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八小说网 > 玄幻电子书 > 中国皇后全传 >

第93章

中国皇后全传-第93章

小说: 中国皇后全传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俊背勺娲鸬溃骸傲淅碚瘢擦种奥鬯肌!毙旌笥谑乔肭笕盟偌涞钠拮樱勺娲鹩α怂那肭蟆P旌蠛土涞钠拮右灰幌嗉运撬担骸白魑拮樱坏歉亲急负靡率尘褪裁词露济挥辛耍丶且藓蠊酥牵率露嘉嵌喾值R坏恪E笥阎溆行┗翱梢圆惶墒瞧拮拥幕埃煞蚓捅冉先菀捉邮堋N页κ谭罨噬希颐侵渚途L嘎廴绾问拱傩瞻簿永忠担业暮芏嘟ㄒ椋噬隙疾赡闪恕!苯幼庞炙担骸澳忝堑恼煞蚨际枪业亩傲褐迹勺娑运嵌己苄湃危M忝腔厝ヒ院螅刂С炙堑墓ぷ鳎盟且恍囊灰猓冶üU馐俏叶阅忝堑南M!毙旌笞詈蟠透呛芏嘁路鸵恍┧恐牟计ァU庑┐蟪嫉钠拮樱挤浅8卸戮鲂囊稣煞虻暮煤笄凇P旌蟮恼偌盏搅似嫘В源艘院螅⒛谕獍焓滦拭飨蕴岣撸獠荒懿凰凳切旌蟮墓汀

徐皇后还建议明成祖朱棣广纳贤才,可她始终牢记太祖马皇后的训示,严格约束外戚。徐增寿是徐后的弟弟,官至右军都督,曾随同朱棣出塞征战,素相友好。在朱棣起兵发动“靖难之役”前,徐增寿驻守南京城,建文帝对燕王谋求篡位的事已有所察觉,于是想扣留朱棣在南京家中的三个儿子。徐增寿知道后非常着急,于是他跑到建文帝那儿,大讲朱棣的好话,并说:“你要扣留他的三个儿子,不是逼他造反吗?”建文帝一听也有道理,就放弃了扣留朱棣儿子做人质的想法。等儿子们回到北平,朱棣也就再无后顾之忧了。另外,徐增寿在京城内部还常为朱棣通风报信。建文帝知道后,就杀了徐增寿,可以说徐增寿对朱棣霸业是有功的。等到朱棣为帝后,决定追赠他为阳武侯,谥号忠愍,并追加公爵。徐氏却不同意赠爵。朱棣自己私下决定加封徐增寿定国公,由增寿的儿子景昌世袭。在徐后在世之时,她没有为一个亲戚争官夺利过。

子之良母

徐后在对待子女的教育上,她因人施教,为稳定明室江山发挥了重要作用。

朱棣一生有四个儿子,长子朱高炽,次子朱高煦,三子朱高燧,均为徐皇后所生。四子朱高爔,不幸早亡。长子高炽,生于公元1378年,他自幼体弱多病,性格柔弱,沉静好文,为人仁厚、豁达。徐后深知其秉性,为了让他将来担当起治理国家的重任,徐皇后注意从小培养他遇事果断、大智大勇的能力,并且经常教育他要体恤百姓,待人宽厚。

公元1395年,长子的地位,使朱高炽被册为燕世子。

徐皇后为了进一步帮助儿子成就大业,决定给儿子找一位贤德的王妃,因此,她没有注重门第,而是选中了出身农民家庭的张氏。张氏聪颖贤慧,待人和蔼,举止端重大方,做事细心。张氏入宫后,徐皇后对她言传身教如何为后为妻。事实证明,正是由于张氏,仁宗的帝位方得保住。

朱棣本性刚毅,不喜欢拘守礼法,朱高炽与他的性格截然相反。他并不喜欢这位世子,总想废长立幼,改立二子朱高煦为世子。朱棣多次在高炽与高煦之间权衡,拿不定主意。

徐皇后认为高煦即位必是暴君,因而主张立高炽为太子。也是徐皇后教育有效,高炽很通爱民之道。太祖朱元璋健在之时,曾命他与秦王、晋王、周王等四世子分别检阅皇城卫卒,其他三个世子,很快检阅完回来交令,唯独他迟迟不见回来。等他回来后,朱元璋问他:“你为什么这么晚才回来?”朱高炽回答:“早晨天气寒冷,卫卒们正在吃饭,我等他们吃完饭才检阅。”朱元璋对他的回答很满意,就故意问他:“古代尧、汤时候,如果发生水旱灾害,百姓们靠什么生活呢?”朱高炽毫不犹豫地说:“靠的是圣人恤民之政。”朱元璋不由对高炽另眼相看。另外,朱高炽跟徐后也学了一些带兵打仗之道,北平保卫战也有他的功劳。

公元1404年,朱高炽被正式册为皇太子。他就是以后的仁宗。

对另外两个儿子,徐皇后也极是关心。因为他们性格比较暴躁,恃功骄横,徐皇后就经常教育他们要顾大局,兄弟之间要互相关心,互相照顾,不能任意胡为。因徐皇后的努力,高煦、高燧虽早有不臣之心,但在母亲在世之时,终没有敢胡作非为。

贤明遗世

徐皇后还致力于女子教育事业,极力主张女子入学读书。

明朝教育制度、机构已经比较完备了。可是绝大多数学校都为男子学校,而女子可读的书很少。为此,徐皇后决定编一部适于女子读的书。于是,她广泛浏览有关女子教育的资料,并结合孝惠马皇后的一些言论,像“求贤纳谏,慎终如始”、“法屡更必弊,法弊则奸生;民数扰必困,民困则乱生”、“人主自奉欲薄,养贤宜厚”等,著成《内训》20篇,主要内容涉及德性、修身、谨言、慎行等方面。该书一开篇便提出了对待子孙的教育要宽严适度的原则,指出“本之以慈爱,临之以严恪。慈爱不至于姑息,严恪不至于伤恩”,她把自己对子孙教育的经验也写在了书里。

另外,她还派人广泛搜集古人的佳言善行,集成一个集子,命名为《劝善书》。明成祖看后,深为满意,下令颁行天下。

公元1407年夏天,徐皇后因身染重病而去世。终年46岁。最后按照徐皇后的要求,丧事从简。朱棣对于徐皇后的死,十分伤心,为她在灵谷寺、天禧寺举行了隆重的大斋仪式。群臣对徐皇后都十分敬仰,听到她去世的消息,所有大臣都来祭奠她,都为失去了这样一位贤后而悲伤。朱棣追赠徐氏谥号为“仁孝文皇后”。

公元1409年,朱棣在北京天寿山营建了陵墓长陵,工程很宏伟壮观,公元1413年方始完工。然后把徐皇后安葬在里面。

徐皇后的死对成祖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他忘不了和他志同道合的妻子。徐皇后死后,成祖朱棣再也没有册立皇后。

仁宗即位后,追尊徐氏为“仁孝慈懿成明庄献配天齐圣文皇后”,后人简称为仁孝皇后。

第三百四十五章 张氏明仁宗朱高炽皇后

姓名:张氏

生卒年:?~1442年

籍贯:明朝永城(今河南永城市)

婚配:明仁宗朱高炽

封号:皇后

封后时间:公元1424年

一子:朱瞻基(即明宣宗)

谥号:诚孝恭肃明德弘仁顺天启圣昭皇后

张氏,兵马副指挥张麟之女,张氏行为端庄、谨守妇道,深得成祖及仁孝皇后的喜欢。

公元1387年,燕王朱棣的长子朱高炽被封为燕王世子。其妻张氏被封为世子妃。时朱高炽18岁,张氏年约18岁。

公元1398年,张氏生儿子朱瞻基,即后来的明宣宗。据说,瞻基出生前夕,皇祖父成祖夜间梦见太祖朱元璋,太祖亲授之大圭一个,上面镌刻着“传之子孙,永世其昌”八个字。成祖醒来,听说张妃为他生了一个嫡长孙,联想夜间做的梦,认为这是一个吉祥的征兆,颇为高兴,等到小孙儿满月,成祖争先恐后地抢着先睹小孙儿的真面目。这一看不觉喜出望外:“孙儿英气溢面,正符我梦中所见。”遂视孙儿为掌上明珠,爱护备至。及至成祖考虑由哪个儿子继承皇位时,成祖左思右想都有意于朱高煦。但又怕遭到大臣的反对,事先他秘密召见阁臣解缙,问他有何高见,当时解缙说:“皇长子朱高炽仁孝,一定会使天下归心的。”成祖一听没有应允。解缙灵机一动似自语:“好一个圣贤的孙子啊!”成祖知道“圣孙”指的是那位受他宠爱的朱瞻基,果然为之所动,马上决定立朱瞻基的父亲朱高炽为皇太子,封朱高煦为汉王、朱高燧为赵王。

公元1404年,朱高炽被立为太子,张氏被封为太子妃。太子虽立地位却并不巩固,“靖难”之时,成祖曾令世子朱高炽与朱高燧协守北京,朱高煦随己征战,高炽有守城之功,曾以万人拒李景隆五十万大军于坚城之下,为成祖解除后顾之忧。但是,居守不如从征功显,高煦凶悍善战几次救成祖于危急之中,成祖平日就有宠于他,曾对高煦说:“吾病矣,汝努力,世子多疾。”(《明史纪事本末·高煦之叛》)此时以权位相许,高煦认为自己将被立为皇位的继承人是确定无疑的了。没想到却因一个女人和小儿就立朱高炽为太子,封他为汉王,而且封国远在云南。朱高煦因此心中怏怏。埋怨说:“我何罪之有?斥于万里之外?”赖在南京不去就藩。成祖也感到自己食言有负于高煦,故改封于青州(今山东益都),又托故不肯离去。且不惜设构离间加害太子,阴谋夺嫡。

永乐三年之后,成祖多次巡幸北京、亲征漠北,几次命皇太子朱高炽监国,裁决政务。监国期间,他注意爱护臣下,关心黎民百姓的疾苦,树立了一个仁厚君主形象。其间虽历尽艰阻,但朝无废事。特别是当高煦、高燧与其同党伺隙谗构觊觎皇位时,有人问皇太子是否知道有谗人相间,朱高炽严词道:“不知也,吾知尽子职而已。”可是,高煦图谋不轨,联结宦官、酷吏谗言太子,加深了成祖对太子的猜疑,几欲废皇太子之位。他召集朝臣商议此事,朝臣以为:朱高炽为世子是太祖朱元璋所立,今为皇太子又是按“祖训”嫡长之议按序而立,如果废除就等于破坏祖宗之法。也必然引发皇权再纷争。于是,朝臣纷纷奏请皇上保留原议,勿轻信谗言。成祖勃然大怒,遂将这些竟敢违忤其本意的大臣一个个下狱治罪。原为宠臣的解缙因上谏汉王“礼制逾嫡”而成罪囚,不久致死,受牵连的大臣多人也死于狱中;以敢言著称的大理寺丞耿通也因屡谏成祖“太子事无大过误,可无更改”(《明史·耿通传》)被置于极刑。阁臣黄淮、杨溥皆因亲近太子,设由获罪下狱。一时谁也不敢再为太子求情了,太子的地位岌岌可危。

成祖惩治了这么多亲近太子的大臣,为高煦、高燧夺嫡阴谋敞开方便之门,他们的活动更加频繁。这又引起成祖的警觉,他联想到最近围绕着太子发生的一系列事情,总觉得有些蹊跷,为万无一失,他想先命侍郎胡濙暗中调查清楚,再来决断皇位继承人的归属还为时不晚。胡濙奉命明察暗访之后,密奏成祖说:“太子诚敬孝谨”。正好此时高煦、高燧的阴谋先后被揭穿败露,成祖方幡然醒悟,太子之地位始安。

公元1411年,即永乐九年,成祖又立“圣孙”朱瞻基为皇太孙,也就是皇位的第二位继承人。自此之后,成祖有心专门培养瞻基,每当巡幸征讨之时,也皆令瞻基相从,还特命学士在军中为皇太孙讲经论史。如果有谁一提起这位皇太孙,成祖总是情不自禁夸道:“这个孙儿,他日必定是个太平盛世天子!”所以说,朱高炽太子地位的保全,除靠他的努力及诚敬获全外,也有赖于其妃张氏和长子朱瞻基。有史为证:《明史·张皇后传》载:成祖恨太子太胖,甚至减削太子膳食,“濒易者屡矣,卒以后故得不废”。这“后”即张氏。而《明史·宣宗纪》又说:“仁宗为太子,失爱于成祖,其危而复安,太孙盖有力焉!”这太孙就是朱瞻基。

公元1424年,成祖驾崩。太子朱高炽即位,即仁宗。册立张氏为皇后,立长子朱瞻基为太子。

仁宗审时度势,勤于国政,信任内阁,重用能臣“三杨”(杨溥——仁宗老师,杨荣——多谋善断,杨士奇——刚正不阿)辅政,大有开创“太平盛世”之势。可惜他仅仅做了十个月的皇帝,就溘然长逝了。终年48岁。

仁宗死,由太子朱瞻基即位为宣宗,尊张氏为皇太后。宣宗年轻,张太后为皇儿理政十分担忧。她仿效太祖帝马皇后,恪守马皇后所制诫谕,参政而不乱政,有权绝不弄权,整顿机构,裁减冗员,重才纳贤,同心辅政。宣宗对母亲十分钦敬,军国大事皆禀太后裁决。

在张太后的辅佐之下,阶级矛盾有所缓解,社会大有进步,史称此时为“吏称其职,政得其平,纲纪修明,仓廪充羡”。又与仁宗并称为“宣仁之治”。

公元1435年,也就是宣宗在位统治的第十个年头,因遭疾病袭击,不幸英年早逝。朝臣们悲憾之中,一边料理他的后事,一边又期待着新君临位。五、六天过去了,仍不见太子登基,朝廷内外不由得纷纷攘攘,谣言四起。甚至有人说:太子年幼,张太后将召立远在长沙的襄王进京为新皇帝。襄王是张太后生育的第三子朱瞻墡,诸王中除早逝的数他最年长,且为人庄重,贤德有礼,众望颇属。但是,张太后不愿看到历史上惊心动魄的骨肉相残之事再发生。按照传统宣宗有子即应是法定的继承者,她立即召请大臣到乾清宫,指着太子哭着说:“这就是当今的新天子呀!”众朝臣慌忙叩头高呼:万岁!人心安定下来,谣言随之平息。

新皇帝朱祁镇即英宗,嗣位一个月后尊张太后为太皇太后。鉴于皇帝只有9岁,宣宗弥留之际,遗诏国家重务必须禀报张太后。朝臣们也因为张氏自仁宗、宣宗两朝参政以来的政治威望及高尚的美德,联合奏请太皇太后“垂帘听政”。张太皇太后义正词严拒绝说:“我不能坏了祖宗的法规。”朝臣更加敬重太皇太后的人品,尽管没有垂帘之形式,众臣仍将军国大政一一启奏于太皇太后,太皇太后也不让众臣失望,下令将奏疏悉交内阁,由“三杨”议决,然后施行。

张太后成功地避免了一次宫廷喋血事件,又继续保持与“三杨”之间默契配合,使仁、宣之治在英宗初年还能闪其余辉。

张太后在参决国家大事时,始终不忘“治天下者,治家为先”的古训,她把入宫以来所遵从的妇德、妇言、妇容、妇功等一系列告诫妇女的谕条,用以治理好皇家诸事上。

仁宗除立张皇后外,按照帝王生活的惯制,他还可以有成群的嫔妃。据《明会典》记载,册封为妃的就有7位,仁宗死时有5人为之殉葬。这些后妃为仁宗生养了10子、7女。其中生有3子的皇庶母恭肃淑妃郭氏,也在殉葬之列。仁宗皇帝在位不及一年,统治地位还未巩固就匆匆而去,又留下这十几个年幼子女,对张太后说来,既有国家这个大“家”待她裁决政务,又有皇室小“家”等待她来主持。她默默地承受着,以其贤德表率两宫,治平家事。她对仁宗的子女一视同仁,教养得法。当政的宣宗皇帝就是一例,另外史书颇有称道的还有贤妃李氏所生朱瞻竣,即郑王。张太后所生另一子朱瞻墡,即襄王。仁宗死后,张太后曾命兄弟二人同时监国,以待宣宗从南京返回就位。

公元1426年,即宣德元年,郑王亲征乐安,仍受命与襄王居守,兄弟二人协同努力,立下了赫赫战功,而从不居功自傲。郑王死后,襄王在诸王中居长,宣宗去世,曾有谣传欲立为皇帝,被母后张太后制止。尤其是侄儿英宗亲征瓦剌时,国内无主,宣宗的皇后孙氏见襄王贤德想让他入宫暂时代理,襄王仍洁身自爱,他写信让孙太后请立皇长子朱见浚,让英宗的弟弟郕王监国。郕王即位后,英宗又回京了,他又写信给皇上,提醒要尊敬英宗,早晚问安。英宗复辟成功后,有感于襄王的人品,把他比为周公,特意在宫内设宴招待,为他设襄阳护卫,预筑茔墓(一般只有皇帝才可预建墓地),特准他过年时也可以带儿孙出城猎狩,给他的待遇超过任何一个封王。襄王曾有两次做皇帝的机会都主动让贤,毫无怨言,传为一代佳话。

张太后把皇室这个特殊的家庭治理的井井有条,只有一件事张太后深为遗憾。

宣宗为皇太孙时已完婚,由张太后亲自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