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大科学家 作者:何事公-第26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汤寿潜颇为意动,张謇却有些犹豫:“只怕这轿车不大好打理吧?”
孙元起坦诚道:“确实!限于中国工业基础薄弱,不仅汽车轮胎、零配件要从美国原装进口,甚至日常使用的汽油、润滑油等都要用从外国购买,还得由专门的司机学习驾驶、修配。一旦出了大毛病,估计全中国也就只有经世大学有人会修理……”
听完孙元起的描述,张謇连连摆手:“算了、算了!这哪是辆轿车,分明就是个摸不得、碰不得的摆设嘛!与其养辆华而不实的轿车,还不如多备几个轿夫,想来也不比轿车差到哪里去。而且老夫也不习惯坐车坐轿的时候,身边还有个下人。百熙好意,老夫只能心领了!”
汤寿潜却试探着问道:“要不百熙哪天有了新车,把旧车和司机一起借给老夫用上几天?老夫只是好奇的紧,想看看这轿车为何跑的比马还快。”
孙元起道:“那就如蛰翁所愿!不过我们现在该怎么办,是直接进去等着开会,还是找个茶馆什么的喝杯茶,等会再过来?”
张謇道:“既来之则安之,何必来回折腾?”
“也好,啬翁、蛰翁请!”
今天是内阁成员首次聚齐,也是国务院成立的重大日子,作为内阁总理,唐绍仪来的比孙元起等三人更早。听说新中国党三名阁员提前到来,急忙迎出门外:“张总长、汤总长、孙总长,你们来的好早!快快快,里面请。”
走在最前头的孙元起笑道:“孙某见过唐总理!谁让我们新中国党成立最晚、根基最浅呢?咱们比不上北洋系势力雄厚,也比不上同盟会历史悠久,所以只好笨鸟先飞,来的比大家早些。顺便借此机会博得唐总理的青眼,也好让你以后多多关照!”
唐绍仪摇头道:“你我既是大学校友,如今又是内阁同事,何必如此取笑唐某?大家都是明白人,谁不知道唐某这个总理是如何得来?不是唐某有经天纬地、定国安邦之才能,也不是唐某有翻云覆雨、八面玲珑的才能,只不过在南北议和过程中恰逢其会,正好袁大帅和孙先生都认识唐某罢了。以后内阁事务,还要有劳各位鼎力相助!”
孙元起道:“唐总理这话就有些见外了!你是内阁总理,我和啬翁、蛰翁是内阁成员,本来就应该极力辅弼,何来‘相助’之说?再者,我们新中国党要求每位党员都信奉国家主义,我和啬翁、蛰翁作为党魁,更应该以身作则。所以请唐总理放心,我们一切会以国事为重的!”
对于孙元起的承诺,唐绍仪有些感动:“那唐某就先谢过三位总长了!其实唐某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并无适合担任总理这一要职,之所以印粘鋈巫芾恚彩谴哟缶值某ぶ尉冒部悸堑摹T笏Ф晕矣兄鲋鳎锵壬胛矣型局辏傥鹾臀矣行S阎椋捎谀稀⒈薄⑽魅蕉晕揖屑畹母星椋绻颇吵鋈巫芾恚梢圆黄灰小⒐焦卮俳骄虾献鳎】齑锍晒业陌捕ㄍ骋弧�
“而且在唐某看来,袁大帅的实力、孙先生的思想以及百熙贤弟的教育和实业,是我民国统一发展的三块基石,当然,这三者之间的矛盾也正不少。唐某这个内阁总理最大、最艰巨的任务就是居中调和,极力弥缝,力争三方不至于因为某些龃龉而反目,促进整个国家和平稳定地向前发展。不过这只是唐某的一厢情愿,具体如何还得看袁大帅、孙先生和百熙贤弟三人的决断。”
孙元起暗暗叹了口气:看来唐绍仪也不是傻子,早已就看透了内阁内外的形势。只是他看透又能如何?在没有能力改变的情况下,越是看透内阁形势,越会让自己感到无奈和苦痛。
第三三六章来迟邀得吴王迎
孙元起说道:“请唐总理放心,我们新中国党一定会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竭尽所能维护袁大总统、内阁和《临时约法》的权威,力争把各种纠纷约束在内阁、议会之中,避免诉诸武力,确保民国能够和平稳定地向前发展!”
唐绍仪点点头:“新中国党诸位同仁能够如此大公无私、公忠体国,实在是内阁之幸,也是国家、民族之幸。唐某在此先行谢过各位!”说罢起身朝孙元起等人深鞠一躬。
孙元起、张謇等赶紧抢上前扶住唐绍仪:“唐总理太客气了!”
重新坐定后唐绍仪才接着说道:“自就任总理以来,唐某一直私心惴惴,唯恐有所殒越。尤其当同盟会两位总长迟迟不愿北上时,更是忧心如焚,生怕民国首届责任内阁就此胎死腹中。尽管现在宋总长、王总长已经北上,但南北隔阂在短时间内是很难泯灭的,甚至随时会因为某些问题而加大。如今有新中国党三位总长的鼎力支持,唐某终于可以稍稍安心了!”
孙元起道:“唐总理这是关心则乱!其实民国肇始,无论袁大总统还是中山先生都希望国家尽快恢复和平,通过普及教育、兴办实业、编练新军、铺设铁路等方式早日实现富强。在这个大方向上,两人的理念并无二致。要说南北之间有什么隔阂,只不过是在如何实现、由谁主导等问题上有所分歧,这些都是可以通过对话、和谈来解决。我等要做的事情,就是避免激化矛盾、构建交流平台、创造和谈氛围。”
如孙元起所言,袁世凯和孙中山一样,都是强烈的民族主义者,也都强烈渴望中华早日实现富强。虽然袁世凯在政治上走错了方向,但不能因此否认他为国为民所做出的巨大努力,也不能因此诋毁他作为一个中国人的爱国情怀。在传统教科书中,袁世凯通常会因为签订《二十一条》而被斥为卖国贼。其实,在日本咄咄逼人的形势下。袁世凯竭力维护国家利益已经尽到最大的努力,胡适就认为《二十一条》的谈判是弱国外交的胜利。
相比之下,同样是“卖国”,孙中山不仅敢卖,还敢贱卖。敢于把猪肉卖出白菜价!对他来说。反正革命不成功,那些东西跟自己没有一毛钱的关系。至于成功了?成功之后再说成功的话吧。比如他在1915年2月满铁株式会社两个重要人物犬冢信太郎、山田纯三郎订立的所谓《中日盟约》,卖国程度与《二十一条》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
无论袁世凯、孙中山他们曾经做过什么,但他们在振兴国家这一点上是趋同的。只是由于知识背景、仕途履历、国际视野等方面的差异,其中再夹杂着个人利益、派系利益与国家利益的冲突,这才导致最后他们兵戎相见不死不休的局面。
在个人利益、派系利益与国家利益冲突的时候,真正能把国家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上的,那都是百年难得一见的圣人。而且这种不食人间烟火的圣人在波谲云诡的政坛通常很难手掌重权。而把个人利益、派系利益完全置于国家利益之上的人,往往也难成大器。正常情况下,政客或者官僚都是在个人利益、派系利益与国家利益冲突之间寻找平衡点,关键在于哪一边占多数。即便说出“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的慈禧太后,在挪用经费修建颐和园的时候也未尝完全忽略过国家利益。
比较袁世凯、孙中山两人的生平行径就会发现,袁世凯是传统的中国士人,出生于官宦家庭,曾镇守属国朝鲜。生于斯长于斯,而且青年以后一直身居统治高层,相对来说,他更富有国家主义、民族主义思想,在利益冲突的时候往往更注重国家利益。也更小心谨慎。
而孙中山受两广风气影响,青少年时期就景仰洪杨造反事业,后来在海外浪迹数十年,经常受到来自国内(清政府、北洋政府)的威胁。加上穷困潦倒、漂泊无定、受人冷遇,内心里追求成功的渴望有时候甚至会压倒一切;而且他大多数时间处于社会底层。对于包括领土、矿产等在内的国家利益没有多少直观感受,所以在利益冲突的时候非常豪爽、非常大方,甚至是肆无忌惮。
从当今政治体制和教育体制下穿越过去的青年,在充分了解二十世纪初国内外政治形势的情况下,十有八九都会倾向于袁世凯,而不是“伟大先行者”孙中山。
孙元起便是如此。
几个人又说了会儿闲话,国务院秘书许宝蘅进来禀告道:“总理大人、三位总长,大总统和陆、赵、熊、段、刘诸位总长已经快到门口了,您看是不是要出去迎接一下?”
众人连忙站起身,唐绍仪有些惊异地问道:“什么,大总统过来了?”按照道理,国务院是内阁总理的地盘,尤其是责任内阁,大总统应该不能随便插足。就好比现在国务院召开会议,谁见过国家主席出席参会?尽管在此之前唐绍仪曾客套地邀请过袁世凯,但没想到他居然会应允。
唐绍仪转念一想:今天下午不仅要召开首次国务会议,在此之前还要宣布国务院成立,大总统出席成立仪式也无可厚非。不待许宝蘅回话,便又自问自答道:“唐某前数日曾邀请大总统出席仪式,本来不抱多大希望,没想到大总统竟然能够俯允,足见大总统对内阁的信任与厚爱!三位总长,我们一起出去迎接大总统如何?”
孙元起等赶紧答道:“礼应如此!”
四人刚到门口不久,就看见几辆马车在重兵拱卫之下逶迤来到近前。唐绍仪快走几步,抢上前打开车门,恭敬地从里面扶出身着大总统盛装的袁世凯:“欢迎大总统莅临国务院!”
袁世凯笑眯眯地说道:“什么叫‘莅临’?恁客套!老夫就是过来随便看看,凑个热闹。少川,你该不会怪老夫多事吧?”
唐绍仪连忙答道:“大总统说笑了!您能来大驾光临指导工作,那是国务院的荣幸,我等欢迎还来不及呢,哪有二话!”
袁世凯逮眼看见唐绍仪身后的张謇、汤寿潜和孙元起,笑着招呼道:“季直、蛰先、百熙。三位别来无恙?天寒地冻,让你们在外面等候,实在是袁某之过。还请三位恕罪!”
张謇随意拱了拱手,便戏谑道:“大总统好久不见!遥想三十年前,鄙人与大总统同在筱公(指淮军将领吴长庆。字筱轩)营中时。见面每每尊称‘夫子大人’;后来大总统擢升至北洋大臣后,再有书信往来便改称‘仁兄’;如今大总统执掌八方统御九州,与鄙人相见就称呼一声‘季直’了。可见大总统官位愈高,鄙人称谓愈小。所幸大总统一职已经升无可升。否则鄙人就该沦落为子侄辈喽!”
张謇提及的三十年前往事,其实是发生在光绪七年(1881年),那时候张謇还不是状元郎,甚至连举人都不是——自同治八年(1869年)十六岁的张謇考上秀才之后,每两年就去江宁参加一次乡试。先后5次都未考中,只好在淮军将领吴长庆幕下担任文书,聊以度日。而袁世凯当时也不是什么直隶总督、北洋大臣,只不过是个文不成武不就的二世祖,混到二十岁也没什么长进,先后于1876年、1879年两次参加乡试都没能得中,只好纠集家里的仆从数十人前往登州投靠养父袁保庆的至交吴长庆。
吴长庆对于袁世凯携数十人冒昧从军很不以为然,除了留下袁世凯在营中读书外,其他人全部给钱遣散回家。话说吴长庆对子侄辈的袁世凯确实不错。不仅每个月给饷银,还请名师给他上课。其中教八股文的老师就是张謇。
尽管张謇和袁世凯相见之时两人都是秀才,但江苏的秀才和河南的秀才、穷人家考上的秀才和二世祖混来的秀才却有天壤之别。——我们现在去看袁世凯的诗歌、对联,除了有太祖诗词的霸悍之气外,简直一无是处。和洪天王的歪诗如同一个模子刻出来的。如果让这种人考中举人,那才是没天理!——张謇奉命教袁世凯写八股文,可袁世凯连篇像样的文章都写不出来,令张謇教无可教、改无可改。
碰到这种有家世、没脑子的学生。普通老师算是倒了一辈子血霉。但袁世凯毕竟不是一般人!某天深夜,张謇与袁世凯促膝长谈。当论及未来各自打算时,袁世凯指点江山,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张謇听罢颇为动容,这才刮目相看,并郑重地向吴长庆推荐袁世凯。袁世凯这才在吴长庆眼中由故人之子变为可造之材,并逐渐飞黄腾达。正因为如此,在吴长庆营中的那段时间,袁世凯一直对张謇执弟子礼,尊为“夫子大人”。
袁世凯闻言颇为尴尬,只好顾左右而言他:“百熙,你们今天来得很早啊?”
孙元起道:“京城人烟辐辏摩肩擦踵,本来以为会堵车,便和啬翁、蛰翁二位总长提前一个小时出门,没想到路上极为通畅,没多久便从前门外赶到了这里。不过也不算太早,正好刚上迎接大总统。”
袁世凯没有追究“堵车”的真实蕴意,转头望了望门侧的轿车:“你们坐的是这轿车吧?百熙你送我那辆,老夫坐过几回,确实算得上是风驰电掣!可惜老夫平时难得外出,偶尔外出身边警卫也不敢让老夫乘坐这种机器,怕不安全。如此一来只能放在院子里当做摆设,偶尔由克文、克定那几个不成器的东西开出去玩玩,算是大材小用啦!”
孙元起笑道:“轿车除了做代步工具使用外,本来就是供人玩乐的。既然令公子喜欢开出去,那就是适得其所,怎么能叫大材小用呢?”
等唐绍仪与袁世凯带来的五位总长寒暄过来,过来请示道:“大总统,我们进去吧!”
袁世凯左顾右盼:“诸位内阁成员都到齐了?”
唐绍仪有些踌躇:“只剩下王亮畴、宋遁初二位总长还没过来。不过现在还有十分钟开会,他们应该就快到了,我们进去等吧!”
袁世凯神色不动:“既然他们马上就到,那老夫就陪着少川和诸位在这里等他们一会儿吧,省得待会儿还要出来。”
第三三七章君若有心求逸足
既然袁世凯要等,唐绍仪也不便再劝,一众人等只好站在国务院门口说些闲话。本来以为只要站几分钟,谁知这一等就是半个多小时,王宠惠和宋教仁才姗姗来迟。
别说赵秉钧、段祺瑞这些袁氏亲信横眉竖眼,就连孙元起都有些神色不渝:虽说你们俩在政治地图中代表着不可或缺的同盟会板块,并不意味着你们就有恃宠而骄的资本。既然大家今天能站在这里,分量就不比你差多少。何至于如此摆谱,装大尾巴狼?
不过作为同僚,孙元起这话却说不出口。不仅孙元起说不出口,就连袁世凯都不敢轻易开腔。万一惹恼了这两位祖宗,让他们拂袖而去,今天国务院还成立不成立?首次国务会议还开不开?如果他们再玩一把集体辞职,只怕唐绍仪所言会一语成谶:民国首届责任内阁真的要就此胎死腹中了!这个时候能够站出来说几句的,唯有唐绍仪最适合。一来双方都是同盟会会员,说轻说重都是党内纠纷,碍不着别人什么事;二来唐绍仪是内阁总理,他们是内阁成员,凭此身份批评几句也合情合理。
在众目睽睽之下,唐绍仪面有愠色迎了上去,低声叱责道:“亮畴、遁初,你们怎么来得那么晚?不是说好午后二时开会的么?大总统和诸位总长已经在门口等候半个多钟头了!”
王宠惠还稍有愧色,宋教仁只是轻描淡写地答道:“我等来迟,让诸位久等了!”
袁世凯怒色一现即隐,马上笑着说道:“亮畴、遁初,你们二位来了?来了就好!少川你也不必苛责,毕竟从江苏北上山迢水遥,今天能到已经大属不易,迟来总比不来好。只要国务院能够顺利成立、国务会议能够召开,使得共和政体真正确立,我们在此再多等上半个小时又有何妨?”
宋教仁像是刚发现袁世凯。惊讶地说道:“呀!今天不是说召开国务会议么?怎么大总统也在?”
袁世凯眉毛猛地一挑。
唐绍仪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