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还楚留香-第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公必须拥戴一个有权威的大汗。当时在察合台蒙古系列中势力最强、影响最大的就是朵豁剌惕部的首领朵豁?播鲁只,他的属地正在西察合台汗国的中间,包括库车、阿克苏等七河流域的一部分。
元惠宗孛儿只斤?妥欢贴睦尔至正八年(公元1348年),朵豁?播鲁只从伊犁河流域图尔扎的地方,迎接察合台汗孛儿只斤?笃哇的孙子孛儿只斤?秃黑鲁克贴木儿到阿克苏继汗位。元至正二十年(公元1360年),孛儿只斤?秃黑鲁克贴木儿统一了东西察合台,土尔扈特部落参加了一系列战斗,为维护统一做出了贡献。
随着大元帝国的灭亡,元至正二十八年(公元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建立了大明王朝,新疆地区、帕米尔高原地区的农牧民起义也风起云涌,他们推翻了察合台汗,孛儿只斤?秃黑鲁克贴木儿也率领部落逃回了东蒙古草原,但土尔扈特部落的人民没有走,他们也一同参加了这次反抗元朝的农牧民大起义。
之后,土尔扈特部落移牧于伏尔加河中下游无主之地一百四十年后,由于不勘忍受沙皇俄国的压迫,于清乾隆三十六年(公元1771年)1月16日,在首领朵豁?渥巴锡汗的统率下,毅然举行武装起义,带领十六万族人东归祖国。在途中,他们前赴后继,打退了沙俄军队无数次的围追堵截,战胜了饥饿、疾病和沙漠,行程万余里,于同年7月20日终于回到祖国怀抱后,全民族仅剩六万余人。在中华民族历史上,朵豁?渥巴锡是一位杰出的爱国主义者和伟大的民族英雄。
土尔扈特部落是蒙古族的一部分,他们自古就生息在中国北部、西部的森林和草原,是一个勤劳、勇敢,有着光荣历史的部落。
学而远行之朵豁剌剔部族(中) '本章字数:4352 最新更新时间:2009…10…21 09:25:29。0'
早在唐朝时期,史籍上就记载有漠西蒙古族诸部落的记载,元朝时期有了西蒙古的记载,史称“朵豁剌剔、斡亦剌惕、朵豁、外剌、外剌歹、偎剌”等,明朝时期称“瓦剌”,清朝时期称“厄鲁特、额鲁特、卫拉特”,外文史籍中则称为“卡尔梅克、克尔梅克、哥尔梅克”等。
“斡亦剌惕”(Oira,复数为Oirad或Oyirad)是蒙古语,它最早的含义有两种解释:一是含有蒙古语“卫拉”(Oira)即“近亲、邻亲”的意思,有“近亲者、邻近者、同盟者”的含义;二是含有“林中百姓、林中人、林中民”之意。
近代学者们大多认为,第二种说法比较准确,这不仅从语义上来解释,语源“oi”作“森林”解释。arad作“民众”解释,合成语为“林中百姓”或“林中人”或“林中民”。更主要的是,根据他们的原始生活方式和经济类型来看,他们曾经过着林中采集与渔猎的生活,草原上的牧民称他们为“槐园亦儿坚”,也就是“林中百姓”的意思。随着历史的变迁,在明朝时期西蒙古出现了“大小四卫拉特联盟”,卫拉特一词更具有“亲近者、同盟者、联盟者”的实际意义和词源意义,尤其是在公元十八~十九世纪,帕拉斯、施密特等外国史学家认为“联盟说”更合理。
不过,从四卫拉特联盟角度分析,第一种说法也有很大的参考价值。俄国的布里亚特蒙古学者多尔济班扎罗夫则认为:卫拉特是由“卫”(oi)即“林木、森林”加上“阿拉特”(arad)即“百姓”组成的,即“林中百姓”。近代有许多学者普遍认为,多尔济班扎罗夫的解释更接近事实,理由较充分,颇具权威性。
在历史的记载中,土尔扈特部落的先祖是王罕,亦称翁罕。据波斯历史学家拉施特撰写的《史集》中记载,王罕所率领的是克列特部。“克列特”一词,蒙古语古老的形式是Cerle(克列亦惕),现在发音为ere。
“土尔扈特”一词,与克列特有着密切的联系,“克列特”有“包围、警卫”的意思,因为王罕家族中的克列特人确曾充任过成吉思汗的护卫。而土尔扈特方言中“护卫军”亦称土尔扈特(ougu),因此,克列特便称为土尔扈特。
从古老的族源学考证,“克列特”原是土尔扈特部落的一个姓氏,王罕的姓就为“克列特”,以后发展成为一个氏族。清朝乾隆四十年(公元1775年),在满清政府设立的乌纳恩素珠克图旧土尔扈特南路盟中,最大的一个旗就是“克列特”旗,也就是汗旗,各代汗王均属此旗。其分布地域最广,人数最多,文化素质最高,权力最大,历史最悠久。
在西蒙古专门使用的一种蒙古文字“托忒文”中,“土尔扈特”一词的词根中还有“强大、强盛”的意思,在蒙古族普遍使用的“胡都木文”中,克列亦惕一词的词根中也有“强大、强盛”之意。土尔扈特一词从客列亦惕一词演变而来,土尔扈特无论从哪一种蒙古文字中,都能找到“强大、强盛”之意的词根。
目前还有的史学家认为,土尔扈特人善于骑马作战,缴获俘虏较多,并融合于自己的部落,逐步形成了一个强大的部落,部落实属强大,因而有了“强大、强盛”的名称。汉文原来翻译“土尔扈特”一词还有“剩人、余人”或“剩下的部落、余下的部落”的意思,意为剩余在俄国境内的最后一批人、一个部落。
目前,对“土尔扈特”一词还有一些其他的解释,但第一种说法在学术界中普遍认为有一定的理由,更接近事实。
在外文史籍中,称“土尔扈特部落”或总称在明思宗朱由检崇祯元年(后金天聪大汗爱新觉罗?皇太极天聪二年,公元1628年)西迁至俄国伏尔加河的卫拉特各部为“卡尔梅克、克尔梅克、哥尔梅克、禹尔梅克”等,这些都是汉语的音译。
“卡尔梅克”这一名称,是俄罗斯巴什基尔人看到伏尔加河沿岸来了一大群游牧民,惊呼为“卡尔梅克”,按巴什基尔语(alm.almn),其意为“迁移者、迁涉者、流浪者、西迁者”。这一词意,均被汉、俄、蒙文史学者直译。据公元1793年史学家帕拉斯(P。S。Pallas)的说法,是“留下、留下来的人”之意,是根据民族词源学(动词)“卡尔马克”(ma)即留下之意,它似乎表示那些留下的信仰佛教的土尔扈特人,以区别于那些皈依了东正教的土尔扈特人。
另外还有一层意思是:后金天聪二年以后,朵豁?和鄂尔勒克领导土尔扈特部落西迁至伏尔加河沿岸定居,一些人思乡心重,返回了准噶尔盆地,而“留下、留下的人”就是指当时定居而没有回准噶尔地区的土尔扈特部落族人。据伯希和费舍尔的看法,“卡尔梅克”是“高帽子”的意思;史学家列?文森(Joseph R。 Levenson)认为,之所以如此称呼卡尔梅克人,是因为他的头上的帽子高高隆起,有高帽子的意思。
对于“卡尔梅克”一词的使用范围,科特?维奇在所撰《有关十七~十八世纪对土尔扈特人关系的俄国档案资料》中提出:在俄国和外国的档案材料中,常使用三个术语来表示俄国的卫拉特人:“土尔扈特”出自蒙文史料;“卡尔梅克”出自俄文史料;“客列亦惕卫拉特”出自中国汉文史料。据史学家布莱特?施奈德尔(E。Bularet schneider)的说法:“卡尔梅克一词,在1398年已为人知晓,留下、留下的人的词意,似乎是表示那些异教徒卫拉特人,以区别于皈依伊斯兰教的东干人。而卡尔梅克这个词以后表示那批住在伏尔加河、顿河、乌拉尔河一带的卫拉特人,已习惯于卡尔梅克这个名称,而遗忘了自己民族的古名??卫拉特、客列亦惕、土尔扈特。”
对于“土尔扈特”一词的语源、含义,在中外蒙古史学者们之间存在着不同的看法,都在努力发掘充足的历史涵义和语言依据,因此,“土尔扈特”一词的确切含义仍有待于深入研究。
作为蒙古土尔扈特部的核心姓氏,斡亦剌惕氏即朵豁剌剔氏,是一个悠久而英雄的姓氏,其简称朵豁氏至今仍为大草原上的蒙古民族广泛使用。在明朝中叶以后,斡亦剌惕氏、朵豁剌剔氏多冠以汉姓为林氏、刘氏、张氏等。
14世纪中叶的中亚正处于一个纷争时期;西域的东察合台汗国与河中的帖木儿帝国的关系对西域局势的走向和我国西部疆域雏形的初步确定至关重要。本文拟就这一论题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作进一步探讨。 双方开战的原因 察合台汗国解体;西域和河中地区两大割据政权形成;是战争的原因之一。
14世纪中叶;随着察合台汗国统治的江河日下;乃至最后分裂;引起中亚的大混乱。察合台汗国是成吉思汗次子察合台在其封地的基础上建立的;其疆域“从阿尔泰山和额尔齐斯河上游一直延伸到威海和阿姆河” (加文?汉布里:《中亚史纲要》'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汉译本';页175~176、页183。)。14世纪初;察合台汗国的怯别汗(1318…1326年)把汗国的统治中心迁往河中地区;开始与定居民族发生更直接的关系。1326年;答儿麻失里继承察合台汗国的汗位。
他继汗位不久;汗国内部的一些热衷于游牧生活的保守势力就背叛了他;公开发动叛乱;1334年答儿麻失里汗被废黝;汗国内部混乱不止;最后;察合台汗国一分为二:汗国东部(葱岭东)形成以朵豁剌惕部异密为首的东察合台汗国;汗国西部(葱岭西)形成以巴鲁剌思部异密为首的帖木儿帝国。
东察合台汗国的朵豁剌惕部属尼伦蒙古人;察合台汗国初建时;成吉思汗将部分朵豁剌惕人赐给了察合台。八剌汗统治察合台汗国期间(1266…1271年);察合台汗国与元朝为争夺天山南北发生战争;八刺汗从元朝手中夺取斡端(和田)、可失哈耳(喀什)地区;并将其纳入察合台汗国领地(刘迎胜先生博士论文:《察合台汗国史纲》'打印本';页57、108、129、149~150。)。朵豁剌惕部亦因此而进入天山之南。
14世纪后;朵豁剌惕部的势力在天山以南地区逐渐发展壮大;而统一的察合台汗国却日渐衰落。汗国内部的各种势力;为争夺汗位而厮杀不已。朵豁剌惕部异密播鲁只面对当时的局势;审时度势;于1347年在阿克苏拥立秃黑鲁帖木儿(察合台系中血统最为尊贵的都哇汗之孙;也迷里火者之子)为汗;建立政权;史学界一般称之为东察合台汗国。其领地“东接瓦刺;西至巴尔喀什湖;北界为叶密立河与额尔斯河;南界则从费尔干延伸至喀什噶尔” (《巴托尔德文集》;英文;卷5;页170。)。
秃黑鲁帖木儿汗及其继承者曾致力于恢复察合台汗国的统一;几次出兵河中。并短时期达到过目的;但终归失败;只能保持其在葱岭东汗国东部的统治。 帖木儿帝国所处的河中地区;在14世纪中叶也非太平。各地蒙古突厥语部众的异密拥兵自立;各据一方。其中以巴鲁刺思部、速勒都思部、札剌亦儿部、阿鲁刺惕部四部的力量最为强大(关于巴鲁剌思部;《史集》'汉译本;第一编;第一分册;页310'记载:成吉思汗“在最后一次(统一蒙古)的战争中曾派遣他(巴鲁剌思部的赛罕一培儿乞)和哲别一同率领大军跟踪太阳汗 ”。可见;它是最早归顺成吉思汗的突厥语部落之一;后在察合台手下效力。关于速勒都思部;《史集》'前揭书;页285…286'称:在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的过程中;因为速勒都思部的一位叫赤老罕把阿秃儿的人曾救过成吉思汗的性命而得到成吉思汗的恩宠。后来该部随同旭烈兀进入河中地区。成为察合台汗国的四大部落之一。
关于札剌亦儿部;韩儒林主编:《元朝史》'上册;页20'认为:“札勒亦儿人应是较早西迁的一支室韦一一达旦部落;他们有一部分曾服属于回鹊可汗”。另据《史集》'汉译本;第一编;第一分册;页149'载:“他们(札剌亦儿部)自古以来就居住在哈剌和林”附近游牧'原文为“他们的禹儿惕为哈剌和林的合迪马”。刘迎胜先生经研究认为此处的〃合迪马〃一词译错;对照波斯文的原文;其正确译法应为“自古以来”。在这里;本文引用的是刘先生的正确译文'。札剌亦儿部在成吉思汗统一蒙古的战争中屡建战功。后随成吉思汗西征军进入河中地区;成为察合台汗的主要军事力量。关于阿鲁剌惕部;舍利甫丁《武功记》'英译本;卷一;页79;页120…121'记载:“'阿鲁剌惕部'起源尚难确定;很可能是随成吉思汗西征的突厥语部落”;“与巴鲁剌思部有密切的联系”。)。他们“早先跟随成吉思汗西征进入中亚;都占有一定的地区作为他们的采邑” (舍利甫丁:《武功记》;英译本;卷1。页25。)。“札剌亦儿部和速勒都思部拥有撒马儿罕的北部地区;巴鲁剌思部拥有撒马儿罕的南部广大地区”(阿明武思?瓦姆贝格:《布哈拉史》'伦敦;1873年版';英文;页 163。)。
1360年;当东察合台汗国的秃黑鲁帖术儿汗进攻河中时;巴鲁刺思部的帖木儿率部主动归降秃黑鲁帖木儿汗;并被任命为渴石及其属地的监治官。后来;帖木儿与河中统治者也里牙思火者(秃黑鲁帖木儿之子)反目;被迫在呼罗珊等地流窜;与侯塞因等人联合抗击也里牙思火者的军队。经10年的苦战;先后将也里牙思火者、侯塞因等强大竞争对手击败;统一河中地区;创建帖木儿帝国。至此;一条以南起喷赤河;向北经葱岭;至塔拉斯河和巴尔喀什湖为界的东西两大政治势力形成。 东察合台汗国与帖木儿帝国在地域经济上的差异;决定了他们必然走上军事对抗的道路。
学而远行之朵豁剌剔部族(下) '本章字数:4010 最新更新时间:2009…10…23 10:14:38。0'
哈马鲁丁乘机攻入帖木儿帝国境内;并占领大片土地;帖木儿帝国边境再燃烽火。帖木儿亲率军队南下费尔干纳。哈马鲁丁获知后;采取避实击虚的战术;“主动撤退;他让眷属和部落离开阿思八失;自己带着四千骑兵埋伏在一个地方。等到帖木儿的大军过去后;哈马鲁丁率军队从埋伏地冲出来;将帖木儿和他的卫队团团围住。帖木儿率部奋力拼杀;才得以脱身。”哈马鲁丁军队获胜。
之后;帖木儿重整军队;二次向哈马鲁丁逼来。哈马鲁丁被一时胜利冲昏头脑;对帖木儿帝国军队产生麻痹心理。当双方军队在桑格即哈吉地方相遇时;哈马鲁丁军队过于轻敌;最终导致哈马鲁丁军队全军覆没。“哈马鲁丁本人也身受数伤;徒步逃跑;仅以身免 ” (《拉失德史》;页214…215。)。
帖木儿军队乘胜收回被哈马鲁丁军队侵占的领土。 东察合台汗国的哈马鲁丁经上述战事后;军事实力锐减;从进攻转向防守。帖木儿帝国虽也损兵折将;但元气尚存。为彻底消除哈马鲁丁的东山再起;1377年;帖木儿派乌马儿?沙黑率军队进攻东察合台汗国的北线游牧区; 并指令异密阿里?不花、异密契丹?把阿秃儿(这似乎是一个突厥化的中国人)等的军队协同作战。他们侵入对方北线游牧区后;很快在忽老图沙漠中与哈马鲁丁军队遭遇。经激战;哈马鲁丁军队不支而溃(《拉失德史》;页219。)。
当帖木儿得知战果后;认为未达到预期目的;决定亲征。同年;帖木儿派木撒之子马黑麻 ?别乞、异密阿拔思和安克?撤木儿为先锋再攻东察合台汗国。哈马鲁丁也招集部众抵抗。双方在东察合台汗国境内的伊塞克湖附近的布哈姆地方摆开阵容。哈马鲁丁遭帖木儿帝国军队前次的几次重创;元气大伤;尚未恢复。这次双方一经交战;哈马鲁丁的军队便四散奔逃。帖木儿亲领军队追击;将哈马鲁丁的残部追至伊塞克湖西南之库什卡儿地方方才收兵。返回时还纵掠该地。 1383年;帖木儿派遣军队向东察合台汗国的北部又发动一次小规模战争。哈马鲁丁仓促应战;在其境内的阿塔库姆战败;率残部退进伊塞克湖周围的群山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