宰执天下-第28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却是陇西的十倍。说不准哪一天,就全给人一股脑的学去了。
用了新式纺机之后,棉纱的成本大大降低,赚到手上的钱财谁会嫌多?前面在棉田中多付出的钱钞,在这里却补了回来。
见着成轩他们眼中的喜色,冯从义知道今次的事算是成功了。韩家纺纱工坊的效率瞒不了人,只要有心打探,迟早都能打探得出来的,又不是多难造的机械,多看几眼就能学走,还不如早一步拿出来做人情。
只是多保密一年就是成千上万贯的收入,有几人能放得下?韩冈却是没当回事的就丢了下来,这份心胸和眼光,让冯从义敬佩万分。
成轩也走过来,想着冯从义一揖,正色道:“韩太常的心胸,世人难以企及,我等实是感佩万分。”
韩冈的名声如此之大,累累功绩更是惊人,谁也不会把他当成一个不识货殖的傻瓜。这么大的利益,说让就让,实在让人敬服。
而见着纷纷过来要自己代为想表哥转达敬佩之意的商人们,对于韩家,对于顺丰行,对于韩冈本人,对于他们的未来,冯从义更加的信心十足。
……………………
冯从义回来的时候,韩冈正看着张载的来信。
韩冈从京中回来时,也没忘了探望二程和张载。虽然他成了王安石的女婿的这桩事,的确有些让他们不太喜欢。但在他推荐关、洛两家入经义局共参诸经新义的消息传开之后,这桩婚事给张载和二程留下的心结,也就烟消云散。
对于韩冈通过实验推导出来的理论,当日回来时经过横渠镇,已经跟张载讨论过整整三天。现在又是书信往来,不再是韩冈,连张载也有心要将气学和韩冈的理论完全融合起来。
见着表弟回来,韩冈收起了信。让了冯从义坐下,道:“今天可是辛苦了。”
“倒也算不上辛苦。”冯从义摇摇头,又道:“与承恩村的合同都已经定下了,都没有意见。之后协议每年一签,具体的条款在签约前,会在行会内事先加以沟通,以防有人抬价收购,乱了行规。”
“那行会怎办?”
“也就在这两个月,过些天我再去秦州一趟。”
“再跟他们多说一句,这门生意是要做上几十年的,赚一时,不如赚一世。不要因为一时的贪心,坏了日后合作的可能。”
冯从义笑道:“表哥是在白担心,都是生意人,这个道理相信他们都懂。”
生意场的本质虽说就是利益,但也是要讲人情和信用的,不可能赤裸裸的利益争夺或是交换。即便是后世,人脉多寡还是衡量一个业务员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准。交情和关系,往往抵得上几千几万贯的投入,而信誉更是重中之重。
“白担心那是最好。”冯从义的话,韩冈不以为忤。想了想,他又道:“下次讨论成立行会时,不要忘了把王家给拉上。今次没有带上王家,还有些说道。但到了组建行会是还不带上王家,脸面上可磨不开。”
“那高家呢?”冯从义问道。
“……至于高家,等行会准备成立之后,再拉进来不迟。”只要在行会成立前,将两家拉进来,即便有芥蒂,也不会有太大问题。
今次组织商人去订立棉花购买合约,韩冈并没有知会一起掌控熙河路商贸往来的王、高两家的商行。不是韩冈不带两家玩,而是那些商人没有几个愿意跟枢密副使和太后家一起做买卖。只有现在跟韩冈敲定了合作之后,才有胆量接触王、高两家。
虽说王韶、高遵裕现在都离开了熙河路,但各自都是升迁。王韶的枢密副使就不用提了,高遵裕则是去了河东路,比起新成立的熙河路的副总管,河东路兵马副都总管,明显要高上一两级。两人虽然离开,可留下的阴影则更为庞大。
与他们这样的庞然巨。物合作,谁都害怕自己的一份被吃掉。以怡和号为首的多家商行在秦凤路是地头蛇不假,在秦州,他们也不怕王、高两家商行在商业上的竞争。可棉布这门生意是要做到京城里去的,在东京城中,秦州的地头蛇只能算是黄鳝,而强龙依然是强龙。
要不是韩冈一向不独食,今次的表现又足够大方,开出的条件更是让人无法拒绝,也没人愿意跟宰相家的女婿一起做生意。齐大非偶这个成语,不论是在谈婚论嫁上,还是生意场上的合作,都是有几分道理的。
韩冈不怕王家,也愿意与王家分润利益,但他却着实担心太后家的胃口,不忘再三嘱咐着表弟:“不要想着靠你的岳家,那是条鳄鱼,能将所有的份全都给吞下去,一根骨头都不会留给人。”
冯从义是高家的女婿,但只是远支而已,真要让高家独占东京城棉布市场,他的岳父岳母也占不到多少好处。而冯从义也知道他的根基在哪里,点头应道:“小弟明白。”
“如此就好。”
韩冈不再有什么担心,但冯从义却还有着一份隐忧:“只是今次拉了这么些人进来,摊子铺得如此之大,若是不能三五年内有足够的棉田开辟出来,到时候,行会也很难维持得住。”
设立行会的目的是赚钱,今次秦凤、熙河几家商会要成立行会,共襄盛举,便是为了棉布的潜在利润实在太大。若是就一年几十万贯让各家来分,那个愿意付出如许大的精力。就是秦州城内的粪行,一年还有十来万贯的周转。
“不用担心。”韩冈对此都有考量,只是没有跟冯从义说,“先不说日后的移民,眼下有了广锐军为首的汉人弓箭手作为榜样,就可以引诱蕃兵弓箭手们群起仿效。只要他们种好了地,日后又是一个棉花的重要来源。”
“蕃人?”冯从义惊问着。
“当然是蕃人。不给他们一个种田赚钱的路,日后他们开始多种粮食可就麻烦了。”
可以参考一下,几百年之后,西方列强控制下的殖民地,是如何发展和稳定下来的。主要靠的就是单一化的经济生产,将殖民地纳入自己的产业链中。所以当殖民地独立之后,从原有的产业链中脱离,国家经济会有一个暴跌的时期,能否再恢复,就看各国自己的治理水平了。
韩冈的想法就是要引诱开始农耕的蕃人种植棉花等经济作物,就像如今朝廷引诱游牧为主的蕃部大量的养马用来交换茶叶。
一旦熙河蕃部都被归入到大宋的经济圈中,生产生活全都离不开大宋的商业活动,就算有人唆使他们反叛朝廷,也会被他们给反过来打翻掉。
这个时代可没有民族独立的潮流,而是四方蛮夷都对汉家文明顶礼膜拜,以至于有传言说,契丹的皇帝要在银佛背后刻下‘愿来世生中国’的字样——虽然韩冈不知此事是真是假,而‘中国’是不是指得大宋。但从吐蕃贵人对汉物的喜好,以及如今对大宋官员的敬畏中,还是能看出一二来。
“按照朝廷的规定,给予归顺的蕃兵弓箭手的田地是一百亩,小头目两百亩,大头领是三百亩。但蕃人不会种田,漫种薄收,勉强糊口而已。如此下去,当然会难以安定下来。若是能让他们变成靠着种植棉花来赚钱,必定能吸引其他蕃人陆续投效,下山种田。”
“那还要靠着姨父来指点他们了。”
韩冈点头,这也是给自己父亲韩千六一个发光发热的机会。
现如今韩千六在移民中名望很高,尤其是本不擅稼穑的广锐军,他们若没有韩千六所在的屯田务的帮助,来陇西的第一年就要绝收。不过在蕃人中的地位,韩千六就远远不如自己开创了疗养院、为吐蕃贵人们治病疗伤的儿子。若是韩千六出手帮助他们学着种田,蕃人弓箭手们的生活富足起来后,也必然念着韩家的好。
如果父子两代都能与蕃人结下深情厚谊,后面韩家的几代人,都能从中得到极大的好处。
与韩冈就棉纺业的前途说了一通之后,冯从义起身告辞。
韩冈送了他出去,回来后,躺在躺椅上回想着整桩事情是否有所疏失。
棉纺上的事情解决,今次回乡,该做的事都做完了。再歇息些日子,便要离乡返京。
不知这段时间,京中的朝局变成了何等的情况。
第25章 闲来居乡里(八)
通往崇政殿的走廊上,吕惠卿与判太常礼院的常秩迎面碰上。随口问了几句,便各自拱手别过。
太常礼院的主官地位不高,难得有机会去崇政殿奏事,今天是为了三皇子赵俊的生母宋婕妤的金册而来。
四月初一,宋才人为天子诞下皇三子,赐名为俊。近日,宋才人因此而晋为婕妤。名位高了一级,自然要以金册册封。
天子有后,乃是大宋的喜事,群臣皆上贺表。但吕惠卿还记得四月初群臣朝贺的时候,在上的天子笑的开怀。,而在下面的雍王赵颢则笑得极为勉强。
天子既然一已经有了亲骨肉,做兄弟的不论之前有什么心思,现在都可以收一收了。
不过两个月前,天子笑得开心,但现在,应该就没有什么笑容了。
吕惠卿脚步沉重,已经六月末了,天气依然酷热难耐。走在宫廷中,虽然没有蝉鸣让人心浮气躁,但迎面吹来的穿堂风都是热哄哄的。
天上的一点云翳都不见,热辣辣的阳光毫无遮挡的直晒到地面上,从殿阁顶上的琉璃瓦反射下了的阳光,眩得两眼发花。
前几天王安石领着众宰辅去东郊祈雨可以说是白费了功夫。
今年气候干旱。尤其是京东京西还有河北,都接连上报旱情。
中原一带,今冬就没怎么下雪,幸好春天的几场透雨让地里的庄稼不至于绝收。不过夏收之后,雨水又没了,两个月滴雨未见,莫说陂塘湖泊干得底朝天,就是汴河水都低得只有一尺余。
为了此事,上上下下都已经紧张了起来。唯一可以庆幸的,就是夏粮早就收入仓中,至少不会担心今年中原、河北会有太重的饥荒。
前日天子接连下诏,‘凡河上诸水常⒛搿㈨杂蟹凉喔让裉镎撸晕ブ坡郏偎咀萑菀嗳缰斯喔忍锏兀坏闼疾荒茉倮朔蚜耍η氖ァD胱雍退远疾桓褂谩7裨蚓褪俏ブ啤ツ媸ブ迹飧鲎锩勺愎恢亓恕夜僭比羰亲萑莶焕恚嗍峭铩
同时为了让汴河保持通航,汴口两月内开放了八次,涌进来的黄河水不仅让汴河水位恢复到六尺定深,同时涌进来的泥沙,也顺便将河口到东京的这一段河床又抬高了半尺。汴河中行驶的纲船竟比两岸的屋顶高,这屋上行船的情况越发的变得严重。
汴河还是小事,只要加高堤坝,保持通航,就不会有太大问题。最让人的头疼的,就是旱灾之后的灾情。自来旱蝗并发,夏季大旱,下半年多半会有蝗灾。就算不是今年,明年也会有。到时候,饥荒恐怕就难免了,就不知常平仓能不能有所准备。
吕惠卿越发的觉得从里到外都是让人烦躁。
京东京西好办,因为靠着京城,常平仓的情况由中书一手掌握,三五日就是遣人去检查一次。为了能保证京城粮食的稳定供给,没有人敢疏忽大意。但河北东西二路,就很棘手了,旧党盘踞的河北,青苗法本来就推行不利,今夏旱情,河北的告急奏疏又是来得最勤快的,王安石都已经在考虑着是不是要派得力之人去两路进行察访,以防其中有人借此生事。
正思忖着,吕惠卿脚步一停,已经到了崇政殿的殿门前,让阁门官入内禀报了,就在门前等着通传。
赵顼此时正看着河北东路转运判官汪辅之的奏章,听到吕惠卿受招而来。命其入殿后,便拿着这份奏章对他问道:“吕卿,汪辅之的这份奏章,但言文彦博至大名之后,只知邀客饮宴,公事从无一顾,不知你说该如何处置?”
在赵顼身边久了,虽然天子只是拿着奏章来询问,吕惠卿还是听出了他话语中的倾向。明白了赵顼的心意,他就知道该如何回答。拱手回道:“回陛下的话,以臣之愚见。元老重臣,不当以琐事拘之。若以汪辅之奏疏为是,恐有失陛下优待前朝元老之本意。”
吕惠卿的回答,赵顼很是满意。不以政见有别而籍故倾轧,能秉公直论,这才是纯臣。
“正是此理,汪辅之不知朕意,掇拾元老细故,不可留于原任。”亲提朱笔,在奏章上几笔写下判语:“以司空旧德,故烦卧护北门,细务不必劳心。辅之小臣,敢尔无礼,将别有处置。”
转过来,吕惠卿却又帮着汪辅之说起话来,“不过汪辅之也是忠于国事,虽不明陛下之苦心,也不便责之过甚。”
“自是如此,着中书将其择地迁转便是。”
优待元老归优待元老,赵顼知道从道理和法规上,汪辅之做得并没有错。要是严加惩罚,日后谁还敢监督那些老家伙?将汪辅之调离而不是贬官,也能让元老重臣们明白,国事不是由着他们乱来的。天子可以优抚他们,但他们也得自重才是。
将汪辅之的奏章放下来,赵顼问着吕惠卿:“吕卿,祈雨之事可定下了?”
赵顼所问,正是吕惠卿近日来此的目的:“前日辅臣祈雨,至今雨水未至。以故制,当遣辅臣于东郊筑坛,再行祈雨。”
“不须朕亲自来?”
今年春时,雨水不定,田间小麦急需灌溉。所以在三月三,赵顼亲自至后苑华景亭粉坛祈雨。而从第二天的三月初四傍晚开始,便连着两天下了一场透雨。赵顼有了此番成功,也对自己信心大增,今次也想大展一番身手。
可吕惠卿从来不信天人感应一说,不过是董仲舒弄出来骗皇帝的招数。虽然在《尚书》和《春秋》中,也有提及,但正经儒门中人都知道,这不过是一件用来震慑天子不可胡作非为的工具而已。当然,有需要时,也是用来攻击占据高位的政敌的好武器。可有几个会当真相信的?
天子如今要亲自祈雨,一次撞上大运,不代表两次三次还能撞上,还是悠着一点为好:“伏旱虽重,幸而不在农时。若是秋来待耕时节还未有雨,那时陛下再祷于上天不迟。”
吕惠卿如此回覆,赵顼想了想也便做罢。夏天的田里虽然还有些作物,但毕竟不如作为主粮的小麦那般重要。现在去祈雨的确有些不合适,如果到了入秋后还是没有雨,再去不迟。
此事放到一边,先等着下面宰辅们求雨的结果,赵顼顺道问起另一桩事:“经义局的情况如何?”
“已经渐有所成,十月之前,当有回报。”吕惠卿胸有成竹的回道,《诗》《书》《礼》三经新义,其实早在经义局成立前就已经编写了大半,现在只是在修改而已,但话不能照实回覆,“这也是陛下重视此事的结果。如余中等新科及第的进士,被陛下置入经义局后,都不敢怠慢,为此而竭心尽力。”
今科进士中以状元余中为首的前六名,都给赵顼调进了经义局中,想要借用他们的文才,同时也是有着让其学习的用意在。
“他们都已经从乡中回来了?”赵顼惊讶的问着。进士参加过琼林苑之后,基本上都要衣锦还乡。家乡离得越远,回京越迟。而据赵顼所知,余中等六人中,可是有福建人在内。
“余中、邵刚、练亨甫都已经到了。”
“他们倒是勤勉。”赵顼点头赞了两句,任凭哪位天子,都会喜欢看到用心于国事的臣僚。“……那韩冈可曾有消息?”
吕惠卿摇了摇头,“尚无。”
赵顼微感失望,但又问道:“韩冈的差遣,不知中书可有什么想法?”
韩冈的本官品级跟章惇同列,只比自己稍低,这样怎么安排。吕惠卿不想为此头疼,推说道:“韩冈品阶太高,而资望不足,实在难以决定,还是等其入朝后再议不迟。”
………………
韩冈对自己的差事并不关心,也没有赶着回朝的想法。每天还是读书习字为主,有时还学着写些诗词,不过远远比不上家学渊源的王旖,而闲时还带着父母妻儿,到了城外的庄上修养了半个月。比起陇西城中的宾客盈门,还是在自家的庄子上,过得轻松自在。
这一休息,就一直到了八月初。算起来在家中已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