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八小说网 > 穿越电子书 > 长公主的基建后援团 >

第24章

长公主的基建后援团-第24章

小说: 长公主的基建后援团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有一些早就逃来的京官儿在坊间遇到了杜尚书一家,有些人是沾过杜尚书光的,摸着良心给杜尚书送来了些许元币,还请杜尚书去酒肆中喝了点酒,互相倒了倒苦水,最后,给杜尚书指了一条明路。
  那京官儿说,“长公主虽然心中有气,但她大气明理,老尚书且放宽心,等着便是。我们几人当初刚来的时候,长公主也没搭理,只是让我们自己觅活计,等我们靠自己的能耐安生下来之后,适逢有中原的百姓流亡过来安家,需要有人手帮忙,长公主就考虑到了我们,如今我们跟着那岳文姑娘,就如同在京城当官儿一样,把分配下来的事情尽力做好,一人干活,一家老小都不愁吃穿。老尚书且再等等,长公主选贤唯能,纵使当初老尚书因为顾及祖制而拦了长公主的路,可又不是仅有老尚书一人拦了,主要还是元宗帝不答应,长公主心里明镜儿似得,不会乱迁怒的。”
  杜尚书抿着那口酒,就如同抿了一口黄莲水。
  话虽然是这么说的,但架不住他当初拦李泽天的路拦的最凶最用力啊,别人还在观望的时候,他就坚定不移的拥护祖制了,怕是李泽天心头的气一时半会儿消不掉。
  人贵有自知之明,这杜尚书就挺有自知之明的。
  他没脸去找李泽天,只能在家安心得等,等了将近两月之后,他都快怀疑妙玉是不是压根就没同李泽天说他来了玉京,就在这个时候,妙玉又来了。
  “杜大人,主上说如今的玉京粮食、矿产等多富余,需要找人来专门打理,不知道杜大人愿不愿意?”
  杜尚书腾的一下站直了身子,“愿意!愿意!老臣愿意!”
  ……
  杜尚书走马上任,妙玉有些不解,问李泽天,“主上,那杜尚书当初都把事情做得那般绝了,你还管他作甚?让他们有地方落脚、有粮食果腹,那不就行了吗?”
  李泽天笑妙玉格局太小,适逢李泽闵也在,她就费口舌多点拨了几句,“如今玉京缺人来管这些事儿,那杜尚书就是最适合的人。若是能找到能力与他相仿的人,我自然不用他,可如今找不到比他更适合这个位置的,我为什么不用他?若是不用他,我需要费多少的心力?”
  “泽闵,你且记住,作一个上位者,个人恩怨需先放到一边去,解决问题才是最要紧的。若是那些个人恩怨无关紧要,那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便罢了,若是个人恩怨难以释怀,那也需要将问题解决之后,再清算总账。上位者无须小肚鸡肠,能放下的,就尽量放下,若是放不下的,就尽数摧毁,永绝后患。”
  李泽闵:“???阿姐,你同我说这些做什么?”
  妙玉也看向李泽天。
  李泽天瞥了一眼李泽闵,道:“有些东西,是你的,就是你的,一定是你的,没人能夺得走。”


第38章 平等
  杜尚书在玉京干起了老本行; 从妙玉手中接过了玉京的库房,从粮食到矿产; 一桩一桩地上手。妙玉之前就是一个撷芳殿的掌事大宫女,她能有多大的本事?将撷芳殿管理得井井有条就已经十分不错了; 如今让她管理玉京所有产业的收入与支出; 实在是有些强人所难。
  而杜尚书就不一样了。
  杜尚书原先管理的是大唐的国库; 单论体谅的话; 大唐的国库要超过玉京天府的府库数十倍; 只是大唐国库空虚多年,许多事情都是处理好一遍之后就很久不用再处理第二遍了,而玉京天府的府库几乎每天都有收入与支出; 流水多了一点,但都在杜尚书的能力范围之内。
  杜尚书上任不到一旬的时间; 就将妙玉留在府库里的那些糊涂账都给清算了出来,沿用原先大唐国库的那些管理制度; 将玉京天府的府库带上了正轨。
  从现实世界里来的游戏玩家原先还有些轻视这位古代封建王朝的尚书,觉得这些人就算再有才能也会被眼界、见识等限制,可在看到杜尚书的能力与手腕之后; 游戏玩家们都没别的话说了。
  能人之所以是能人,是因为不管是在什么样的环境下; 是在顺势中还是逆势中,他们都是能人。
  搭理玉京天府府库的这段时间里,杜尚书也在观察‘真实的玉京’,试图看穿玉京能够在极短的时间里生根、发芽、壮大的秘诀; 可越是观察,他心中的遗憾就越多。
  别人或许会觉得是有很多不知道从哪里来的‘壮士’带动了整个玉京的发展,但要杜尚书说,事实并非如此。
  那些从天而降的‘壮士’们带来了很多种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技术,这一点都不假,但真正发挥作用的,是源源不断向玉京涌入的流民,以及玉京这块之前从未被发现的良田沃土。
  那些流民来到良田沃土之后,习得了更为优越的农业生产技术,全都变成了劳动力,人人都在为玉京天府的府库做贡献,而李泽天则是利用这些人贡献上来的粮食等收留更多的流民,让更多的人涌入玉京,变成劳动力……这一切就如同滚雪球一般,越滚越大。
  杜尚书从玉京当地那些民夫口中听了不少的故事,他从那些只言片语中拼接出了一个□□不离十的‘玉京发展史’:原先的玉京很困难,长公主带人来的时候,连落脚的地方都没有,住的只是石窟,后来才修筑了天府;原先是没有粮食的,绝大多数人都只能靠去山林中挖野菜找野果以及打猎维生,在那种恶劣的环境下硬撑了许久,才撑到粮食长出来……
  了解得越是深入,杜尚书心中的遗憾就越多,悔意也越多,对李泽天的佩服也越多。
  让杜尚书遗憾的是,如果不是大唐变成乱世,根本不会有这么多的流民涌入南疆,玉京之地也就不会这么快发展起来。乱成一锅粥的大唐才是玉京发展的真正助推力量。
  让杜尚书后悔的是,他当初如果开明一些,连同那些老伙伴积极拥护李泽天,李氏王朝或许及不会倒,盛唐的百姓也就不会遭此劫数,亦不会有那么多的百姓无家可归,流离失所。
  让杜尚书佩服的是,李泽天在发展玉京的过程中,所展现出的平衡能力。每天都有那么多的流民涌入玉京,若是涌入流民数量超过玉京的承受能力,那玉京的粮食、产业便会全线崩溃,好不容易发展起来的玉京也会乱掉,在玉京安稳生活的人会被打劫,良田里的粮食会被祸害,只有严格掌控流民的数量,使每日新涌入玉京的流民数量一直保持在玉京天府府库的承受范围之内,才能保证玉京的文静。
  ‘平衡’二字写起来容易,做起来却难于登天。
  李泽天就将这个‘平衡’把握得很好,杜尚书发自内心地敬佩。
  ……
  李泽天哪里会知道杜尚书居然在心里给她吹了这么多的彩虹屁?
  其实真的是杜尚书想多了,李泽天治理玉京的方式一直都很‘道系’,平时她奉行‘无为而治’,若是有人闹事,她就奉行‘一棒子打死’,再加上她之前埋下一条‘让一小部分人先富起来,然后再带动一大部分人跟着富起来’的伏笔,佐以生产技术的革新,这才能将玉京如同‘走钢丝’一样玄之又玄地发展起来。
  若是没有那些被杜尚书看轻的生产技术,玉京肯定不会发展得这么快。
  若是没有苗翠花沤制的农家肥,田地不会那么高产,粮食就无法满足更多的人,若是没有秦斌带来的各种优质果蔬作物的种子,粮食的丰富性就不会增加,若是没有杜冠、侯青等人研制出来的农具,农业生产的效率就无法提上来,若是没有国家队游戏玩家弄出来的‘掌中之雷’与‘红衣大炮’,玉京的安全和稳定就无法保证,一切发展都是空谈。
  李泽天不知道杜尚书是这么想的,就算知道了,她也懒得同杜尚书费口舌,只要杜尚书将分给他的活儿干好,不要出纰漏就行。
  ————————————————
  杜尚书在玉京之地找回了当初在长安城做户部尚书的存在感,自信心也就随之而归来了。不过杜尚书身上还是有不少改变的,原先他觉得自个儿能够保证一家老小衣食无忧就好,家里人可以都闲在家里享受生活,但现如今杜尚书不这么想了,他觉得做一个‘耕读世家’也挺好,两个儿子都有自己的活儿干,自个儿赚的元币都够供一家老小穿衣吃饭了,这不就是把本事给锻炼出来了吗?
  人身上有了赚钱的新本事,那还能变成坏事?如果突然有一天,他老了,不中用了,或是遭遇不测倒下了,他儿子都有能耐将一家人的生计重担给挑起来。
  另外,杜尚书原先一直都觉得女人家在家相夫教子就足够了,用不着抛头露面,可到了玉京之后,他发现绝大多数人家的女人都受到李泽天的影响,能够撑起半边天了,开始同男人叫板。
  起先的时候,杜尚书还觉得玉京的男人腰杆不够硬,太惯着家中婆娘了,可他见玉京的男人一副‘很享受’的样子,也没多叨叨,再加上当初刚搬来玉京,处处都需要花元币,能多一个人赚元币,家中就能少一分的压力,杜尚书就没拦着家里人出去干活。
  可后来,杜尚书就渐渐品尝到了家里人出去赚钱的好处。
  原先在京城的时候,尚书夫人需要掌管家中中馈,可实际上各种事情都是管家在负责,尚书夫人动动嘴皮子点个头就行。
  人啊,不能闲着,一旦闲下来,就容易作妖找事,哪怕是大度体贴温柔的尚书夫人也会搞这么一套。
  你在衙门累得半死,回到家中之后在书房里待一阵子,她就觉得你是厌弃她人老珠黄,你要是陪老伙计们去吃顿酒楼听个小曲儿,她就怀疑你外面养了美妾,你要是同她讲理,她就在那儿噼里啪啦地掉眼泪,站在道德制高点上批评你,说她为你操持中馈,生儿育女,你却在外面花天酒地,想不开的时候还会一哭二闹三上吊……别说大家闺秀都知书达理,这些人闹起来,可比街头的泼妇们闹事的段位高多了。
  可到了玉京之后,尚书夫人带着儿媳妇去了纺织作坊里赚元币,每天累得回家之后连饭都不想做,只想瘫在床上歇一歇,哪有精力闹事?
  杜尚书心疼老妻,劝老妻说,“如果太累的话,那就别干了,我们父子几个赚的元币肯定够你们开销用度。”
  杜尚书本以为老妻会嘤嘤嘤地感动,没想到尚书夫人直接甩了他一个白眼,“我好歹也是尚书夫人,就算现在落魄了,还能不如那些民妇?若是我现在退出纺织作坊不干了,那不得被人笑话死?不行不行,我得坚持干下去,我比那些民妇识字,学东西也比她们快,现在赚的元币已经不比他们少了,还能给纺织作坊里提供一些新的花样,现在正跟着作坊里的大管事一起操弄绣机,据那大管事说,绣机如果能做好,之后绣娘都得饿肚子,让绣娘辛苦吧啦熬瞎眼也得绣半年的东西,绣机上一天就能搞定。大管事说了,如果这绣机能够造出来,之后就由我负责这一块儿,利润分成给我四成!”
  “杜衮,我告诉你,我们现在是在玉京,不是在长安城,在玉京讲究个男女平等,谁有钱谁当家。我给你洗了大半辈子的臭脚,等我赚的元币比你多的时候,你得反过来给我打洗脚水。你也少在我这儿摆什么官架子,我们作坊里的管事说了,官儿可不是欺压百姓的,是为百姓服务的,你们领的俸禄都是我们这些老百姓身上刮去的租子和税金呢!”
  “在长安的时候,就算夫妻俩实在过不下去了,那也只能忍着,现在到了玉京,我的眼界开阔了,思想也跟着开阔了,过不下去就和离!只要兜里有元币,日子能苦到哪儿去?你嫌弃我人老珠黄,我还嫌弃你年迈体衰呢!待我兜里的元币多了,你要是还对我吆三喝四,我就用元币找一个小白脸养着,让他给我做饭让他给我洗脚让我天天带我找快乐!咱俩也别互相牵绊着,你可以光明正大的找美妾,我也能找小白脸,一拍两散,各自安好。”
  尚书夫人的这一番惊人之言险些把杜尚书给吓出心脏病来,他眼睛睁的老大,胡子跟着颤个不停,整个人就好似被雷劈了一般,抬起来指着自家老妻的手都跟着哆嗦了,“你,你,你,你怎么能说出这番话来!你到底知不知羞!”
  尚书夫人翻了个白眼,她翻过身,露出腰来,同杜尚书说,“快给我揉揉,我在那织布机上坐了一天,腰疼。 ”
  杜尚书不肯,尚书夫人从床上爬起来就要往外走。
  杜尚书纳闷,“你不是腰疼吗?你干什么去?”
  “我花十个元币找一个年轻好看的小白脸给我揉腰去!我使唤不动你,元币能使唤动别人!”尚书夫人理直气壮。
  杜尚书被这话给雷了个外焦里嫩,他赶紧把人给拽了回来,训斥道,“你这是闹哪样?多年的道理就都给忘了?那种不顾礼义廉耻的话都能说出来,我都替你害臊!”
  “呵,”尚书夫人冷笑一声,“你想怎么臊就怎么臊,反正我不觉得臊。我们作坊里的大管事说了,什么三从四德,什么礼义廉耻,都是你们男人定出来约束女人,欺负我们女人的。凭什么男人就能养美妾,女人就不能养面首?大家都是娘生爹养的,凭什么女人就要受你们那种气?女人的腰板为什么直不起来?”
  尚书夫人越说越气愤,她觉得纺织作坊的管事苗翠花就是她人生路上的指路明灯,说的话就如同晨钟暮鼓一样,让她整个人都豁然开朗了。
  她把自己听来的话掰扯给杜尚书听,“我们作坊的管事说了,女人为什么受了男人的气不敢说?女人的腰板为什么挺不直?归根结底,还是因为女人自己的底气不够,她们需要靠着男人的脸色拿钱过日子!说句不知羞的话,我们大管事说了,女人生不出孩子来,凭什么就说是女人有病,医家都说了,如果是因为有病生不出孩子,那男人也有一半的可能是有病的!凭什么什么黑锅都让女人背?”
  “女人自己手中有了钱,谁愿意看你们的臭脸?反正我自个儿有了钱之后,和离就和离。‘和离’这回事儿要是发生在长安城,那绝对是丢死个人的大事,但要是发生在玉京,大家都觉得女人应该买一串烟花爆竹放一放,庆祝一下,因为这是脱离苦海的大事儿!”
  嘴叭叭叭说了一堆,尚书夫人觉得自己腰疼得不行,冲杜尚书瞪眼道:“你给我揉不揉?的你要是不给我揉的话,我真花钱去找小白脸了!”
  “揉,揉,揉,我给你揉。”
  杜尚书感觉屈辱无比,但还是不得不低头。如果他老妻真的出去找小白脸,那他不用活了,祖宗十八代的脸都被丢干净了。
  用甜言蜜语把老妻给安抚好,杜尚书回头就琢磨了一番,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老妻身上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那纺织作坊里的大管事该不会是个妖怪吧,不然怎么就这么会蛊惑人心呢!
  可惜‘苗翠花是不是妖怪’这个事儿没办法求证,杜尚书窝了一肚子的火气也没地儿撒。


第39章 面首
  回头杜尚书就给那些与他有书信往来的老友们写信; 叮嘱那些人,来玉京可以; 但要切记一点,家中的日子就算再苦再难; 也千万不能让女人出去赚钱; 女人如果自个儿能赚到钱; 那腰板就直了; 处处都敢同男人叫板; 日子会过得如同上刀山下火海一般不安宁。
  对于‘女人有底气作妖’的事情,杜尚书深有体内,他写出来的书信全都是真情流露; 字里行间都是对现状的愤懑与抱怨……他自己写的时候没注意到,但读信的人注意到了。
  杜尚书的那些老伙计并未将杜尚书这一番掏心窝子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