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嫁太后18岁-第3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最后的赢家是谁?”
萧平听得有些惊呆了。这离奇一幕不是和现在的政局很相似嘛?王太后是有意如此,还是向天问卦呢?要不谁会让三只蟋蟀一起斗?
“结果还没出来,王叔就来了。”
“原来如此!”
怪不得太后会故意打翻蟋蟀罐儿呢,并非是不好意思那么简单。
可是为什么太后不介意汗王看到,却不想让摄政王看到这一幕呢?这是否于是这什么?
第七十九章 改革新政(上)
政治总是需要妥协,得到就要付出代价。她替他遮掩了,他自然也要在政事上,站在她的这一边。
今日早朝,忠于太后的两个新被提拔起来的官员,突然一起递上一道万言谏书,谏书中提出了四项改革新政,直觉触动了高官和贵族们的利益,顿时在朝中掀起了一股滔天巨浪。
虽然那两个谏言的大臣人微言轻,可是谁都知道他们代表的是太后的意思,以太后在潜移默化中一天天增长的,越来越强悍的影响力,没有人敢对此掉以轻心。
第一项的改革新政是:改革吏制,设立科举制度,开科取士。
谁也没想到,第一个站出来反对的,居然是元世勋。
“太后殿下,我哈努儿以武立国,这一点和金盛相去甚远,恐怕这些舞文弄墨的活计,除了萧相家外,没有多少哈努儿人能弄得懂的。用耍笔杆子来任用官员,只怕行不通的。”
元世勋是个忠厚老实之人,没有多少拐拐弯弯的心思。他是武将出生,自觉说的都是实情,满心以为太后不大了解哈努儿的国情,他耐心劝解,言语恳切,却忘了谏言的是两位大臣,上面的三位还都没有说话表态,他没有照常例遵称汗王和摄政王,分明表明了自己反对的对象正是太后一个人。
虽然预料中今天会有一场舌战,却没想到元世勋居然冲在第一个,真容不觉隐隐有气,谁知这时却有人火上浇油,在下面大声地“自言自语”:
“就是啊,单凭耍笔杆子就能得富贵,谁能服气?”
“元大将军,我们在这里谈文科取士,任用文官之事,与你武将何干?”元氏勋顿时被弄了大红脸,讪讪退下。
“难道众位都认为萧相也是个耍笔杆子得福贵的人吗?”
眼见得太后真的动怒了,没有谁再敢说半个不,可是许多人的心中却在偷偷地自语:哈努儿能有几个萧相?
哈努儿一向崇武轻文,几乎每个人,尤其是男子们个个擅长骑射。不要说平民,哈努儿的贵族中文盲也很多,却个个能征善战。
“我自然知道哈努儿以武立国,我们的军队纵横无敌,在四国中数一数二儿,算得上最善战的,可是我们国家却并非最强盛的,百姓也非最富庶的,为什么?”
耶律齐还是第一次听到这样的论调,不由得也陷入深思。
“俗话说,尺有所长,寸有所短,每个人各有所长。文人能治国,武人可卫国,必须各司其职,才能保国安民,长治久安!”
说到这里,她放缓了些语气,语带安慰地道:
“将军们只需专心率军打仗,稳定我四疆安宁,国家的琐事交给文臣们好了。大不了,文举之外,再开武举。选懂兵法的为帅,选会武艺,善骑射的为将,也不改我立国之本。”
“恐怕选那些只会纸上谈兵,好匹夫之勇的人为将帅,不妥吧。”
一直在一边静静旁观的洪谨突然开了口。他只针对真容太后提出的武举,而不对开科取士整件事情发表意见,让人闹不懂他的真意。
“那好,武举的事情就由摄政王亲自主持,和元大将军一起斟酌如何选拔人才吧。那文举的事情吗…”
她急于把此事拍板定下来,洪谨和耶律齐不出声反对她就当做默认,当下便也不由分说地,开始在群臣中寻找助力。
这时候需要有人自告奋勇地站出来,可是却没有。
洪谨分明是一副看好戏的模样,饶有兴趣地看着她。而耶律齐的眸光一闪,视线落在一个人身上,微微点了点头。那人会意,立刻站出来朗声道:
“臣愿意尽绵薄之力!愿为监考官!”
那人不是别人,正是最近因为帮汗王建立羽林军而名声大噪的中郎将萧平。从他最近的受宠程度,他自然就代表着大汗王耶律齐的态度。
这表明大汗王是支持太后的,而摄政王也并没有明显的反对,谁还敢站出来反对?
“不错!萧平,就封你为大学士,协助主持今年第一次的开科。”
“多谢太后,微臣遵旨!”
“…萧相,只怕这主考官就非你不可了!”
“老臣遵旨!”
“今秋先进行第一科文举武举取士,具体事宜一边办一边斟酌着,众位臣工以为如何?”
“臣等附议!!”
第一项改革,勉强算是通过!耶律齐的帮助她收到了,果然不妄她为他操了那么多心。
让真容没想到的是,原本以为会遭遇重重阻力的第一项居然比较顺利,而她以为足以造福万民荫蔽后世,而不会对任何人不利的的第二项改革政策,却遭遇到空前的阻力。
可见,让一个人改变生活习惯,是多么难得一件事情啊!
第二项:重农抑商、奖励耕战,大力开展和普及农耕,以补牧业之不足。
这个议题一提出来,立刻遭到了群臣毫不留情的围攻,而提议的那两位大臣则一一沉着应答。
“我们哈努儿人,世代都是逐水草而居,以放牧为生。今天如何能够放弃祖先们生活方式,靠农耕细作而生?”
“就是,我们哈努儿人的粗手大脚,没那个耐心,从春到秋侍弄那些禾苗田地的!”
“难道大家不想吃香喷喷的米饭,馒头吗?”
南朝的金盛和百像国的祖先,不也是有许多从打猎放牧改为种田。虽然种田势必要苦一些,可是却安定,安全,等到秋后,丰富的收成,足以弥补所有付出的艰辛劳作。
“就算有人耐得下性子来,可是我们没有耕地怎么办?”
不要说许多在朝世代为官大都人,就是那些和农牧民们最为接近的氏族的族长们,也基本上不懂得种田这回事。
“没有耕地可以开垦的。哈努儿这么多平原,并不缺乏富饶的土地。没有土地上天给我们的时候就是的耕田!”
这时人群中有人说曾经尝试过,可是失败了,又有人说,没有种子。
“失败是因为没有耕作经验,没有掌握技巧,或者,是栽种时所选的品种不适合这里的气候。在太后昔日的封后大典时,金盛送来的贺礼中,不光有丰富的种子,还有好几位精通四时节气和耕作知识的人,这两年的时间,他们已经选出了适合我哈努儿气候条件的良种!”
“可是我们的许多地方都缺乏丰富的水源用来灌溉农田啊!”
“缺水,可以开凿的沟渠,把水源引到各地,也可用水井……”
“好了好了!”
这些繁琐而细致的耕作知识,早已远远超出了洪谨的容忍范围,连一只很用心的听着每一个字的耶律齐,也被弄得一头雾水。
“如果太后喜欢,可以在王宫的后院开几田地,菜畦,闲暇时去逛逛也不多,至于全国推广……再议吧。”
就这样,还没有容得真容再多说一句话,这件事情就因为来自贵族们的巨大阻力,被暂时搁置了。
真是感到好奇怪,无论是放牧,还是种田,辛不辛苦又不是这些人亲自去干活,为什么他们却有这么多意见?
真容虽有点沮丧,却也没有退缩。
没关系,不能大面积推广,她可以由小面积开始慢慢推广,这种事情,等到一旦尝到了甜头,就再也放不下了。
第八十章 改革新政(下)
前两项还好,第三项一提出,顿时在朝堂上引起大的震动,而这次反应最为强烈的,是各氏族的族长。
第三项:废分封,设郡县,君主专制。
虽然只有简简单单的几个字,可是那言下之意,弦外之音,就是把各氏族的地盘,和朝廷直属的地域全部分割成州县府,由朝廷派人去各州县府任职。
而部落首长只需要领个各部落最高首长的虚衔,一样在朝中挂职。一样封王拜候,却不再管理过问部落的具体事宜。
也就是:削弱各氏族的实力,而增加中央朝廷的权力。
本来在这一条改革措施的下面,还有一项被真容特意隐晦掉的,便是募兵制。就是由中央朝廷直接像个氏族募兵,组建军队,而歌是族长不再拥有了自行组建军队的权力。
这一条虽然没有直接放到台面上来,削权,可是个这是多么敏感的话题,而各族的族长,无一不是一世的英雄或者枭雄,怎么不会想到后果。
德荣大刺刺地往前一站,拱手大声质问道:
“太后是想把哈努儿变成金盛吗?”
他的态度莽撞而轻佻,已经有犯上之嫌。真容一拍桌子站了起来:
“你放肆!”
“德荣不敢!”
德荣身子稍稍俯低了一点,口中说不敢,脸上依旧是一幅桀骜不驯的样子。一旁的洪谨皱了下眉头,慢条斯理的开口了:
“德荣,不要忘了太祖的遗训!”
德荣的神色变了变,没有再说话。
太祖的遗训?真容心中有些纳闷,慢慢地坐下来,放缓了语气:
“德族长,你去过金盛吗?”
“没有。”
“可曾去过百象国?”
“不曾。”
“你可知道,为何我哈努儿的军队纵横千里,无人能敌,可是我们的国力,却一直无法超越其他国家的原因?”
“德荣愚钝,不明白太后的意思。”
德荣自然知道太后的意图。真容爷知道,他不是真傻,而是在装傻。德荣的狡诈,是洪谨都十分警惕的。
“那是因为,我国的权力过度分散,政令不通,无法上通而下达。有些各氏族部落中,更是私刑泛滥,甚至草菅人命。在中央税收之外,各部族再抽私税,不堪重负,百姓流失,从而国力不振,民心不稳。”
“而各氏族割据,与中央分庭抗礼,互相间又因为一些利益的纠葛,矛盾重重,稍有不慎,王国就分崩离弃,王位更迭,更无礼法可循,长此以往下去,我哈努儿又如何长治久安?”
德荣没有再说话,全身却如在冰窖般,从头冷到了脚。这是太子少傅之一元禄却开口了:
“我哈努儿历尽百年而不衰,太后又何必如此忧虑?”
“你是说我危言耸听,杞人忧天吗?”真容冷冷地哼笑了一声。
“臣不敢!”
大厅里顿时冷凝一片。
每个人的心里都明白,太后说的,都是实情。正因为是实情,一直放在哪里明晃晃的谁都能看见,却没有人敢摆到台面上来说。
耶律洪德也是用了毕生之力,在削弱其他氏族的力量,独尊耶律氏。虽然稍有成效,却也没能完全解决这个问题,最多是对他们恩威并施,拉拢利用罢了。
这些问题,自建国至今历时四世依然存在,能在一纸政令下,一夕间解决吗?
萧远在心里暗叹着:太后过于理想化了!
“王叔,你看呢?”一直在朝堂上沉默不语的耶律齐,突然少见地开了口,打破了一室的冷凝气氛,说话的对象却是洪谨。
洪谨看了他一眼,那澄澈的眸光中隐隐写着些期盼。他顿了一下,突然笑了:
“好了,好了,大家也都是为了我哈努儿好,何必争得脸红脖子粗的?这件事情既然暂时定不下来,那就先放放吧。下一个是什么?”
第四项是改革法律,废除一些过于严苛的刑责处罚,减轻税收,大赦天下。并废除法律面前贵族的特权,主张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
有了第三项的震动,这一项已经不再能引起大家的惊讶。
这一项,只不过是把改革的反对者,由单纯的部落头领,扩大到了整个一直享有特权的整个贵族阶层罢了。
这时候才有人反应过来:或者太后提出的第一项开科取士,也是要用平民能士来取代各位贵族在朝中一直享有的地位。
醒悟过来的贵族阶层们开始积极活动,反对太后的改革新政。
朝中有一些对南国和历史比较有研究的有识之士,以及一些对现状不满的年轻人,都希望太后的改革方案能够早日进行。
最近几天来,那些害怕改革的老贵族们,纷纷拜访摄政王府,想要让洪谨主持“公道”,阻止太后的新政。绵绵不断,络绎不绝,王府的门槛都快要被踏平了。俨然把摄政王当作了保守派的领头羊。
就连一向视他为最强大的对手的各氏族的族长们,也都一个一个趁着夜深人静之际来拜访他了。
“王爷民心可用哪!”
看着匆匆离去的那个背影,军师话外有话地暗示道。
洪谨沉吟不语。
平心而论,洪谨并非真的反对真容提出的改革之策。
他曾经在出使金盛之时,目睹了金盛的繁荣,也多少了解了两国政治体制中的不同,和各自的优劣。
他也曾经想过,有朝一日他要是登基做了大汗王,就要大力推行改革,开创一个新的纪元。
但是现在……他没想到真容会突然提出改革来,而且每一条皆戳中要害,让他顿生一种於我心有戚戚焉的感慨。
“抛开不去讲,你平心而论,太后提出的四项改革措施,到底对还是不对?对我哈努儿是福是祸?”
“这些改革自然是对的。可是却不该由太后提出,若要实行也该由王爷主导,而且不该在现在进行,而应该是……总之,在下觉得现在不是个恰当的时候!”
军师的话正好说中了洪谨的心事。他只是不希望改革现在进行。保持现状,更有利于他。
“那么你看我们该如何动作呢?”
洪谨的心里已经有了注意,却还需要自己谋士来确定。
“依照王爷今天的态度,太后既然提出了四项措施,王爷不妨利用最可利用,劝说太后先试行一项,而坚决反对否定最不利的一项,收买人心!”
“你我果然是英雄所见略同!”
一旦建立州县,虚弱氏族,皇权更加坚固,虽然耶律氏的地位将变得愈加牢固,可是汗位的更迭将变得艰难,那么他想取得政权就加遥遥无期了。
而开科取士又另等别论,既为朝廷纳贤,他或许可以仿效金盛的林文岳,收罗人才为己所用!
第八十一章 困扰
夜深人静,应该是熟睡正酣的时候。
真容却正在如一团烟雾般看不清真面貌的噩梦中苦苦挣扎着。仿佛有个什么东西拉着她的脚,要把她拖入一个莫名恐怖的地方去。
她拼命地挣扎着,用脚踢着,却怎么也挣不脱,深深的恐惧与无助,伴随着曾经不堪的记忆顿时纷至沓来,仿佛要将她深深地埋葬。
就在此时,仿佛被人用力推了一把,她突然醒过来,翻身坐起,已经惊出一身冷汗,汗湿了衣衫。
室内一灯独明,从窗棂里透入星辰的微光,依稀可以看到重重的纱帐外面,值夜宫女的身影。
“太后?”
宫女听到声音,轻声叫了一声。
“没什么事,你们去睡吧。”
值夜的宫女静悄悄的退下了,屋子里顿时显得空荡荡的,愈发寂寥起来。
她撩开垂地的幔帐,迈下床去,来到桌前为自己到了一杯凉茶,一口气喝了下去,那胸腹间起伏的激荡气流这才缓缓平息下来。
推开窗子,一阵清凉的夜风吹了进来,原本有些浑沌的脑子顿时清醒了许多。
透过屋里射出去的灯光,依稀可见窗外是一片影影绰绰的矮树丛,花花草草也全都变成了一副看不清真面目的剪影,都随风摇曳着身姿。
这一幕让她感到有些似曾相识,仿佛在遥远的记忆中,她也曾经夜半惊醒,像这样,站在窗前,看向窗外,然后在夜色看到了一个人。
还记得那个人背着光,看不真切他的脸,身形高大无比,虎背蜂腰,周身散发着一种危险冰冷的气息。目光仿佛一把锋利的尖刀,笔直地射向她。
那一天看到的人,到底是她的错觉还是真的曾经有一个人,站在窗外的树丛中,窥探着她?
记忆早已模糊,已经完全分不清当时看到的到底是不是是那个样子,可是当时那种惊异的感觉还依旧清晰如新,就和她刚才的梦一样。
她到底是被什么东西惊醒的呢?
她轻轻叹了口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