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栖朱明(明穿)-第4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洪武帝面色一顿,微微沉吟片刻,“允炆,你竟疑你师傅到如此地步?”朱允炆看了看殿外,眼中微微闪过丝孺慕,却是笑道:“皇祖父,除去您和皇祖母以外,说师傅是这世间孙儿最为仰慕之人,也不为过。只是这世间之人的关系,仅信任二字就何等之难。他将是孙儿托付性命之人,岂能给他留下任何可以转圜的余地?”
洪武帝在允炆面前,向来极为放松,此时带着罕见的失态之色,目瞪口呆的看着他。半饷之后,洪武帝只觉心花怒放。不被情感所左右,对正宫无自纵之权,对女子无宠幸之昵,对臣下言无偏听,政无阿私。这正是成为一个伟大帝王的基本素质。
马婉儿聪颖通达,举止有度,早已被洪武帝后列为太孙妃之第一人选,而这些时日,洪武帝却是颇有犹疑。那次逼婚之事,他真正在意的是朱允炆对婉儿太过儿女情长,英雄气短,而马全又精明能干,假以时日必将权倾朝野。他若做了国丈,朱允炆对着这个既是师傅又是丈人的权臣,如何弹压得住。此时听孙儿如此之说,已知他未被小儿女情事蒙蔽双眼,对那马全却是早有戒备。
洪武帝万分欣喜,看着孙儿是愈看愈喜,心中已是暗暗打定了主意,笑道:“婉儿最近陪伴皇后,深居简出,想是极为寂寞,你也可经常过去看看她。朕知道你为了她杖罚了一个宫人,那等趋炎附势跟红顶白之辈,何须这般谨慎,就应杖毙了事。”
朱允炆见洪武帝态度立转,心中已是狂喜,却是言色无导,状如不觉,微微笑道:“那宫人罪不至死,孙儿和婉儿不愿违背宫中规矩。”洪武帝更是满意,也不再多说,一笑而过。
太医院令李良贤和马全二人看了看小太监端着的那杯酒,对视一眼,却是不约而同露出丝苦笑。李良贤侧身让道:“马大人请。”马全拱了拱手:“李大人请。”两人相携到了魏国公府。马全扶着双腿打颤的李良贤走出魏国公府时,耳旁还回荡着魏国公徐达的怒吼:“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他此时全身冰冷,却是生出些许兔死狐悲之感。
魏国公徐达在北平病背疽,稍愈,帝遣达长子辉祖赍敕往劳,寻召还。洪武十八年秋,病笃,遂卒,年五十四。帝为辍朝,临丧悲恸不已。追封中山王,谥武宁,赠三世皆王爵。赐葬钟山之阴,御制神道碑文。配享太庙,肖像功臣庙,位皆第一。
魏国公徐达去世后不久,洪武帝就郭桓案亲自昭告天下,处死了北平二司官吏李或、赵全德,户部侍郎郭桓,而礼部尚书赵瑁,刑部尚书王惠迪,工部侍郎麦至德皆坐郭桓案死。朝堂上下本以为又是一片血雨腥风,未料在太子朱标和皇孙朱允炆的极力劝说下,洪武帝却未广开诏狱,只令六部及各省官员将赃款赃粮追回将功赎罪。
而到了洪武十九年初,不出所有人意料,洪武帝下诏:自古帝王继天立极,抚御还区,必建立元储,懋隆国本,以绵宗社无僵之休,朕绪应鸿续,夙夜兢兢,仰为祖宗谟烈昭缶,付托至重,承祧行庆,端在元良。嫡长孙朱允炆,日表英奇,天资粹美,载稽典礼,俯顺舆情,传之子孙,永世其昌,谨告天地,宗庙,社稷。
洪武帝于洪武十九年正月初十日,授朱允炆以册宝,立为皇太孙,以重万年之统,以繁四海之心。
一时之间,天下哗然。自古以来,皇太孙通常是太子的嫡子,在太子去世后,改封其为太孙;而如今太子尚是春秋鼎盛,却册立皇太孙,让人不得不揣测洪武帝的帝王心思。一干有心之人,俱是暗暗欣喜,道那东宫太子太孙父子之间必将有一场明争暗斗。
后来之事却是出乎意料,在册立皇太孙当日,深居坤宁宫的马皇后携太子朱标,参加册立大典。太子朱标神态自若,浅笑吟吟,而太孙朱允炆对着父亲亦是谦恭有礼,甚为遵从,凡事居于其后,端的一派父贤子孝。所有的猜疑和幸灾乐祸在一夜之间俱是烟消云散。
在册立皇太孙当日,北平郊外的潭柘寺屹立在冰天雪地之中,放眼远眺,山野莽莽,延绵苍茫,而近处冬雪飞舞,玉树琼花,好一派北国风光。后山的歇心亭被一群玄衣侍卫层层围守,在茫茫雪色中极为扎眼。亭中两人正相对而坐,围着棋盘攻守对弈,不到一个时辰却是胜负已分。
那得胜之人身着一身青条玉色棉袈裟,五十岁上下年纪,生得慈眉善目,双眼清亮,却正是马全在灵谷寺有过一面之缘的道衍和尚。道衍眉头轻蹙,将手中剩余棋子往那棋盘上轻轻一扔,缓缓道:“殿下,此盘棋初开之时,贫僧就知你已是输定了。尚未正面过手,方寸已乱,哪里有半分胜算?”
对面那人,二十五六年纪,玄衣皂袍,外面披了件深灰色貂裘,腰间戴了块玉佩,上有金钩,瑑云龙纹,容貌奇伟,俊逸不凡,双目有神,不怒自威。此人正是当今天子颇为钟爱的皇四子,燕王朱棣。
他抬眼瞅了瞅道衍,站了起来,转过身去看了看远方,只见冰封雪飘,却是一片莽莽,不由心觉茫然,微微叹道:“先生,魏国公这次骤然辞世,想必父皇已是疑我。如今已封了皇太孙,大哥太子之位岂不是更加牢不可摧?”
道衍自是知他所念,摇头笑道:“殿下,抬头看看我们所在的亭子,此亭名为歇心亭。你心已乱,何不歇心片刻,或许会看得更加清明。那魏国公所行之事,殿下怎会不知,皇上英明神武,对此事定是心知肚明,如今装聋作哑,已是打定主意将这事就此掠过,殿下无须庸人自扰。依贫僧看来,魏国公去世,对殿下来说反而是个大大的机遇。”
朱棣眼神徒地一亮,转身问道:“先生何出此言?”道衍微微一笑,却是成竹在胸侃侃而谈道:“这北平是魏国公一手打下的,且戍守多年。这里的军队惟魏国公马首是瞻,皇上必是猜忌已久。魏国公对殿下来说,是把双刃剑,他的威势能助你一臂之力,也会妨碍你得到皇上最终的信任。”
道衍眼神清亮,看着朱棣朗声说道:“魏国公逝世,对殿下你可是有两大益处:一则殿下可以借机接手魏国公在北平军中的势力,凭你魏国公之婿和燕王的双重身份,想必不是件难事;二则,如若之前皇上对殿下尚有猜忌,魏国公之死,已彻底打消了皇上顾虑,相反会对殿下心生少许愧疚,那种猜忌不说全部打消,自会降到最低。殿下看看,这岂不是因祸得福?”
见朱棣若有所思,道衍志得意满的笑道:“殿下,圣上的用兵之策已是十分明显,先取西南,再征东北。如今西南已定,过不了多久北方必有兵事。那时,就是殿下彻底掌握兵权之时。”
朱棣此时眼神灼灼,只觉豁然开朗,一扫方才的颓然,对着道衍一拜,笑道:“先生此言却是醍醐灌顶,本王能得先生相助,必是上天恩赐。”道衍看着朱棣神色泰然,已恢复如初,心中稍稍安定,想了想却仍提醒朱棣道:“殿下,郭桓案的钦差马全决不可小视,此人贫僧曾有过一面之缘,却是风姿卓然,人中龙凤。”“哦?”朱棣方才松开的眉头又皱了起来。
只听道衍微微有些踌躇,却是继续说道:“贫僧也略懂些星相,夜观天象,发现如今有两颗紫微帝星,一颗自然是殿下你,而另一个则是皇太孙朱允炆。皇太孙那颗帝星本已势微,孰料不知何时,一左一右升起两颗辅星,又将其牢牢托起。贫僧眼拙,只能辨出其中之一,就是那帝师马全。”
朱棣脸色微沉,看着南京城的方向,眼神中闪过丝阴狠,“本是怜他才华,还曾想拉拢于他,如今看来他对那皇太孙却是死忠。”朱棣喃喃自语道:“辅星吗,那就遇神杀神,来一个杀一个。”
作者有话要说:昨日有事,今日这章甚肥,补上昨日缺席的,一气儿码了这么多字,累煞我也。
撒花!!!小朱终于成为皇太孙了。。。。。。千呼万唤的朱棣终于要出来了。。。。。。小朱同学和婉儿马上就要长大了。。。。。。
此卷还未完。。。。。。
朱棣的身世可不是作者瞎掰啊,却是有此等说法,高丽妃碽妃是其生母。这或许就是为什么老朱怎么也不立他的原因。
霸王们,皇太孙都立了,还不快浮出水面吱一声!!
、马家有女初长成
朱允炆立为皇太孙后,皇后仍然深居简出,在坤宁宫专心教养婉儿,除了年节或大典,莫说外臣,就连外命妇也不得见。太子朱标将大部分协理的政事交给了皇太孙朱允炆,自己却是一心向佛,几乎是两耳不闻窗外事。而皇太孙年纪尚幼,花了几年功夫才熟悉了政事,与皇后和太子交给他的人手彻底磨合好。
魏国公徐达病逝后,被追谥为中山王。洪武帝见四儿媳在京师久久不能从丧父之恸中平复过来,就松了口,燕王妃带着燕王长子朱高炽回到了北平。中山王曾带过的军队成了一盘散沙,一时之间,燕王朱棣忙于掌控徐达在北平的军中势力,却是腾不出手到京师翻云覆雨。
李淑妃因那“狂症”一直幽居于深宫,直到洪武二十年,终于一命呜呼撒手人寰。晋王和秦王回京奔丧,舅家尽皆丧于大火,母亲又郁郁寡欢而丧于宫中,新仇加旧恨,一股脑儿全记在了皇后和东宫的账上。两人屡次找太子太孙麻烦,孰料东宫行事谨慎,未有诟病,而太孙几乎与皇上寸步不离,圣眷之浓让人瞠目。无奈之下两人只好打道回府,伺机而动。
就这样,在各方势力皆有所创,而又有所顾忌的情况下,朝堂内外,宫中上下出现了有些诡异,却又难能可贵的平静和制衡。各方人马总算是过了几年清净的安生日子。
洪武十九年,帝后最为钟爱的寿春公主顺顺利利的下嫁了颖国公傅友德子傅忠。而与此同时,蜀王朱椿的婚事风波却是闹得满城皆知,郭惠妃向洪武帝恳请求娶中山王徐达次女徐妙容为蜀王朱椿妃。洪武帝尚在犹疑之时,永昌侯蓝玉却是私下面见洪武帝,愧道自己常年离京,致使小女蓝仪失于教诲,竟与蜀王朱椿私定了终身。
此等两女求一夫的绯闻在有心人的示意下,传的是沸沸扬扬,从后宫到庙堂,从朝堂到市井,上上下下俱是等着看热闹。而出乎意料的是,洪武帝却是快刀斩乱麻,很快就下令册封永昌侯蓝玉之长女蓝仪为蜀王朱椿妃,又册封中山王次女魏国公徐辉祖之妹徐妙容为豫王朱桂妃。朱椿与朱桂本是同母兄弟,这样一来,却是皆大欢喜。
朱允炆在洪武帝的默许下,杀一儆百,接连杖毙了几个克扣坤宁宫物事的宫人,将尚服局正六品女官林尚服以失察之罪驱逐出宫,迫使代掌六宫的郭惠妃不得不亲自过问坤宁宫的一应供给。直到这时,宫中上下方清楚认识到,即使皇后避事不理,太子失宠,却还有个储君皇太孙,从此之后倒是收了对坤宁宫的轻慢之心。
而马全在洪武二十年不再在大本堂授课,调至兵部任司务,兼任东宫詹事府太子宾客。到了洪武二十二年初,马全已官至正三品兵部右侍郎,时年二十九,却是大明开国以来最年轻的三品大员。马全已成为东宫一派真正的中流砥柱。大多数人已是心知肚明,这位年轻的外戚,未来的权臣,将是洪武帝后留给皇太孙的托孤重臣。而宫中之人对坤马婉儿更是恭敬了几分。
在这样的大环境中,马婉儿只觉得日子却是恁般惬意。她每日上午去大本堂上课,下午在坤宁宫中由皇后亲自教养,读读书,练练字。每过几日,或是宋氏带着兜兜进宫探望,或是婉儿出宫回马宅,彼此之间倒也常常能见面。
婉儿眼见着皇后一日日老去,儿孙在旁却不能相见,身边除了自己几无相伴之人,不由心中酸楚,一心一意陪伴左右,也不再提那出宫之事,倒是让朱允炆大大松了口气。这番朝看水东流,暮看日西坠,春去秋来,反反复复,却是一晃就到了洪武二十二年。
这几年的坤宁宫极为清静,太子和太孙担心马皇后郁结,特地送来了几个颇擅园艺的宫人,在坤宁宫的院子里仿那鸡鸣山脚的别宫,栽种了不少四季花卉。初春时节,各种花卉竞相萌芽出土,开出花蕾,到得清明之时,满园花朵已是初放,微风袭来,却是阵阵花香扑鼻,沁人心脾。
这日午后,坤宁宫的东暖阁中,婉儿换上了尚服局刚送来的罗衣,上身是一件桃花云雾烟罗衫,下面搭着藕荷色莲花牡丹罗裙。张嬷嬷将那牡丹罗裙的腰带系上,整理平整,仔细打量了一番,方才转头对旁边的皇后笑道:“娘娘,一个冬日过去,姑娘身量却是长了不少,那尚服局新尚服倒真真是有心,隔三差五来这里为姑娘量身,瞧,送来的衣衫却是恰恰好。”
马皇后静静倚在椅子上,仔细看了看婉儿,只见那上下罗衫极为素雅清淡,衬得婉儿面如凝脂,眼如点漆,而那牡丹罗裙,将将勾勒出少女的玲珑腰线,却是恰到好处。她满意的点了点头道:“这衣衫也极衬婉儿,尚服局眼光还算不错。”边说边不自觉的揉着自己的额头。婉儿知她又开始乏了,有些担心的看着她。
皇后见婉儿目光盈盈看向她,满脸担忧,不由心中一热,手中比划着,眼眶却是有些泛红:“婉儿,我初见你时,还是个五岁的小姑娘,才这么丁点高。如今却长成个懂事的大姑娘了。”婉儿见马皇后伤感,忙上前拉着她的手,亲昵的蹭了蹭她,笑道:“春季到了,姑祖母果然伤春了。大好的韶光,跟婉儿一起出去赏赏花吧。”
马皇后这几年身子大不如前,每到春季,就愈发惫懒,她见婉儿兴致高昂,却是不愿扫她的兴,想了想笑道,“我身子有些乏,先稍眠一会儿,你先去那园中逛逛,我起身后自去找你。”婉儿见其面带倦色,心中微沉,眼眶酸胀,却又怕皇后看出端倪,强打精神笑道:“姑祖母好生休息,婉儿晚一些再过来找您。”说完福了福带着依云回了西暖阁的厢房。
因皇后的身体,婉儿心情有些沮丧,哪里顾得上看那园中景致,回到厢房后,却是看着窗外发呆。依云见她心绪不宁,忙将笔墨纸砚准备妥当,对婉儿笑道:“姑娘,莫不如趁娘娘小眠功夫,练会儿字吧。”
婉儿自启蒙以来,一直跟着父亲学习柳宗元的楷体,直到洪武帝嫌弃那柳体太过棱角峻厉,不适合女子。皇后才让婉儿专门习那卫夫人的字,几年下来,一手楷书虽不能说小成,却也清秀平和,娴雅婉丽。
婉儿想了想,凝神提笔抄写那心经,不到片刻心已缓下,却是清心静性,气定神闲。她正写得兴起时,被一双微凉的手捂住了眼睛。婉儿无奈的放下笔,将那手掰开,叹道:“又从乾清宫偷跑过来,皇上若有事儿找不到你,你身边那些人又得遭殃了。”
婉儿站起身,转过头来,却是愣了愣,只见朱允炆今日未穿一本正经的太孙常服,身着白色圆领罗袍,身前身后镶有藕荷色缠枝莲花团花图案,袖口嵌有兰花刺绣,腰系大红丝绦,更衬得眉目俊雅,端的是灼灼若日月入怀,朗朗如玉山上行。婉儿见其打扮耳目一新,不由莞尔一笑,尚服局倒是会挑衣服。
朱允炆探头看了看婉儿写的字,唇角一弯笑道:“你倒是刻苦,上回皇祖父说你不善笔力,字写得多肉微骨。这才几个月过去,却是长进不少。”允炆见婉儿一副志得意满之相,不由心生逗弄之心,凑到她耳旁低声道:“筋骨倒是丰满了,只可惜只得其形不得其神,哪有半分卫夫人的清婉灵动。”
婉儿有几分愠怒,眉毛扬了扬,斜斜扫了允炆一眼,冷冷哼道:“大才子,小女子想见识一下何为清婉灵动。”说完将允炆往书案前一推,给他铺上纸笺,递上笔,又拿起墨锭亲手替他磨墨。婉儿素来端庄从容,少有如此任性时刻,允炆觉得极为新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