霸蜀 作者:庄不周-第35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然,原有就捉襟见肘的计划一下子出现了一个触目惊心的漏洞,即使城府深如诸葛亮也有些慌了神,更何况杨仪。
不过诸葛亮终究还是诸葛亮,半个时辰的冥思苦想后,他终于直起了腰,抬起头。脖子发出“咯”的一声轻响,一抹痛苦从他的眼中一闪而过。
“威公,请向朗来。”
杨仪愣了一下,随即又明白过来,转身匆匆的出去了。诸葛亮无声的叹了一口气。向后靠了靠,轻拍着额头。
荡寇将军向朗正在营里看书。他虽然奉命来到了大营,可是他清楚自己和诸葛亮之间的裂痕很难弥补。按理说,诸葛亮应该让他留守上邽,防备郝昭,而让王平率军来支援才对。可是诸葛亮偏偏让他来支援,说是对他的倚重,何尝不是趁机剥夺了他的权利,把他变成了一个普通的将领。
权利之间的斗争原本就是很微妙的事。向朗很清楚诸葛亮的心机,他不会天真的认为他和马谡甚至魏霸父子之间的事能瞒得过诸葛亮。不过他也清楚,这种事大家心知胆明就行了,最后的胜负各凭手段高低,谁要是主动撕破脸,那就落了下层。
所以向朗来到大营之后很安静,诸葛亮请他去,他就去,不请他,他就安心做学问。他年轻的时候虽然也曾向司马德操问学,却是以吏能著称,学问粗浅,不入那些世家名士的法眼,现在他年纪大了,心性定了,也有心情做做学问,并且深得其中之乐。
杨仪来找他的时候,他正和儿子向条研究一句经文的正误,案上摊了十几部书。
“向公,丞相有请。”杨仪恭恭敬敬的行了一礼。
向朗有些意外的看了杨仪一眼。杨仪是什么心性,他再清楚不过了,身为丞相的心腹,他什么时候对人这么客气过。看到杨仪强作镇静,却掩饰不住心中慌乱的眼神,向朗吃了一惊。
“出了什么事?”
杨仪欲言又止,掩饰道:“丞相请你去,自然是有事要商量,至于是什么……”
“威公,在我面前,你还要掩饰吗?”向朗打断了杨仪,不容分辩的说道:“快说,究竟出了什么大事?”
向朗一向很温和,年纪越大,脾气越好,可是一旦发怒,那种威势还不是杨仪这样的后辈所能承受的。杨仪舔了舔嘴唇,嚅嚅的说道:“刚刚接到紧急军报,四千骑兵全军覆没,马岱重伤。”
“啪哒”一声,向条手中的笔落在了案上,墨汁四溅。
“你说什么?”向朗睁大眼睛,追问了一句,似乎为了听得更清楚一点,他一步跨到了杨仪面前。“我是不是年纪大了,听错了?”
“向公,你没听错。”杨仪鼻子一酸,快要哭出来了。在向朗面前,他骄傲的外壳被打破之后,终于露出了脆弱的内心。“马岱全军覆没。”
向朗长吸一口气,屏住了呼吸,半天才慢慢的吐了出来。太阳穴上青筋迸起,突突乱跳。这个消息实在是太惊人了。向条目瞪口呆,如泥塑木雕。
“向公,丞相请你去商量呢,你快跟我走吧。”杨仪央求道。
向朗以手抚胸,缓缓的点了点头。“好,你前头带路。”他走了两步,又停住了,转身对向条说道:“闭紧嘴巴,听见没有?”
向条连忙点头,他太清楚这个消息的重要性了。如果在诸葛亮和向朗没有想出对策之前就散布出去,很可能引起一场骚乱。
向朗跟着杨仪来到了中军大帐。他不受诸葛亮待见,又身为荡寇将军,负一方之重,大营离中军比较远。这一路走来,他又刻意缓缓而行,这一路竟然走了小半个时辰,比杨仪独自来请他的时间多出两倍。杨仪急得满头大汗,他却更加从容,到了诸葛亮大帐前的时候,他除了手心的汗之外,脸上已经看不出一点紧张,甚至还有一点笑意。
这点笑意在他迈步进帐的时候已经被掩藏起来,不露一丝痕迹。
诸葛亮静静的看着向朗,嘴角一挑,微微一笑:“向公果然稳重如山。向公一来,我便心安许多。”
向朗躬身施礼,在诸葛亮斜对面入座,将衣摆整理好,这才笑道:“胜败乃兵家常事,四千骑兵虽然重要,可是相比于歼灭两万魏军精锐,生擒陈王曹植,实在不算什么大的损失。”
诸葛亮目光一闪:“向公很有信心嘛。”
“当然。”向朗笑道:“千里奔袭,孤军深入,原本就是兵家大忌。现在离秋收还有数月,曹植想要以战以战,时机不对。从屯田民众那里抢来的粮食又能让他坚持多久?更何况抢劫民众,可是大伤民心,饿死的人命可是要算在他头上的。”
诸葛亮微微颌首,笑而不语。
“魏军悬师远来,自知无生还之理,故人人用命,个个争先,锐不可挡。可是老子有云,‘飘风不终朝,暴雨不终日。孰为此?天地而弗能久,又况于人乎?’掐指以数,魏军远来,携粮不会超过一个月,加上劫掠所得,也不会超过一个半月,从他们入关中算起,于今已有半月,正如人过壮年,虽欲老有所为,而体衰力弱,不足为患。丞相只要耐心守住大营,其败亡翘足可待。到时候,丞相虽失四千骑,复得四千骑,又有什么损失可言?”
诸葛亮哈哈大笑。“向公果然是老成人,一眼便看出要害。不过,要想以静制动,以重制轻,还需要向公这样的老将襄助才行啊。”
向朗抚须微笑。“但为国家计,丞相有令,向朗焉敢不从。若丞相觉得朗尚可用,朗愿率兵一万,为丞相前驱,与曹植小儿一战,挫其锐气。让他知道丞相之威不可犯,大汉之兵不可轻。”
诸葛亮笑着摇摇头:“向公,你的壮志,我深表佩服。不过,对付曹植这样的小儿,又何必向公亲自出马。还请向公坐镇中军,由我率后生们与之一战。幼常与文长已尾随曹植而至,我们前后夹击,想必能小有斩获。”
向朗目光一闪:“丞相出阵,以幼常与文长相助,自然是马到成功,生擒曹植,指日可待。”
第0613章 明争暗斗
诸葛亮请向朗来,是要他领兵出战吗?
当然不是。诸葛亮是要求得向朗的支持,有向朗这样有资历、有实力的老将帮腔,荆襄系的后生们就不敢乱来。稳住了荆襄系,其他人就不足为患。更重要的是向朗支持他,马谡就不会在这个时候和他谈条件,他会看在向朗的面子上,从大局出发,全力支持他。有了马谡的支持,他领三万兵在西,马谡、魏延在东,击杀曹植不在话下。
向朗是想出战吗?是。当此危险之际,与诸葛亮全力合作是毋庸置疑的,关中失守,对谁都没有好处。要讨论的不是是否合作,而是合作的方式。他想领兵出战,也是因为与马谡、魏延夹击曹植获胜的机会很大,如果能借此机会力挽狂澜,甚至能生擒曹植,这个大功当然会落在他和马谡的头上。此战过后,诸葛亮即使不情愿,也不能不重赏他们,他们的实力就会更强。
可惜,这个道理诸葛亮也非常清楚,所以他要求得向朗的支持,却不会把这个立功的机会让给向朗。在马岱全军覆没的情况下,他需要一场更大的胜利来证明自己。现在的情况看起来危急,其实只要冷静下来,就能发现其中蕴藏着更大的机会。
曹植、夏侯霸的胜利都来自于出人意料。他们违反兵家常识,孤注一掷,出其不意的进入关中,一路急行,这才取得了意外的成功。现在意外已经不再意外,曹植面临着蜀汉军的前后夹击,他哪里还有什么机会。连生存都是问题,更别说创造什么奇迹了。
他就是一只主动跳上岸的大鱼,虽然掀起了一些浪花。把渔夫吓了一跳,却也不可避免的将自己陷于必死之地。没有后勤补给的孤军,面对两倍于己的敌人围追堵击,他又哪里有什么生路可言。只要堵住他的去路,不用打。等上一个月,等他粮食吃完,他就不战自溃了。
任何事都是有代价的。他注定要成为某人功劳簿上浓墨重彩的一笔,诸葛亮怎么可能把这个机会让给向朗。如果不是迫于形势危急,诸葛亮甚至不会让马谡从中分一杯羹。不过马谡大败在前,就算这一战立了功。将功赎罪,他的官爵也不会太大的提升。
至于魏延,诸葛亮有绝对的信心,从魏延对他送的那副甲胄的爱惜程度就可以清楚魏延的想法。只要不触及魏家的利益,魏延不会偏袒马谡,和他作对。
魏延不是魏霸。他的心思要简单得多。
得到了向朗的支持,诸葛亮成功的稳住了阵脚,把一场灾难转化为继续战斗的动力。私下里的牢骚是避免不了的,只要没有人敢跳出来,那些牢骚就无法对诸葛亮造成大的影响。
哪个权臣没有敌人?好好先生做不了权臣,也做不成任何事。
……
一路急行的曹植过了郿坞,在五丈原停了下来。安营扎寨,不走了。
五丈原在渭水南,高约五十丈,北阔南窄,最宽处约五里,南北长约十里,东侧便是武功水,也就是斜水,北临渭水,西侧是一条深达十丈的水沟。南侧便是秦岭群山,著名的斜谷便由这里入山,是一个易守难攻之地,当初田复等人就是在这里堵住了由斜谷而来的赵云。
曹植选在这里扎营,用意非常明显。这是想坚守了。
尾随而来的马谡和魏延相视苦笑,觉得非常棘手。这一路跟来,他们算是见识到了曹植的老到。如果说马谡在鸿门败在曹植的手上既有意外的成份,也有实力不足的客观因素,那么现在曹植选择在五丈原扎营,其中的微妙就非普通人能够领会了。
而马谡和魏延却属于能领会的那一类人。
诸葛亮在汧县,离此三百余里,离北面的高平一带大概也是五六百里,到西面的陇山和临渭同样是三四百里。他屯在汧县,那当然是为了同时兼顾三面,不管哪一个方向有危险,他都能在一天内收到消息,三天内赶到支援。
可是他在汧县却无法攻击曹植,如果他赶到五丈原来,那他就无法顾及其他三地。如果他不来,那曹植就可以在这儿安安稳稳的呆着,以马谡和魏延的五千人根本拿他没办法。即使是诸葛亮来了也拿他没办法,就以五丈原这种地形,三万多人围攻也攻不下来,必然是一场消耗战。
曹植可以在这里休整,时间限制只在于他还有多少粮,否则他想呆多久就呆多久。
曹植固守五丈原,并不是消极的守,夏侯霸的三千骑兵就是他伸出来的拳头,以骑兵的速度优势在汧县和武功之间来回突击,谁能抓得住他?
当然了,马谡相信,曹植也不会在这里一直守下去,因为他的粮食有限,还没有到秋收季节,他也无法抄掠。过不了多久,他就必须再次出动,是西向攻击陈仓,还是北上攻击汧县,接应张郃入关,都有可能成为曹植的选择,唯独不可能长期在五丈原坚守。他在五丈原休整,不过是牢牢的把节奏控制在自己手里罢了。他休息的时候,蜀汉军却不敢大意,等他休息好了,再次行动的时候,双方的体力士气都会对蜀汉军更不利。
这些都是细微的变化,却足以可见初次领兵作战的曹植并不是个纸上谈兵的书生,事实上,他对双方态势的把握非常精准。
这就是有个高手老爹的好处。谁让他老子曹操是这个时代最杰出的军事家呢,天天跟在这样的人后面学习,再加上有个聪明的大脑,想不厉害都难。马谡也聪明,说起兵法来头头是道,可是他第一次领兵作战的时候败得鼻青眼肿,远远没有曹植这么老到,就是因为他缺乏曹植这样的机遇,没有实践的机会。只有打过几仗之后,那些倒背如流的兵法才能真正的转化为带兵的心得,而不仅仅是停留在纸上。
曹植在五丈原上休息,马谡攻又不能攻,退又不能退,只好离曹植远一点,在渭水以北的北原扎营。北原离五丈原二十里,在这里扎营,可以就近监视曹植,又不会有被曹植偷袭的危险。郿坞就在北原东五十里,镇守郿坞的正是魏霸当时的亲卫将朱壹,得知魏延率兵追击曹植,他立刻亲自安排运粮,赶到了北原。
早在关中之战时,朱壹就奉魏霸之命镇守郿坞。当时和他一起的唐千羽原本比他更顺利,在赵云为魏霸训练骑兵的时候,唐千羽就是校尉,是魏霸内定的骑将。
上邽之战,唐千羽生擒了郭淮,立了功,后来顺利的成了魏霸麾下的骑将。魏霸随后去了襄阳,唐千羽就归到了魏延麾下,同样任骑将,算是跟着魏霸的部曲中官职升得最快的。
可惜,这次诸葛亮收骑兵,魏延麾下的千余骑也被收走了,唐千羽不爽,宁愿留在魏延身边,统领数十亲卫骑,也不肯到诸葛亮的麾下,一直留在郿坞的朱壹反而成了在关中的魏家部曲中实权最大的一个。他虽然只是个都尉,可是郿坞位置重要,他的地位也就与普通的都尉大不相同。
有了朱壹送来的粮食,马谡和魏延轻松多了。
“郿坞里还有多少粮?”
“三万大军吃半年不成问题。”朱壹的脸色不太好,怨气很明显:“这是这几年来辛苦攒下的,为了能攒下这些粮,那些屯田的百姓功劳可不小。原本少主和他们说好的,他们屯田供粮,我们保护他们的安全。现在可好,马将军带着四千骑兵,却看着三千魏军骑兵烧杀抢掠,全无作为。百姓都对我们失望了,今天怕是收不到几粒粮。”
马谡瞟了他一眼,没有吭声,却也没有阻止。他知道朱壹这是替人传话。当初魏霸能守住郿坞,甚至能守住关中,就是得到了天师道众的帮助。魏霸答应赵素的条件是关中三郡至少有两个太守归汉中人,实际上这些条件被诸葛亮打了折扣,到现在为止,只有赵素担任了京兆太守,还被魏延——现在是他牢牢的控制住了。要说汉中人没有怨言,那是不现实的。他们不好当诸葛亮的面说,借着朱壹的嘴来传到他的耳朵里是个不错的选择。
谁让他是诸葛丞相的心腹呢,诸葛丞相派他到关中来,不就是分魏延的权,压制汉中人的嘛,不说给他听说给谁听。现在马谡吃着他提供的米,又当着魏延的面,还能不给他面子?
魏延当没听见,狼吞虎咽的吃着饭。对收骑兵这件事,魏延也不爽。那些骑兵可是赵云训练出来的,白白的送给马岱算怎么回事?要不是看在马谡出面,又是诸葛丞相的主意,他才不会给马岱一根马毛呢。
正在这时,唐千羽冲了进来,怒气勃发:“将军,长史,出大事了了。”
一直没吭声的魏延重重的放下手里的碗,哼了一声:“什么事,这么慌张?”
唐千羽一侧身,把后面的钱飞让了进来。钱飞一脸暗褐色的血污,身上也是破破烂烂的,一看到魏延,他就跪了下去,心有余悸的说道:“将军,我们全军覆没了。”
“你是谁?”魏延莫名其妙。
“我是赵将军麾下的都尉钱飞,随骑兵一起被调到马岱部下。两天前,我们在杜阳一带被夏侯霸击败,全军覆没。我受了重伤,昏了过去,被战马驮到了山里,才逃过一劫。醒来后,正好遇到将军的斥候,所以才赶了过来。”
马谡和魏延互相看了一眼,顿时觉得脑后阴风阵阵,凉意袭人。
第0614章 引而不发
五千步卒被三千骑兵突击会是什么后果?灾难。
五千没有防备的步卒被三千没有明天的骑兵突击是什么后果?灭顶之灾。
魏延和马谡都是有作战经验的将领,魏延和魏军作战多年,深知骑兵的厉害,而马谡更是亲身体验过骑兵突击威力的人,那是他一辈子都不会忘记的惨重教训。只是因为一点细微的疏忽,就酿成了无法挽回的后果,对于一向骄傲的马谡来说,这个记忆之深,教训之重,足以让他铭记终身。
“怎么……怎么会这样,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