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八小说网 > 言情电子书 > 重生之驸马无情 >

第47章

重生之驸马无情-第47章

小说: 重生之驸马无情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就是将军的计划:先束手就擒,让公主对他的忠诚放心,然后暗地里派人说服许相,去公主面前举荐他出战池州。
如果说服许相的计划不成功,或者许相说服公主的计划不成功,他都可能被斩,或者死在狱中。如果计划成功,那么他就要为大周出战,在兵力悬殊的状况下,他很可能会战死。
因此从不回头的他离开将军府时才会回望,无论这个计划成功与否,他都未必能回得来。他即将迈出去的每一步都是死亡的步伐。

☆、终结篇  只影向谁去(四)

自明轩出兵后,我整个人象是换了一个人般,无悲无喜,已没有什么事再能打乱我的心绪。
宁胜等一批挪用国库钱银的官员因证据确凿,被我打入死牢,期间宁国舅求见过几次,无非是想替宁胜等宁姓罪臣求情。
我凉凉地瞧了眼书桌前跪着的宁国舅,摆手让李超递给他一份长长的名单和宁胜的口供。他只看了几眼,额间便沁出一层细汗。
“宁胜等罪名已定,证据确凿,本公主在朝堂上已讲过,求情者以同犯处置,望国舅不要以身试法。至于国舅手上的这些东西,李大人尚未将其公布于众,看在国舅这段时间筹粮筹款办事幸苦的份上,本公主暂且不追究名单上其余人等的罪责。这份名单和口供便交由国舅处置,李超不必再管。”
李超拱手领命,宁国舅立刻咚咚咚地磕了一连串的响头,抬首正要说什么,我挥手打断道:“如今战事吃紧,国库空虚,本公主不想看到类似的事情发生。军饷粮草方面,不必多言,总之若有闪失,军法处置!”
见他额头细汗化作涓涓细流,我朝他安抚性地笑了笑。多日不笑,这一笑起来,面皮还真觉得有些紧。
“凭国舅的手段,本公主深信,军饷粮草方面国舅是定不会让本公主失望的。对了,如今的情况,本公主再叫‘国舅’似乎与礼不符,若是称‘宁尚书’,又显得你我之间生疏,不如……称‘宁爱卿’何如?皇兄皇嫂虽已不在,本公主又岂是薄情寡义之人,你我之间的亲情还是依旧如故的。”
宁尚书一口气憋在喉间,咽又咽不下,吐又吐不出,脸红了又白,白了又红,反复几次后,才重重地磕了一个头,闷声道:“公主说的是。臣遵公主旨。”
宁尚书离去后,一直在我身边服侍的凝香终于憋不住,噗嗤一声笑出来,竖起大拇指道:“公主英明神武,国舅,哦不,这宁尚书才大半月功夫便服服帖帖的了。”
我摇了摇头:“不过是拿捏住了他宁家的把柄,他被我打了个措手不及,暂时安分一些罢了。他虽胆小怕死,却也不是可以随便乱捏的软柿子。现在看起来虽然服服帖帖的,暗地里必定对我嫉恨在心,看吧,过几日等他调整过来,一准给我使绊子。”
说起来,由于我准了许相的折子派明轩出战池州,同时又把宁尚书压制得死死的,朝中许多文臣们见风使舵,已纷纷倒向许相。看起来似乎是我在朝中的权利斗争中获胜,但实际上朝中原本的权利的平衡被破坏,许党气焰大涨,许相羽下的大臣们结党营私严重,从稳定局势的层面来看并不是一件好事。
武将方面,因为我提拔李超、林若,收回兵权并交与明轩,武将中已有不少我的心腹,相对来说对文臣的掌控却是很吃力,因而当下我最需要的是笼络有能力的文臣,培植自己的势力。
我转向站在另一边的林若,自明轩出兵后,除了每日早朝,我大部分的时间都在公主府的书房里,左有凝香、右有林若护卫已成了习惯。
“将军出兵已有十日,我让他带去我的旨意,召回史清、许遣之,如今这两人可有消息?”
林若回道:“史世子和许将军今日午时刚到襄城,现下已在门外等候。两人尚未用饭,许将军还来不及见过家人,只匆匆换了身朝服便来求见公主了。”
我将手中正在翻阅的奏折一扔,提起裙裾便往外走:“怎不早说!”
史清和许遣之果然跪在门外,两人都面庞消瘦,清减了许多。虽然已换了干净衣衫,但衣衫下多处鼓起,想必每日苦战,近一月下来早就浑身是伤了。
我的目光最终停在许遣之身上,走到他跟前俯下身将手按在他肩上。原本许多话想说,但最后只说了四个字:“不负所托。”
当日离开池州时,他曾在军前亲手斩了欲引起军中哗变的义弟,以表自己死守池州的决心。我也曾在他面前立下誓约,救出被皇兄囚禁的他的妻儿、说服皇兄增派援军。如今这两个看来不可能实现的誓约竟然都已兑现,我终于可以在他面前说一句“不负所托”。
望见他眼底的潮湿,我微微一笑,追问道:“你呢?可否继续效力与本公主?”
他毫不犹豫地磕了一个头:“肝脑涂地!”
我心中感动,一边吩咐林若领他去看望朝思暮想的妻儿,一边缓步走到史清面前。近一月不见,他形容疲惫,单膝跪地,一只手搁在膝头,手臂上的衣衫绷紧,想是臂部受伤。
我轻握住他的伤手将他拉起,在他愕然的目光中问道:“你在池州时曾说过,若是从前,你会选择和我一起跳下漩涡,但那时,你已决定想尽一切办法将我拖出来。如今我一意孤行身陷泥沼,你可还愿意陪我一起跳下去?”
此刻我并未屏退左右,凝香、侍女、太监们都在,我说这番话时却是平常音量,因而在场的所有人都听得真切。
他愕然转头瞧了瞧周围,又看住我,目光中暗潮涌动,什么都没说,双颊却逐渐微微泛红。
我顺着他的目光也扫了扫身边左右,笑道:“你也曾说,关心好友最是光明正大之事。如今本公主光明正大邀你入朝辅政,你倒小家子气来!”
他看住我的目光先是疑惑,慢慢的越来越清澈,忽地眉毛一扬,道:“定不负使命。”
我哈哈一笑,索性拉着他的伤手往书房里拖:“那还磨蹭什么,快给本公主看奏折去。没日没夜地看了大半个月,困倦得要命。你看奏折,我且打个盹儿,有事叫醒本公主,无事继续看。”
他想是被我拖着牵动了伤口,皱着眉忙不迭道:“慢点,慢点。”眉头皱得紧,声音却透着笑意,“还没吃饭呢,怎的每次来见你都来不及吃饭。”
我朝忍俊不禁的凝香招了招手:“把本公主吃剩的午膳给世子送来。”
说是“吃剩的”,其实根本没动过,夜以继日地批阅奏折,每日有顿完整的晚膳就已不错,哪里来的时间和胃口吃午饭。但说也奇怪,似乎每次见到史清,我的胃口都会好许多。
史清为我带回来的不止是协助我整治朝纲的希望,同时还有池州的捷报。
明轩一改被动为主动,突袭东阾军后方成功,使池州大半月来一味死守的局面变作现下的有守有攻。明轩的奏折还写道,待池州战况稳定后,他计划改守为攻,逐渐收回皇兄在位时失去的城池,而后大周的兵力和粮饷若能跟上,他将率军南下攻打东阾。
“明轩要为大周收复东阾么?”我有些不可置信地问。
史清叹口气道:“收复东阾不是一年两年的事,甚至不是五年十年的事。即便是定远侯未叛时,东阾也只是名义上受大周管辖,实权是掌握在慕容家族手里的。以大周目前的实力,能守住现在的边界已经很不错,至于收回已失的城池,也只有明轩敢这样想、这样做。”
我点点头:“我明白,此事不易,兵力、粮饷供给不断这一条就很难办到。”
说到兵力粮饷,我和史清都沉默不语。这件事,仅仅靠目前大周的力量必定是做不到的,也只有这件事,史清无法帮到我,总不至于让他去反了自己的父亲夺取平南的兵权,更何况史家的嫡子也不止他一个,若逼急了平南王,换一个儿子做继承人也不是没有可能。
“你自己可以调动的兵马约为多少?”我问。
“两万。有半数已经在池州,另外的一半我正在安排。”他回答道。
“若是……”我手指轻击着桌面,犹豫要不要问出这问题。
“你想问整个平南的兵马数目,是吗?”他直视着我,声音平稳眼神清澈,“十万以上。若平南全力出兵,以明轩之能,收复所失城池不成问题,但若我父决心观望以求自保,若东阾最终决定倾巢而出犯我大周,那么明轩的情况就危急了。”
我一下握紧了手上明轩的奏折,须臾后松开,想了片刻后淡然地道:“最坏不过是和大周一起覆灭罢了,但也要叫东阾付出相应的代价。”说罢抬头朝他微微一笑,“我果真没有看错你,无论这场战争胜败如何,我都会感激你。”
他看我时目光稍有恍惚,忽而象是意识到什么,将目光迅速移开,顺手拿起一本奏折翻开。看似在翻阅奏折,视线却是停留在一点上一动未动。
我见他不再说话,便拿起笔蘸了朱砂准备批阅池州的奏折,这时突然听见他温和却坚定的声音:“我既说了‘不负使命’,便定会在这里陪你到最后一刻,无论这场战争胜败如何。”
拿着朱砂笔的手停在半空,即便是傻子也能听出他话里的深情。若不是情根深重,他何必放着太平世子不做,巴巴地赶去池州送死,又何必见我一纸诏书便二话不说赶回襄城,与大周同生共死。
我深吸一口气,平定胸中微微起伏的气息,手腕下沉,以朱砂笔在明轩奏折的回执上写了三个字:“可安好。”
作者有话要说:

☆、终结篇  只影向谁去(五)

转眼又是十日,史清在朝中本就人头颇熟,各股势力中都有他早先安插的心腹,而笼络人心、权谋交易又是他擅长,短短十日间,朝政各项已被他理得颇有头绪。我先前担心宁尚书会在军饷粮草上使绊子的事最终也没有发生,而许相独霸朝政的势头也被打乱。朝中逐渐有许相、宁尚书、史清三足鼎立的趋势。
第十日上,我又收到来自池州的文书。照惯例,文书有两本,一本是明轩亲自写的折子,另一本是朝廷派去的监军写回的战报。总是我先看明轩的折子,战报交由史清,然后两人再互换着看。
打开明轩的奏折时,第一页只有两个字:“安好。”
我看着那两个字怔了很久。
“若累了便去歇息。这里有我。”史清朝我手中的折子瞥了一眼。
我随手将那页纸夹进桌角的一本经书里,道:“没事,一时走神而已。”
自那以后,每隔几日便有池州的文书送来,战事吃紧时间隔三到五日,松缓时十日之内也必有一报。明轩奏折的第一页总是两个字:“安好。”我也总是匆匆瞥一眼,便随手将这一页纸夹进书里。
三个月后,有密报说慕容家族内乱,长嫡子慕容余因慕容安歌的战功高过自己,故意制造各种事端,联合几名兄弟排挤慕容安歌。明轩趁此机会反守为攻,利用东阾内部混乱的空当,将原本被东阾攻占的城池一座一座收回来。
每当收复一座城池时,明轩的折子上总是简单地写明何处、何地收复某城,而监军的战报上除了详细记载战事的艰险,总会附上负伤、牺牲的将领及军中头目的名单。自那个阶段起,明轩的名字总在伤员之列。随着越来越多的城池被收复,我细数他身上所负之伤也是越积越多。
每每阅完战报,史清总会感慨道:“这般紧张的军需供应下还能如此打法,也只有他能做到,若是换了我,最多只能守在池州巩固战果。”
冬天来临时,宫里又传来另一个好消息,丽妃产下一子,取名轩辕辙。
丽妃果然如我皇兄所说是个与世无争的单纯女子。除了照顾轩辕辙,平日里她大部分时间都是待在房中,细细翻阅皇兄的诗集、画集,缅怀她与皇兄在一起时的短暂时光。我想,唯有她对皇兄的爱是最纯粹的。无论皇兄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对她做过什么事,她眼里看到的永远只有皇兄好的一面。
轩辕辙的出生令我大喜过望,将拖了大半年的登基仪式从简完成后没几日,立刻下诏传位轩辕辙。此时史清在朝中的地位已如日中天,因而顺理成章地成为轩辕辙的义父。
十日后又一战报传来,明轩攻下了池州最南面的一座城池“南岭”,至此将大周、东阾的边界向南推进了近百里。
史清瞧了几行战报便皱起眉头道:“这般打法是不是操之过急了些?这不似他以往的风格。”
我沉默不语,手中另一份密报里说,慕容安歌已经逐渐扳回自己在家族里的劣势,有重掌东阾兵权的趋势。而明轩手里原本的兵力已经折损了近五成,虽然有许遣之、程姚等大半年来不断在各地招兵、练兵,但如若慕容安歌卷土重来,以疲兵、新兵去碰慕容安歌的强悍军队,明轩的处境会比刚去池州那时还要凶险。
正如史清所说,如果待在池州稳固战果、修养身息,等慕容安歌大军袭来时,无论如何都能抵挡一阵子。象明轩现在这样不要命的打法,实在让人难以理解。
“还有更不要命的。”史清拍着军报道,“这家伙攻打南岭时竟然只带了一万兵马搞夜袭,将大部队留在池州。万一对方有所防备将计就计给他设了个陷阱该如何是好?池州的大部队兵马一时半会儿也接应不上,这荒郊野外的,让我上哪儿给他把尸首找回来!”
他说到最后已是气话,这人如果不是已气得要命,断不至于这般说话。
我已明白事态严重,当下让凝香笔墨伺候,一边给明轩回折子勒令他谨慎行事,一边皱眉道:“只带一万兵马攻城……就算他是为了给大周节省兵力损耗,也勿需把自己的命搭上。”
明轩五日后便回了我的批示,只简简单单八个字:“无须挂念,一切安好。”
我与史清对他的意图都是迷惑不解,唯有再回折加紧督促。
来年一月,最让我担心的事终于发生了。
慕容安歌卷土重来,兵力增加一倍,二十万大军滚滚而来,而此时明轩集结手头所有大周兵力也不过十二万。不知是否慕容安歌有意这般部署,居然绕过较易攻打的南岭,目标依旧直取明轩所驻的池州。他不怕南岭、池州前后夹击,长驱直入,可见已有必胜的信心。
几日内池州急报不断,不断有将领阵亡的消息。无论明轩如何骁勇善战,兵力和军需始终是大周的死穴。
史清连日来双眉不展,虽然他已尽力派人在平南疏通,平南王那里依然是不痛不痒的观望态度,甚至扣住他原本准备危急时刻发往池州的一万多平南精兵。他在平南的兵权实质上已经被平南王架空,我虽不知平南王连日来给他的书信里写了些什么,但也明白,此刻他还留在襄城,已是不惜失去一切的代价。
这日宁尚书和许相求见。宁尚书贪生怕死,战事到了这个地步,此时求见肯定没有什么好事。但许相竟然同流合污,令我颇为诧异。
两人进来后,宁尚书目光闪躲,许相则一直阴沉着脸不说话。
事有蹊跷,我问了一声“何事上奏”后,许相依然沉默,宁尚书却贼眉鼠眼地瞥了几眼史清,干咳了一声,道:“还请国父回避。”
史清现为小皇帝轩辕辙的义父,朝中大臣已经惯称其“国父”。他每日与我一起在御书房批阅奏折、听取大臣们的禀奏已成惯例,此刻让他回避,简直令人又好气又好笑。
我正想说话,史清已淡淡一笑道:“既然尚书和丞相都是这般意思,必有其用意,我回避一下也是应该的。”
许相依旧不语,竟然是对史清所说的“都是这般意思”默认了。
史清出去后,宁尚书啃啃吃吃半天也说不出话来,忽地一拉许相袖口,道:“我是户部的,兵部和礼部的事都在你管辖范围内,这事还是你来说妥当些。”
许相横了他一眼,冷哼一声:“这事是你提出来的,触霉头的时候倒要我出面。”
宁尚书绷紧了面,冷声回应:“怎么是我提出来的,这事已在军机处议过,你当时也赞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