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女当嫁-第1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郁小闲一家和方六爷的商队分别后,赵岐就主动担任了领队的工作,等到了青弋江的渡口,就看见了好几艘大船停靠在岸边。赵岐拿出了顾家的信物,那船主也就同意载他们过江了。不过他们提出了一个条件,不要渡船的钱,要让上船的车马和骡子给他们拉一天的货。
赵岐知道岸现在的市价,自己的车马和两个脚夫干一天的活,大约要赚到一两五钱银子才合理,要是包饭包牲口的饲料,给一两也可以,渡江的费用这么高,有些不划算,于是来找郁小闲商量。
郁小闲看了看天色,她认为多花钱节约了时间也是值得的,要是绕路走,也需要一天的时间,还不如坐船去芜湖,车马去工作的时候,她正好可以游历芜湖县,对这个地方摸摸底。想到这里,郁小闲对赵岐说到:“答应他们,让他们包你们的饭食和牲口的饲料,我们家的两辆车不借,光让骡子出去驮货。要是他们不依,我们就不坐船了。”
这些船的主人本是芜湖这边一个有势力的江湖人士家,大家都管他叫“豹爷”,在芜湖县做生意的,都要买他的帐。这些天连绵的雨耽误了豹爷不少生意,他的管事也急得要命,赵岐这伙人来的正是时候,他们正急着要车马骡子干活呢。赵岐虽说拿着顾家的信物,可豹爷的手下翻脸比翻书快,他们早就计划要是赵岐他们不同意坐船去江那边帮忙,他们就要用强的了。赵岐的回答,他们觉得还满意,于是这个零时组成的车马小队,立刻化整为零,分别坐上了四艘船,不到一个时辰就到了江对岸。
到对岸的时候,大家看到了灿烂的阳光,心情一下子也变好了。推算时间不过是上午十一点多,豹爷的手下指定了一家小客栈给郁小闲一家打尖,还告诉赵岐他们,安置了东西就同他们上路。这家店是豹爷的产业,吃住都不要钱,最多让他们干到明天黄昏,就让他们离开。豹爷不给工钱,就是给人和牲口包吃包住。
对于这种霸王条款,郁小闲和赵岐都只有接受,在店里安顿下来之后,吃过简单的中饭,赵岐的马车,还有脚夫的两头骡子都要出去干活了。郁小闲对赵岐说到:“大哥,你别出去干活了,让鲁贵带着我们家有才去。有才赶车的手艺见长,不如让他跟着去干活,不然将来没机会赶车了,这几天学会的东西全部忘记了。”
赵岐很是疑惑,虽然黄有才在这几天的行程中很像乖小孩,可让鲁贵带着个傻子出门干活实在有些说不过去,郁小闲立刻补充了一句说到:“带一个傻子才好,这样别人不敢说的话,他都敢说,累了就说要休息,饿了就要饭吃,别人看他讨厌,自然不会使唤你们太久。白干活,谁都巴不得早些干完。小妹见现在的天气不错,还想在这一两天教大哥一些做小生意的本事呢。”
赵岐这才明白郁小闲的心思,于是立刻去找鲁贵商议,鲁贵也觉得好,郁小闲又赶紧到街上的小铺子里买了些糖和点心给鲁贵,黄有才爱吃这些,关键的时候用这个就能指挥他。两个脚夫本来就接了七天的脚钱,从上路的第一天就得了黄家的不少好处,以至于后面的食宿和牲口的饲料都是商队提供的,他们自然不会拒绝郁小闲的安排,老老实实跟着鲁贵上路了。
未时一到,赵岐就来到郁小闲的屋里问到:“妹子,你要教我做什么生意?”
锦娘停下了手中的活,担心地问到:“太太,这个时候别出去赚钱了,我们一家老小的安全要紧。我这些日子担惊受怕,只想着早点去山里住下才好。”
自从那十几两银子到了锦娘手中,她可是没让一个铜钱流出去过,一切买东西的事情都是郁小闲掏钱。郁小闲手上的五两银子换成了五贯二百枚铜板,买卖山产的四贯钱全部换成了布匹。现在用掉的三贯多,全部做了日常开销和雨衣的材料,再不赚钱,明面上的钱就没有了,所以她必须让手中的一千多个铜板翻个倍。再说赵岐对做生意不开窍,她想点拨一下赵岐,将来他跟着方六爷才能学得更精明。
郁小闲拿了一百个钱给赵岐说到:“你现在出门去买四样东西,三把竹筷子,一只细口脖子的瓶子,一只能塞进去一个拳头的小坛子,还有一个细脚大肚子的酒瓮。难看一点,有点破都可以,只要壶嘴瓶口是好的就成。越便宜越好,一定要在一百文之内买下,不然你这学生意的第一关就算没资质了。如果你买全了东西,还能用剩下的钱办些货来,就算有头脑。”
赵岐虽然不知道郁小闲想干什么,还是接了钱去跑腿了。孩子们在一旁听了,也跃跃欲试,招娣问郁小闲说到:“太太,招娣也要学做生意,你也给我派事吧。”蛐蛐在傍边也奶声奶气地说到:“娘,我也去,你说我是小男生,将来要照顾你和姨娘,姐姐。”
郁小闲看了看两个孩子,又看了看锦娘说到:“这次做生意每个人都要出力,赚到钱了,每人都有分红。靠人不如靠自己,提前学会讨生活比什么学问都来得实在。”
--求收藏推荐,下周本文会在首页有一个热门文字推,希望会有更多人喜欢这本书。
25 练摊计划
更新时间2012610 6:08:46 字数:3080
锦娘听完有些疑惑,赶紧问到:“太太,我们女人家如何能抛头露面做生意?再说两个孩子都还小,他们哪里能做事赚钱。”
招娣听完就不乐意了,马上更正说到:“姨娘忘记了,在徽州我和蛐蛐就赚过十八个鸡蛋呢。”
锦娘听完就收了声音,心里有些难过,这亲生的闺女自从太太吩咐过喊自己为姨娘,从此之后,人前人后都是喊自己姨娘,从来没喊过一声娘。现在自己因为心疼孩子,出面维护两个孩子,自家的亲闺女倒跳出来呛自己,这还有没有天理。
郁小闲看见锦娘有些难过的样子,立刻安慰她说到:“锦姨娘是最疼两个孩子的,可我这个做娘的人也不会不知道心疼孩子。这赚钱有时候就和玩一样,两个孩子一定会觉得好玩的。”
锦娘淡淡地说了一句,:“妾全听太太的。”说完就继续做针线活了。郁小闲把两个孩子叫到身边,预备带着孩子们出门逛逛。为了掩饰她的胡人长相,她包头蒙面地出了门,对外就说是摔破了脸包起来了。两个孩子跟着她出门,心里别提多高兴了。郁小闲拿出十几文钱给他们买零食,他们吃了东西,嘴巴就更甜了,都管郁小闲叫娘。
郁小闲借机对招娣说到:“文凤,锦姨娘是你的亲娘,就算你开始因为她不能过小姐的日子,可她还是生你养你,一心为你的娘。不论她做过什么,你都不能轻视她。在外人面前,哪怕是在我和蛐蛐面前和她顶嘴,都会伤她的心。你回去之后和她认个错,好好哄哄她,不然就不是娘我的好闺女了。”
招娣听后点点头说到:“女儿知道了,我以后会对姨娘客气些的,不过太太,要是我听你的话,你会对我和蛐蛐一样好吗?”
郁小闲抱着蛐蛐在走路,知道孩子多心,怕自己最疼的还是蛐蛐,于是笑着说到:“你们两个都是娘的好孩子,不然以后等家里富足了,我给你招个女婿吧,你和蛐蛐各分一半家产,省的你觉得我偏心蛐蛐。”
招娣脸红了,心里想嫡母也太扯了,人家还没有到九岁,就说什么招女婿的话。不过想想,族里的几位姐姐也都是十三四岁就嫁了人,算起来没有几年自己就该结亲了。看见招娣脸红,郁小闲觉得招娣人小鬼大,心思像锦娘,可看她和母亲现在的疏远,里面肯定是有问题的。黄家不给锦娘妾室的名分也一定有理由,这一切将来安定了,慢慢打听总会知道。
郁小闲带着孩子边走边逛,把市场上的货物价格摸了一遍,明天就是当地的赶集日,该好好做一次生意了。别的郁小闲不行,可摆地摊的经验丰富。在现代,虽然她自己摆摊的日子少,可架不住她多年逛地摊,经验丰富。里面的猫腻,看都看会了,更别说她和多位摊主还交上了朋友,学会了不少实战经验。
问得多买的少,可到了下午四点多回去的时候,郁小闲和招娣手中还是拿了不少东西,蛐蛐困了趴在郁小闲的肩膀上睡着了。三岁的孩子也有近三十斤了,好比扛着一袋子米上街,实在是累,郁小闲无奈之下只有提前回家。到家的时候,赵岐正好刚回来,他买来的东西摆了一地。郁小闲要的东西全买来了,还另外买了几个坛坛罐罐,还有好些零碎。
郁小闲笑着问到:“大哥,一百文花完了,给妹子说说每样东西的价钱。”
赵岐似乎很有成就感,他那一肚子话就等着倒给妹子呢,赵岐指着地上的东西一一道来。三把竹筷子花了六文钱,那只细口瓷器瓶子是烧制时挂釉不均的次货,十文钱买的。能塞进去一个拳头的小坛子是花五文钱买的咸菜坛子,至于那个细脚大肚子的酒瓮就没花钱,是帮着车老板卸货,然后人家就白送了一个旧的。
剩下的七十九文钱,赵岐在地摊上买下了三个大小不一的陶土罐子花了二十七个文,说是可以煮饭煮汤,让郁小闲一家带进山里煮东西装汤什么的。还有一叠子次品的瓷器碗碟,花了三十二文,也是给郁小闲带去山里用的。最后的二十文,赵岐全部买了小玩具,风车,哨子,陶土做的小动物送给招娣和蛐蛐,由于钱不太够,他还在市场上干了一个时辰的苦力才买齐了钱,给两个孩子买了这些玩具。
郁小闲不知道怎么说赵岐好,这个好人是处处为自己一家着想,他这次哪里是去做打货的事,分明是替郁小闲一家准备进山的家当。可这些低档货,根本不是郁小闲以后会去用的。看来这个老实人,还需要郁小闲好好点拨一下。
赵岐没有得到意料中的赞赏,脸上有些失望,可是招娣把蛐蛐弄醒之后,情况就不一样了,两个孩子看见了玩具,高兴地很,立刻拉着赵岐亲热地喊舅舅,把赵岐喊得心花怒放,也就不再计较郁小闲的表现了。郁小闲对两个孩子说到:“这些玩具也是明天要拿出来卖的货品,能不能最后拿到你们手里,就看你们的表现了。蛐蛐小,打工就给十个铜板,招娣就按照绣房小工的工钱给,一天二十个铜钱,我们做完了生意再分红。”
赵岐听这话就越发搞不懂郁小闲的意思了,郁小闲又问了他一句,:“大哥卖苦力赚了几文钱?”
赵岐老实地说到:“才一个时辰不到,就赚了十二文。”
郁小闲拿出了一张草纸,在上面用炭块记下了一百一十二的阿拉伯数字,又记下了自己买东西的钱数四百七十五文,赵岐不明白,问郁小闲说到:“这是什么?”
郁小闲回答说:“这是在记账,做生意不学记账,怎么知道是赚是赔。”
转眼间又到了吃晚饭的时间,郁小闲对两个孩子说到:“你们两个今天早点睡,明天很早我们就要出去找一个好地方把摊子摆出来。”两个孩子想着还没有真正到手的玩具,自然听话早早睡下了。
大人们的事情远没有这么简单,郁小闲问了锦娘,到如今做了多少成品针线活出来,锦娘把那些孩子的衣服和肚兜等物件拿出来给郁小闲看,一共是七件小孩衣服,五个肚兜,这段时间锦娘没事就一直没敢停手。郁小闲问锦娘说到:“你看这些你得多少工钱才合算?”
锦娘说到:“这些货放在绣房里做,有六百文就算可以,我们的布头花了也快有五百文,太太能卖出一两二钱银子,就算好价钱了。”
郁小闲对锦娘说到:“我给你记下六百文的工钱,卖出来之后,算是你的私房钱。五钱银子出来以后放在公帐上。以后卖钱的绣活,我都给你工钱,你就当零花钱用着。等家里兴旺了,我还会有月例给你。”
锦娘听说能赚私房钱,心里很高兴,这段日子,她守着十几两银子一分都没花,就是怕太太一时没有生意做,少进项银子让一家人吃苦。如今太太又开始准备做生意了,还给自己手工钱,以后的日子就不必担忧了。
郁小闲把针线货都拿回了自己屋里,按照在市场上调研的情况给每件衣服定了价,然后又去了赵岐那里,教他明天该干什么,把赵岐听得一愣一愣,疑惑地问到:“这样成吗?”
郁小闲说到:“听我的,没错。现在我还要问店家借点东西,谈好明天的饭食问题,你赶紧去睡,明天一早,我们就带着车子去占地盘。能不能赚钱,你干一天不就知道了?”
赵岐一头雾水的去睡觉了,郁小闲则来到店主那边谈事。店主很快就被郁小闲说服了,答应明天早上给他们所有人一百个馒头,算是给齐了一天的饭菜,另外再借十个白瓷碟子给他们,另外还有水壶,茶碗等物件。
完成了这些事,已经是接近晚上十点了,明天早上四点多就要开始行动,郁小闲也赶紧洗漱了去睡。
次日四点多,郁小闲就起来了,她喊醒了赵岐,两个人把两个马车架子拉到了昨天郁小闲踩好的点上,然后她麻利地和赵岐把两个马车厢拼好变成了一辆流动货车的样子。现代的城市里不就是有很多开着车卖货的货郎吗,郁小闲就是受到了那种销货方式的启发。
货摊摆好之后,郁小闲打发赵岐回去喊醒孩子们和锦娘,然后带着客栈老板答应给的一百个馒头和那些碟子碗之类的过来。郁小闲自己则开始捡了几块石头当零时的板凳,又弄了一根烧糊了的棍子画格子,今天就指望着这些格子圈钱呢。
单纯靠一个摊位卖货肯定不行,要想吸引别人的主意,就要找些噱头,郁小闲这次就是预备用游戏玩乐的方式给自己的摊位宣传,并且赚一笔小钱。
---求收藏推荐
26摆摊
更新时间2012611 6:08:25 字数:3046
郁小闲设计了一个类似套圈的游戏来吸引人气,三把竹筷子,每把十根,收十文钱,让顾客玩连中三元的游戏。先是让顾客站在细口的瓷瓶面前,不能弯腰,往细口瓷瓶里直投筷子,如果成了,就可以继续玩,拿新的筷子向一米外的咸菜坛子里投筷子,假如再中了,就可以向两米远的酒瓮里投筷子。
三个动作要是一气呵成全中了就叫做连中三元,奖品是可以在摊子上任意拿走标价一百文的东西。如果在第三关就栽了,还可以选十文钱的货物,要是在第一关滞留用光了筷子,就只能投中几次,就拿走几文钱的东西。为了避免练家子来砸场子,郁小闲规定了一个人最多只能连中三元两次的规矩。
不弯腰就能直接把筷子投入细口瓶子,郁小闲在班上组织的活动里玩过,她发现没玩过的人就算练几次,平均命中率也在百分之五十以下,至于投第二关也非容易的事,相关书籍统计过,实际命中率还不到百分之三十,道路最后一关,郁小闲估计对于普通人而言不一定有百分之二十的机会,这三关一气呵成的命中率就更低了。所有这些貌似容易的游戏,其实都是不容易,不然小贩怎么以概率来赚钱的。这一招,自古有之,郁小闲只是再设计了一番而已。
郁小闲做完这一切,就开始往铁架子上牵绳子,等一会儿值钱些的货物都要挂在上面展示。昨天她上街的时候还捡了几块破木板子回来,借了店家的工具修整了,又写上了价钱,一文,三文,五文,十文之类的。心想自己好歹是个大学生,毛笔字再差,大明朝的人也该认得出来吧。这一切做好了,可以省好些口舌。
刚摆好这些,赵岐带着锦娘和孩子们就赶来了。原来,郁小闲走了之后,锦娘听见动静也安排孩子们起身洗漱了,赵岐回来后,拿上了东西,他们就一同出来了。那时候天还蒙蒙亮,店里给的馒头也是刚出锅,热乎乎的。
郁小闲招呼大家坐在车上的坐车上,坐在石头上的坐在石头上,先吃饱肚子再分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