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族权后-第59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善凇!
高玉祥回应两声冷笑,拂袖而去。
然而相比柳均宜,作为被韦太夫人“不容”的庶子柳信宜,这些年却一直大受韦太后提携,这回也没有因为心中悲愤而爆发,咬着牙继续忍辱负重,于是韦太后没有忘记他,要带着他一齐逃命。
柳信宜拜别太夫人时,却忍不住两眼垂泪。
韦太夫人扶起庶子:“你必然笃信,还不到绝望时候,晋王殿下已经亲征营州,若与燕国公回援,有望解长安之困,但到那时刻,就是与韦太后绝一胜负时机,你在金陵,必定对殿下有所助益,万事多与王相国商量,信宜,你肩上责任,要比均宜更重,你兄弟三人,十载忍辱负重,大功告成还是付之东流,即见分晓了!这甚至不是晋王系、京兆柳两门荣辱,而关系社稷兴亡、天下祸福!”
“母亲,一定保重。”柳信宜坚持再拜,因为他虽然未曾绝望,却实在不知眼下是否生离死别。
他的生母已经在四年前病故,辞世时十分安祥,这都是因为嫡母宽容,他才能够学有所成并且高官厚禄,生母并没有什么挂碍,她说这一生,能目睹儿子成器,死前有子孙送终,而不是孤苦伶仃在绝望悲惨里煎熬,已经美满幸福,再无遗憾了。
柳信宜至今仍记得父亲当年的宠妾对他母子二人的凌辱,那时的自己是悲观绝望的,根本看不见前途,但多亏后来有了嫡母照抚,将他母子二人救离了黑暗的深渊,让他看到了曙光,也赢得了希望。
因为韦太夫人,柳信宜终于感受到家族的温情,他有血脉相连的手足兄弟,这些都是他无法割舍的亲人。
他从来清明自己应该做什么,应该怎么做,责任虽重,但对他而言从来不是负担,为了家族,他可以忍辱负重,不惜出生入死。
而韦太夫人就是这个家族的支柱,是柳信宜的人生,最为敬爱的亲长。
现在他却要离开了,到那所谓富庶平安的新都,留下他的母亲,他的弟弟,把他们留在危机四伏的长安城,他充满斗志却忧虑难舍,他害怕这是一场永别。
母亲已经老迈了,发鬓苍苍病痛缠身,因为妹妹惨死于深宫,更加速了母亲的苍老,信宜可以体会母亲心中的悲恸与悔恨,他明白这十四年来,母亲是靠着什么支撑到了今天,不甘与仇恨,都并非正面的情绪,母亲咬牙忍受着煎熬与折磨,想要看到的,无非就是造成这一切的罪魁祸首,太后韦海池身败名裂。
但这个愿望真能达成?
此时没有人能告诉柳信宜答案。
——
随着韦太后的狼狈撤逃,不少贵族也在盘算着逃亡,有的人紧随其后追往金陵,他们知道经过这场动乱,朝廷必定会产生不少空缺,岂非仕进时机?有的人却持观望态度,因为贵族勋官家大业大,彻底割舍谈何容易,但留在长安这座危城显然不智,性命还是重要的,不甘远去金陵,完全可以避入洛阳——莫说潼关有重兵把守,突厥人就算破城而入,必定也会攻击武关,意图追袭太后。
而之于绝大多数的平民百姓,逃亡当然就更加不易了,赖以为生的田宅皆在长安,连路资都难以筹集,舍去半生经营,必以乞讨为生,到头来仍是饥寒交迫而亡,与其饿殍,还不如留京,说不定长安城能稳守至援军救急,总之还有一线生机。
贺湛做为反对迁都挂冠请辞者,当然要与长安城共存亡,不过他此时却在苦劝莹阳真人往洛阳避难。
贺篮螅ネ鹾嘏⒓倘巫谡渲唬弁匀灰巡荒苡胱娓负仡旒昂孬|相比,不过韦太后虽已成为丧家之犬,却还不忘姚潜所献废立之策,仍然需要贺泞提供助力慑服宗室,逃亡时没有忘记豫王府,然而祖太妃已然年迈,经不得长途奔波,豫太妃也以侍奉婆母的名义请求留在了长安,莹阳真人就更不会追随太后前往金陵。
不同于韦太夫人这个死对头,太后对祖太妃及莹阳并无仇隙,再者祖太妃留在长安也是因为客观原因,所以太后并未勒令祖太妃不许避难,但无论祖太妃还是莹阳,竟都不肯避往洛阳。
“我已经老了,经不住丧家之犬一般折腾,留在长安也就罢了,死也能死得舒坦些,再者丈夫长子都葬在长安,临了临了我却和他们骨埋两处,这是死也无法瞑目了,我就在长安,哪里也不去,倘若贺周真躲不开灭国,蛮狄欲毁贺姓宗祠,好歹魂灵仍在一处,在幽冥地底,我还能与他们团聚,足够了,眼下又还能奢想什么呢?”这是祖太妃的固执。
莹阳更加掷地金声:“既生于皇族宗室,宁死不为丧家之犬,我这一生,也没有其余挂碍,若为贪生而苟且,如此屈辱不如殉国,澄台你不用劝我,倒是婉萝与鱼儿、萍儿,你该想想如何妥善安置妻小。”
继鱼儿之后,袁氏又生一女,闺名称笑萍,十四郎也是子女双全了。
婉萝此时正在莹阳身边,听这话后,连忙说道:“夫君在长安,妾身理当寸步不离,鱼儿、萍儿只能托付给阿姑照抚。”
“好孩子,我知道你对澄台情深意重,虽遇险难,也不舍弃他而去,可你也该为两个孩子着想,我已年过五旬,既知天命,还能照抚晚辈多久呢?澄台是没有办法,生为宗室子,必须报效君国,而为他抚养传承,方为你之责任,这时不是义气用事时候。”莹阳依然不为所动,反劝婉萝离京避险。
贺湛无奈,只好先示意婉萝避开,尽最后的努力:“阿姑曾经怀疑,湛为何促成十一娘拜师学画?”
莹阳挑眉:“你不是早对我解释清楚了?”
“阿姑宽恕,湛当年并未实话实说,而是有所隐瞒。”
“此事情由,已经不重要了,我从未后悔收十一娘这学生,你又何必旧话重提?”莹阳蹙眉。
“阿姑,十一娘不是别人,是五姐,十一娘就是裴五姐!”
第1115章 留守
当莹阳真人极度震惊以至怔默时,贺湛从蒋公卜断“重生之人乃帝星从者”的谶语说起,直至王宁致怎么怀疑,自己怎么验证十一娘即为渥丹重生,这番解释细致,当然还是为了劝服莹阳真人往洛阳避险。
“阿姑,长安城只余三万守军,柴取这京兆尹万万无能固守不失,晋王殿下短时间内不及援救,长安城保不住了,突厥破城而入,必定不容贺周宗室,阿姑留在长安必有性命之忧,但阿姑要相信,晋王既是帝星,有五姐辅助,必然能够重振河山挽救华夏于倾覆之难,大周不会亡国,阿姑何需绝望?”
“倘若阿姑被俘抑或遇害,让五姐情何以堪?十四亦无颜面对五姐,阿姑难道就忍心看五姐自责,十四悔恨?阿姑,五姐忍辱负重步步为营,所望无非为裴郑二族昭雪,亦为她敬爱之亲长能够平安喜乐,阿姑若然遇难,让五姐怎能不自责,怎能不悔恨?十四恳求阿姑,先往洛阳吧,十四坚信,当五姐知闻长安沦陷,必定不会坐视不顾,纵然晋王殿下暂时难以分身,五姐也会先行赶赴洛阳,图谋夺回长安,驱逐蛮狄,五姐还需要阿姑援助,在此关键时刻,五姐情绪若有波动,将会影响全盘大计!”
贺湛说完这番话后,莹阳依然沉默良久。
千言万语如鲠在喉,眼底已然湿红泛生,莹阳抬手,摁在胸肋上,仍然难以置信:“十一娘,当真是……渥丹?”
但她显然并不需要贺湛再一次肯定。
十载之前,那些师生相处的往昔旧事,点点滴滴,又毋庸置疑。
其实原本故旧的“错觉”早常滋生,但莹阳真人却无法信任世间真有如此玄奇,却让人欣喜庆幸的异事。
渥丹,那个苦命的孩子,原来是她回来了,回到了自己身边,依然敬爱她为师长,不曾有一丝一点抱怨。
多少年了,从十一娘五岁之时,到如今的晋王妃,这个国家唯一的救星,这么多年,一步步走到今天,是多么艰辛不易。
就像飞蛾扑火,随时可能再度被焚为灰烬,但如今贺周的江山,却要依靠曾经惨死在阴谋倾轧下的孩子救助挽回。
莹阳真人忍不住泣不成声,但她到底还是被说服了。
她望向窗外,春阳媚照桃红。
“是啊,我不该这么死去,当初我无能营救渥丹,甚至是我亲手将她推入万劫不复,她回来了,我却还亏称她一句罪过。”
“阿姑……”
“十四郎,我去洛阳,婉萝与鱼儿兄妹我会替你照抚,可是你呢,你要怎么办?长安若然不保,你乃宗室子,突厥人不会放过你。”莹阳打断了贺湛的劝慰,她伸手过去,放在贺湛的肩膀上:“相比我,渥丹更加需要你,贺周国祚、江山社稷也同样离不开你继续辅佐,而相比我,你甚至从未享受过生于宗室之尊荣,你才是真正应当袖手旁观者,并不需要为了这个诡谲阴险之朝堂,出生入死。”
“十四所有尊荣,皆源于阿姑恩惠,而温情厚爱,同样源于阿姑及五姐施予,因为阿姑,十四以生于宗室为荣,出生入死是知恩图报。”贺湛笑道:“可是在世人眼中,我这个宗室子早与皇族血缘淡薄,贺湛无非奸诈小人而已,这也给予了我能够与突厥人周旋余地,阿姑放心,十四不会拼得玉碎,我会保留这条性命,竭尽心机,等到晋王殿下夺回长安,十四没有绝望,十四仍有斗志。”
“你要佯服突厥?”莹阳不无担心:“你可知道,一旦如此抉择,将来只怕……”
“阿姑,十四但求无愧于心。”
——
贺湛终于送走了豫王府留在长安的女眷,也作别了自己的妻小,而与祖太妃、莹阳等人避难洛阳的同行人,还有柳仕宜一家以及均宜之子,京兆薛部分女眷,这其中包括了薛昭。
陆离往太原推行新政,韦太后特地扣留其“庶子”薛昭作为人质,“恩许”为天子伴读。
不过薛昭这伴读徒有其名,他当然会与天子贺洱保持距离,太后也并没格外留意他,三年之前,薛昭顺利考取进士科,经柳信宜保媒,娶了京兆李庶支之女为妻,而他的岳父,正是河南尹李辰翁的长子。
李辰翁看似位高,在韦太后执政期间,实在不算炙手可热,毕竟天下若无动乱,河南尹与太原尹的职权相当,虽治管一方,然则并不算中枢重臣,而李辰翁甚至不如先太原尹毛维,他根本无权调动洛阳驻军。
柳信宜为薛昭保媒,必然事先征得了韦无平的许可,所以太后对这桩小儿女的姻缘压根没有留意。
而京兆李与京兆薛也不是首度联姻,京兆十望之间,姻亲关系原本就是盘根错节。
薛昭岳丈也不是京官,毫不起眼的一州长史,薛昭至今仍在候职,也就是说,他虽取得了出身,还不算正式入仕,关于什么共治议和、贺珝党除等重大政事,他压根没有发言权,想要悲愤的挂冠请辞甚至都没有资格,韦太后如今疲于奔命,彻底忘记了还有这么个“人质”。
陆离祖父、父亲这回都没有离京避难,但为防突厥破城之后女眷惨遭凌辱,当然要防范未然,而护送安置家眷的任务,薛公交给了薛昭。
对此薛昭耿耿于怀,他更加希望的是与亲长以及万千百姓共患难,不过贺湛知道薛昭的真实身分,十分感激薛公的仁义,直到此时,薛公仍然不忘为京兆裴保全一脉香火,而他自己,尽管老迈高龄,却愿意与成年子侄留在长安——太后与朝廷虽然撤逃,但高门望族仍在,对于长安的固守,当然具备积极作用。
除了京兆薛与京兆柳,崔、王、李、萧、袁五姓望族,同样没有尽数溃逃,其中崔、萧两姓宗主坐镇长安,之于王、李、袁三家,宗主皆为朝臣,虽然反对迁都,但都没有挂冠请辞,是以不得不随往金陵,王相国之目的当然是为晋王效力,而李、袁两家的宗主多少便有些见风使舵的想法了,不过相同的是,他们并不愿割舍长安,他们都在期望大周仍然可以战胜突厥。
还有京兆韦,原本宗长乃韦太夫人嫡亲兄长,两年前辞世,宗主之位落到庶弟韦元平手中,韦元平当然溃逃,京兆韦虽然仍有族人留在京都,作用已然不大。
至于京兆谢,此族不用说,当然跑得只留下大宅几座,实在来不及带走的粮粟,都被族人家仆瓜分一空。
不得不说的是京兆卢,自贺衍驾崩,就此江河日下,嫡宗正系尽皆无所事事,仕进无望,没了靠山,仗势欺民违法乱纪自不敢为,渐渐向商业的途径发展,这些年来,很是闷声不吭发了一笔横财。
所以京兆卢的宗主也就是荣国公越发不舍得抛家弃产,而且狂妄如他根本不信长安会被突厥攻破,京兆卢竟然也留在了长安城,并且连女眷都未送出城去避难。
只不过当崔、薛二姓带头,召集八大家族商讨如何协助京兆尹抵御外敌时,荣国公完全没有兴趣,毫不犹豫拒绝出席,只留下财大气粗的一句话:“要人要钱,出声即可!”
第1116章 言振柴取
虽然韦太后只给长安城留下三万守军,且这三万守军还并非精锐,然而以崔、薛为首的八大家族,俨然并没有丧失固守京都坐等救兵来援的信心,他们集合因拒绝迁都留守长安的官员,用了整整三日时间,商讨出种种计划,然而这些部署当然需要韦太后任命的京兆尹柴取统筹安排,可是柴取并没有赴邀出席这场至关重要的会商,八望最终决定由贺湛出面与京兆尹交洽。
贺湛既为长安五子之一,一度也曾深获韦元平信重,与柴取同朝为官,更重要的是两人还有同年之缘,总比崔、薛二公以及多数中立派的官员与柴取更加亲近,看上去贺湛的确是最为适当的人选,但这最佳人选显然对此任务毫无信心。
柴取是靠着毛维的路子仕进,后来又与徐修能狼狈为奸坚定贯彻饱受质疑,并最终引发衡州逆乱的工窑令擢升,这人当入职户部后,再度攀附元得志,与徐修能旗帜鲜明的争权夺势,最终败下阵来,与贺湛虽无明显仇隙,但也素无来往,而贺湛一早洞谙柴取就是个心胸狭隘、睚眦必报的小人,二人表面无仇并不代表当真没过结,虽然贺湛一直不清楚何时何事得罪了这位,以至于柴取回回见他都免不得一番阴阳怪气。
然则眼下情势急迫,贺湛也只能努力克服对柴取的鄙薄,快马急鞭地赶往京兆府衙,将名帖递了进去,他盘算着大约会吃闭门羹,正思谋着如何死缠烂打争取与京兆尹会面,连贿赂柴取家奴的钱袋子都准备妥当,不想趾高气扬的家奴回转时却换成了副殷勤的笑脸,毕恭毕敬请迎贺湛入内,贺湛心下犯疑,钱袋子依然还是递了过去,那家奴竟挡了回来,笑容越发暧昧微妙:“贺郎君是贵客,小人可不敢怠慢。”
却是径直将贺湛迎往后宅,屏门前家奴站住步伐,另换了一名婢女继续引路,直到一所偏厅,柴取的妻子刘氏若兰千娇百媚迎了出来,福身一礼笑吟吟地称谓“表兄”,贺湛才明白过来自己为何成了贵客。
原来近十载以来,“刘表妹”依然对“贺表哥”贼心不死,起初每逢年节都不忘往上清观骚扰,直至莹阳真人忍无可忍直言对“刘表妹”并不欢迎,刘氏才终止了厚颜无耻上门骚扰的行为,于是与贺湛路遇的“巧合”增多,虽回回都是三两句寒喧客套,表妹稍示暧昧之意,表哥便冷脸拒绝,刘氏的一腔热情却丝毫没有受挫,反而还有越挫越勇的趋势。
今日听闻贺湛主动登门拜访,刘若兰大喜过望,要不是贺湛的神色实在严肃,她几乎打算旁若无人到挽着胳膊殷勤待客的程度,此时肢体上虽还不敢太过放肆,眼睛里却秋波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