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族权后-第59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过她的爱国,与大周可没有丝毫干系,谢莹已经视自己为突厥的国母了。
冷冷说道:“粟田君,你太不冷静了,罢了,这事也非你可以决断,你先归居院冷静冷静,想想如今你究竟应该认谁为主。”
第1128章 继续争取
粟田马养既不在场,谢莹便不再与贺湛兜兜转转,她从韦太后曾经的宝座上起身,缓缓步下这间偏殿内,靠着西牅设置的紫檀卷草雕足四方踏台,她华丽的裙裾长长拖曳在身后,她的目光似乎无意间晃过北侧那张仙山孔雀群栖画屏,她记得这幅画正是出自晋王妃的手笔,为韦太后当年珍爱非常,然而忙于奔命时,却被丢弃在蓬莱殿,她忽然洞谙韦太后似乎从不具备欣赏画作的能力,世人都赞晋王妃丹青超凡,故而佯装珍爱罢了。
好比玲珑台中设置那方由上千粒大小不等七彩宝石镶嵌的金足屏架,以及与之配套的紫髓象首宝座、七彩嵌宝挟轼,如此笨重的器具,韦太后溃逃时却不忘打包带走,又为何没有疏忽呢?
因为在她看来,宝石金银,的确要比什么名家笔墨贵重多了。
谢莹又举目望向门外,深阔的檐庑下去,一排石楠花色蒸艳,与宫人绯色襦裙呼应衬和,她记得那些年,自己与晋王妃许多回也如这些宫人般,候令于偏殿之外,檐庑之下。
而今,她终于成为这座宫殿的主人,韦太后已经是过去式,当年在此候令的两个女孩,也就快展开最终的决战了。
但谢莹没有忘记自己那些断续的梦境。
柳十一娘不应是她的对手,无非一个匍匐在她膝下摇尾乞怜的丧家犬,她不知道变数产生的因由,她甚至暗暗怀疑,柳十一娘与她有相同的经历,肉体被来自千年之后的灵魂占据,所以在这个时空,柳十一娘具备了改变命运的能力,但显然,柳氏选择的不是阿史那奇桑,所以晋王贺烨没有败死于战场,他活了下来,成为突厥汗国的绊脚石,成为阿史那奇桑与她,绝对不能忽视的隐患与威胁。
谢莹微微侧面,看向仍然正襟危座的贺湛,这个人从来没有出现在她的梦境里,所以她不知在原本的轨迹中,贺湛是否会成为晋王贺烨的助力,如果这个人没有与贺烨一齐死于亡国之前,那么当贺周社稷分崩瓦解时,他是否会见风使舵,就好比如今一样,为了苟延残喘,不惜屈从于刘氏,虽然他口口声声是为了华夏子民,却也委婉献媚突厥汗国并非没有可能一统天下,他到底是为了明哲保身,还是为了助贺烨夫妇争取时机。
“贺澄台,你真正效忠者,究竟是谁?”谢莹就这么简单明了的质问。
“君国。”贺湛毫不犹豫,掷地金声。
“我再给你一个机会,若再虚伪,定斩不饶。”
“君国。”仍是这两字。
谢莹冷笑出声:“你从来未曾效忠过太后韦氏,早存谋逆之心,此时却仍敢欺瞒!”
“臣效忠之君国,的确并非韦氏,而为王道仁德之君,庇护臣民之国。”贺湛仍然平静,并无谎话被揭穿的惊慌失措。
“王道?”谢莹冷笑道:“仁宗帝驾崩,遗令贺洱继位,韦太后辅政,岂不证明二人便为社稷之主,二人意志即为王道,贺澄台明明是乱臣贼子,意图叛逆,却称效忠君国,岂非狡辩?”
“自汉武帝独尊儒术,治国便以仁德为本,大周建国,更是推崇民贵君轻,周高祖便曾教谕百官、子孙,前朝之所以灭国,便是悖逆圣人‘仁者爱人’,视民众为草芥,行苛政暴令猛毒如虎狼,尽失民心,社稷不保,天下易主。天命虽于君国,然民众是为邦本,如荀子主张水可载舟、亦可覆舟,足证若失民心,君国亦失天命,故一姓之君,并非不可取代,正如由古至今,秦行暴/政,有汉代之,广行暴/政,有周代之,韦太后弄权,违背高祖诲谕,奢侈无度,亲近奸小,致使国都沦陷、民不聊生,动摇邦国根本,使社稷危殆,虽非篡逆,却犯苛暴重罪,当然应由仁德之君取代,臣奉高祖诲谕,从王道,振邦本,拨乱反正,是效忠君国,并非狡辩之辞。”
举经史为证,这万万不是谢莹的优长,她甚至连儒、法、道等诸家学说都分辨不清,虽是来自千年之后的民主时代,打心底却从来不信什么以民为本,就更加难以想象在帝制时,居然真有人遵奉民贵君轻的政治思想,不过贺湛引用那番话,的确是周高祖在大周建国时宣告天下的教谕,以警诫子孙权贵,不可妄自尊大轻侮子民,谢莹总不能说周高祖的言论是在糊弄无知百姓,她干脆避开与贺湛引经据典,直接道破。
“贺澄台看来,晋王贺烨便是王道?倘若晋王妃柳氏非与贺澄台情同手足,你难道还会追随辅佐?说破了,无非便是图私,哪里来这么多仁者爱人。”
贺湛微抬眼睑,正对谢莹满带讥诮的逼视:“晋王与王妃自从治政太原,除贪宦、恤百姓,豪强不敢仗势欺民,子民得以安居乐业,十载之前晋朔危在旦夕,如今营州叛乱指日可平,反观韦氏政权,割地辱国、残害忠良、逼殒勇将、弃都东逃,谁为仁主,谁兴王道,并非贺湛一人便能擅断,相信天下皆有共识。”
“这么说来,贺澄台承认心向晋王一系?”谢莹逼问道。
“倘若突厥不曾犯境,贺湛必助晋王拨乱反正,匡复社稷。”说到此,却惨然一笑:“不过如今,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再多豪言壮语又有何意义?不过臣虽被俘,生死攸关于突厥汗王一句令下,纵然人微言轻,也必须为长安子民之平安尽力,否则虽死于屠刀之下,亦无颜于宗祖英灵。”
谢莹冷笑道:“自古艰难唯一死,我见多了贪生怕死之辈,也听多了壮烈激昂之说,却鲜少目睹,当真视死如归者,贺澄台,我答应过阿若,留你一条性命,但前提便是你必须臣服,晋王贺烨如今鞭长莫及,他不能救你性命,而只要你向可汗称臣,将来荣华富贵,更比从前,我没那么多闲睱听你说那些冠冕堂皇之话,我只要你一句,你是否愿意臣服。”
“贺湛若说臣服,贵主难道就会听信?”贺湛长叹:“贵主还是不要试探了,在下还不想死,不过贵主若一定要让在下去死,在下也莫可奈何。”
这样的态度,倒是让谢莹一怔。
她当然舍不得让贺湛死,因为这个人,若是为突厥所降服,对于剿灭晋王系当然大有助益,就算没法让他降服,也可以用来威胁晋王妃,总之眼前的局势,贺湛活着更有用处。
但谢莹当然不会将心思表现出来:“贺郎君既不想死,总归要表现出几分诚意来。“
“所以臣不是请求拜谒贵主,并劝谏贵主阻止屠民之谬邪?”
这话实在让谢莹七窍生烟:“这便是尔之诚意?不但自己要活,还要成为长安城之救世主,为自身赢得赞誉?”
贺湛同样觉得七窍生烟,因为他发觉自己不是在和一个聪明人对话。
不过刚才他留意见无论谢莹,抑或粟田马养都时不时睨一眼右侧那面画屏,便猜度屏风之后,大约还坐着一个旁听者,他只能赌那位至少要比谢莹精明,这场谈话才有继续下去的必要。
“区区在下是否臣服有何意义,贵主应当考虑,如何让天下臣服。”贺湛道:“奇桑可汗既夺长安,为何没有立即向东追击,当是明白图霸华夏江山与争夺牧场不同,攻城掠地,需要耗废更多心思治理,否则疆场拼杀无异于付之东流,更兼,奇桑可汗于西疆征战,近十载以来接连收服回纥、高昌等部,可谓所向披靡,然而对于阳关之内,淮河南北,地势军备却知之不多,贺某不怕直言,韦太后弃守长安退逃金陵虽然不智,然而突厥联军未曾一举歼灭大周皇族,仅夺一座长安城,于其霸业也只是略进一步,并不能高枕无忧,反而陷入两难之境。”
他看见谢莹再度将目光睨向右侧画屏,心中越发笃信,侃侃而谈:“突厥联军,号称百万之众,既夺长安,何曾当真惧怕城中手无剑弩之百性暴乱?奇桑可汗采纳粟田马养之计,无非是想用杀戮屠城之霸术,震慑大周臣民,图谋不战而堕人勇武,使州官百姓,闻风丧胆,将来攻城掠地,再无阻碍!”
剖析得如此精确,谢莹不得不服:“贺澄台既知可汗计划,又为何谏止?”
“因为可汗之计实乃下策!”贺湛提高嗓门:“中原子民,以农耕为业,自然渴望天下太平,方能衣食无忧,而长安惨遭屠城,数十万户家破人亡,固然让人胆寒,然则百姓没有退路,为求生存,必然会背水一战,如此一来,韦太后虽说人心尽失,可相比异族之残暴,韦太后至少不会滥杀子民屠戮百姓,华夏之大,亿万子民,若团结一致,莫说突厥仅只号称百万,就算兵力十倍于此,又怎能敌过泱泱中华同仇敌忾?”
“这么说来,贺澄台还真是为突厥汗国深谋远虑了?”谢莹不无讥诮:“如此还不算臣服?”
这个蠢女人!
不仅贺湛备感无力,画屏之后的阿史那奇桑也紧蹙眉头。
“贵主,粟田马养献屠民之策,非但不利突厥,更会让长安百万民众无辜受戮,贺湛明知此祸,却坐视旁观,还算是社稷之臣、华夏儿郎?贵主如今既心向突厥,何不冷静剖析,中原战火连连,大周与突厥鱼死网破,究竟是谁坐收渔翁之利,是谁欢欣鼓舞?韦太后执政,虽偏向东瀛,对新罗多有压制疏远,却一直不曾答应损毁白江村协约,助益东瀛再度取道新罗海域入我中华,为何?是因短见如韦氏,亦心知肚明,东瀛战败距今,已逾百年,其国君屡屡遣使访华,习教化、引农具、兴商贸、修军备、富国强兵,扩张之心不死,若新罗被其亡国,必为我中华之患!”
对于贺湛这话,谢莹不得不深思了。
她再是不熟历史,也知道千年之后,日本人参与发动的那场震惊世界的战乱,小小岛夷,险些侵占整个东亚,这仿佛,并不是危言耸听?
第1129章 止杀
见谢莹沉吟不语,若有所思,贺湛暗暗吁了口气:“大周与突厥忙于混战,谁也无法顾及新罗,便是东瀛再度兴兵之机,夺取新罗,战船便能避开横渡重洋之莫测风浪,入东北,逼辽西,甚至占据沿海州城,霸夺海上商路之利,这才是粟田马养谏言屠民真正目的,东瀛决不会希望突厥汗国平定中原,他们希望这局混战尽可能延续,他们方有时机扩张图霸。”
“可汗若答应你之建议,罢止屠民,对突厥又有何益处?”
“突厥可汗可召长安诸贵,论证贺某之谏是否可行。”贺湛似乎答非所问。
“那些显望,当然都会附议停止屠戮。”谢莹颇不耐烦,但她很快醒悟过来。
贺湛见这女人虽然再度出言讥讽,随之又沉思,这回彻底吁了口气,拜辞道:“在下言尽于此。”
当他离开,奇桑从画屏之后大步踱出,甚至站在檐庑下目送贺湛的背影,良久之后才返堂中,谢莹早已让出正座,她自己也不远避,跽跪于座侧,正盘算着如何给这番交谈总结呈辞,便听奇桑赞道:“此人机辩,又果然博学,韦太后无能收服才能之士为己所用,看重者却乃姚潜、柴取等无能之辈,这才导致天下大乱人心向背,为我突厥把握住时机长驱而入,有望霸图中原,或许这真乃天命。”
谢莹蹙着眉头:“贺湛狡辩,始终不曾表达臣服之心,可汗对他,还当戒备。”
奇桑斜挑着眉:“他先说从王道,反对韦氏弄权,这的确是机辩,贺湛虽乃宗室子弟,却是正经科举出身,能称为士官,如今社稷未亡,他若真臣服异族,那便是气节尽失,只能为千夫所指身败名裂。”
“我就不信,这些人看重名誉当真重于性命?”谢莹不耻道。
“莹莹,在你看来,本汗王可是贪生怕死之辈?倘若有朝一日,功败垂成,为敌仇所虏,是否也会为了苟延残喘摇尾乞怜,受世人嘲笑轻鄙?”
谢莹怔住:“可汗何等英勇,怎与贺湛之辈相提并论?”
“周人,尤其士人素重名节,即便行为宵小之事,也需寻个冠冕堂皇旗号,贺澄台若真如柴取一般,为活命奴颜卑膝,连脸面都不顾,那也不堪大用了。”奇桑蹙眉道:“这些时日以来,你逼迫长安诸贵臣服,他们却拒绝奉诏,声称宁愿待戮,导致我无人可用,听信粟田马养吹嘘,险些落入他之圈套。”
谢莹被这话一噎,虽心中不服,嘴巴上却只好道罪。
奇桑竖起手臂阻断废话连篇,继续说道:“我当然也不会轻信贺澄台,他若果真英勇无畏,既已投效晋王,便势必不会见风使舵,今日一番言论,一来是为长安平民争取生机,二来只怕也是为了取信我为晋王争取时机,不过纵然如此,至少这番谏言对我尚有好处,否则又要如何取信于我呢?”
谢莹只好顺着这话往下说:“可汗英明,以臣服之名,威逼诸贵虽说行不通,但倘若以罢止屠民之谏垂询,也算给了他们一个冠冕堂皇之借口,并非贪生怕死才为可汗出谋划策,而是为了庇护小民,岂非成全世族士宦之气节声誉?”
“正是这个道理。”奇桑满意道:“只要能从此打开缺口,接下来应当会更顺利,毕竟留在京中诸多世望,甚至官员,对韦太后早有不满,却并非个个皆是晋王党,贺湛提醒我以王道加以说服,这就好比给了他们一个台阶,让他们名正言顺投效。”
阿史那奇桑拿下长安之后,局面仍然没有豁然开朗,韦太后的朝廷东逃,必须剿灭,另外还有远在太原,随时可能联合燕国公、云州二部西进的晋王烨,更是他的心头大患,这样他不得不分兵对付,而且还要稳定京畿时局,已经夺占的长安、甘州等地需要文臣治理,才能使战争不为徒劳之功,毕竟突厥等部族多以游牧为生,族民并不懂得稼穑田桑之务,而阿史那奇桑也深知不可能将关内州县全都变为牧场草原的道理,但他的部将,无一具有治理之能,这就不得不靠周臣,不得不礼贤下士,至于将来霸业达成,如何让突厥臣民高人一等,奴役汉族,还不是当务之急。
甚至于先除韦氏政权还是晋王一系,奇桑都还举棋不定。
所以他没有急着进攻武关与潼关,他需要更加全面的计划,这时的他,就像一股盗寇成为了邦主,只靠抢掠蛮力无法开创更加有利的局面,而急需扩招谋臣智士,为他稳定后方,巩固已经取得的功绩。
阿史那奇桑于是正式诏见了贺湛,授令他为说客,利用诸贵同情无辜百姓惨遭屠戮的心理,顺利召集了大明宫易主之后的首回殿议,当然,他没有让贺湛完全自由发挥,游说时有柴取等投降突厥的官员在侧监视,这当然是防备贺湛与诸贵串通,齐心协力将突厥汗王带入圈套。
如崔公、薛公等虽说借口年迈体弱没有出席这次具有重大意义的会商,但他们当然相信贺湛决不会当真向突厥投诚,也都派遣了家中子弟奉诏,再如宇文盛,心知肚明贺湛早就打算佯投突厥,虽说详细计划两人并没有时间完善,既擅长权谋,又心有灵犀,很多话当然不再需要转为口实了,罢止屠城的决定毫无争议达成一致,贺湛甚至提出应当处死始作俑者粟田马养以平息民愤,可惜阿史那奇桑并没有赞同。
突厥汗王虽对东瀛这个海外岛国心生戒备,却也知道粟田马养身为东瀛贵族,若处死他,无异于树敌东瀛,这样的时局,当然对突厥的霸业无益,再者粟田马养也不是坐以待毙之人,提出尚有志能便可为突厥所用,阿史那奇桑想起广阳疠疫这一桩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