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谋高手李鸿章 (实体书版)作者:雾满拦江-第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识到李鸿章乃罕见的战略型人才,急切要求曾国藩快点儿给李鸿章机会,让曾国藩好不别扭,好像是他压制了李鸿章一样。
第三桩事,是李鸿章的谋略天资显露了出来。当时,咸丰皇帝老师翁心存的儿子翁同书,出任安徽巡抚,因为处置不当激起民变,又在城破之前弃城而走,有失封疆大吏守土之责。曾国藩决定管管这事。但那翁心存以道德文章立世,在咸丰皇帝面前极受信任,门生弟子遍布朝廷,要如何措辞,才能够让咸丰皇帝铁面无私地严惩自己老师,同时又能让朝中大臣无法讲情呢?
这个奏章不好写,曾国藩先是让幕府中的文章高手起草,写后拿过来一看,发现不成。于是曾国藩亲自上阵,写了一遍又一遍,却总是写不明白,最后万般无奈,只好把李鸿章叫过来:少荃啊,你也来写写看。
李鸿章拿起笔来,写道:臣职分所在,例应纠参,不敢因翁同书之门第鼎盛,瞻顾迁就……
此言一出,方刚严正,正气凛然,又含了隐隐杀机,不但让咸丰皇帝无法徇私庇护,也抢先一步堵住了所有朝官的嘴,让人不敢替翁同书说情。
此折上奏,翁同书即刻被朝廷拿问,先定为斩监候,后被减免,发配新疆,老死戍所。
这是权谋高手李鸿章首次出手,以一介小小的幕僚,不过是只言片语,就终结了最尊贵的帝师之子的仕途乃至生命,李鸿章的老辣权谋之术,令人咋舌。
这应当是李鸿章受淮上不良社会风气之影响,最是知道人心之险,更知道如何利用人心之险,置人于死地。
但是,权谋这种东西是利用人性的弱点,极易引发人性之恶。李鸿章这一次出手,为他的人生带来了一个强敌,此后,翁同书的弟弟翁同龢,在查清此事之后,处处与李鸿章作对。由于翁同龢的谋略与智慧都弱于李鸿章,情急之下,翁同龢索性拿李鸿章精心打造的北洋水师下手,掐断了北洋舰队的粮饷与军火,导致了甲午海战大败。这就等于是二人相斗,把整个大清帝国都搭了进去。可见权谋这种东西,是极为危险的,修习者千万要小心在意,能够不用就尽量不用。
时过一百多年,我们才想起来劝说李鸿章不要轻启权谋之术,未免太迟了些。要知道,中国的皇家极权,养成的是具有东方宫廷阴谋特色的帝王心机。如朝中的咸丰皇帝,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举目所见,抬手所及,俱是带有明显阴柔特点的阴谋政治。这种阴谋政治与现代政治的公开透明、重视规则恰成两极,其特点就是以背信弃义为手段,以置对方于死地为目的。所考虑的不是如何解决问题,不是寻求一个共赢的结果,而是不择手段搞死对方。至于对方是谁,这个倒是其次。
而此时,咸丰皇帝正兴致勃勃要拿东方阴谋来对付那些乘火轮船而来的西方列强。
东方阴谋PK西方列强
当时鸦片战争刚刚结束,英国人以炮火对话,强迫清廷与之签订了《中英天津条约》。
曾国藩的朋友,湘军财神、洋务运动的先知郭嵩焘,在他咸丰九年(1859年)三月初八的日记中,详细解释了这一阴谋的过程:
怡亲王至营,……言奉旨密商一语:如夷人入口不依规矩,可悄悄击之,只说是乡勇,不是官兵。予曰:凡事须是名正言顺,须缓缓商之。怡邸愦愦可笑,僧邸商酌再三,欲令其由北塘入口,绕道至天津……辨论再三始定局,附片奏明。
这个阴谋组合是这样子的,咸丰皇帝暗中传旨,命怡亲王去找僧王僧格林沁,让僧格林沁带领正规军,对前来换约的英法舰队迎头痛击,打完了之后,就说是爱国群众打的。你被人家爱国群众打了,这不能怪我吧?
这就是典型的东方宫廷权谋,充满了阴柔与暧昧的气味,全然见不得阳光。僧王接旨大喜,就立即命令炮台向英法舰队开火。英法舰队全然没有准备,被打得落花流水,清兵当场炸死炸伤英国兵四百三十人,炸伤法国兵十六人,击沉炮艇四艘。
事情发生之后,英法两国怒不可遏,吵吵闹闹地要求咸丰皇帝给个说法。咸丰皇帝很无辜地把两手一摊,就让僧格林沁去和英法两国鬼子谈判。不料在谈判桌上,僧王发现英国公使巴夏礼很凶,猜测说这厮多半是个王爷之类的,如果我把他绑走,洋人们肯定是投鼠忌器,从此乖乖地听我的。僧王哪里晓得,这巴夏礼不过是个铁匠的儿子,因为家贫,十三岁就出国闯世界。但僧王不知,当即将巴夏礼等谈判使者尽数锁拿。
使节在谈判桌上被掳走,英法两国气急败坏,要求朝廷立即释放人质。倘若人质遭受到虐待,他们发誓要夷平北京政府。
朝廷对此置之不理,因为僧王捉来的大多数人质,都已经被活生生地虐死了。巴夏礼在他的家书中,提及了这些人质被活活虐杀的细节:
我们那些可怜的同胞的下场使全军感到义愤填膺。他们遭到了恶毒的杀害。他们的手足都被紧紧捆住,在露天的庭院中站了三天三夜,饮食极少而鞭打不断。有几个人昏厥了,绳索直嵌到皮肉里,引起了溃烂——我实在写不下去了。我们肯定知道安德逊中尉与德诺曼中尉已经死了,那是两个高尚的人,尤其后者,他跟我是很熟悉的。
有关巴夏礼提到的德诺曼中尉,在后来常胜军队长戈登的私人日记中,也曾经提到:
可怜的德诺曼,他曾经跟我一起到亚洲,如今却成为一个牺牲者了。据说他们的手腕被扎得那么紧,皮肉都烂了,他们是在极其残暴的酷刑下死去的。
这就是当时所发生的事情,咸丰皇帝以极幼稚、极可笑、极龌龊、极阴暗、极残暴的方式来处理外交事务。
但英法联军不是吃素的,他们是拥有着世界上最犀利火器的征战者,拒绝接受这种卑劣的玩法。于是这支军队向北京城进发,去营救人质。清帝国军队与之一触即溃,咸丰皇帝终于傻眼了,只好逃向热河,临走前传旨,命忠勇的曾国藩,立即派湘军中的头号悍将鲍超北上护驾。
接到诏书,曾国藩顿时目瞪口呆。
教科书式的权谋案例
鲍超既然号称湘军第一悍将,其人在湘军中的重要性可想而知。若派了鲍超去,这就等于将湘军的主力人马抽走,那后果之严重,怎么形容也不过分,先不要说南京的洪秀全就可以趁机死灰复燃,此前所有的努力,都将付诸东流,更要命的是,手持长矛的湘军,也绝无可能是英法联军的对手。可如果不让鲍超提师北上,这更不可以,这就意味着对皇帝的不忠,所谓功高莫过于护驾,你无论做多少事,都不如在皇帝危难之际及时赶到来得重要。
还有一个不能明白说出来的理由,鲍超北上,势必被留在咸丰皇帝身边,以为亲信护驾之臣。这对鲍超来说是好事,可对于曾国藩及湘军来说,却是坏到不能再坏的事情。
让鲍超走不成,不让鲍超走,也不成。曾国藩左右为难,只好立即召开亲信幕僚会议,商议到底怎么办。会议上,几乎所有的幕僚全都支持让鲍超走,虽说这样做无疑削弱了湘军,也意味着削弱了曾国藩的个人影响力,可是没办法,皇帝的圣旨,你怎么可以违抗呢?
只有李鸿章突然站了起来,说道:不对,这个难题是有办理解决的,老师,你应当立即上奏,就请皇上在老师你和胡林翼胡公两人之间,酌派一人入京护卫。
曾国藩听了,顿时拍案称绝:少荃你这一手,真是太高了……
于是曾国藩立即上奏,表白自己的拳拳忠诚之心,主动请缨,要求亲自赶去保护皇上。可想而知,收到这个奏本,咸丰皇帝心里是多么欣慰:还是曾国藩忠于朕啊,你看他一听说朕有难,急成什么样了……只不过,你不说快点儿来么,先上奏请示,这一来一去,英法联军已经攻破了北京城,朕已经逃到热河来了。曾爱卿你就不要来了,快点儿替朕把洪秀全那个祸害给灭了吧。
李鸿章用教科书式的经典案例,给咸丰皇帝上了一课,让他明白什么才是真正的权谋,谁才是当之无愧的权谋高手。
这是李鸿章在曾国藩处干的第四桩事,显露出了他对时局的精准判断,与迅速化解两难之局的敏捷思维。
既然李鸿章对时局判断这么精准,那为何不另起炉灶呢?
另起炉灶,实际上构成了曾李二人的理念冲突。在曾国藩看来,像李鸿章这么能干的弟子,就应该多替老师干点儿活。老师想成名立万,靠谁?不就靠像李鸿章这样有出息的弟子打工吗?
但是李鸿章认为,像曾国藩这样了不起的老师,就应该多让学生占点儿便宜。谁让你是老师,我是学生来着?学生不占老师的便宜,还能占谁的?
曾李师徒二人是一对奇异的江湖组合。老师琢磨着让学生替他白白打工,想占学生的便宜,而学生却绞尽脑汁地琢磨占老师的便宜。纵观师徒二人苦思占对方便宜的历史,实在是说不尽的好笑。开始是老师占学生的便宜,用学生的智慧替自己扩大影响力,等到后来,就该轮到老师悲催了,让学生占尽了便宜。
师徒机心大斗法
说到李鸿章对老师曾国藩的态度,那可谓感激终生,怒火上涌,实在是复杂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
说感激终生,那是因为曾国藩真的爱护李鸿章,刻意栽培李鸿章。提及在曾国藩幕府的幸福生活,李鸿章满是深情的回忆:
在营中时,我老师总要等我辈大家同时吃饭;饭罢后,即围坐谈论,证经论史,娓娓不倦,都是于学问经济有益实用的话。吃一顿饭,胜过上一回课。
此外,为了将弟子栽培成材,李鸿章初入幕府,曾国藩就给了他一个下马威。其时曾国藩幕府纪律严明,所有的幕僚准时吃饭,起居极有规律,可是李鸿章受不了这种约束,每天曾国藩与幕僚共同吃饭的时候,李鸿章就假称头痛,睡在床上不肯起来。
见此情形,曾国藩冷笑,命人去告诉李鸿章:曾氏幕府,行有规,坐有时,大家一起吃饭,就是一起吃饭,少一个人这饭就不能吃,一定要等他李鸿章来到,才可以吃——必待幕僚到齐乃食。
见此情形,李鸿章知道老师生气了,不敢怠慢,急忙披衣踉跄而往。等他入座,曾国藩及众幕僚这才端起饭碗开吃,吃时不发一言,等放下饭碗,曾国藩正色道:少荃,既入我府,我有言相告,此处所尚,唯一诚字而已。言罢拂袖而去,让李鸿章目瞪口呆,为之悚然。
这次教训让李鸿章养成了每日起居均有定时的良好习惯,李鸿章因此对曾国藩感激不尽。
正感激着,让李鸿章愤怒的事情来了,曾国藩竟然派他去编练皖北马队。
编练马队也没什么不好,晚清时代,马队属于机动部队,其在战场上的功能,类同于今天的装甲部队。编练马队的设想,是晚清中兴四杰之一的左宗棠提出来的,获得了中兴四杰之二的胡林翼认同,然后胡林翼又来游说中兴四杰之三的曾国藩,让曾国藩上疏言此事。当时的朝廷,对曾国藩是有奏必准,委以全权,所以马上就批准了曾国藩的奏请。然后中兴四杰之三的曾国藩,把这桩活计交给了中兴四杰之四的李鸿章,让李鸿章来干。
李鸿章当时一听,就觉得不对头,但什么地方不对头,一时之间说不上来。于是他先犹豫着不肯答应,抽空跑到南昌,与总核湘军粮台报销的大哥李瀚章商量。李瀚章一听,就说:不对不对,这事弄拧了。
什么地方弄拧了呢?李家两兄弟继续研究,研究的结果很令人扫兴:曾国藩对李鸿章的认知定位,严重低于李鸿章本人的能力。李鸿章乃罕有的奇才大能,可是在曾老师眼里,只不过是个跑跑颠颠的将佐之才。
李鸿章很郁闷,就直言不干这活儿。大哥李瀚章也写信,央求曾国藩给二弟一个更好的职位。但是曾国藩坚持并现身说法,说自己初建水师时,也是不情不愿,认为办不妥当,结果却是顺顺利利,大获成功。
李鸿章无奈,只好假意应允,派了人去淮上招募马勇。没多久派去的人空手回来,说是招不到人。
曾国藩心里明白,说招不到人是假的,淮上有着数量惊人的闲汉,一个个拖着刀满街游荡,怎么可能招不到人?是李鸿章不愿意干罢了。
为什么不愿意干呢?曾国藩明白了:噢,你是认为自己是大才,马队统领的职位太低,委屈了你。那好办,那就给你一个更闹心的差事,一个更小的职位,看你有什么咒念。
书剑飘零旧酒徒
曾国藩于是传令于自己的亲弟弟曾老九曾国荃,带着李鸿章往援景德镇。这实际上是暗示李鸿章:你很能干,很不错,老师我看好你。但你要明白,排在你前面的,还有我的亲弟弟曾国荃。这个曾老九曾国荃,他是曾国藩科举中榜后在北京城中手把手教导出来的,此时的曾国荃已经成为帝国头号明星战将,不仅率师攻克了安庆,而且正督军强攻南京城。如果有一飞冲天的好机会,第一个需要考虑的就是曾国荃,而非李鸿章。
这个发现,让李鸿章霎时间心灰意冷。要知道,他来的时候,抱了天大的希望,而今希望的破灭,让他的心理顿时崩溃了。
于是李鸿章向曾国藩提交辞呈。可万万没想到,曾国藩接过李鸿章的辞呈,就向他出示了朝廷圣旨,圣旨吩咐,李鸿章不许四处乱跑,就留在曾国藩幕府,替曾老板打工。
原来,曾国藩早就料到这个最能干的弟子要逃,事先请来了圣旨,让李鸿章想逃也甭想逃,就得乖乖留下来,替老师打工。
李鸿章气得跳脚,索性破罐子破摔,于曾国藩幕府寻衅滋事,打架斗殴。他故意找湘军大将彭玉麟的麻烦,那彭玉麟也是杀人不眨眼的狠辣书生,眼里瞧不上李鸿章。两人一言不合,就拳脚相加,乒乒乓乓打成一团,像两个粗汉一样相互撕扯着满地乱滚。
从此彭李结怨,彭玉麟后来到处捕捉贪官,捉到了李鸿章的一个侄子,不由分说一刀砍了,让李鸿章气苦于心。
此后朝廷传旨,授李鸿章福建延建邵遗缺道。这个意思是说,让李鸿章去福建排队,等着看有没有空出来的官位。曾国藩又急忙跑来,忽悠说:新放福建道,无缺可补,进退颇难自决。意思是说,这世上都是人等官位,哪有官位等人的?你还是别去福建了,就留在老师这里,再替老师干点儿力气活吧。
曾国藩上奏,以襄助需人为理由,要求李鸿章继续留在戎幕,替自己打工。
李鸿章气炸心肺,就准备大闹一场。适逢曾国藩移师祁门,这里是兵家绝地,李鸿章抓住机会,开始大吵大闹,准备为自己出走创造条件。曾国藩很清楚学生心里想些什么,就急忙上疏,保奏李鸿章为两淮盐运使,让李鸿章不好意思再闹了。
可万万没想到,逢奏必准的曾国藩,这一次却出了意外,朝廷竟然没有批准。很少有哪个史家仔细琢磨过这事,为什么没有批准呢?
没有证据表明,这是老师曾国藩在捣鬼。曾国藩啊,百年圣者,千年典范,怎么可能捣鬼呢?谁见过捣鬼的圣人?可是你替李鸿章想想,曾国藩凡有奏本,他希望通过的就能够获得批准,他不希望通过的,朝廷就恰恰驳回,要说这里边没猫儿腻,李鸿章万难置信。
恰恰在这个时候,曾国藩幕府爆发了“近视眼事件”。这个近视眼,是追随曾国藩最久的幕僚李元度,他是个高度近视的文学家,在曾国藩最危险的时候,他是唯一留在曾国藩身边的人。虽然这有可能是因为他眼睛高度近视,看不清楚道路,没法子逃走,但曾国藩对他的感激之心,毫无保留。曾国藩把镇守祁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