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族权后-第50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也是拍案而怒:“就凭房御史这番言辞,本官理当上报朝廷,问罪房御史污陷皇室,居心叵测!”
“房某忠于君国,不惧慷慨赴死,又岂会屈服于尔等权奸威胁之下?另房某坚信太后及政事堂诸位相公不会是非不分忠奸不辩,房某等着与尔等对薄朝堂!”
话说到这个程度,当然完全没有和解的可能,房延清只向毛维举揖礼辞,便连连冷哼拂袖而去,当走出老远,似乎还听闻他口吟一首激情澎湃忠君报国的诗作,今日打定主意坐壁上观的毛维长叹一声:“二位,本府以为,固然那些孩童一定是受人唆使,可其家人未必便不是贼逆,王妃如此轻易便将疑犯开释,似乎确有包庇之嫌呀,再者就算这些人清白无辜,可传播逆言按律可视为同犯,为了震慑子民,禁绝逆言,确应治予重罪,如此方才有利于太原府安定。”
尹绅今日先被房延清撩拨得怒火中烧,现下再听毛维一番荒谬之言,哪里忍得住,他脾性虽要比邵广温和,可有句俗话叫做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当年他既能与邵广成为知交好友,可见并不是真正圆滑畏缩之辈,当即便大声反驳道:“敢问大尹,哪有贼逆教唆自家子女传播逆言以身试法之理?而太原府之所以安定,那是因为新政推行以来,百姓得以安居乐业衣食无忧,倘若将无辜治以重罪,岂不会使得人心惶惶?反而是不能禁绝那些逆言罪说了!”
毛维遂也冷笑道:“本府与晋王妃既然意见相左,而太原府上下官员以及千万子民,又都听奉于晋王妃,本府之见当然是人微言轻不值一提,既是如此,本府自然也会如实上报朝堂。”
他可不愿与晋王妃共同担待逆旨不遵包庇贼逆的罪责!
第938章 王妃太消极
说起太原府这位监察御史房延清,其实受朝廷指派也已经有了两年,正如尹绅驳斥时点出,他的确是谢党,所以当至太原后,眼见在新政系的治政下,此地日渐繁荣昌盛,他总不能去察实“友盟”毛维那些拉拢士人结党营私的罪行,故而表现得极其安静,以至于两年之间,陆离尹绅等太原府官员对他只有一面之缘。
房延清并不是出身高门望族,祖上只不过诗书耕读之家,其父房令文起自乡闾,矢志于学,交友重义,因富文辞,且工书,有力绝人,世称三绝,德宗帝时因得裴相赏识,举为东台祥正学士,饶著声誉。
房令文有三子,各得父之一绝,房延清工专文词,也是少年成名。
按理房延清原有才华,更兼家誉,仕途应当顺畅,可此人却生性奸恶心胸狭隘,他有一个外甥,因作得一句好诗,房延清唯恐在文会上被外甥抢压风头,于是打算说服外甥将那诗作据为所己有,外甥不从,竟被房延清趁夜用土袋闷杀,房延清自以为罪行隐蔽,却不知怎么便流传开来,虽不得律法追究,名声却臭不可闻遭人唾弃。
结果便是一连落第,最后还是因为楚心积虑攀附上了谢饶平,终于取中进士。
然而房延清在谢党阵营中依然还是受到了那些自负清高的伪君子们联袂排挤,所以并不受重,甚至于进士出身竟然候缺长达五载,一步步终于才谋得监察御史之职,竟然又被安排到了太原府。
他何尝不知晋王妃与毛维绝非他能得罪,然而御史的晋升之途不比得其余官员,对于御史而言,“政绩”便是看你纠察了多少不法,有没有弹劾奸贪,房延清若这么毫无作为下去,等着他的也许便是仕途的终结,休想再有寸进,不要说高官厚禄,怕是连五品的瓶颈都难以突破。
这让自负甚高的房延清怎能甘心?
自来晋阳,房御史的心情便惨淡郁卒,可除了怨天尤人沉湎于酒色,他也不敢有其余野心,毕竟他那曾负盛名的父亲已经过世,两个兄长也对这个声名狼藉的弟弟心怀鄙弃,姐姐姐夫更是因为“因诗杀人”的“流言”,对他恨之入骨。
孤立无援的房御史,原本压根没有胆量与晋王妃为敌,可有的时候,只要内怀欲望,野心便能轻易被人撩拨。
别看这日房延清在衙堂之上当着陆离、尹绅面前有如掷地金声,回到宅邸后,那慷慨激昂的势态立即一扫而光,连上前嘘寒问暖的妻子都被他喝斥得落泪涟涟,躲回后宅再也不敢关切丈夫何故忧心忡忡,房延清一个人在书房喝闷酒,当夜色终于弥漫,他才踱至檐下,一眼眼望着矮墙。
终于是盼来了自从两月之前,时时翻墙造访的神秘人再一次鬼鬼祟祟的跃下墙头,房延清这才如释重负——豪言壮语已然说了出口,倘若对方再不出现,难道要他孤军奋战不成?
连忙把神秘人请入书房,房延清深深吸了口气:“果如霍兄所料,薛陆离、尹绅等晋王系当真不肯治罪贼逆,包庇之态显而易见,不过晋王系胆敢如此,可见并不畏惧朝廷因而问罪,虽然毛大尹势必会借这机会落井下石,然而三年之间,毛大尹可是在晋王妃手下连连受挫!”
那霍姓男子弯起一边嘴角:“房御史何需担忧?晋王妃固然深得太后信重,然而太后此时,最恨便是那些诋毁她逾制建陵之言论!再者晋王妃自来太原,收容不少流亡民众,那些人,多数可都是为了反抗工窑令!广设工窑制瓷,以外销各国补充赋收不足,这是太后极为重视之国策,晋王妃却公然包庇逃役者,岂不是显明对工窑令心生不满?房御史察觉晋王妃居心叵测,弹劾举察原为职责,有何可惧?”
说得轻巧,怎不看看于墉等等是怎么死的?
房延清冷笑道:“明人不说暗话,事态已然至此,霍兄难道仍然不肯向房某坦言背后之人?”
“房御史只要知道,你如今已经没有退路了,知而不报原本便是渎职之罪,更何况晋王妃眼下未必不会先下手为强!至于霍某之主,关键之时当然会力助房御史,房御史并非孤立无援,只要房御史这回劾举不法大功告成,还怕太后不会予以重用?”
“霍兄”见房延清虽说犹豫,却难掩蠢蠢欲动,哪能不知这个人已然是下定决心,现在不过是想求个保证而已,然此人卑鄙无耻,是万万不能予以信任的,他又怎会将徐世子交待出来?只进一步点拨:“房御史与其四处求援,莫如将晋王妃包庇贼逆之行告知谢相国,谢相国忠于太后,怎会无视晋王妃居心叵测?太后对晋王妃之信任,难道还会胜过谢相国?”
说完也不多留,再度跃墙而去。
房延清既然已经跳出来发难,他的这处宅邸势必会被晋王妃的人监视,“霍兄”虽然是徐修能派遣的死士,决无背叛之心,然而还不想将这条性命就此交待在晋阳,事实上他这回冒险来见房延清,也带着十好几个杀手,做好了死战的准备。
不过出乎意料的是,这一行人并没以有受到任何拦阻,甚至也没有发现盯梢之人,直到次日出了晋阳城,依然没有发现任何追兵。
“霍兄”不由紧蹙着眉头,晋王妃能够将太原治理得繁荣昌盛,力克毛维保证新政得以推行,坚决不会是窝囊无用之辈,就说上回仅凭一个刺探不成殒命虎吻的婢女,竟然便能顺籐摸瓜到世子身上,机警谨慎可想而知,缘何此回却这般大意,没有及时将房延清盯防起来?
看来世子计划,趁晋王府亲兵出手之机,刺杀房延清坐实晋王系罪状一计怕是已被王妃勘破了!
不过此计虽然不成,当房延清发起弹劾,晋王妃倘若依然不肯严惩罪逆,是无论如何也不能全身而退的!就算晋王妃“亡羊补牢”,也会一脚踩中世子布下陷井!
太后想要建成豪陵,必须力压逾制之说,同时,还需要大笔钱财,晋王妃这回为保她公正爱民的声誉,触犯的却是太后极为重视的利益,更不要说,就算太后坚信晋王就是一无是处的窝囊废,可晋王毕竟是德宗嫡子!
凭晋王妃之能,假以时日,未必不能将晋王“变废为宝”!
桩桩件件,均能触发太后心底忌惮,这回晋王妃若还能毫发无伤,那就是天助晋王,命亡太后了!
当“霍兄”最后一次勒马回首,遥望已经远远抛在身后的晋阳城时,晋王府里,十一娘正在听贺琰禀报:“那一行人已经离开晋阳。”
“虽是如此,也不能疏忽大意,务必要保房延清安全,不能让他就这么不明不白死在晋阳,坐实我在杀人灭口。”
贺琰领命而去,阮岭方才质疑:“为何不将徐修能那耳目一网打尽,刑逼他交待实情,弹劾徐修能诬陷之罪?”
“你道那耳目为何当房延清暴露之后,还敢公然去见?”十一娘冷笑道:“这便是徐修能在诱我动手,纵然将耳目一网打尽,只要他们趁乱杀死房延清,晋王府便百口莫辩!”
“那现在动手,哪里还怕房延清会死于乱战?”
“徐修能既然敢让耳目暴露,说明这些人都是死士,是万万不会背叛他,就算捕获,也无丝毫作用,再要是,这些耳目假作屈服招供,咱们是不是要将他们解送长安?又怎么保证他们不在太后面前翻供,反咬一口?”
阮岭仍不服输,又道:“我有一计,何不安排杀手佯作刺杀房延清,再将他及时解救,岂不是便能化干戈为玉帛,避免在太后面前打嘴仗。”
十一娘斜过一眼:“岭儿说出与房延清这等卑鄙无耻之流化干戈为玉帛之言,竟不觉得恶心?再说就算房延清打消弹劾之想,毛维难道也会放过这回机会?事情依然还是会闹进篷莱殿,而这等手段,根本便瞒不过太后,咱们做得越多,越显心虚,以不变应万变方为理智。”
阮岭心浮气躁:“我是认为王妃根本便没有胜算!太后这回势必会被挑唆动疑。”
“是么?”十一娘轻轻一笑:“那就拭目以待吧。”
第939章 太后大怒
承德七年上元节后,徐修能终于盼来谢莹通风报讯。
不同于武威侯等直接上呈太后案前的重要奏文,诸如地方例行奏文,包括御史弹劾察举奏书,一般都是先递交政事堂,寻常事务当然下发各主管机构批复核行,但诸如弹劾一类,尤其举劾高官重臣一类,往往会经政事堂会议再上达天听,也就是说,诸如前番,武威侯上谏暂缓收复一事,经太后阅览,再交予政事堂协商,便允许一部分范围的属官知情讨论,但这回房延清的弹劾没有先经过太后,政事堂诸位宰相虽然知情,但是在未得太后批准前,按律是不能向下属泄密的。
当然,泄露禁秘虽是重罪,却不能完全禁绝,比如知情者谢莹,就有那熊心豹子胆与徐修能这个并无资格参与政事堂会议的中书舍人私下勾通。
“晋王妃依然无动于衷?”徐修能问道。
“据我所知,太后并没有收到柳十一娘呈情剖白。”谢莹蹙着眉头:“太后虽然因而郁怒,倒也没有大发雷霆,不过去文斥问而已,徐世子真有把握促成柳十一罪责难逃?”
“去文斥问已经表示太后动疑了!”徐修能听后却缓缓一笑:“太后如今最最关注之事,一为陵建,二为财赋,又正是因为陵建一事,激生出那多悖逆之辞,显然是有贼匪居心叵测,晋王妃这回包庇疑犯,必然会触怒太后,更不说那房延清还揭发其庇买民心,扰乱工窑令!”
“要是柳十一因受斥问而亡羊补牢……”谢莹并不看好徐世子的胸有成竹:“毕竟柳十一可是相当奸滑,哪里会真为区区草民便甘当大逆之罪?”
“若然如此,岂不更加坐实晋王妃心怀不轨?”徐修能用他那两根修劲的手指,摩梭着三年以来已经变得更加方正的下巴:“届时咱们大可道破其居心,原本不屑房延清人微言轻,太后必不相信狡言弹劾,殊不料太后却发文斥问,晋王妃担心谋算暴露,故而再顾不得收买人心,维护她公正恤民之誉,然而,晋王妃只要将那几户平民治罪,晋阳城中必然会激生舆论,指责太后残害无辜,王妃是逼于无奈,那么太后又怎会饶过晋王妃狼子野心?”
“柳十一真会这么愚蠢?”谢莹不敢置信,胜利会来得如此轻易。
“她不会。”徐修能断言:“所以她会固执己见,力庇治下子民,如此一来,太后怎能不怒?”
谢莹仍然怀疑:“柳十一巧舌如簧,另有贺湛在旁助拳,两人游说之下,仍有可能打消太后疑心。”
“这就是我们接下来要行为之事了。”徐修能先问:“房延清可曾递书谢公,揭曝晋王妃之居心?”
“徐世子还是不要指望我那大父了。”说到这事,谢莹无比懊恼:“上回武威侯谏言一事,我苦口婆心劝说大父阻止其得逞,哪料想竟然是白废唇舌,也不知大父怎么打算,竟然反而偏向武威侯,挫阻元相国!”
“那是因为谢公的确对太后忠心耿耿。”徐修能不以为意:“毕竟晋朔之危看似消解,可万一姚潜接掌兵权,难保不会葬送此时大好局面,但这回之事却有不同!晋王妃之行,的确伤及太后利益,甚至显明有不轨居心,谢公当然不会再轻视不顾。”
“就算有毛府尹、大父附和,然而元相不知为何,对于此事却表现得格外暧昧,韦相又力保晋王妃清白,咱们这方依然不占十成胜算。”谢莹说道。
“那就得请六娘在旁提醒太后了,晋王妃是否有逆意,想必贺舍人应当清楚。”
谢莹挑起眉头:“贺湛?他当然会力保晋王妃,难不成还会倒戈不成?”
话已经说得这样明显,这女人却还没开窍!徐修能心中不耐,只好点破:“晋王妃势必明白这回事故源于我之反击,说不定已经作好准备,她最最信任与倚重者无非贺湛,两人势必会暗通消息,可论来,贺湛却不应知情!只要贺湛开口为晋王妃辩白,岂不是说明晋王妃结党串通朝臣?”
太后在已经动疑的前提下,必然会勃然大怒!
谢莹得到这至关重要的点拨,方才认可徐修能这回果然是环环相扣大有胜算,无论晋王妃采取什么方式应对,都难以打消太后疑虑,要么束手待毙,要么孤注一掷直接大张反旗。
二人完全不曾考虑,万一晋朔生乱,潘辽联军必将把握这个绝佳时机反扑,说不定便会一举攻入苇泽关!
谢莹斗志昂扬地回到大明宫,翘首以待晋王妃的回书辩白,让她更加兴奋的是,果然一如徐修能所料,晋王妃非但没有悔改之意,甚至还大放厥词,公然指责工窑令原为谬政,造成各地民不聊生流亡剧增,这才给予流寇盗贼理据,利用百姓之愤,怦击太后听政,又主张剿察贼逆并不能断其源头,关键是要拨乱反正,废除工窑令,杜绝贪官污吏借朝廷之令,视人命为草芥,重役民众,致使工窑之内白骨为炭,遍野饿殍构建巨陵的凄亡之叹!
太后再是如何宠信柳十一娘,目睹这番尖厉的言辞也难免勃然大怒,拍案之时,甚至斥出:“乱臣贼子、图谋不轨”的断言!
高玉祥吓得摔扑在地,连连叩首,恳请太后息怒,却再不敢为晋王妃辩白一字。
倒是谢莹说了几句“公道话”:“十一姐这番话,足见是当真体恤民生疾苦,然而十一姐远在太原,又哪里明白姨祖母眼下难处?十一姐万万不会有悖逆之心呀,莹儿建议,姨祖母莫若请贺舍人多多规劝,道明财赋之艰,让十一姐在体恤子民之余,又多多体谅君国之忧。”
当日韦元平正好也在跟前,他倒是一再为晋王妃声援,力主房延清不安好心,却万万没有料到晋王妃竟然敢指斥太后最最自诩的工窑令,此时又慑于太后盛怒之下,缩着脊梁大气不敢吭。
但太后显然因为谢莹的提醒,将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