如意郎君失之交臂,心猿意马之余,于是神魂颠倒,一晚上就因为暗暗盘算而不曾合眼。
  她当然不可能屈为姬妾,也不可能一直拖延不嫁等着袁氏早逝后取而代之,但谁说她就只有这两个选择呢?
  于是若兰姑娘便“脚踏实地”考虑起她的婚姻大事来,论理,她连武威伯府这等勋贵都看不上眼,更加不会看上柴取这么一个贫家子弟,可因为一股邪念由心而生,柴取的不足之处,在她眼中反而成了优点。
  正是因为柴取毫无根基,一旦届满,入京候职,连安居之处都无力购置,干脆住在刘家也是合情合理,她虽说嫁了人,却仍如闺秀时一般,依然还是父母掌上明珠,并不会受苦——如柴取这类情况,说不定连婚仪都是女方一手操办呢,这在大周也不算什么罕事,亦非丑闻,当年盛世之治,寒门与贫家也时有士子及第,只要中了进士科,前景光明,便会有世望大族争相抢婿,女婿家贫不能置业,那么便由女方主办婚仪,甚至让女婿女儿一直住在岳家,这一类女婿可不比得受尽嘲鄙的赘婿,在岳家并不会遭受冷眼欺压,世人亦不会认为男子窝囊,反而会羡慕男子才华不凡,才有此幸运。
  虽说随着官制腐坏,这类幸运的贫家子越来越少,可风俗还是延续了下去,男子因为各种原因长住岳家时常有之,世人见怪不怪。
  也就是说,若兰姑娘打算出嫁但暂时不离家的想法并非离经叛道的异事,而是古常有之。
  只不过在见到贺湛之前,她可从未将“留家”做为择偶条件,事实上这也的确不是她的首要目的,她需要的是将来在夫家为所欲为的自由,如同晋安长公主那样,水性杨花也好勾三搭四也罢,哪个亲长有胆子站出来说三道四?
  可若兰姑娘头脑清楚甚有自知之明,懂得自己不比得长公主贵为金枝玉叶,若是嫁入京兆李,将来说句话都唯恐高声,与别的男子眉来眼去?必须一封休书落得身败名裂,回了娘家也没有立足之地,就算嫁入相等门第的世族,也难保丈夫是个守旧派及自大主义,照样不会因为刘家的门楣而忍气吞声,要想为所欲为,只好选择家世悬殊者。
  甚至不能是勋贵,好比武威伯府,虽然长期以来并不被世族看在眼里,但当初秦家女儿被柳直一家嫌恶陷害,伯夫人不是立马就逼迫和离?硬是将柳八娘也要去了抚养,婚嫁连柳直这个祖父都不能过问,可见勋贵的政治地位虽然不如世族,但也不可能任人欺压,就更不说如今武威伯府眼看就要被太后器重,未来长媳甚至是韦氏女,若兰姑娘要是嫁过去了,只有低声下气的地位。
  可真要是嫁个田舍翁,莫说爹娘必不许可,世人也会给予嘲鄙,以为她有什么难以启齿的缺陷嫁不出去,若兰姑娘可受不了这一类异样目光。
  只有柴取,虽是贫家子弟,好歹高中进士,长兄在地方为官时也是经他建言谋划,方能取得当地豪族敬奉,奠定威信取得政绩,入了毛相青眼,眼看着就要授任美职,故而以为柴取颇具才干,竭力说服父亲招为东床快婿。
  柴取毕竟可称俊杰,刘家与之联姻,世人论来也有个但重才华而无论门第的美名。
  至于将来前程,只要有毛相提携,留京也是顺理成章,但刘若兰可并不认为柴取将来能更胜贺湛,莫说贺湛有南阳王府这个靠山,只论为长安五子之一,更加重要的是深得韦大相国器重,就不是柴取这等略有薄名还必须依靠妻族助力才能青云直上的贫贱子弟能够比肩。
  但正因为柴取前途有限,若兰姑娘才有望始终在上压制,为所欲为毫无拘束。
  只是她的真实心思,可不能与爹娘开诚布公,爹娘再怎么疼惜她,都必须排在家族利益之后。
  所以若兰姑娘只好给自家母亲信口胡掐了一个肥美的大饼,利用赫连贤“不甘人下”孜孜不倦于出口恶气的心情——
  眼下要想高攀大族扬眉吐气必不可能,那么咱们骑驴看唱本走着瞧!
第469章 尹绅婚事
  贺湛固然没有想到刘家表妹已有决心对他志在必得,十一娘却也无知觉自己再一次成为了别家亲长的佳媳首选。
  位于万年县治下昭国坊,虽然已经不属内城范畴,可因为毗邻大慈恩寺所在的晋昌坊,从来便不是普通百姓聚居之处,这里已经远离大明宫,更加接近启夏门,因而坊中宅院更多的是世家望族另置的别苑,故而相比要闹曲坊更加幽静,坊内道旁遍植枫杨,都已经积了些年岁,枝垂繁盛,又已染了些秋意,晃眼看去有如披承朝晖,那浅金的色泽纵然连成一片,还不至于灿烂灼目,故而昭国坊的浅秋,无论晴雨,竟都似留住了日初晨光,别有一番意趣。
  越是往里坊以东,来往越是不多车马,长街寂寞,却让轧轧行驶的一辆车中,那一位芳华渐逝却依然柔美如旧的妇人忍不住侧开纱窗,慢慢地赏景,唇角也缓缓带了愉悦。
  拐入十字街,这一辆车终于停驻在一户乌门之前,婢女才要去敲虚掩的门扉,却被妇人阻止了,她踩着矮踏下车,站定后,又看了一阵探出墙来那枝冬青,红果在碧叶间似乎不堪承重,瑟瑟轻颤着。
  许多年不曾来了,乌门青墙的不曾老旧虽然是因为旧主入住时修缮,可探墙而出的植果,恍然确是当年姿态。
  不过身边的年轻婢女显然不是旧地重游,略带着疑惑地看向主人,不明白常见的植果有什么稀罕之处,能引得主人驻足长视。
  还是敲响了门扇,修长的玉指递上浅青色纸笺,仆从只瞄了一眼笺角兰花,便谦恭地弯下腰来,客人入内,另有青衣仆妇笑迎,不曾让客人目睹的却是,挽着花苞的小丫鬟一溜烟地急走往内,于是客人在转廊里前行不久,主妇便满面是笑地迎上前来。
  “阿樛,你来了。”尹母肖氏含笑挽了客人的胳膊,省却诸多应酬礼节。
  于是婢女们都很识趣地落后十余步,仅供主人差遣而已。
  主客在一处亭阁落座,班樛这才从雪粉驳饰的木芙蓉上转移目光,笑看向闺中密友:“这些芙蓉,还是我俩当年所植?”
  “我虽离京许久,家人却不敢疏于照顾。”肖氏笑应一句,又轻轻一叹:“当日与阿樛在这芙蓉亭里饮酒作别,不曾想这一别便长达二十余载。”
  “是啊,阿覃都已为祖母了。”班氏也甚唏嘘。
  这一句话却让肖氏心生惋惜,她与班氏阿樛本为闺中好友,当年她出嫁在前,只以为阿樛必能与柳郎结发夫妻,哪料好友终究错过良人,如今和离居家,孤寂独身。
  班氏又哪能看不出好友心情,莞尔一笑,只为好友庆幸:“那年阿覃及笄论及婚嫁,世母常与家慈抱怨,称不知阿覃这性子似谁,眼里揉不下一颗沙尘,深忧将来夫家难容,是以最终择中尹家,与你虽不算门当户对,可这些年过去,尹君终不负一心之誓,阿覃不在京都是不知,那时我常与阿菀论起,两人都是羡慕得很。”
  班氏所称阿菀,原也为闺中挚交,可惜已经因为疾病而逝。
  肖氏更加怅惘:“我与阿菀不比得你,都是任性之人,当年便被长辈们断定该受挫折,我是饶幸,可惜了阿菀……”
  班氏也醒悟过来自己的无心之过,摇头叹道:“不说这些了。”
  便转移话题:“我并没想到会在贺十四郎婚宴上与你碰面,虽早知你为绅儿之故归来京都,当日遇见也吃了一惊,愣了一阵才又想到,绅儿与贺十四郎并称长安五子,你既回了京城,该当到贺。”
  肖氏也笑:“因回京都,尹家并无宅业,只好住在这处嫁装里,可久不居人难免屋舍废旧,修缮也需要些时日,故才邀你今日来见,是真没想到几日之前意外相逢。”
  “我那娣妇有一个姨母,嫁去了魏氏,本是兜来转去姻亲关联,也难怪你没想到。”
  说到这里,两人俱又一笑,班氏便问:“当日巧遇,你有意让我引荐与你柳十一娘相见,可是为绅儿姻缘考虑?”
  “就知道瞒不过你。”肖氏却紧跟一叹:“我嫁入尹家,才知夫家虽然久不涉官政,如今也只不过衣冠之族,然而家风却甚良正,子侄当中,固然入仕不多,却也无一纨绔,都是知道上进自强者,家业富裕,子侄亦丰,可为钱财阖墙会遭除族大惩,故而多少代来,都是团结一致和睦相处,能为尹氏子媳确为幸事。”
  班氏颔首:“绅儿进士及第,前程似锦,他这姻缘必然会引家族重视。”
  “如若不是绅儿有这前程,翁爹也不会让我与外子来京都定居,尹氏到底远离政局已久,对绅儿人脉并无多少助益,原本翁爹也没想过要再涉政局,哪知绅儿竟然这有般造化呢?翁爹那话,如若家族不给予助力,倒是愧对了绅儿,让咱们一家迁来京城,正是为绅儿在京都奠定人脉,再有就是寻一户世族姻缘,其实我倒以为,门第是次要,关键是将来绅儿妻室必须不缺才智,我们都是世族女儿,又哪能不知多少世族女儿其实是绣花枕头?若只论门第,将来莫说助益,说不定闹得家宅不宁。”
  这一说起尹绅的姻缘,肖氏便是一筹莫展:“早闻柳十一娘才智,我是真动了期望,也是从你信中知道韦太夫人不比得那些浅见妇人,更有萧郡君这嫡母,也决非愚妒,只要我家示以挚诚,未必毫无可能,我倒不疑柳十一娘徒有虚名,只因她是莹阳真人千挑万选才择中学生,我便笃信与裴后不相上下,就算摒却出身门第,若能为绅儿求娶,亦为尹氏之幸,可惜就是因为出身门第,倒是一大障碍。”
  班氏摇头:“韦太夫人的确不是拘于门第者,依我看来,绅儿大有希望。”
  “那日我见了十一娘,真是欢喜非常,不瞒阿樛,我见过不少世族女儿,出身高门又能得这般造化,也唯有当年裴五娘与如今柳十一娘才能不骄不躁,虽好相与,却又不似那些八面玲珑实怀利益之女子伪善造作,性情耿率,真真可惜……”
  肖氏长叹道:“与绅儿一提,他竟急得连连摆手。”
  班氏大诧:“难道绅儿竟然看不上十一娘?”
  “他若连十一娘都看不上,这婚事我还只好甩手不顾了,由得他去折腾。绅儿非但不是看不上,而是认为高不可攀。”肖氏压低了声:“据绅儿说来,他与邵九郎能高中进士,竟然全是柳十一娘在后筹划,那时柳十一娘才多大年纪?绅儿又说,便连贺十四郎与薛六郎两位,对十一娘都大是折服,柳十一娘将来姻缘,可谓京兆柳首要注重,莫说寻常门第,只怕京兆十望子弟都为高攀。”
  肖氏再是一声叹息:“倘若我真提了,恐怕反而会损及眼下交谊,绅儿历来自信,就连他都认为十一娘才智更胜一筹高不可攀,我也只好作罢,好在绅儿虽然及冠,如今也已经授职入仕,依尹氏家风门规,子侄将来不许纳妾,绅儿妻室,还当与他情投意合才能美满,我也不比得那些短见妇人,认为子嗣必须繁荣才对家族有益,说句粗陋话,一窝游手好闲只知惹是生非废物又有何用?子嗣之事在良而不在多,姻亲更要仔细择选,两、三年间,倒也不怕耽搁。”
  “你家大郎已是子女双全,阿覃自不应急于一时。”班氏大是赞同:“可惜我家侄女竟无一与绅儿般配,不过寻常来往家族中,倒有一位合适,这位闺秀虽然不是十望出身,亦不如柳十一娘才智过人,然而温婉聪慧,更不缺耿率端方,也是世族千金,论来也与我家是亲朋故交,可谓知根知底。”
  肖氏忙问仔细。
  “便是阮氏闺秀,晋安长公主正是她世母,父亲如今只担闲职,并非意在仕途,母亲也是世家出身,只有她这么一个独女,历来视为掌珠,我与阮小娘子母亲也有交谊,深知他们夫妇并不重视门第,倒是希望将来女婿能够善待女儿,绅儿若不纳妾侍,必然会合他们两人心意。”班氏说的这位阮小娘子便是与十一娘颇有交谊的阮钰,为阮岭的嫡亲堂妹。
  只是班氏话还未完:“唯一不足,便是阮君将来对绅儿仕途恐并无多少益处。”
  肖氏却不在意:“绅儿功名是他自己考得,总不会仕途反倒要指望妻族,只要将来妻室可为贤内助,又与绅儿情投意合,夫妻两个和睦一心,我便别无所求。”
  若真与阮家联姻,也没有违背家翁联姻世族的嘱令,这门婚事的确合适。
  “你既应了,那我便抽个时间去阮家探探口风。”班氏笑着说道。
  肖氏自是千恩万谢,两人一番闲话后,肖氏却又问起班氏的姻缘来。
第470章 心结
  “阿樛可还耿耿于旧事,对柳郎仍有怨言?”
  一晃二十载,肖氏却仍然记得当初与好友们打趣阿樛,故意挑剔柳郎不足,惹得阿樛义正严辞地维护,到头来落得自己个儿粉面含羞的往事,当时她只以为班、柳两家亲长都已达成默契,阿樛与柳郎必然会结为夫妻,两人情投意合,将来自当琴瑟和谐白首共老,后来她远嫁离京,还是从姐妹书信里得知柳家毁约柳郎另娶,连她都为阿樛愤愤不平,惜恨好友误许芳心。
  多少年过去了,她虽与阿樛常有书信来往,可都不曾再提起柳信宜这么一个人物,自是不愿再惹阿樛伤心,可随着年龄增长经历愈增,肖氏倒也明白了柳郎颇多无可奈何之处,愤愤渐消,唯余惜憾。
  此回返京,才知柳信宜多年前已与乔氏和离,到如今仍未再娶,肖氏便猜测,柳郎应是仍有意阿樛,但两人直到眼下都还各自孤寂,或许是阿樛仍有心结?肖氏自己子女双全幸福美满,更叹好友坎坷不幸,故而方打算着劝解一番,若能撮合这一对曾经失之交臂的有情人再续前缘,也是一桩美事。
  肖氏以为她突然提起柳郎,又直接了当问及阿樛可还怀怨,好友的情绪多少会有波动,也不知是会恼怒还是会伤感,哪知却见班氏莞尔一笑,微抬眼睑看向她,神色还是那样平静:“阿覃,我一直对他,都没有怨言。”
  许是知道这话听上去有些不可信,班氏又是一笑:“婚姻一事,理当遵奉父母之命,当年柳郎无奈之处,我又岂会不知?他不是没有争取过,于我而言,便算不曾负誓,只我虽然不怀怨言,那时多少有些悲痛,要忘记一个人,抹杀过往一切,当真不是易事。”
  “如此,眼下再无阻力,阿樛何故不思再续前缘?”
  “我与柳郎如今好比兄妹知交,也时常煮茶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