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董卓布武-第7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内立的第一行字。是董氏将军。张济传。看后,张济的心有点怪。有点欣喜,又有点索然无味的感觉。
里面的一行行内容记载的都是他干的事儿,有些连他自己都忘记了。这些并未在让他起一丝的感觉。
但最后面地记载却让他的眼有些湿润,侄张绣,少有豪勇,实乃折冲之才,然横死军中,惜哉。
“谢丞相大恩哪。”轻轻的放下竹简,张济手按在地板上,叫着,恭恭敬敬的给董卓磕头。
董卓暗自点了点头,这个宝贝侄子果然是张济心中永恒的存在。“本相命人写了传记,里面就有你们董氏将军们。”董卓看着四下疑惑的眼神,解释道,这事儿,正好乘此机会,拿出来鼓舞人心。
对有些人来说,生前显赫,死后殊荣同样的重要。果然,樊稠三人看向张济旁边的竹简的眼神中就有了炙热。
“如果你卸下军职,这个传也就到此为止了,而当这部传记结尾地时候,你地排位自然是垫底的。”董卓盯着张济,徐徐诱导。
“臣,愿为主公效死力。”张济狠了狠心,对董卓再次行了跪拜之礼,俨然以臣子自居。本死寂地心,也再次的活了过来,为了张家侄子,能够被更多人记得。
“愿为主公效死。”樊稠等人反映却也快,一一跪在张济身边,恭声道。
“大丈夫立世,当封侯、立传留史,你们就是北军的第一代将军们。”董卓肃然道:“北军就这么定了,都下去忙吧。”
“诺。”
看着四将各个豪壮的身影,董卓心中豪气四起。内军立也。
第一百五十五章 此后,权贵否。全凭董卓
即使是两天一次早朝,董卓也没精神,最近朝堂上又没什么大事儿。散朝后,这天都还没亮堂。
返回相府中,董卓还是有些睡眼朦胧。连续一个多月,真受不了。董卓有些荒谬的想着,是不是以后不上早朝。全交给李儒他们得了。想了想,董卓还是压下了这个疯狂的念头。
要真是这样干,迟早会出事
相府门外,周通带着二儿子周崖对着四周东张西望。瞅见一辆精致的戎车外加一队卫士后,眼睛一亮,急忙走了上来。在董卓面前恭敬着,殷勤着,就差在脸上贴着卑微小人这几个字了。
对于在自己面前这个装腔作势,当自己是白痴一般的老头。董卓用是用着,但好感缺缺。
慢条斯理的走下戎车,拍了拍袖子,道:“有何要事?”
周通不以为意,反而轻身上前一步,带着点谦卑道:“丞相,您要的新纸已经好了,按丞相的要求,很厚,很白,容易书
“走,去看看。”对于梦寐以求,完全可以代替竹简的纸张,董卓是报以百分之一万期待的,听着这样的纸张已经造好了,连带着看向周通的眼神也带了点好感,挥手道。
造纸的作坊当然不可能设在相府内,而是设在一个稍微偏僻的地方,是坐**的院子,不大不小是贾诩应董卓的要求挑选的。
周围行人稀少,又有卫士把手,普通的小老百姓对这院子也只是偶尔好奇的一瞥而已。
在过道上行驶了小会后,戎车停在了这家院子的门前,董卓飞速下车,进入里面。
几间房子里地白气直冒。院子里堆满了一堆堆地纸张。有些还是湿地。有些则已经硬了。
董卓轻轻地。就像是抚摸着一具诱人可口地酮体一样。这纸张就像是女人地酮体。白而柔。还很滑嫩。
董卓地到来。动静自然有点大。本来按部就班地在干活地工人们。放下了手中地活。聚集到院子里给董卓行礼。其中周通老头地大儿子夫妇赫然在列。
“都下去干活吧。等下会有人给你们发赏钱。”董卓笑着点头。让这些人回去干活。但却把周家地小夫妇给留了下来。
“有大号地针线还有剪刀吗?”董卓看着有些忐忑不安。周家地大媳妇问道。
“有。有。”夫妇二人赶忙点头。回身去取针线来。
董卓身后的宜论眼中全是迷茫,针线?这是干什么?还有这些纸,难道丞相厌恶了兵器,改学女活了?赶紧摇了摇头,宜论强行压下这个念头。太疯狂了。
拿着剪刀,董卓在周家夫妇有些心疼的眼神中,把一叠纸狠狠的剪下一块来。是握着尺子,细细的剪下来的。呈长方形地一叠。
董卓要做的就是书,有纸当然就有书,而这个时代本开却只有不是太完美的蔡侯纸,却是没有书地。
可以取代竹简,一本本的书。
当然,董卓现在做的只是书的样式而已。里面是空白的一片。
用剪刀,小心翼翼的剪下了最后一根装订书的绳子,一本白花花没有任何装饰的“书”就成形了。
这可是世界上第一本书啊。不是汉朝。而是世界上的第一本。
片刻后,董卓接过了周通老头递上地笔,毫不羞涩的在书上写下了歪歪曲曲的书之始祖这四个字,落款就是董卓。
这本以后价值几何呢?董卓有一点点的失神。
“这里的那个,那个铜做的东西应该好了吧?”董卓问这里的信任主管,周老头道。
“很早就好了。”周通看了看董卓手中的书。再联想起了好像锁在库房很久了的,用铜造就地一块块长方体的东西。面上若有所思,他好像看到了一件大事的发生。
“一个个字的对着,上好墨,刷出来,弄出一套吕氏春秋来,就像这个样子的。
“那个东西是像印章一样用的?”周通两眼放光的盯着董卓手中的。
“对。那个东西就像印章一样,把一个个地字印到书上,以后全天下买卖竹简地地方全都得消失,改成卖书,而且很便宜,不用手抄的书。”董卓地情绪有些起伏,他让印刷术提早了很多,很多年发明了出来。
这书也会成为他手中的利器,杀人于无形的利器。
周通点着头,眼神中有渴望,他打定注意,弄一套自己的东西出来,印董卓说说的书,墨子的书。
“识字吗?”董卓忽然对周通旁边的二儿子周崖道,能为自己干的人,董卓是不吝啬赏赐的。
“读过几年的,心中有些激动就说出了他与老子的秘密。他与他的大哥,其实都识字。
而周崖不同于老子,他有野心,有成为达官贵人的野心。
果然,这个老头是有点不简单,一个没点本事的人,是不可能教出一个能识字断文的儿子的。但董卓也并不想刨根问底,他想当老头就当老头吧。
“你以后会飞黄腾达。”董卓道。
“为何?”周崖惯性的问道。
“因为这两个字,还有这本。眼神中是得到宝物的喜悦,还有飞黄腾达的承诺。
只要有书这样的宝物,人才将滚滚如云,如雨。要取谁当士,全凭董卓一句话。
当天晚上,一套依旧没有封面,但是里面印有吕氏春秋的内容的书就摆在了董卓的案上。
一本本的翻阅着,这种完全不同于竹简沉重感觉的书,令人爱不释手。早上那本董卓自己亲手做地书之始祖更是被董卓放在了一个匣子里。很厚很安全的匣子里。那本书,董卓打算留着,当宝贝一样的留着。
不,应该说是价值连城的宝贝。而不是当做宝贝。金银器在它面前一钱不值。
抱着这一套书,董卓没带上门人,自己走出了相府。想去找李儒,但想了想还是到了未来老丈人的府里,有时候,李儒、贾诩这样的谋士也不是万能地,这一方面,反而蔡邕更加的合适。
蔡邕听见下人的报告,言丞相上门,理了理衣服,就想去外面迎。刚走几步,却见董卓抱着一大堆,白花花纸张走了过来。
让他有些讶异。这是。
“岳父大人。”董卓笑着点了点头。他现在已经能顺溜的说出这几个字了,他与蔡琰的婚事也已经定下,用不了多久就可以完婚了。
“丞……仲颍这是?”而蔡邕是这个世界上为数不多,能称呼董卓表字的人,不过蔡邕有时还改不了口。
丞相成为女婿,有时候压力也很大。
“走,书房,这可是好东西啊,等一下也给琰儿瞅一瞅。保证撒不了手。”说着,董卓就抬脚往蔡府书房走去,蔡府离相府实在是近,董卓偶尔也来逛一逛,算是轻车驾熟。
进得书房,董卓让蔡邕坐在主位,自己则跪坐在一旁,让他亲手翻看这一整套的吕氏春秋。
先是有些疑惑的拿起一本来,捏了捏。很光滑。蔡邕心里暗赞,比蔡侯纸要好多了,或许偶尔可以拿来练练手。本来对纸无爱的蔡邕,起了那么一点心思。
但是翻开内里一看,即使蔡邕地心性修养功夫不错,也不禁颤抖了起来,这手一抖,书险些就掉了下来。
急急的一握,才翻了十几页。蔡邕脸上的汗就掉了下来。但那绝不是害怕。第一滴汗滴到书上地时候,蔡邕急忙用袖子去擦拭。心疼啊。
这轻薄的书,对于好文雅。好读书的人来说,是有致命诱惑的。竹简的价格其实在天下读书人当中不算太贵,能读得起书的人,绝对身家不菲。就算所谓的寒门,其实家境也都是殷实的,只不过不是士族而已。
“仲颍,这……。这里面的字,不是手写地吧?”沙哑着嗓子,蔡邕问道。
“这叫:”嗯,这是刷的,就像印章一样,印上去的,一个时辰,可以印这么一套出来。“
“仲颍教化之功,可盖千秋啊。”令董卓想不到的是,蔡邕居然老泪纵横,不住的抚摸着光洁的:“好东西,好东西啊。”
一个时辰可以印一套,要是人书写,恐怕一天也不能完成这一整套的吕氏春秋啊。
而且,没有人会写出来,卖的。一捆捆地竹简,都是自己珍藏起来的。
“什么教化之功啊,小婿只是想多印些家,能让多一些的人能读到一些珍贵的典籍,要好让朝廷更容易取士,授予官职。”董卓避着所谓的教化之功道。
“仲颍想重新定百家?”蔡邕有些疑虑道,身为儒者,虽然蔡邕不算偏激,但也却绝对推崇孔子的。
董卓有些无奈,怎么就忘记了眼前这位是个古老的儒家子弟呢。
“不是重新定百家,而是以儒家为主,辅于百家。”董卓想了想,委婉的表示重新启用百家是一定的。
“为何?”无奈蔡邕在这一方面却很坚持,刨根问底道。
第一百五十六章 重磅炸弹
“仁。”当天在蔡邕那里,董卓想了想,只吐出一个字,差不多概括了儒家的大部分学说。
接下来,董卓把自己关在书房里与蔡邕商议,该如何启用这书。董卓细细的明说了自己的想法,以蔡邕的号召力,召集天下博学之士,重新定义董仲舒以后的儒家,主要的自然是,修改仁义这个词。
对内实行仁义,而对外用刚强。就像董卓对匈奴人做的事儿一样,董卓要把屠杀弄的正当化。
外族屠掠我族,我自然反刀杀之。绝不姑息。以儒教化天下这不算愚蠢,但在这个时代绝行不通的学说一定要改上一改。
但对于忠君爱民这一套,身为统治者的董卓自然不会傻到修改。
对于这一方面,蔡邕还算明理,并州的战报还有一些情况,作为尚。
但对于董卓用百家,蔡邕的态度依旧较疑惑。
“孔子创下儒学,号曰圣人,但儒学主教化,却不主杀伐,不主律法。小婿想办一所学所,主学儒,辅之法家,或兵家、甚至墨、纵横等道。”董卓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现在的儒家其实还只能算是新贵,还不像后世一样变态,诸子百家虽然式微却还尚有传人在世。
董卓即想拴住儒家忠君这一思想,又不想放弃诸子百家。那就唯有像现代大学时一样,弄成主修和辅修了。
但这样又不行,还得删简一些,如法家权术这些会把天下搅和的一团糟的思想。
这些自然就不是董卓该考虑地事情了。而是蔡邕这样地博学之士该弄地事儿。
弃糟存精。不是一朝一夕地事。非数年。十数年才能成形。这中间还得董卓这个强势人物不倒。要做这样地事儿。威望、决心、还有就是一群忠诚地支持者。这些条件。唯有董卓这个出身不算太好地强势军阀才能做到。
“难。”蔡邕细细地咀嚼了一下。董卓地意思。良久后。才苦笑地摇了摇头。道出一个难字。
各家有各家地思想。并不是所有人都是奇才。能融合百家。做到平衡有道地。要是发生碰撞。就会有偏激地思想问世。
还有就是似懂非懂。难以成才。
“哈哈。当务之急是召博士来重修儒家。再创学所。召家境殷实地良家子弟入学。好为本相所用。”这才是董卓最直接地目地。为自己取士。
十年。二十年,三十年后会有无数的新锐寒门奇才,出来对抗当世士族门阀。董卓潜在的敌人,其实就是这些门阀。
没有士族支持,董卓就自己创造统治阶层。有了书之后,学习文化的门槛就降低了,降到了一般的平民也有能力买的起书。或许十几年后,就有私塾这样的场所了。
董卓仿佛看到了朝廷就是自己地一言堂,真正一言堂的时候了。
“丞相想直接取士?”某些方面,蔡邕的嗅觉还是很灵敏地,对董卓这位恩相又是女婿的人。自然不会反对,而是疑惑。这样做,反弹可能很大。
董卓看出了蔡邕的疑惑,只是与天下作对又如何。
“口诛笔伐,自废立皇帝后,小婿早已是天下公敌,但袁绍等人掀起一场祸乱又如何?小婿还是稳坐相位,笑看天下风云。”董卓一脸的微笑,眼中神光闪闪。很有精神。
与天下斗,这滋味虽不说妙不可言,但也其乐无穷。
手握军权,永远都是董卓能腰杆笔挺的原因,只要董卓自己能活三、四十年,这样的取士之道就会成为传统,打不破的传统。
蔡邕默然,董卓做的决定,等闲之人确实不能改之。天下诸侯也不行。
“仲颖是要我卸下尚书令一职。主管修儒?”蔡邕有所思。“岳父这尚书令下有尚书台的诸位尚书。上有本相决策,实乃闲职。就兼着吧,修儒地事儿也只是兼管,主要的却是学所。”
“国子监。”说着,董卓轻轻的吐出了三个字。用这三个字作为学所的名字,那是因为董卓觉得这三个字很有意义。
当天晚上,董卓与李儒商议,明天早朝时,将拟定以朝廷的名义发布榜文,召集天下有心之人来国子监入学,不管是寒门还是士族。承诺就是经过筛选后,会直接取士授予官职。
还有就是召集博学之士入朝,名义是修改、校对诸子百家的一些典籍,有朝廷供养,同样也会授予一些散职。
夜风呼啸,一轮明月已经被黑云完全的遮掩了过去。天地间一片黑暗,南宫中,唯有一只只燃烧着的火盆才能给予人安慰。
小皇帝寝宫附近的过道上,一脸忐忑地燕儿带着一群捧着膳食的宫女们走向小皇帝的寝宫。
寝宫内,小皇帝刘协有些虚弱的坐在御座上,半靠着,眼神中闪烁着的是与他年龄不相符的怨恨,李肃这武夫。
一想到李肃这厮祸害自己的场景,小皇帝不禁咬牙切齿,骑射,骑射一天到晚的骑射,朕是大汉天子,富有四海,何须学习这样的微末小技。一个多月地骑射训练,让小皇帝本来细白皮嫩地屁股变得硬邦邦的,每天都累地要死。
但他却又无可奈何,宫中不管是宫女还是太监的心都不是向着他的,西凉兵出身的宿卫,那就更不会正眼看自己一眼啦。
董卓,董卓。一切都是董卓这惨无人道的武夫啊。但小皇帝现在也只是想想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