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族权后-第41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
“陈郡君这话有失偏颇吧,子女本应遵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祝二娘违抗母命,先可就触犯了不孝。”谢媵人刚才见任氏帮腔,这时也不甘落后。
“婚姻固然当循父母之命,然则仅是针对闺秀而言,二娘既然已经嫁为俞家妇,为俞郎守节方才合乎礼矩,纵然是父母,亦不应逼迫改嫁。”陈氏义正词严:“故,老身以为,王妃应当维护贞烈之义,严惩损毁礼法之恶。”
言下之意,便是标榜祝二娘,而惩治刘氏。
十一娘颔首:“祝二娘虽为大归之女,不过已嫁为人妇,刘娘子便为亲长,也的确不应逼迫改嫁,可论说刘娘子之罪是否成立,关键便在‘逼迫’二字,刘娘子,你也不妨说说,你有没有逼迫祝二娘呢?”
刘氏虽然不愿在众人面前自曝家丑,可心中对陈氏却也早藏怨怒——二娘若非被这姑外祖母自幼挑唆,也不会对自己那样抵触,更不说陈氏今日口口声声称她恶毒不容继女,上苍有眼,这么多年来,她对二娘可是连重话都没有一句,刘氏再是如何温顺平和,也被陈氏的步步紧逼激怒,将心一横,实话实说。
“王妃明鉴,陈郡君称妾身逼迫二娘大归,已为不实,俞郎病逝,因俞家翁姑对二娘心怀埋怨,主动与妾身商量让二娘大归,妾身担心二娘在俞家受苦,当征得外子许可后,方接返二娘;妾身自问,若亲生女儿,青春年华便将孤独残生,于心何忍?故而才为二娘操心再婚之事,当略有眉目后,亦并未自作主张,而是征询二娘意见,哪知……哪知二娘自幼便被郡君教导得刚愎自用,听信郡君挑拨离间,以为妾身是要害她名节,竟然自劓……又说此回,外子因那婢女无理取闹,恼怒二娘外家亲长屡屡生事,方才拒绝晋阳陈诸人登门,要是当真限制二娘自由,二娘今日又怎能轻易离家,滋闹生事?”
“一派胡言!”陈氏大怒:“你这是指责俞家不容二娘?很好,今日俞家娘子也在席上,王妃便不妨询问询问,究竟是二娘被夫家不容,还是刘氏血口喷人!”
据陈氏以为,当年二娘嫁去俞家,可是她亲自撮合,俞母听说二娘是被她教管长大,忙不迭便应允了这门婚事,六礼告成也是大示诚意,聘礼之重曾经引得晋阳诸贵惊赞连连,俞家又哪里会不满二娘这儿媳?就算不满,这时被刘氏直言拆穿,道其不容儿媳守节,也万万不会承认。
她却没有想到,俞母实在对祝二娘这个儿媳忍无可忍!
若这事换到从前,纵然俞母不满祝二娘,但顾忌着与太原柳、晋阳陈等家交谊,或许还不会掺合,可现今,俞家眼看晋王府已然得势,太原四姓,柳、甄、孟三家都已旗帜鲜明,她又怎会为了晋阳陈,把太原四大世族,加上晋王府一齐开罪?
俞母很快便有了决断,冷笑说道:“陈郡君当年为祝二娘保媒,妾身的确相信二娘既受晋阳陈家训,必然贤德,故而深感荣幸,哪里想到,后来却是悔不当初!”
说着竟然红了眼眶:“王妃,不是妾身不容孀居儿媳,实在因为祝二娘她……自嫁入我家,便对小女挑剔厉束,小女当年不过豆蔻之龄,天真稚趣,不过是与婢子说笑时声音略大一些,竟被二娘端着长嫂架子惩罚,让小女顶着炎炎烈日,跪了足足两个时辰!当妾身闻讯赶回时,小女已经中暑昏厥,祝二娘这个蛇蝎心肠,竟然不许仆婢请医,说是为了让小女受到教训,方能痛改前非!妾身心疼女儿,训斥了她几句,她竟然顶撞,称妾身对小女过于溺爱,将来必然遭至家风被人诋损,就连妾身也被气得病了一场。”
“犬子为了这事,当然也会怒斥祝氏,可祝氏不知悔改,仍然对小女动辄喝骂,自诩为严回管教,犬子险些没有起意休妻,自那之后,夫妻两便屡生矛盾争执,犬子若不是因为厌恶祝氏,也不会在外留连,若非因为心中郁烦,又怎会与同窗纵饮,结果不慎落水,虽得及时救起,却因高热而伤肺脏,年纪轻轻便病重不治,妾身白发人送黑发人,悲痛欲绝,当时的确不能容忍祝氏这个罪魁,方才请了刘娘子,让她将祝氏带回娘家。”
“你!”陈氏大怒,拍案而起:“二娘有什么错,她身为长嫂,本就有教束小姑之责!”
“陈氏,果然是你教导有方,才责训出此等跋扈无德之恶妇!”俞母气得浑身发抖:“我可是没有听说过,我这嫡亲母亲尚在人世,女儿便能任由长嫂苛虐!好个陈氏女,好个陈氏家训,我真是悔不当初,不该听信你晋阳陈之鼓吹,便为儿子娶了这么一个恶妇。”
“王妃,妾身以为,事实已经再清楚不过,祝二娘既然如此跋扈,有谁敢苛虐逼迫她。”任媵人莞尔一笑:“她若当真贞烈,明知夫君是被她害死,就该殉夫,那倒才算成全了贞烈之名,不似如今,苟活不说,尚为一己美誉,不惜陷父母亲长于不义,陈郡君,你也不要冲我瞪眼,要是祝二娘不是与你早有勾结,为何偏偏就挑今日赶来哭闹滋事?”
第779章 完败
任氏的话当然如同一根火把,彻底将陈氏这桶烈油引燃,但她却还没有堕落到与个姬媵浪费唇舌的地步,而是怒视王妃:“这也是王妃看法?难道王妃认为,明宗帝曾彰誉晋阳陈氏家训,无非鼓吹而已?还是王妃认为贞烈不值赞誉。”
拉着明宗帝做大旗?十一娘看了一眼似乎因为这罪名惶惶不安的任氏,笑着说道:“陈郡君这可是在诬陷任姬不敬先君?任姬言之下意,不过是批评祝二娘有负仁德而已,纵然明宗帝曾经彰誉晋阳陈门烈女,可祝二娘与先祖何干?莫说祝二娘了,便是陈郡君,也不能代表其祖辈吧?难道郡君以为,因为明宗帝曾赞晋阳陈一女,便是赋予晋阳陈世代倚仗,纵然后人行事有失德礼,旁人也不能斥评了?”
说完又摇了摇头,叹息一声:“我也不瞒郡君,关于祝二娘一事,原就有所耳闻,纵然,祝二娘欲为亡夫守节,的确为贞烈之品,可不能因为其具此品德,便可不守孝道,若是祝二娘真有诽谤嫡母之行,那可便该承担十恶之罪,当然,或许祝二娘并没有诽谤亲长,刘娘子也没有举告她不孝,今日我也不想理论祝二娘是否有罪,只是陈郡君举告刘娘子虐待子女,却拿不出凭据,又让人怎么能够信服呢?”
“二娘不惜自劓……”
“祝氏自残,却并不能证明刘娘子逼迫。”
“可是王妃不要忘记,刘氏亲口承认她确实有让二娘改嫁之意。”陈氏冷笑道。
“大周律,似乎并未禁止女子改嫁吧,身为父母,不忍见女儿孤苦一生,建议另择良偶也是人之常情,祝二娘不从有她之道理,刘娘子不忍也是出于一番好意,这与陈郡君控诉之苛虐可没有关系。”
见陈氏哑口无言,十一娘也不想再与她纠缠不清,只对刘氏颔首:“既然娘子家中有事,便先往处理吧,相信祝二娘若真恪守德礼,便不会再无理取闹,碧奴,你送一送刘娘子,并传我告诫之言,祝氏虽为大归之女,婚姻可由自愿,但切莫忘记孝道二字,既是亲长不许她再与心怀叵测之辈来往,理应聆听教诲。”
见经自己一手教导并引以为傲的“烈女”竟然被晋王妃当众“告诫”,陈氏怒火攻心,一道乌眉高高挑起:“论来王妃不过是二娘平辈,有何资格训以告诫?”
虽然陈氏早将自称改为“老身”,委婉摆起了长辈的架子,可这话一出口,委婉便成为公然。
“我能理解郡君心疼晚辈,方出此荒谬之言。”十一娘不急不怒,格外宽容。
“王妃这话何意?”
“因为我实在不明白,我与祝二娘无亲无故,又哪里论得上辈份高低?我之所以予她告诫,是因我为晋王妃,又奉太后之令协助殿下治理太原政务,祝二娘隶属本贯,言行又有触犯礼教之嫌,我当然有这责任给予教化。”这便是十一娘在警告陈氏了,不要用长辈自居,仔细论来,她顶多算个长者而已。
“王妃之意,仿佛是指与老身也非亲非故?”陈氏这时已经被怒火焚毁了理智,再也顾不得斟酌言辞:“王妃虽是出身京兆柳,可太原柳与京兆柳本为同宗同源,固然王妃嫁入宗室,贵为晋王妃,老身原本不该以老卖老,施以教诲,只是因为听闻王妃言行引起流言蜚语,甚至损及皇族威严,老身为防京兆、太原二族,因王妃而有辱门楣,亦不敢置若不闻,故今日施以责教,王妃若是不服,大可向太后弹劾,老身今日之后,便闭门待罪,等候朝廷处治。”
“大胆陈氏,你竟敢当众诋毁王妃?”任媵人再度助拳。
包括秦霁在内的几位姬媵,也对陈氏怒目而视,只不过各人心中究竟在想什么,也就只有各自知道了。
十一娘也终于咪起眼角,收敛笑容:“陈郡君想要教诲我什么话?”
“如今不仅晋阳,便是长安民众皆在热议,称王妃与薛少尹……那些言论实在有伤大雅,虽然是流言蜚语,不过正应那句空穴来风未必无因,王妃若是遵循礼矩,至少应当,让薛少尹迁居另处,以防瓜田李下之嫌。”
“好个瓜田李下之嫌。”十一娘轻轻击掌:“好个人在晋阳,却闻长安物议之陈郡君,好个贤良大义之长辈,我今日,可是真真领教了,所谓晋阳陈氏当代家训。”
“老身自知这话,必然会引王妃恼羞成怒,可为了捍卫礼法,也不得不说。”
“恼羞成怒?”十一娘将这四字抑扬顿挫地重复,不由挑起眉梢:“陈郡君误会了,恼怒当然难免,羞愧却无从说起。”
毛夫人这时却来“息事宁人”:“王妃也莫恼郡君,郡君一贯恪守礼规,也是真将王妃当作自家晚辈看待,才予以提醒,那些流言蜚语固不足信,可也不能任其传扬,王妃的确应当避嫌。”
“陈氏。”十一娘看也不看毛夫人,称呼一改:“你所说流言蜚语,可是长安城中最近流传那首‘当闻君受辱,激怒小红颜’之诗唱?”
“什么诗唱?”甄夫人眼见着陈氏话说得越发过火,也忍不住加入“战事”:“三娣妇所说流言蜚语究竟怎么回事?”
十一娘不待陈氏回答,略略提高了嗓音:“敢问众位,可曾听说过我提起那首诗唱?”
众人当然摇头,一脸懵懂,并不是装模作样,她们是当真没有听说过那诗唱,纵然晋阳城中是有些流言蜚语,可心里都清楚那是毛维有心散布,没人敢附和陈氏的“教诲”。
“那么看来,便只有陈氏你一人听过了?”
“王妃莫不是质疑老身有意诬陷?”陈氏冷哼:“老身之所以听闻传言,是因为族中几个子弟正在京中,书告时提起此事。”
“荒谬!”甄夫人忍无可忍,她这娣妇,是铁了心的要将整个太原柳拉上毛维这艘破船,关系家族得失,身为宗妇,甄夫人怎么也不能容忍陈氏的居心:“既是族中子弟书告,缘何外子一无所知,难道族中子弟只与娣妇书信来往?”
“姒妇,是青城书告。”陈氏自以为找了个无懈可击的理由。
“你若真顾及大局,当闻此等谣言,便该立即告知王妃,这分明是居心叵测者挑是生非,三娣妇却有心等到今日宴会,当众以长辈之尊施以教训,是不是打算王妃若有反驳,你还要栽上一顶不敬不孝之罪名?”
“甄夫人,不用如此急怒。”倒是十一娘安抚了一句,因为今日,她可不用甄夫人助拳。
“陈氏,你确为太原柳尊长,论来,也当我一句叔祖母,我待亲长,原也该当礼敬,可这是私交,然而今日并非家宴,早前谈论之事务,无论祝二娘,抑或关于长安流言,已经脱离家务范畴,而涉及一国礼法,陈氏你既然自诩恪守礼法,那么我便问你,你有何资格教诲宗室,纵然我言行失当,有损皇族尊威,自有宗正寺管罚,你公然宣告皇族尊威已受损毁,岂非助长流言?”
十一娘可不怕被人质疑她不尊亲长,否则只要陈氏不死,将来动辄摆起叔祖母的架子来,难道她都要任其教诲?
“王妃说老身有罪,老身便回去待罪吧。”陈氏长叹一声,便将离席。
“你当然有罪,不过嘛,你倒真有一位孝顺儿子。”十一娘冷笑道:“陈氏,难道你未得柳青城告书,他因散布谣言之罪,已被韦相国斥责,贬为崖州感恩尉?”
这一道晴天霹雳,直击陈氏天灵,让她睚眦俱裂:“你说什么?晋王妃,你休要血口喷人!”
“血口喷人?韦相国已经审察分明,柳少府因为丁梧亮被处死一事怀恨,散布谣言毁损宗室,罪证确凿!你刚才亲口承认曾得柳少府告书,难道他是因为编造那首诗唱洋洋自诩,专程寄信予你这母亲用作夸耀?分明是你为晋阳丁之故,授意柳少府如此行为,用意便是今日这番当众责斥,陈氏,你真是恪守礼法?只因你这一时狭隘,意气之争,却彻底终止了柳少府前程,你这母亲不思悔过,竟然还用出自你口之谣言,毁损宗室皇族,晋阳陈氏家训,还真是让我大开眼界!”
第780章 扩充帮手
“柳妃你休要胡说,若柳郎中真被贬职,妾身为何一无所知?”毛夫人眼见着同伙因此突然的噩耗魂飞魄散,她竟也忘记了毛维的谆谆交待,拍案而起,义愤填膺。
“朝廷人事任免,为何一定要让毛夫人及时得知?柳少府原属户部司,又非大尹旧属,恐怕连大尹,也不会别外关注吧?我之所以知情,不过也是因为身涉其中,太后怕我因为这陷害心生委屈,故书告安慰。”十一娘这话当然不是编造,太后的确交待贺湛来信安抚。
陈氏当然不会好比毛夫人一般无知,怀疑晋王妃会用命官任免公事争取口舌之利,她只觉得一阵天旋地转,因为她非常清楚,背着诋毁宗室罪名,贬为崖州下治县尉对于儿子的政治前途是多大的灾难,简直无异于死刑!
她现在当然可以反驳晋王妃,称自己清白无辜,但这能证明什么?只能证明儿子的确为此案主谋,罪有应得!
直到这时,陈氏才真正领略到晋王妃铁血无情的手段,要是她仍然不知悔改,只怕她寄予厚望的长子,将来当真只能老死蛮荒了!
她现在迫切希望两眼一翻昏厥当场,可惜数十年来用心保养,纵然精神大受打击,身体却没有如此娇弱,真昏不行,只好“假死”,借这台阶退场。
甄夫人眼看娣妇心情复杂地昏死过去,却轻而易举便被人“掺扶”起来,不至于人事不省被抬着“退幕”而大失体面,她当然明白陈氏无碍,不过在众目睽睽之下,当然不能继续饮谈了,提出告辞。
却又难免一番申明:“此事的确为我太原一族子弟罪错,三娣妇因为私怨,竟在王府宴会上挑生是非,亦为妾身这宗妇疏忽管束之过,妾身实感惭愧。”
十一娘笑道:“叔祖母不必如此,所谓流丸止于殴叟,流言止于智者,之于毁谤,身正者自然不惧,此事朝廷既有公论,原也伤不及十一分毫,更加不会耿耿于怀,相信柳少府若能知错后改,将来亦有机会报效君国,陈郡君嘛,还劳叔祖母多多宽慰,十一并没有不依不饶之意,既然错责皆由柳少府承担,她大可安心,此事已了,将来十一再不会追究。”
众女眷当然都听出了这番话包涵的意思。
这便是晋王妃在与甄夫人论及“私情”了,尊称其为亲长,又明确表示不会迁怒太原柳,甚至不会再追究陈氏,这都是看在太原柳的情份上。
然而陈氏今后会落得个什么下场?原本锦绣前程的儿子柳青城仕途尽毁,她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