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燕太子丹-第6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呵呵呵!"田单呵呵一笑,说道:"你以为我是三岁小儿?我军风餐露宿,浴血奋战,才攻下这些城池,现在你一言便退去我军,岂能如此轻易如愿?"
姬丹想了想,说道:"即如此,相国可先退出方城,其他城池等日后交割完毕再说。"
"好!"田单沉吟片刻,说道:"你我既已结盟,便当将双方战俘归还。另外,鲁仲连大夫乃是齐王敬重之人,老夫的左臂右膀,还请太子赐还!"
"等相国退出方城,我便送归俘虏。"姬丹想了想说道:"至于鲁仲连,等你我交割完城池,本太子自会礼送出国!"
田单点点头说道:"如此甚好!"接着,田单挥挥手,大喝道:"传我将令,大军后队改前队,向后退出。"
看着齐兵缓缓后退,姬丹松了口气。田单行军布阵,极有法度,即便是退去,也丝毫不乱。见此,姬丹也不敢轻易出击。
荀达上前说道:"太子,齐国与我本以大清河为界,大清河乃是天堑,可以设防。如今太子答应以易水为界,日后督亢之地反而成了边境,与我极为不利呀!"
"军师所虑极是!"姬丹点点头说道:"我岂会轻易授人以地?如今蓟城未下,内乱未除,我先哄骗他退兵,等我攻下蓟城,再与其一战未迟!"
这边田单退兵,行到一半,大将毛玠上前问道:"相国,我军已攻下易水以北数座城池,如今只要了易水以南之地,岂不是吃亏了吗?"
田单嘿嘿一笑,说道:"我年过半百,姬丹不过一毛头小儿,小小伎俩我岂不知?如今姬丹说已经攻下蓟城,虽说不见得便是事实,但若是我逼迫太甚,燕军与我拼个你死我活,我军也未必能得到好处。不如等待赵国消息,一同进兵。"
毛玠一听表示拜服。其实,田单还有一个原因没有说出来,那就是田单确实被打怕了。
方城一战,姬丹出城的兵马不过五千,田单少说也有近二十万兵马,愣是不能把姬丹打垮。虽说姬丹那五千兵马折损了大半,但是主要将领一个也没有抓到,而田单这边损失战将上百员,兵马两万人。
后来攻打只有一万守军的方城,又损失了三万。最后追杀姬丹,又有近万人中了埋伏,损失殆尽。如此算来,双方损失在十比三的比例。现在姬丹有三万大军,田单岂不是又要损失十万大军?这个仗没法打。
田单带来二十万大军,若是折去一半,便是攻下蓟城,齐国的百姓也会在街头巷尾议论此事,田单也会遭人唾骂。
姬丹和田单各自打着自己的如意算盘,暂时达成了停战协议。不久,军士来报,说齐兵已经退出方城,往南撤到易水一线,沿着易水安营扎寨。
姬丹急忙命大将姬存孝领兵两万,进驻方城。同时又命周平领兵一万进驻涿邑,张式领兵一万驻守安次,三座城池呈品字形互为应援,共同防御齐兵。而姬丹自己则与军师荀达一起回蓟城外大营去了。
回到蓟城大营,姬丹心中还是放心不下,又命干疤领兵两万,驻扎在蓟城往南两百里,以防南边有变。
至于姬丹得到的两千余战俘则都被放了回去。田单也没有失信,将数百燕国战俘也都放了回来,其中包括方城守将童渊。方城丢失,是因为寡不敌众,不是童渊的错,所以童渊仍为旌卫。而佰什长薛治前去报信有功,被封为旌卫。
姬丹回到营中第二日,忽然军士来报,说抓到奸细。姬丹急忙命军士将奸细带上来,以便亲自审问。
等军士将奸细带入帐内,姬丹一看,发现觉得此人非常眼熟,却又想不起来到底是谁。姬丹正在仔细端详,来人却跪了下来。
"臣骆博叩见太子!"
这下姬丹终于认出来了,原来是望平城外农田之间偶然发现的奇才,自己的农事吏骆博。去年,骆博被姬丹派往秦国去购买小麦的种子,没想到一去就是大半年,到今日方才回来。这大半年不见,原来有些书生气的骆博变得又黑又瘦,姬丹第一眼竟然没有人出来。
姬丹急忙起身相迎,说道:"骆先生快快请起!"
姬丹扶起骆博,再次仔细端详,说道:"一别数月,先生瘦了。"看着骆博这个样子,想必是吃了不少苦头,姬丹看着心中也不是滋味。
"臣一去大半年,空劳太子挂念,臣之罪也!今幸不辱使命,取得秦国小麦种子,从此我大燕之民富足有望,实乃太子之恩泽也!"
"哦!"姬丹一听得到了小麦种子,心中大喜,说道:"在哪里?能否让我看看?"
骆博解下身后小包,打开来,从里面取出一小把金黄的小颗粒,郑重地双手捧到姬丹面前。
"对,对!就是这个!"
姬丹第一眼见到小麦,便惊喜地大叫起来。然后从骆博手中接过小麦,仔细端详起来。看了半天,姬丹挑了一粒,用牙齿将其咬开,取出来一看,里面露出了白色的瓤。
“就是这个。”姬丹一边说,一边将那把小麦又还给骆博。
等接过小麦,骆博又将其放回袋子里,然后问道:"听太子所言,似乎见过小麦。难道赵国也有小麦?"
"哦,不,只是听说过,了解一点而已。"姬丹这才知道失言,急忙解释道。
对于小麦,姬丹并不陌生。穿越前姬丹是江南农家之子,当地每年冬天都会种上一季冬小麦,一到春天,地里到处都是绿油油一片,直到初夏才收割。
到了这里,小麦却是如此难得,费尽周折,才弄到一些种子。
姬丹兴犹未尽,问道:"这小麦如何播种,可是弄清楚了?"
"弄清楚了?"骆博胸有成竹,说道:"臣这次去秦国其实早就可以买到小麦的种子,只是为了弄清楚小麦的习性,才专门化妆成百姓到农家田间去耕种,直到收获了一季,才回来。"
"那就好!"姬丹继续问道:"不知骆先生要到哪里去播种?"
骆博想了想,说道:"听说辽东现在战乱不断,自然不能在那里播种。渔阳郡素来富饶,以臣看还是在渔阳郡播种为好。"
"嗯,渔阳郡内河流纵横,土地肥饶,确实是个好地方!"姬丹赞同道。
再说赵国使臣随鲁仲连到秦国,拜见秦相吕不韦,亲眼见到吕不韦答应赵国伐燕期间决不出兵伐赵,急忙回来报告赵王。赵王一听大喜,厉兵秣马,准备伐燕。
后来鲁仲连回来的时候,又经过了邯郸,与赵王约定,齐国渡河北伐,赵国攻居庸东征。破灭燕国之日,两国平分燕国土地。
赵国有两名将领可用,一位是老将廉颇,另一位是李牧。李牧长期驻守代地,而代地正好靠近居庸关,伐燕的任务自然而然就落到了李牧身上。
赵国北部多山,靠近燕国之地原来属于另一个国家中山国。赵国先王赵武灵王用计攻占了中山国,在这里置立了代郡,从此实行胡服骑射,国力更加强大了。
代地往北是匈奴,到了这个时代,匈奴国势日渐强盛,时常入侵赵国,成了赵国北部边境最大的威胁。
代郡的首府代邑城内有一个面积颇大而陈饰简陋的院落,每天早晚,都有习武之声从这里传出,这一日也不例外。
第一百五十三章 赵太子嘉
习武的是一名少年,虎背熊腰,极其雄壮。少年手中使一柄长矛,使将起来,犹如蛟龙出海,猛虎下山,一招一式,气势不凡。
庭院角落有一名五十开外的老汉,长得方脸浓眉,极有容仪。老汉一直看着少年,不时的含笑点头。一个时辰之后,少年练完,收功来到老汉身边。
这名老汉正是代郡守将李牧,而少年便是李宽。李宽年仅十五,却已是威震代地的猛将,但是还是每日习武,对于自己的武艺,却从来没有懈怠过。
"父亲,你看我的功夫练得怎么样?"少年问道。
"嗯,不错。"老汉点点头,说道:"宽儿在的武艺一道悟性颇高,如今的造诣已经超过为父当年许多,便是为父也没有什么可以再教你了。宽儿,你今年多大了?"
父爱博大,却往往记不得自己孩子的年龄。少年并不奇怪,说道:"父亲,孩儿今年十五岁整。"
"哦,"李牧点点头,说道:"宽儿五岁开始随父习武,到如今已有整整十年。真是光阴如梭啊!"老汉感叹一声,继续说道:"以宽儿现在的造诣,相信天下少有人能敌了。"
李牧为人严谨,便是对亲生儿子也很少称赞。少年一听,不禁洋洋得意起来,说道:"父亲何时任我为大将?孩儿也好随父亲荡平匈奴?"
老汉呵呵一笑,说道:"呵呵,要想做大将,还早着呢。"
"啊???"少年听父亲这么说,心中不免有点失望,问道:"那什么时候才能做大将?"
老汉不答反问:"宽儿,你可知为将之道当以何种品格为先?"
少年胸有成竹,答道:"未将之道自然是以勇字为先!"
"没错,为将者当勇猛进取,方能杀敌立功!"老汉继续问道:"你可知这勇字有小勇和大勇之分?"
"不知。"李宽疑惑地问道:"父亲,何为小勇,何为大勇?"
"小勇者,冲冠一怒,伏尸十步,流血百人。临阵杀敌,与万军之中,披荆斩棘,来去自如。"
李宽沉思片刻,又问道:"那如何才算大勇?"
李牧答道:"小勇乃是匹夫之勇,军中勇猛之精卒比比皆是,不足恃耳!大勇则不同,胸存韬略,腹有良策。运筹帷幄,临机应变。若是用以统兵,则百战百胜,无敌于天下!"
"啊,这么说,孩儿练武十年不过只炼成了小勇!"李宽急切地问道:"父亲,孩儿如何才能成就大勇?"
李牧从怀中取出一本书籍,交给李宽,说道:"从今天起,你就学这万人敌。只要能领悟其中奥妙,便可成就大勇。到时候统领千军万马,横扫天下,莫能挡也!"
李宽接过一看,见封面上写着四个字"李氏兵法",李宽略一思索,便急切地打开来看。
"宽儿,不急!"李牧在一旁继续说道:"此书颇为晦涩难懂,需细细体会,时时咏读,才能领悟其中奥妙。为父自从十五岁时你祖父传授此书于我,至今已有近四十年,为父勤奋研读,不过领会其中一半。"
"啊?"李宽听了大惊,问道:"那孩儿什么时候才能全部领会?"
"全部?"李牧笑着摇摇头,说道:"若是你能领悟其中十之一二,为父便命你为大将。若是你能领悟十之三四,便可为上将。若是能超过一半,为父将奏明赵王,由你接替为父之职。从此赵国傲视天下,再无边患之忧矣!"
李宽脸上现出震惊之色,正色说道:"父亲,孩儿一定努力研读,以报父亲养育之恩。”
此时,突然门口有侍卫前来报奏。
"将军,府门外有人求见,说是太子嘉派来的人。"
"哦,太子嘉?"李牧略一思索,问道:"来人何在?"
"来人正在大厅中等候。"
"快带我去见他!"
太子嘉便是赵王的长子,赵国的太子,名叫赵嘉,不过赵国人都习惯叫他太子嘉。李牧不敢怠慢,急忙去大厅见来人。李牧一直驻守代地,与赵国王室公子素无交情,对于太子赵嘉,李牧也只是听说,没有见过其本人。
虽然太子嘉在赵国口碑颇佳,但是李牧心中还是疑惑,不知为何赵嘉派人到这里来。来到大厅,才发现原来是一名太子嘉的贴身侍卫。
"小人参见李将军!"侍卫见李牧前来,急忙跪下行礼。
"免礼!不知太子差你前来,所为何事?"李牧是武将,不善于客套,直接问道。
"小人不知详情,好像是东伐燕国的事情。太子已经亲自到了代邑城外,离此大约十里处。"来人说道。
"哦,太子亲自来了!"李牧毫不迟疑,说道:"来人,快通知城内文武官员,出城迎接!"
"是!"侍卫答应一声转身便要离开。
"慢!"李牧叫住侍卫,说道:"把将渠将军也叫上吧!"
"是!"
自从投奔了李牧,将渠一般不参加这些与赵国朝廷有关的事情。不过这次来人说是为了伐燕,李牧想起与将渠的约定,想想还是叫将渠也参加的好。李牧是真汉子,为人光明磊落,不喜欢藏着掖着。
不久,李牧等人穿上官服,出城来到离城门二里处,迎接来人。等了约莫半个时辰,远远见到一队约莫数百人的队伍往这边赶来,李牧等人急忙赶了过去。
来人中共有三名官员,走在最前面的是一名宦官。此人李牧认识,记得上次传令也是他,是李牧的本家李公公。中间那位玉面白冠,模样俊秀,约莫十八、九岁年纪,想必是太子赵嘉了。
而最后面一位,李牧见到此人忍不住瞳孔一缩。此人不是别人,正是赵王的宠臣郭开。关于此人的品性,李牧虽然远在代地,也略有耳闻。听说其贪婪成性,被大将廉颇等正直之人所不齿,偏偏赵王又特别宠幸于他。
李牧虽然不是阿谀之人,但对于此人也不敢得罪,见到他也格外小心起来。宁可得罪君子,也不得罪小人。自古至今,有多少贤臣能将人是死在这些小人之手?
"臣李牧叩见太子!"
"臣等拜见太子!"
"李牧见到赵嘉,跪了下去,李牧身后众将也都跪了下去。赵嘉急忙下了马,上前很亲切地扶起李牧,说道:"将军快快请起!"
李牧站起身来,说道:"太子与各位大人前来边鄙之地,怎么也不来事先通知一声?臣也好先准备准备,好孝敬各位大人!"
"哎,将军此言差矣!"赵嘉握着李牧的手,说道:"将军驻守边关,为国御敌,辛苦异常。理应我等犒劳将军,岂有让将军孝敬我等的道理?"
李牧听了一怔,没想到太子嘉如此通情达理,心中不禁对赵嘉更加亲近三分。旁边的郭开一直不说话,但是看得出神情倨傲,相比之下,太子嘉真是礼贤下士之人。李牧急忙将众人往城内让去。众人入了城,赵公公便宣读了赵王的诏书。
等宣读了诏书,李牧这才得知,原来是要李牧领兵攻打燕国。郭开是赵王派来做监军的,而李公公只是来读诏书。至于太子嘉,诏书中并没有说明具体职责,不知道为何也来到此地。
李牧皱皱眉头,不动声色,下令设酒席招待。
酒过三巡,李牧开口问道:"太子,郭大人,李公公,上次燕国侵犯我疆土,所以我军才进攻燕国。如今赵燕两国并无争端,不知何故要兴师伐燕?"
郭开呵呵一笑,说道:"李将军有所不知。此次伐燕乃是由齐国大夫鲁仲连倡议,齐赵两国联合行动。如今之燕国,祸起萧墙,兄弟相争,国内大乱。齐赵两国正好趁此良机联合灭燕,一雪去年燕伐赵之耻。"
郭开说起来眉开色舞,大有谈笑间燕军灰飞烟灭的气概。李牧却没有这等豪气,沉默半晌,说道:"郭大人,以李某之见,燕国未可轻伐也!"
"哦!"赵嘉一听,放下手中酒杯,问道:"将军有何高见?"
李牧答道:"燕国之地,东边靠着朝鲜,北边靠着东胡,这两国国力微弱,算不上大国,对燕国构不成威胁。南边靠着齐国,除了大河并无险阻。齐国若要伐燕,则可长驱直入。而西边却有天下第一关居庸关,易守难攻。即使顺利攻入,燕国东西两千里,战略纵深之地极难深入。到时候齐国攻下燕国最富饶的督亢之地,而赵国只能在燕国的北部山林之间谋取土地,出力多而得益少,实非上策!"
李牧顿了顿继续道:"以李某之见,不如遣一员大将,从南面与齐国一同进攻,方为上策。"
赵嘉想了想,说道:〃将军所言有理。既然如此,我当奏明父王,另行???"
赵嘉话未说完,一旁的监军郭开冷哼一声,说道:"李将军难道想抗旨?"
〃不敢!"李牧一怔,对郭开拱拱手说道:"李某只是陈述事实而已。"
〃哼,谅你也不敢!"郭开朝赵嘉拱手一礼,对李牧说道:"太子亲自至此,是想看将军杀敌立功,而不是推委。还请将军遵从赵王所命,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