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族权后-第4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刘玄清满腹热切顿时被这话浇得冰凉,好半响才憋出一句来:“太后难道就能容忍王家这样不识好歹?”
“王家就算不识好歹,也有他根底在,谁让你刘家势微,乔氏出身又低末!”小韦氏摆摆手:“我心里也正堵得慌,你就别再给我添石头,这时还不是为所欲为时候,须得顾全大局,等太后当真得偿所愿……我姐姐什么心性,我还了解几分,放心,不怕没有清算出气机会。”
刘玄清也只好作罢,不过始终有些委靡,她何尝不知出身吃亏,否则当初也不会楚心积虑讨好郡王妃,促成外甥女乔氏嫁入高门,然甥女婿毕竟是庶出,又一直不喜乔氏,对她这个姨母更加别外疏远,应付之意一目了然,乔氏两个嫡子,又是打小被送去求学,寻常连见面都不易,更不说与她亲近,再者一个十二,一个九岁,还远不到婚龄,也只有五娘,往常对她尚算恭顺,她是真心想着若为五娘谋得王家这门姻缘,将来更添一个助益。
不想一番打算诸多努力,竟这么功亏一篑,让人如何甘愿。
她为富贵权势四字,可谓竭尽半生,可到这样年岁,始终离期望甚远,不是她无能,更非她懈惰,归根结底,就在出身二字!
刘玄清正跟这自伤自怜、悲愤交集,只听郡王妃一句:“你那儿应还缺人吧?”
刘氏几乎没反应过来,当见郡王妃极度不满一蹙那双时下复兴的蛾眉,冷哼说道:“虽为试药死了不少人,可别因此就有懈怠,若再有一回事故,可没上回那样饶幸。”
刘玄清这才打醒精神:“怎么敢再吊以轻心,只不过……因为警慎之故,试药者多从远离京都之地寻得,可最近因为用心在五娘姻缘一事……”
小韦氏这时最不耐烦就是“五娘姻缘”,连忙打断:“警慎是要警慎,也不需小心太过,那些贱民布衣,即便在天子脚下又能如何?我直说吧,今日我本就不怎痛快,入宫途中却还遇人添堵……”便将今日意外撞伤小儿之事随口一提,把驭者复诉那一家三口住址名姓令婢女写来,交与刘玄清:“那妇人,看着就是个扫丧星,正该合用,还有那小儿,啧啧,也与妇人一样扫兴,母子两个由你处置,且看她们命数。”
至于小儿之父,小韦氏转头交待心腹:“找人接触一番,倘若是个识趣人,暂且留他性命,看将来有无利用之处,倘若不识趣,等我示意,酒醉坠水也好,急病横死也罢,总之让他暴亡,这等贱民,活着也是浪费口粮,朝廷还不惜授田让之安居乐业,真不知是什么道理,郡王乃宗室皇亲,一年俸禄及那封邑收入也不过这些,若此等贱民之田都归宗室所有,哪还用我这样劳心劳力!”
小韦氏就这么三言两语间,判定一家三口生死福祸,似乎才觉得心情找回几分畅快,当问得丈夫义川郡王早有交待今日要在家晚膳后,更加喜上眉梢,又是香汤沐浴,又是梳妆打扮,只待斜阳西艳时分,义川郡王归来,她笑吟吟上前:“矮郎,一切果如你所料,真真神机妙算……”不顾在场诸多婢女歌妓,便将那半露酥胸直贴丈夫手臂,面颊艳艳仰起,笑靥如花,特意描成月牙形状一张檀口,那是一个娇美欲滴。
而与此同时,韦太夫人却也已经听长子柳誉宜复述那番太后亲口“恩许”,悬悬多时的担心才总算安稳回放原处,却不无叹息:“为了四娘这事,只可惜让你名声蒙污。”
这时,不仅柳誉宜,信宜与均宜兄弟也都在座,甚至还有柳三郎这个晚辈,女眷除太夫人以为,唯有萧氏母女。
不是七娘、九娘,而是十一娘这个“格格不入”。
源平郡公虽有许多话,这时却顾忌小侄女,不免建议:“今日有儿孙们陪同母亲用膳,为免十一娘拘束,不如让她往浮翠坞。”
太夫人却淡淡一挥手,说出一番再度出乎十一娘意料之外的话!
第75章 被允“参政”
“不用避讳女子,我对裴公十分钦服,然则只有一点,如今尚且惜叹!裴公当初何等重视子侄门风,虽也不曾忽视女儿,许是爱护太过,当家族遭遇生死攸关,尚还隐瞒孙女实情坚持让女子规避涉政……倘若裴公当时听我建议,一早将诸多险要告之裴后,说不定,还有一线生机,可惜……”韦太夫人此时说来,仍不免扼腕叹息:“当初能与太后一较高低,竭力挽回圣意者,唯有裴后,倘若裴后一早知悉太后野心,又哪会毫无防范,怎会面临大祸临头无力回天。”
说到这里,韦太夫人看向十一娘。
小丫头自然立即收敛震惊复杂神色,只垂眸端坐。
韦太夫人再说:“十一娘心智非比普通,就说这回,若非她机警提醒在先,我也不会预料眼下诸多而预早筹谋,四娘这回得保平安如此顺遂,十一娘该当首功。”
见儿子们颇多惊讶,就连十一娘生父均宜也不免意外,韦太夫人却也不在这时分说仔细,只道:“虽这回保得四娘平安及姻缘,然则也只限此一桩半件,今后不定还有多少叵测风浪,除你兄弟三人以外,只有三郎年及十五,其余子侄仍处幼年,女儿当中,我仔细品度,也就只有四娘、十一娘眼下能担当一二。”
柳家这三兄弟,历来体会柳正这父亲当年诸多荒谬行为,并深受其害,想到若非韦太夫人精明睿智,眼光见识非同寻常,柳家哪还有今日这番盛景,不说其他,单说他们兄弟三人,大约也都会成为纨绔子弟,这时势必会被太后掌控,说不定还自以为是妄自尊大。他们哪会小瞧女子,尤其柳少卿,更是“与有荣焉”,这时竟然忍不住说道:“伊伊,大母既如此信重,你更不能轻疏,仔细听议,若有不明之处,底下再问阿耶。”那眉开眼笑模样,坦坦荡荡毫无遮掩。
十一娘低头,她实在对柳少卿这样款型的阿耶适应无能。
柳少卿尚不自觉,伸出手掌毫不避讳摸了几摸十一娘的发顶,更加心花怒放:“这孩子,得赞而不骄,果然不同普通稚龄。”抬头便见自家爱妻“眉目传警”,柳少卿这才收敛自得,咳了一声,正襟危坐。
不过柳姑丈被这么一打断,一时忘记自己该说的话,反而是与十一娘仅有数面之缘甚为生疏的柳拾遗毫不犹豫接腔:“累阿母与阿兄受牵,信甚惭愧。”
柳姑丈这才醒悟过来,连忙说道:“信弟不需自责,阿母早前所言,实让儿子自愧,四娘是我女儿,平安喜乐本应由我保全,反累阿母操心……莫说眼下儿子声名并未受损,即便受损,只要能为……能为岳丈一族讨回公道,又算什么,阿母及两位弟弟鼎力相助,不惜搭上荣辱存亡,已经让誉……感怀十分。”
柳少卿一挥手:“一家人不说两家话,再者,我与二兄也不愿对奸侫屈膝,长兄不需介怀。”
柳拾遗也说:“但说正题,眼下情形,正如阿母之前预料,恐怕太后是真有垂帘听政野心,才会在这时加以试探,并企图恩络京兆王氏,就算这回咱们饶幸过关,得保四娘平安,也是因太后以大局为重心态,既然太后做出这样决定,说明不会放弃垂帘之欲。”
太夫人颔首:“我当时告之你们太后有此野心,你们尚且不敢置信,不过结果……虽然四娘平安是一幸事,可接下来,才会更加艰难。”
柳誉宜感慨:“儿子是真没料到太后竟有如此野心。”
“也难怪你们,若非我与太后是一家姐妹,原本知己知彼,也实不料一介妇人,贪欲竟然惊世劾俗!”韦太夫人说道:“你们也都知晓,韦氏曾出了一个端慧文皇后,胜过多少子侄,无疑成为韦氏殊荣,然则,文皇后当年并非心怀欲望,文宗贺崩,幼帝稚龄继位,文皇后又有善断宽明之能,是以文宗遗旨由文皇后垂帘听政,辅佐幼帝至成年亲政。”
关于韦氏所出这位端慧文皇后,十一娘自然有所了解,文皇后原为韦氏庶支女儿,却早有明断之才,当年文皇后之父外放为官,三任以来辗转南北,是以文皇后幼年时便随父母辗转州府,因本身天资聪颖,更兼后天见识过不少闺阁女儿难得见闻之民生疾苦,虽为女子,十岁幼龄便以一篇《汉东见》震惊天听,引当时天子明宗盛赞,誉为“文阵雄狮”,后知为十岁女子所作,更加赞叹。
文皇后十二岁,其父迁任宋州长史,授管刑事,遇一案,当地有一富甲,商铺多至数十,日常十分豪侈,却突生“意外”——富甲之父因暗入子宅,竟被儿子家仆当作盗匪重伤至死!当时此案在宋州甚为轰动,韦长史依《大周律》为鉴,认为家仆伤人至死虽当重罚,然则是因误以为盗而并非故意杀伤无辜,论罪当减,富甲更是毫不知情,不当刑罚。
然则,文皇后却有别见——孝道为先,富甲豪侈,却不事父母,无视大人高堂衣食无着,富甲之父因天寒无衣,这才求庇亲子,却被豪仆当为贼盗殴杀!若非富甲不孝,试问仆役怎能不识主翁?若非富甲父衣着寒酸,试问又怎会被人当作贼盗?富甲虽不犯杀人之罪,却触不孝之逆,《大周律》定,不孝忤逆者处斩,是以该当死罪。
韦长史被女儿提醒,才将富甲判死。
这事后被明宗得知,更大为赞许,于是下旨赐婚,韦氏女为太子妃。
后文宗登基,虽也不免妃嫔成群,然而对韦后一直敬重。
然,韦后子嗣颇艰难,近四十岁时才生下嫡子,嫡子三岁,文宗病重,崩前遗旨嫡子继位,韦氏为太后,垂帘听政,辅佐幼帝直到成年。
韦后之子,便是孝宗,可惜孝宗未至大婚即夭折,韦后商议群臣,将文宗庶子辽王之长子过继孝宗,继位,因年仍幼,故还由韦后听政。
文皇后执政期间,不仅整饬吏制、改革科举、完善律法、兴修水利,甚至兴兵远征,将眼见大周帝幼而生觑觎之心邻国及时震慑,为武宗后来灭突厥、征服高句丽等国扩张大周领域奠定坚实基础。
文皇后执政近四十年,却不贪念权柄,及到武宗大婚,交权还政,安于清闲,高寿至九十有三,临终前谢绝武宗另建陵寝,而随葬文宗陵。
武宗对这位祖母十分爱重,故破例追封谥号时,加以祖父文宗之“文”。
这也是大周史上唯一一位谥号配享帝谥之后。
史官誉端慧文皇后“女中尧舜”,也是确实应当,因为正是这么一位杰出女性,奠定大周盛世基础。文治武功,国富民安,等等溢美之辞,不当少端慧文皇后这浓墨重彩一笔。
韦氏从三流世族一跃成为中上阶层,不能不说是端慧文皇后功劳,相比这位女子,韦氏多少男儿黯然失色。
十一娘对端慧文皇后也十分景仰,可对于眼下这位韦太后……
太夫人那句话说得很好:“不说其他,仅论才干贤德,太后甚至不及文皇后趾跟,不过太后自幼便以文皇后为目标,只论心机城府,倒是不输多少……然则居心不正,势必善恶殊途。”
十一娘这时并不知道韦太夫人与当今太后诸多恩怨,然则,因为她父族母族尽被太后诛灭,她是无论如何都不会对太后心生诸如对文皇后那样景仰情怀。
不过,她那位前婆母相貌并不出众,之于才华,据说不俗,但她也从未见识,所知则是,先帝德宗只对崔后一往情深,但太后却能“脱颖而出”,为德宗生下庶长子,从韦氏一庶女至如今尊及太后,甚至企图听政!
心机手段自然不容小觑。
她正在心下度量,却又听“世父”柳拾遗问了一句:“阿母,儿子并不惊诧太后野心,却甚狐疑,阿母因何预料王家会护四娘竟不惜与太后敌对。”
十一娘立即聚精会神。
第76章 公义与得失
柳信宜问出这句话后,不仅十一娘,其余诸人也都表现出十分关注,显然大家心里都存在这个疑问,唯有三郎是被问题本身惊诧——难道不是大母深知京兆王氏具名门风范,乃重情重义之族,怎么会眼看将来子媳被人逼迫欺凌而袖手旁观?他正要质疑叔父因何询问如此显而易见之事,却听祖母说道:“倘若只因一桩儿女姻缘,即便灵沼公重信守诺,也决不会搭上阖族祸福荣辱。”
“是,这也正是儿子疑惑不解所在,灵沼公人虽正直,然却也深知隐忍避祸,决非图一时义气而不顾安危之冲动人,就说当年裴郑一案,灵沼公虽也参与力保裴郑二族无罪逆之心,然圣人定论处罪后,多少裴公门生故吏因不服圣断长跪御门跪请圣人收回成命明断是非,毫不畏惧被谢党污为同谋,却终究不能挽回;裴郑获族诛重罚,又有多少朝官心灰意冷,挂冠请辞。然而灵沼公却就此缄言沉默,应当是明白圣意已决而选择自保,并不曾因一时义气而再犯君令。”
当年裴郑案发时,三郎年才十二,原不知这许多情况,听叔父这时的话,再忍不住震惊:“据二叔之言,王世翁竟是贪生怕死之辈?”
这话当然引来父亲怒目而视,两位叔父摇头叹息,就连十一妹暗暗看来的目光,也是恨铁不成钢。
三郎越发错谔了。
还是韦太夫人为他释疑:“三郎,当初你外王父被污谋逆,你父亲及二位叔父,可连王世翁还不如,甚至没具折请圣人明断,事后也不曾辞官,而我更是连你母亲也没保住,如今更不曾为四娘平安干脆由得七娘入宫,若依你所说,咱们一家就更是贪生怕死忘仁忘义了。”
三郎面红耳赤,嗫嚅半天也说不出句完整话。
韦太夫人又说:“当初无论你阿耶,抑或两位叔父,不居要职更无高品,人微言轻,并且因你外王父叮嘱在先,我们都明白这事因由所在,即使具折求请圣人明断,大约也没太大作用,还不如维持中立保全自身,因一旦被疑受牵,丢官去势事小,只怕也会家破人亡,更不可能再图日后为你外王父一族申冤昭雪。”
见三郎更加尴尬,太夫人语气又和缓几分:“贪生怕死虽则可鄙,然而,明知无济于事还上前送死,有勇无谋,难道就不是愚人莽夫?这样舍却性命,可有丝毫意义?”
三郎虽为自己失言而感羞愧,不过对这话却心有不服,因他外王父当年就是明知会得罪太后,不过仍然为忠正二字,毫不犹豫谏言圣人拒绝太后干政,难道是愚人莽夫?韦太夫人似乎也洞悉三郎有这想法,紧跟着说道:“你外王父虽居高官要职,然公正清廉,一心尽忠君国,不计个人安危得失,更有你舅母父族京兆郑氏,出过多少英勇子侄,不惧马革裹尸,为大周征服蛮夷舍生忘死,如此忠勇人士,实为人臣表率,因而裴郑二族正直忠勇,历来为世人称颂。然则,大周名门勋望不知凡多,能比裴郑完全不计私利者又有多少?当然不能说但凡有自保私心知难而退者,尽皆贪生怕死之辈。”
太夫人叹息一声:“裴相当年虽疑心太后也许会暗害于他,故而也预先有过一些安排,比如托我维护你阿母及裴后,并告之太后涉政一事,不过裴相到底还是轻敌,以为就算祸事临头,最多也是直系三代遭难,他是没想到,竟然会被污为叛国谋逆十恶不赦,以致族诛!贪欲让人疯狂,裴相终究是低估了一介妇人野心会引这番滔天罪恶!倘若当年,裴相深知太后狠毒心性,也不至于束手赴死,势必更会严加防范,可惜,可叹!”
其实韦太夫人早有警言,因为她比裴相更加了解太后,然而毕竟不可能直接建议裴相先下手为强将太后斩草除根,就算当时说出这话,以裴相品格,也不可做为这等大逆不道之事,因而……太夫人的提警就这么被裴相忽视,造成不可挽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