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八小说网 > 文学电子书 > 小村魅影三 >

第5章

小村魅影三-第5章

小说: 小村魅影三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大家还看到了材料里面提到的那棵突兀在芦苇荡西头的老榆树。树梢上有一个很大的鸟巢。在花家村的东边,也有一条斜过村庄的大河,河的对岸也有一大片芦苇。
    “向阳来接我们了。”谭晓飞大声道。
    树林里走出一个人来,他推着自行车,一分钟以后上了河堤,接着跳上了自行车,飞快地朝桥头骑来。
    大家从汽车上搬下行李迎了上去。
    向阳年龄在四十五岁左右,黝黑的皮肤,敦实的身体,推着一部加重的永久牌自行车,自行车的后座上夹着一捆绳子。
    向阳气喘吁吁,满头大汗。
    一阵简单的寒暄之后,向阳在谭晓飞的配合下,用绳子将三个行李放在车后座上,一个行李挂在自行车的龙头上。六个人便风风火火的朝花家村走去。
    “老谭,我还没有开口提住的事情,郭会计就想到了祠堂,学校停办以后,生产队将祠堂的房子修了一下,我去看了一下,能住人。”
    “屋子里面没有放东西吗?”
    “只放一些农具,郭会计和郭队长正带人清理呢?”
    “瞎子花长云还住在祠堂里面吗?”
    “还住在里面。”
    “他现在还是一个人生活吗?”
    “还是一个人。身体还和以前一样,就是咳的比较厉害。”
    “多大年纪了?”李云帆问。
    “五十岁左右吧?对了,吃饭的问题,郭会计和郭队长打算安排一个比较干净的人家——就在郭会计家。”
    “老向,我们不打算麻烦乡亲们,吃饭的问题,我们自己解决。郭有才还在当会计?”
    “他现在是大队会计了,他的意思就是郭队长的意思——也是郭书记的意思。”
    “郭书记还在任上吗?”
    “退下来了。”
    “郭队长还是生产队长吗?”
    “不错。”
    大家跟在谭晓飞的后面下了河堤,迎面就是一户人家后院的篱笆。
    “这就是花红旗家,第二家是桂子家,第四家就是花三妹家。”
    花三妹家掩映在一片茂密的树林之中,看不见屋脊,也看不见院墙。
    “花家村有多少人家?”
    “七十多户人家,花家村是一个大村子。”
    “花家村,花家在这里是大姓吗?”
    “是的,郭家也是大姓,另外还有几个小姓。本来是两个村子,一个是郭家村,一个是花家村,农业合作化的时候,上面把两个村子合在了一起。”
    “花家村的房子,好像比我们一路上看到的房子要好许多。”郑峰道。
    “解放前,花家是这一带有名的大地主,方圆几十里的土地都是花家的,包括泗水河西边的土地,都是花家的。要不然,花家怎么会有祠堂呢?”
    “花家是什么成分?”
    现在的年轻人对“成分”这个词比较陌生,在文革和文革之前的相当长一段时间里面,所有人都指望成分活呢。
    “花家的成分是地主,旁支被化成了富农。”
    “正支是哪一家?”
    “花长松这一支是正支,成分是地主,花半仙家和其他人家是分支,成分是富农。”
    “哪一家是花二麻子家?”
    “村子中间,房子最高,院子最大的就是花二麻子家。”
    “既然都是地主,为什么花长松家只有三间破草房呢?”郑峰望着花长松家周围茂密的树林道。
    “详细情况要问郭队长。”
    穿过一片红薯地和一片高粱地,前面就是一片杂树林,杂树林的东边就是芦苇荡,芦苇荡的中间就是花家大塘。
    走到杂树林的深处——大概一百多米的样子,眼前出现一座石桥,石桥是用石墩和石板铺成的,桥面上面有栏杆,大概是因为时间太久的缘故,石板和石板的连接处有一些破损,石板上面有一些凹凸,还有一些车辙印,桥下有五个石墩,南北两岸各一个石墩,河水里面有三个石墩,石板就是搭在石墩上的,石墩与石墩之间的距离大概在三米左右,桥下是平静的河水。
    石桥西边两百米处就是泗水河,桥的东边就是芦苇荡,因为芦苇挡着,所以看不见花家大塘。在芦苇的深处,停着一条木船。
    求金牌、求收藏、求推荐、求点击、求评论、求红包、求礼物,各种求,有什么要什么,都砸过来吧!

第九章高墙上衰草连连主意定祠堂落脚
    站在桥上,能看见祠堂的高墙——只能看到高墙的一部分,大部分围墙已经坍塌了一截,墙未断,但垣已残,参差不齐的墙头上,衰草连连。
    走完一条不到一百米的围墙,前面是一条十字路口,前面应该通向前村,右边通向祠堂,东边通向芦苇荡,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延伸到芦苇深处,站在十字路口,看不到花家大塘,芦苇非常茂密。
    “老李,我们先把行李放进祠堂,然后熟悉一下这里的环境。”郑峰望着李云帆道。
    这已经是郑峰和李云帆在长期的刑侦工作中形成的工作作风,不管接手什么样的案子,第一件事情就是熟悉环境,很多案子的线索和环境有千丝万缕的关系。
    “走。”
    向阳刚将自行车的车头转向祠堂方向,便看到一个人从祠堂里面走了出来。此人七十岁左右,左手拎着一个木桶。
    “郑局长,这位就是郭队长。”
    郑局长疾步上前,迎了上去。
    “郭队长,这位就是郑局长。”向阳介绍道。
    郑局长紧紧抓住了郭队长的手:“郭队长,给乡亲们添麻烦了。”
    “瞧您的,你们又为的谁?”郭队长迅速抽出自己的手。
    郑峰能感觉到,这是一只非常粗糙的手,上面布满了老茧,手指头上还有一点土。
    “郭队长,您的身子骨还是这么硬朗。”谭晓飞第二个抓住了郭队长的手。
    “是谭同志啊!我做梦都没有想到,你还回到我们花家村来。”
    “上面想再过问一下这个案子。”
    “好啊!把这个案子弄清楚,乡亲们的心里就清爽肃静了。走,先把东西放下。走累了吧!先进祠堂歇歇。”
    大家跟在郭队长的后面,走进祠堂的大门。
    祠堂的大门只开着一扇,另一扇耷拉在地上,门的正面缺损的比较厉害,门的背面横七竖八地钉了几块木板,门上的铁环也不见了。
    郭队长将水桶放在一边,双手抓住这扇破门,用力地往上提,然后慢慢将门挪开,最后靠在墙上。
    门外横着一块条石做的门坎,长度在一点五米左右,高度在三十公分的样子,石门坎已经断成了几截。
    门右手,是一件厢房,厢房的门半掩着。
    李云帆和卞一鸣朝厢房里面看了看,什么都没有看见,只看到正面的墙上挂着一把胡琴。
    谭晓飞走到李云帆和卞一鸣的跟前:低声道:“这就是花长云住的屋子。
    在厢房外——窗户的北边,有一间简易的披子,卞一鸣看到了灶台和一口小水缸,厨房没有门,门口墙上挂着一把用高粱秸秆扎成的扫把。披子外面堆着几捆树枝。
    院子里面虽然有些破败,但打扫得很干净,在院门右手,有三棵枣树,中间一颗枣树的树丫上挂着一个破犁头——犁头是用铁丝挂在树丫上的,犁头锈蚀的很厉害,这应该就是学校上下课的“钟”,恐怕很久没有用了。
    祠堂里面一共有三间房子,面对大门的是礼堂,三级石阶,四根廊柱,一排窗带门,高挑的屋脊,多少还能看到昔日的气派,礼堂两边是东西厢房,厢房没有石阶,也没有廊柱,但门窗和礼堂一样,也是窗带门。
    两间厢房的门窗全部打开。
    一个三十几岁的女人出现在东厢房的门口,望着谭晓飞,愣了一会,然后冲了过来:“谭同志,你好。”这个女人认识谭晓飞,她一边打招呼,一边接过谭晓飞手上的行李。
    “这不是郭筱竹吗?”谭晓飞也很意外。“你怎么会在这里?回娘家来了吗?”
    “我家就在这里啊!”
    “谭同志,她没有出嫁,而是娶了一个上门女婿。”郭队长道。
    “郑局长,这就是当年的报案人之一,郭筱竹。”
    大家和郭筱竹一一握手,弄得她有些不好意思。
    郭筱竹又从王萍的手上接过行李。
    大家跟着郭筱竹走进西厢房。
    “你爷爷和奶奶的身体怎么样?”谭科长问。
    “我爷爷的身体一直不好,自从晓兰出事之后,他的身体一直没有好过,主要是精神上的问题,我奶奶的身体很好。”
    郭筱竹留在祠堂整理屋子和行李,郭队长领着大家走出祠堂。
    求金牌、求收藏、求推荐、求点击、求评论、求红包、求礼物,各种求,有什么要什么,都砸过来吧!

第十章郑局长熟悉环境李云帆用图说话
    祠堂大门前是石板路,路一直向西,延伸至河堤,前面,我们已经过,在花家村的西边有一个渡口,这个渡口的名字叫花家渡口,泗水河大桥是解放以后修建的,所以,在解放前,泗水河以东的人到街上去赶集,必须走花家渡口,从渡口的名字上,我们也能看出花家在当地的影响有多大。
    大家先去了案发现场。
    十字路,全是用石板铺成的,大家沿着石板路向东,大概是花家村来了这么多不速之,隐藏在芦苇荡里面的小鸟相继飞上高空,它们鸣叫着,毫无目标地到处乱飞。
    走在石板路上,抬头就能看见那棵突兀的老榆树,几十只黑白相间的鸟在鸟巢上空盘旋着。
    芦苇的叶子已经枯黄,白色的芦柴花完全开放,再过些日子,芦苇就可以收割了。
    石板路开始向下,并且越来越窄,这时候,已经能看到水塘了,透过芦苇和杂树之间的空挡,河水像一面,明亮的镜子,向前走十几米的样子,脚下是三级石阶,石阶下就是跳板,跳板是用四根树干排在一起的,跳板的一头搭在石阶上,另一头搭在一根横木上,横木用铁丝固定在两根树桩上。在跳板的中间,还有一个支撑横木。
    跳板距离水面大概十五六公分的样子。
    人站在跳板上,只能看到水塘的一部分,水塘的中间水平如镜,距离岸边一百米左右的地方,有很多水草,水草里面还夹杂着一些菱角的叶子。
    站在跳板上往下看,能看到水底,越靠近河岸,水下越清楚,反之就越模糊。
    郑峰折断一根芦苇,去掉枯叶,放进水中,跳板靠岸的地方水深有七八十公分,跳板中间的水深有一百二十公分左右,往前挪一挪,水深有一百四十公分左右,再把芦苇放在跳板的前面,水深竟然有一米**。郑峰大概是想证实一下,看看花家大塘是不是锅底塘。
    “果然是锅底塘。”郑峰自言自语道。
    “郭队长,夏天的水位在什么地方?”李云帆问。
    “到跳板下面,有时候和跳板齐平。”
    “花三妹的尸体是在什么地方发现的?”
    “在那——”郭队长指着一片水草。郭队长怕大家不知道具体的位置,弯腰从石阶旁边的土里面扣出一块石头朝水塘的东北方向扔了过去。
    石头落在水面上,激起几圈涟漪。涟漪的旁边就是一片水草。
    “就在那块水草的南边。尸体是在水草下面发现的。”郭队长补充道,他的表情显得非常凝重。
    “郑局长,郭筱兰的尸体也是在水草下面发现的。”谭科长道。
    “位置在什么地方?”
    “在那——”郭队长又从土里扣出一块石头朝东南方向扔去,落水点和第一个落水点的距离大概有两百米左右。”
    李云帆从口袋里面掏出一个笔记本和一支钢笔,打开笔记本,在上面画了一个草图。
    我们先把李云帆所画的内容交代一下:李云帆先在纸上画了三个点,然后将三个点连接起来,这样就组成了一个倒三角形,这三个点是李云帆根据材料的明和现在看到的情况确定的,这三个点所代表的是三个码头:一个码头是祠堂东边的码头,一个码头是郭筱兰出事的码头,另一个码头是花三妹家所用的码头,李云帆在下面的点旁边写了一个“a”字,又在“a”字的下面画了一个正方形,这个正方形应该就是祠堂。另外两个点分别是“b”和“c”,“b”是郭筱兰出事的码头,“c”是花三妹家用的码头。
    “花三妹家的芦苇在什么地方?”郑峰问。
    “郑局长,花三妹割好的芦苇就放在那儿——”谭科长道。
    “请跟我来。”郭队长走在前面。
    谭晓飞跟在郭队长的后面,大家跟在谭科长的后面。因为路比较窄,只能走一个人。
    谭晓飞在一棵老槐树跟前停了下来:“郭队长,是这里吗?”
    “不错,是这里。”
    老槐树距离祠堂东边的码头大概有一百五十米左右的距离。离水边有三米左右的样子。
    “捆扎好的芦苇放在这里,还有两摊没有捆扎好的芦苇,放在水边——”郭队长指着水边道。
    郭队长将大家领到一棵柳树跟前,柳树周围有很多芦苇:“捆好的两捆芦苇放在这里,没有捆好的芦苇放在这里——”郭队长所的“这里”分别是柳树的北边和柳树的东边。
    柳树的位置距离水面不到一米,河岸比较平缓,芦苇一直长到水里,离河岸至少有两米远。当年,花三妹就是在割水中芦苇的时候出事的。
    大家穿过茂密的芦苇,来到柳树跟前,现在还不是芦苇收割的季节,所以,人在芦苇中行走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
    李云帆用一条弧线将ac两点连接起来,并在圆弧的中心出画了一个圆圈,”弧线应该是河岸的形状,圆圈应该是柳树所在的位置。
    李云帆还在三角形的三条边上注上三个阿拉伯数字:ab线是“360米”,bc线是“400米”,ac线是“350米”。这些数据是李云帆目测出来的,写在笔记本上的是确数。
    在柳树的东边两百米处,也有一个码头,花三妹家用的就是这个码头。
    大家回到原点——祠堂东边的码头,然后朝南走去。
    郭筱兰遇害的地方应该在岸上的某一个地方。
    穿过一片茂密的芦苇和灌木混搭的树林,在距离小路五六米远的地方,几棵老榆树,其中一棵最大——这棵老榆树就是同志们在远处看到的那棵最大的老榆树,弯曲嶙峋的树干,至少有两个人才能抱过来,在几棵榆树之间和周围,还有一些非常茂密的灌木。李云帆又在ab之间画了一条弧线,并在弧线的中断画了一个小圆圈,这个小圆圈所代表的是老榆树和灌木丛。ab两个码头的直线距离大概在三百六十米左右,老榆树距离祠堂东边的码头有一百六十米左右,距离郭筱兰出事的码头有两百米左右。在几棵榆树的东边,有一条路,这条路呈弧形,围绕着河岸。
    大家从几棵榆树和灌木中间的空挡钻了进去,里面长着一小片芦苇,大概是因为树的遮挡,芦苇有点发育不全,长得又细又稀疏。
    “谭科长,当年,你们在勘察现场的时候,有没有在这一带发现异常?”
    谭科长明白郑局长的意思:“我们勘察过现场——勘察了两次,码头东边、南边和西边,五百米左右的范围内,我们都进行了地毯式的勘查,但一无所获。打捞郭筱兰尸体的时候,村子里面的人,还有其它几个村子的人,芦苇被践踏得一塌糊涂,所有的痕迹全被破坏了。”
    “郭队长,这条路一直都有吗?”李云帆走到郭队长的跟前。
    “一直都有,打渔的,钓虾的,下黄鳝篓子的,捞水草的,打猎的,找野鸭蛋的,都走这条路。”
    “郑局长,我们估计,郭筱兰溺水之前,应该在这里呆过。”谭科长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