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女当嫁-第1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锤鲈瑁部梢运潮阆聪茨羌钙ゲ肌
那些布虽然脏了,郁小闲还是看得出,这是厚实的棉布,颜色是蓝色,也许是黑色,如果是好的,一匹最少也要卖一两五钱银子。这边的棉花都卖到二百文一斤了,染了色的布,就算霉了,至少能纳鞋底子。郁小闲把她的想法一说,锦娘也觉得可以,这外面的布也许全没有用了,可保不齐中间的还能补救。
两个女人带着孩子又忙碌起来了,郁小闲买木脚盆的时候已经想到了,去买了些明矾来,郁小闲问店家又借了几个木盆,让锦娘用明矾水把布泡了,杜绝布匹进一步的霉变,洗净之后用车厢里的细竹竿和铁棒折叠定型晾晒,这样就不占什么地方。午时正就要上路了,现在洗的布肯定是晾不干的,这么定型,分别顶在车厢顶上,到了晚上基本能干透。
连蛐蛐都帮忙了,干到接近午时,那些布匹才固定晾晒到了三辆车的车顶,这些布比想象中的好。锦娘划算了,足够每个人做一套棉衣裤,还有能做不少鞋子和纳底袜,这次黄有才至少帮着家里捡回了一两银子,这应该算是他长这么大,第一次给家里赚钱。
这些事做完,大家浑身更脏了,大脚盆被郁小闲刷了好几遍,又用她带来的药粉消毒之后就成了澡盆。锦娘和招娣躲在店家的柴房里洗,郁小闲要给蛐蛐洗完,才能进柴房给自己洗。
灿烂的阳光下,蛐蛐光着屁股泡在热水里,郁小闲在露天里给他洗澡。蛐蛐开心的拍打着水,那可爱的摸样,让郁小闲仿佛回到了自己的童年时光。现代的都市,除了在一些平房租住户偶尔会在太阳好的时候,拿大盆在屋外给小孩子露天洗澡,要再想看就只有去贫困些的农村了。看着这种场景,郁小闲就感觉到了人和自然离得那么近,人的生命和平凡的生活相溶时,是那么的质朴。
郁小闲洗完澡之后,赵岐他们全部都回来了,所有人的换洗衣服都来不及洗了,要赶紧上路才行,午时已到,锦娘去结算了房钱,所有的车马就上路了。黄有才洗了澡修了面,换了锦娘包去的一套好些的衣服,形象大不同于从前,竟然有了小正太的味道。
他的五官长得挺好,目前只有儿童的智力,那种眼神啊,有点像熟女从前喜欢的少年郎形象。不用看别人,看锦娘那花痴样子,从前兴许就是她主动勾引了自己家的主人黄有才少爷。
赵岐他们五个人都在外面吃过了,还给郁小闲她们带来了中饭,每人三个油汪汪的大肉包子,还有半斤此处的特产,弋江羊肉。好久没有吃过这么美味的东西了,郁小闲带着蛐蛐在车厢里大嚼。幸福是什么,就是干了大半天活,带着小宝贝在车里吃肉包子和羊肉,郁小闲此刻的幸福感接近一百分。
吃饱之后,带着蛐蛐打盹,等睡醒之后,就过下午三点了,车已经出了芜湖县,一路上看得到不少稻田和菜地,涨势很不错。郁小闲记得每年七月放暑假的时候就是开始陆续收割早稻,播种晚稻的时候,俗称“双抢”,那可是农人一年最苦的日子。古代没有机械使用,双抢肯定更辛苦。算日子离端午也近了,郁小闲寻思着在山里安定下来之后,一定要安自己家乡的规矩过个好节。
想到这里,郁小闲莫名地开心起来,蛐蛐不明白地问到:“娘,你高兴什么?”
郁小闲开心地说到:“娘想到了端午节的粽子了,我特爱吃五花肉加咸蛋黄的粽子,一咬就是一嘴油,你孟蝶阿姨总是笑话我是穷棒子没吃过肉,不怕胖死。”
蛐蛐歪着头,流着口水说到:“娘,我也想吃,我也是穷棒子吗?”
郁小闲被蛐蛐的可爱样子逗乐了,说到:“现在我们都是穷棒子,不过以后会是富豆芽的。”话说完之后,郁小闲后悔了,三岁的孩子最好奇,自己说了这么多新名称,他肯定不明白,要一直追问下去,自己搞不好又要说出更多新名词来,那么这一路可不要烦死。
(穷棒子和富豆芽这种说法可是郁小闲那伙人的流行语,现在收入不高的人反而喜欢吃高热量的肉食和垃圾食品,长得像结实,身材如大棒,那些真正的有钱人,都努力在保养,饮食科学,还去健身,保持身材的匀称,所以被郁小闲这类的穷人戏称为富豆芽。)
为了不打击孩子的求知欲,郁小闲还是混淆了概念,然后成功把话题转到孩子的功课上去了。等蛐蛐背起了古诗词,郁小闲才松了一口气,自己的小学知识要赶紧回忆起来,蛐蛐是个多好的孩子呀,自己必须做一个合格的母亲,把这孩子培养成出色的男人。自己能活六十多,足够看着这孩子成功。
闲话了这么一会儿,车子突然停下来了,是两个脚夫吃大了油分要去方便。郁小闲她们也下车到野地里放水,约定男左女右分开在道路两边。郁小闲改良了自己的裤子,解决地很快,最先回到车上,赵岐过来说话道:“妹子,我打听过了,还有半个时辰就到南陵县城了,天色尚早,让那两个兄弟歇一刻钟再走成吗?”
郁小闲说到:“不如我们在这边的农户家歇歇,喝点水再走?”赵岐看看两百米处的一户房子还算大的农家就答应了。到了农家的院子,郁小闲上前说明原因,淳朴的农家大嫂拿出小凳子给他们坐,还倒了热水请他们喝。两个脚夫就这么一会儿工夫又闹开了,那个大嫂看见抿嘴乐了,进屋不久端出了一个小碗,屋里立刻有了淡淡的酒味。
郁小闲立刻猜到了这是什么,她问大嫂说的:“这位大嫂,你手中的可是白酒浸的杨梅果,吃这个包管一会儿就不拉肚子了。”
大嫂笑着说到:“这位太太说的是,我去年浸了些,给你家的脚夫吃下去就好了。”
两个脚夫不好意思地接了,他们在赶车的过程中,又把怀里揣着的凉肉包给吃下去一个两个,这样才拉了肚子。这常年吃素的肚子,油分吃大了自然有这样的反应。
趁着脚夫歇息的时候,那位大嫂指着他们车顶上晒着的布问到:“太太车上的布卖么?现在家里活计忙,我不愿意走花个半天去县城买布。你家匀出些卖给我吧。价钱能不能算十五文一尺呀?”
一匹布是一百尺,染过色的最少是一两五钱匹,郁小闲晾晒的时候就估算过,这三匹布可以剪出品级不一的布大约两匹半,最次的卖十二文一尺就算公道,最好的大可以要二十文一尺。听到这位大婶的问话,郁小闲就问她:“我一共是两匹黑布,一匹蓝布,因为下雨有些靡了,要是当全好的布卖是丧了良心,要裁成合适的料子分开卖,到是好的。”
那位大嫂听了这话觉得很对脾气,她说到:“太太家做生意还是厚道的,这一次我想买不少,你就让我先挑些可以吗?”
郁小闲看看这位大嫂家的房子还算宽敞,就提出了一个要求,今晚他们所有人就歇在这里,明天早上再出发,多少算些房钱饭钱给她家。那位大嫂夫家姓吴,家里就丈夫和两个小叔子是田里干活的劳力,自己的两个男孩子去上学了,就剩她和没出嫁的小姑子在家看家。那布就是她要给小姑子准备嫁妆买的,新嫁娘有一两件颜色衣服穿就行了,其余的新衣服不过是蓝,灰黑之类的。乡下人干活多,料子要厚,要经脏,所以她才会问郁小闲卖不卖布。
农村人淳朴,郁小闲这一行人当晚就住在了这户农家。大家吃着吴大嫂特意做的一桌子待客的好饭菜,干豆角烧腊肉,韭菜炒鸡蛋,那味道比郁小闲原先吃过的农家乐还要强。
吃完饭,吴大嫂带着小姑子又把床收拾出来了一张。吴大嫂抱歉地说家里只能腾出一张床,郁小闲也不愿意麻烦,就让两个脚夫和鲁贵去挤挤,其他的人睡车上也不差。
锦娘和招娣忙着裁剪布匹,每匹布都只把中间比较好的三十尺剪了出来,然后请吴大嫂挑选。吴大嫂选了六七块,大约三丈,让郁小闲算钱,郁小闲大方地说到:“别提钱了,就送给大嫂了,我们在您家打搅了。”随后她又拿了些不好的布头送给吴大嫂说到:“这些靡了些,但不妨碍做鞋底子,也送给大嫂子。”
吴大嫂感激地接过了,对大家说到:“明天我早起做饭给大伙吃,你们也别跟我谈打搅的事。”
29终于到了
更新时间2012614 9:06:21 字数:3100
--上班发现这章的已发页面出现崩溃,进作家专区也看到的是乱码,所以删掉了乱码,把以前没有修饰过的稿子发上来了,对不起,我也是头一次遇到这种情况。
这一夜所有人都在吴家的过得很安逸,两个脚夫和鲁贵早早就睡了,锦娘和招娣两人按照郁小闲的安排,继续在车上把所有的布都分类裁剪成布料。蛐蛐带着黄有才和吴家的两个小哥哥一起玩耍,赵岐和吴家兄弟聊天,喝了些自家的米酒。郁小闲边做针线边和和吴家姑嫂聊天,也聊得很愉快。
锦娘一边做事一边暗自佩服太太的心眼,这捡来的垃圾过了太太的手就成银子了,本来要花的钱,太太也有本事省下来。今天晚上这么一伙人要是去县城住店,加上两顿的吃喝,牲口的饲料,肯定是要花五百文的。住在这农户家倒好,住的自在不说,人也吃上了可口的饭菜,牲口被吴家小叔子牵去吃草,又省了草料钱。太太把捡来的布送给了吴家大嫂,想必就不用给食宿钱了,现在锦娘对太太是一百个心服口服。
郁小闲才没有锦娘那种心思,她留下来住宿的目的是了解这边的风土人情和一些农业知识,赵岐也被她交代了任务,打听一些种植和收购粮食的事情。郁小闲本人则向吴家姑嫂了解此处主妇如何过日子,以后也好学着安排将来的生计,这也算是入乡随俗。聊到晚上九点多,大家就散了,农家平日里也舍不得点灯熬蜡聊天,今天吴家是拿他们当客人,才陪着说了这么多话。
次日早上五点不到,吴家姑嫂就把饭做好了。家里的男人要下田,客人也要起早赶路,吴嫂煮的是年糕泡饭,配着黄豆干菜笋下饭,很经饱。郁小闲这帮子人也早早起身了,今天无论如何都要赶到那处山产去。正在吃泡饭的时候,吴嫂家出现了一个面带羞涩的妇人,她拿着一个大包裹,拉着吴嫂说话。
吴嫂和那妇人说过话之后就进来问郁小闲说到:“太太的车还方便捎带一个人吗?我们村里本家的三婶子守寡养孩子不易,背了一大包布鞋和鞋底子,还有自己的鸡蛋去县城卖,想搭个车。”
郁小闲说到:“请她进来吧,要是东西还好,我们就收下,省的她背去县城卖。”
吴嫂一听赶紧把那个三婶子叫过来,郁小闲检查了她的活计,手工不错,就是用料次了,于是问她多少钱肯卖。三婶子看见有人全要了,马上报了一个实价,只要四百文。郁小闲立刻掏钱买下,又把她攒下的三十五个鸡蛋买了去,三婶子只肯收一百钱,对郁小闲是千恩万谢。
郁小闲就事论事,告诉三婶子,下次用好一点的布料,不然可惜了她的好手工。三婶子愣住了,她一直不明白自己的鞋做地挺好,可就是不怎么好卖,这位太太一句话就点破了,让她很是感激。站在旁边的吴嫂立刻想起了郁小闲家的布,赶紧为三婶子讨人情说到:“太太家的布不错,就便宜卖些给三婶子吧。”
看着眼前的女人可怜,郁小闲挑了一些只能做鞋面子的布送给了她,到底没收钱,吴嫂在一旁直夸郁小闲心善。三婶子离开后,郁小闲一家就准备上路了,吴嫂到底是拒绝了郁小闲给的食宿钱,还拿了一罐子酒渍的杨梅果给郁小闲带着,另外又送了些梅干菜之类的干货。
到泾县的这段路,郁小闲请赵岐和他同坐一辆车,商议些事情。赵岐看着郁小闲收来的大包东西,问到:“妹子拿这些是想在南陵县做些小生意?”
面对这个实诚的汉子,郁小闲只能说明白话,她说到:“不是,我在给自己结善缘呢,再说那些东西我们也用得着。大哥,出外经商切记与人为善,但也要多留些心眼。至于这小本生意讲究的是眼力,不要为了办货而寻货,这样捡不着便宜。你记住这两点,以后跟着方六爷,他未必会和我一样点透,凡是还是要你去自己领悟总结。”
赵岐听后憨憨一笑,郁小闲知道他暂时领悟不来,于是开始问起昨天托他了解的情况,赵岐把吴家兄弟说的农田耕种收获的事情都说了。到了南陵县城,车马没有停歇继续向泾县驶去。赵岐不便和郁小闲久乘一车,中途就换乘另一辆车,郁小闲给了他一两银子让他到了泾县之后先找衙门的邓师爷说话,找人带路去自家的山产。
赵岐的马车故意跑快了些,等两辆骡子车到了的时候,一个城门兵就已经坐上车了,这个人的老家就是那边山里的。方六爷已经托人打点过邓师爷,他自然不肯收赵岐的银子。赵岐把钱还给了郁小闲,却悄悄拿了自己的两百文给给小卒的打酒,当带路钱。郁小闲想着将来通过邓师爷和衙门搞好关系,她深知在封建社会,商人不和衙门搞好关系等于根基不牢,不论官家刮来的什么样的风,没有权势做后盾,多大的树都要倒。
泾县是块好地方,境内多是山林,很少良田,盛产林茶粮棉,还有煤铜铁金和石材等矿藏。传统名产首推宣纸,在唐代就是贡品。所产宣纸宜书宜画、不蛀不腐,享有“纸中之王”、“千年寿纸”之美誉。美中不足就是每隔二三十年会有中等强度的地震,虽然震级不算高,可还是让人有些害怕,最近的一次就在崇祯九年,县城里的房子都倒了一半。
郁小闲在方六爷那边得到了这些消息,也没有什么怕的。自然界的馈赠大多是祸福与共,自然资源多的地方,往往是地质活跃的地方。日本年年地震,还有海啸火山什么的,可挡不住东京还是人口最密集的地方。在泾县的山林,人口密度不大,崇祯九年才发了一次比较大的地震,接下来的十几年都不会闹得太凶。
来自现代社会的郁小闲,防灾救灾的意识最强,她决定等安定下来,就打造一个类似张衡地动仪的仪器,发现情况不妙,就举家躲到开阔些的地方去,大不了再盖些轻便的房屋作为避灾物质存放处。实在没办法,郁小闲还有一样绝活就是用手指诀的掐算避灾。这本事还是一个摆摊的卦师教的,灵验无比,可惜他说不到万不得已不能用,否则是要遭天谴的。郁小闲在初中毕业时用过一次,被卦象指引到了西安读高中和大学,卦中有财有婚缘,现在变成这个局面,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违反了禁忌才有如今的劫数。
蛐蛐在车里睡着之后,郁小闲在车里胡乱地想着心事,不知不觉就到地方了,马车和骡车都停在了山脚下。郁小闲下来车,就置身于竹海之中。带路的城门兵王大力对郁小闲说到:“黄夫人,这里就是您的嫁妆山了。这里和别处的山有所不同,满山都是竹子。这片山产的原先的主人和你们一样,姓黄,是个大善人。只可惜他的独生子从军去剿匪,死在北方,他是无人送终,含恨而终,只将这山产留给家中的老管家梅氏夫妇养老。这梅家夫妇也是好人,就是也没有子女。两个人守在这山里,触景生情心里难过,就卖了山产去县城典了屋子住,还入股了一家纸坊做养老计。现在他们也许还没有走,黄夫人应该能碰得到。”
带路的王大力正在担心郁小闲是小脚上不得山,结果没想到郁小闲是天足,爬起山来还挺快。大约半个小时之后,她就跟着王大力最先爬到山腰处的一处竹舍。
王大力大声喊到:“梅管家,你出来一下,黄夫人来接管山产了。”
竹舍的门很快就开了,走出来一个四十多岁的汉子,恭敬地给郁小闲行了个礼说到:“黄夫人,老朽有礼了。不知您来的这么快,请屋里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