败家福晋又又又坑我了-第15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省N咔谯疽簧宋扌菹⒅眨缢此涑莆尬危簧黹庥诓晕啵沓怂脑兀菔蛛兆悖沼诨峄私郧诶驼隆⒀残兄芾诲啬Γ窨晌街缟形尬⑶寰沧猿趾酢!�
“《易》遁卦六爻,未尝言及人主之事,可见人主原无宴息之地可以退藏,鞠躬尽瘁,诚谓此也。”
众臣都能感受道从前精明睿智的皇上老了,变得满腹牢骚,对政事也倦怠了。
工作强度太大,又不能实行皇帝退休制,难免会抱怨。
尤其长时间处于透支工作,还不得休息的情况,不免会厌烦,累得受不了。
皇上隐忍了几十年,如今终于在晚年时,憋不住的抱怨了。
台下群臣没一人敢言语,具都安静的听着帝王的牢骚。
听着他忽然有些愤愤不平的说前代的帝王们,长命的少,短命的多,那些写书的人都说是酒色掏空了身子,其实这是读书人故意找茬子,你们哪里晓得做皇帝的辛苦!
如今皇上就代表广大的前朝皇帝们剖白心迹,说这些皇帝前辈们都是过劳死,为自己的命运着实堪忧。
觉得自己这个做皇帝的甚至比不上他们这些打工的臣子们。
尤其他们都有退休制度,想当官就当官,不想当官就撂挑子走人,可皇帝不行。
甚至在国家局势紧张的时刻,他的身体传出略有不适的传闻都可能会造成逆贼突袭,国家暴乱。
他的存在格外重要。
甚至大部分时候都没有自己。
有时候,他甚至愿意做个普通人。
“自古得天下之正莫如我朝。太祖、太宗初无取天下之心,尝兵及京城,诸大臣咸云当取,太宗皇帝曰:明与我朝素非和好,今欲取之甚易,但念系中国之主,不忍取也。后流贼李自成攻破京城,崇祯自缢,臣民相率来迎,乃剪灭闯寇入承大统,稽查典礼,安葬崇祯。”
当皇上提起这些的时候,臣子们倏地一怔。
已然意识到了皇上会说什么……
具都比之前更加谨慎,更是紧张的聚精会神的看向殿上坐着的帝王。
康熙爷的声音低沉和缓,娓娓道来:“昔汉高祖系泗水亭长,明太祖一皇觉寺僧,项羽起兵攻秦而天下卒归于汉;元末陈友谅等蜂起,而天下卒归于明。我朝承袭先烈,应天顺人,抚有区宇,以此见乱臣贼子无非为真主驱除也。”
“凡帝王自有天命,应享寿考者不能使之不享寿考,应享太平者不能使之不享太平,朕自幼读书于古今,道理粗能通晓,又年力盛时,能弯十五力弓,发十三握箭,用兵临戎之事,皆所优为。”
他从儿时便非常努力,勤快是出了名的。
出了苦练武功防身,少年时读四书五经的时候,他是下了苦力的,每篇文章他要读一百二十遍。
然而他自今年开春起,开始有头晕之症,形渐消瘦。
频繁头晕眼花不说,到了现在,还出现心跳加剧的症状:“朕体渐弱,心跳加增甚重”。
康熙爷叹息的吐出此言,倍感心累。
没人能真正体会当皇帝的苦。
更何况,做皇帝,也不是他选择的。
他在懵懂之时,便被推上了那个位置。
还没反应过来,甚至没能理解皇帝到底是什么时,便已要开始肩负当皇帝的重任。
从那时起,他就在心里无数次的幻想过:要是能早些退休就好了。
甚至年幼无知之时,还荒唐的期盼过四大辅臣能有人帮他暂代皇帝之职。
可惜,皇帝就是个全年无休,日日拼命,时刻劳苦,还要被人埋怨的命!
“然,朕平生未尝妄杀一人。平定三藩,扫清汉北,皆出一心运筹。户部帑金,非用师、赈饥未敢妄费,谓皆小民膏脂故也,所有巡狩行宫不施采缋,每处所费不过一二万金,较之河工岁费三百余万尚及百分之一。”
他终究还是想要做个仁德的皇帝。
即使百姓们不能够完全的理解他,他希望他百年之后,在他们的印象中,不是个残暴无能的君王就好了。
“昔梁武帝亦创业英雄,后至耄年,为侯景所逼,遂有台城之祸;隋文帝亦开创之主,不能预知其子炀帝之恶,卒致不克令终,皆由辨之不早也。朕之子孙百有余人,诸王大臣官员军民与蒙古人等无不爱惜。朕年迈之人,今虽以寿终,朕亦愉悦至。”
这一生,他也算是极其的圆满了。
除了感情方面的对心爱的女人太需要弥补,对这个国家,他掏心掏肺,尽心尽力,绝对是无愧于列祖列宗了!
“太祖皇帝之子礼亲王之子孙,现今俱各安全,朕身后尔等若能惕心保全,朕亦欣然安逝。”
终于等到了这最后一句的总结。
皇上没交代什么长远发展规划,仅仅要求一个平安,但他心底的焦虑却跃然纸上。
似乎隐隐感觉到很多问题很棘手,可能越酿越麻烦……所以不得不提立储之事了。
大臣们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儿。
之前众多大臣数次催促皇上立储,都被皇上驳回,如今,皇上终于肯重提立储之事了。
且,怕是今日就要定下未来的储君了!
大臣们具都紧张不已。
若是没站对队伍,那以后就是末日啊。
果然,皇上在说完此话后,李德全问了“有事早奏,无事退朝”后,特召诸子诸卿详议立储大事。
……
仅一次的商量,自然是不能商量出什么结果来的。
九爷回去后,跟媳妇儿说了这一切,董鄂瑾深深的看着他,内心却波澜起伏。
这本是诏书,没想到来到这个平行的时代,康熙爷却如此直言不讳的在朝堂上公开讲出来。
可见康熙爷内心的坦荡,虽焦灼,却对生死已然完全看开了,似乎还能接受自己不久后便会往生极乐的事实。
这样的胸襟,让人不得不佩服。
与此同时,董鄂瑾也深为九爷担忧。
按照历史,在这个时候康熙爷应该就已经开始抬举四爷了,可惜还没有。
然,看如今朝中局势,虽十四爷更受宠一些,但康熙爷并不糊涂,将来能登基的定是四爷无疑了。
九爷……
她只盼望他能平安度过一生,就算是将来四爷心眼儿小,记得从前的仇,厌弃了九爷,做个闲散王爷也好。
逍遥自在,快快乐乐的走完一生。
最重要的是平安!
在这种危机四伏,艰难险恶的环境中,志向和情怀已然没那么重要了。
活着,才是王道!
董鄂瑾不禁再次提醒九爷:“你如今在政事上……”
她刚开了个头,九爷就明白了。
原本是夫妻间感动互相守护的温暖气氛,倏然被一股酸气冲散:“挺好~!”
第449章 薨逝(4千字)
从几年前起就一直各种撺掇着他抱四爷大腿,也不知四爷给她灌了什么迷魂汤。
九爷撇撇嘴,斜眼儿看媳妇儿,很不爽。
“你可是爷的媳妇儿,怎么处处夸四哥呢!?他好些事儿还不是爷帮他摆平的!你要崇拜也该崇拜爷才是!!”
董鄂瑾笑笑,捏捏他吃醋的脸:“崇拜你啊!”
“嗯呢~”
“那咱们家早喝西北风去了!”
董鄂瑾轻笑着起身,不跟自家醋坛子再继续纠缠。
九爷立马追上去,辩驳:“咱家论败家,还不知道谁第一呢!”
“有您在,我可排不上号!”
“切!也不知道是谁,最近男女通杀,不仅在‘京中男人们最想娶的女人’中排第一,就连女人最想嫁的男人中,你也乱入的排了第一!”
九爷很不爽。
心情超级不美丽。
原来第一是他的!!
可自打他每月一两银子的经济实力被传出去以后,瞬间跌到了第二位。
这帮势力的女人!!
钱可以再赚,像老子这样的颜,还能塞回去重生吗?!
真是没眼光儿!
不过也不算是,毕竟他可是最有眼光的一个才选中了他媳妇儿啊!!
……
太后病重,胤祺侍奉左右,并劝慰皇上:“臣自幼蒙皇太后祖母养育。皇父圣体违和,一应事物臣可料理。”
康熙爷很是感动:“我在,尔何可代理耶!朕务期躬尽典礼耳。”
正值议论建储之时,似乎只要得圣宠的皇子都有了可能,这样的“代行”,更让人揣测万分。
尤其之前,五皇子胤祺还奉命与内大臣马尔塞往奠故大学士李光地茶酒,并带去赐银千两。
再四个月前,镇国公吞珠病故,皇上赐鞍马、散马各两套,白银两千两,也是遣胤祺送往的。
五皇子的德行瞬间被宣扬到了一个度。
在此紧张的情形之下,大学士王掞、御史陈嘉猷等上疏请求皇上确定建储。?
可似乎那日的长谈又只是一个苗头,是皇上为了抛砖引玉而已,想要听他们更多的意见,故此,再有人尚书,都被皇上以“皇太后不豫”拒绝了。
……
一个月后,在最严寒的冬天,在紫禁城内活了数十春秋,最高贵雍容的女人去世了。
高寿七十七岁薨逝。
皇上一直都很孝顺这位对他多有照顾的皇额娘,虽不是她的亲子,却常常感佩。
仁宪皇太后病重时,皇上亦因立储之事心力交瘁,头眩足肿不能行,却仍以帕裹足至宁寿宫亲奉汤药。
皇太后昏迷之际,皇上甚至跪于床下,捧太后手呼曰:“母后,儿臣在此!”
此时,皇太后的身体极弱,已经不能说话了,她一手握着皇儿康熙帝的手,久久望着他,嫡母眼神里充满了生命最后一刻,对于康熙帝无限的眷恋与感激之情。
十二月初六晚,皇太后走完了七十七年的人生之路。
丙戌,太后崩,康熙号恸欲绝,坚行割辫之礼以尽哀思,不亚于孝庄之亡。
割辫原仅用于帝丧,可见皇上重视程度。
时有臣子迎上意,以孝康后升祔以久不宜迁动,而欲以孝惠后、孝康后神主并尊祔于庙,大学士王掞却道:“陛下圣孝格天,曩时太皇太后祔庙,不以跻孝端上,今肯以孝康跻孝惠上乎?”
然,被皇上果斥之,令改正,以嫡母神主加于生母之上。
从十二月初四日孝惠去世的前两天,直至正月初三的一个月里,皇上都住在苍震门内,未回寝宫。
十二月十五日,他亲自赴宁寿宫奠酒致祭。
往事历历,物在人去,康熙帝悲不自胜,还未开始读祭文,已痛哭失声,祭文读毕,仍抽泣不止。
皇太后病逝,康熙爷悲痛之下,亦病了,这一病就病了七十余日,脚面浮肿,不能站立。
董鄂瑾站在福晋队伍中,双目微微含泪。
她不是一个轻易动情的人,可能是留在这个世界上的时间愈发的少,更是她怕她走后,九爷早晚有一天,也会有这样众人哀嚎哭泣送行的场面……
突然觉得她看不到那样的情境了,也挺好的。
若是她先死了还好,若是九爷先死了……她会受不了那样的场面。
康熙爷的悲恸看在所有人眼里。
这位帝王是真心的孝顺他这位皇额娘,不是作假,为了装皇帝的孝顺之名的。
董鄂瑾临走之际,为了帮九爷最后一把,把雍正登基前的所有历史,包括哪些犄角旮旯的非常细的史实都看了遍。
便更能体会到皇上此时的哀恸。
皇太后的逝世,使康熙帝失去了皇室中的最后一个长辈。
康熙帝出生后三个月便有了这位嫡母,直到他去世前五年,才与嫡母诀别。
在康熙帝六十二年的皇帝生涯中,共有五十七年嫡母健在,这也是中外罕见的。
可想而知,他们母子的感情有多好。
他们和睦相处,感情深重,康熙帝甚至由衷地发出“当此之时,止有孝敬朕之人,并无爱恤朕之人”的哀叹。
谁都能感受到,康熙帝虽然年近古稀,儿孙满堂,但仍然渴望被人真诚地关心、爱护,而孝惠作为嫡母对皇儿的关心和爱护,是康熙帝周围包括嫔妃在内的其他人,都无法给予的。
所以,嫡母的离去,为康熙帝生命最后的五年,留下一个不可弥补的缺憾。
他才哭的这般伤心难过。
而仁宪皇太后也确实是个典范。
如今皇上已经谥为孝惠章皇后。
孝惠章皇后是顺治皇帝的皇后,当她来到紫禁城时,年龄还不到十四岁,比康熙皇帝玄烨年长十三岁。康熙皇帝十岁时,母亲佟佳氏病故,玄烨心目中除祖母孝庄文皇后以外,嫡母孝惠章皇后自然更加重要。
孝惠章皇后对孝庄文皇后一直怀有很深的感激之情,更加深了她们之间的深厚感情。后来,孝惠章皇后虽然成了皇太后,但无论在何时何地,都对孝庄文皇后极尽孝敬,以致雍正皇帝即位后,也曾举出孝惠章皇后的例子来要求诸母妃像她平时对待孝庄文皇后那样,对待自己的生母孝恭皇太后。
孝惠章皇后七十七岁的一生中,有六十四年是在皇宫中度过。她虽然身居深宫,但不干涉朝廷政事。康熙帝奉祖母孝庄文皇后、嫡母孝惠章皇后前往祭谒顺治帝陵寝,皇后赫舍里氏随行。在清朝历史上,清帝与太皇太后、皇太后、皇后一起谒陵,这是第一次,以后也没有过,仅此一次。?
这充分表明了他们祖孙三代及婆媳的深厚感情。这反映了他们的和睦相处,让世人刮目相看。太皇太后孝庄文皇后、皇太后孝惠章皇后和皇后赫舍里氏她们三代皇后之间的亲密和和谐在清朝历史上也是一个典范。
尤其,当年太皇太后孝庄去世,对于康熙皇帝与皇太后孝惠的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康熙帝众多家庭成员中,因太皇太后之辞世所承受的痛苦,莫过于他与嫡母孝惠章皇后俩人。
孝惠章皇后昼夜守候在婆婆孝庄的梓宫前,不愿离去。
康熙皇帝曾对大臣们讲道:“皇太后圣躬素弱,近者太皇太后病笃,朝夕奉侍,慈颜瘦减。又因太皇太后上宾,悲哀过基,昼夜不离梓宫,饮食不御,愈加羸弱。当今最尊者惟皇太后一人,朕见皇太后慈颜羸弱,力为劝慰,皇太后不允。尔诸王、大臣俱系骨肉至戚,应公同奏劝。又诸王妃、郡主等与哀时,皇太后恸哭几至仆地,谅众所共睹,而无有进前劝慰者,今已三日矣。若此时漠不关切,将来宁不靦颜耶?”
这番话说明了康熙帝对嫡母的倍加关心。
孝庄皇太后去世后,康熙帝数日滴水不进,大臣们反复奏请,乞求他“暂离丧次”,“少为休息”,但都无济于事。
同在守灵的孝惠章皇后,也为皇儿的健康担忧,她知道,此时让皇儿离开是根本办不到的,所以,她再三劝他吃点东西。
康熙帝理解嫡母的心意,免啜少许,究不能下咽。
此时,孝惠章皇后成为康熙帝尊敬的唯一长辈了。
甚至,康熙帝还十分信任孝惠章皇后。
一废太子期间,康熙帝指责皇长子胤眩骸盎食ぷ迂费|行止甚暴戾无耻,并不念及父母兄弟,杀人害人,毫无顾忌,任意妄为。朕在宫中,伊何能为。倘朕躬在外,伊或挟一不堪太监,指称皇太后懿旨,或朕密旨肆行杀人,猖狂妄动,诸阿哥皆兄弟也,称有旨意,谁敢拦阻,关系甚大。”
由此可见,孝庄文皇后之后,孝惠章皇后在宫中备受尊崇,她的懿旨可以与皇帝的谕旨相提并论,具有不可抗拒的威慑力。
这位慈祥的老太太,终究是为大清王朝做出了许多贡献。
若她为太后,可能做不到这个程度。
众皇子还在陪着皇上轮番守灵。
福晋和命妇臣子们回府。
……
二月底,翰林院检讨朱天保上疏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