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绝对很邪乎-第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史书上说:陛下亲临感业寺,亲切慰问寺中女尼们,鼓励她们为建设繁荣美好的大唐,鼓足干劲,努力敲好木鱼。
5。不了解男人的女人
当唐高宗李治为不伦的孽欲所感召,马不停蹄地飞奔感业寺的时候,宫中一支神秘的特工部队随后抵达现场,对李治和武媚娘之间的孽情进行了内查外调,并很快得出了结论:皇帝李治和他父亲的女人武媚娘之间,有猫腻。
这份报告材料很快递交到了李治的表妹兼任大唐帝国的皇后王氏的案几上。
露馅了,李治在外边偷偷和父亲的女人乱搞,被老婆发现了。
接到这份报告,王氏喜形于色:耶,老公,我抓到你的把柄了耶……
抓到把柄之后呢?
离婚?不不不,离婚是现代平等社会才会发生的事情,要知道大唐帝国可是一夫多妻制的男性社会,普天下皇帝就李治这么一个,你和他离了婚,还上哪儿找第二个皇帝去?
不离婚也成,要不趁机大闹一场,让老公给自己买个大钻戒……这主意也不成,王氏此时已经是皇后了,这天底下带点颜色的石头,全都是她的,不缺大钻戒。她现在缺的,是系住丈夫一颗心的好法子。
说到拴住丈夫的花心,这可是万古千秋以来永恒的女性人生课题了。尤其是在大唐帝国时代,李治的后宫之中,美貌的嫔妃不计其数,一个个都两眼喷火地盯着李治,皇后说到底也不过是后宫中的一个管家婆,其历史使命就是要带着丈夫那不计其数的女人们,齐心协力奔小康。
比如说现在王氏就比较上火,宫里有个萧淑妃,近一段时间以来成功地攻占了皇帝李治的身体,所以萧淑妃就对皇后不太感冒,怕只怕再过些日子,等到哪天萧淑妃撒个娇,说服了皇帝李治,废了她王氏的皇后之位,另立萧淑妃,也是随时都有可能发生的事情。
再说皇后王氏,她是李治的小表妹,两人打小一起长大,彼此过于熟悉,缺乏闺中情趣,所以李治就去萧淑妃那里找刺激。于是王氏心里一想:嗯,萧淑妃你也别太得意,看看咱老公,他对正常的女人压根就不感兴趣,他感兴趣的,是庵里的秃脑壳尼姑!
如果我把那小尼姑接到宫里,既可以赢得丈夫的感激,又能够以她为武器,击败萧淑妃的挑衅,此事两全其美,何乐而不为呢?
这么一想,王氏立即传令,派人去尼姑庵里,把那个秃脑壳尼姑接入宫来。
于是武媚娘丢了木鱼,脱了袈裟,再次回到了皇宫。
细究皇后王氏的这番做法,应该是苦心孤诣的了,而且技术上也没有什么差错——可是王氏错就错在,她太不了解自己的丈夫,可这也不能怪她,这世上,有几个女人真的了解自己的丈夫呢?
有句老话说:每个成功男人背后,都有一个女人。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在每个成功男人身后,都有一个了解她的女人,她知道这个男人的优势在什么地方,知道这个男人能够做什么,不能做什么——不了解男人的女人,所要求的,是男人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而要命的是,那些女人所认为丈夫应该做的,恰恰是男人做不来也做不成的。
每个男人的习性与特长各不相同,有的适合唱歌,有的适合运动,有的适合读书,有的适合人际交往。每个人必须要把握住自己的优势和长处,才有可能在这个社会上胜出。然而男人一旦成了家,女人就会抑制不住内心的控制冲动,强迫丈夫去做自己所要求的事情,而这些事情一旦与男人的优势背道而驰,这个男人就算是彻底完蛋了。
然而老子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了解别人,是一种智慧,了解自己,就称为聪明。而这世上拥有智慧的人总是少数,所以成功的男人,就更是稀少。
普通女人不了解丈夫,也捅不出大娄子来,最多不过是一个家庭陷入失败的人生,不妨碍这个世界之分毫。可是王氏不同,她是皇后,却不了解自己的丈夫,这就意味着这个女人行将到来的悲剧。
那么高宗李治,又是一个什么样的男人呢?
想想吧,他承袭了李世民那变异的血统,对人性与人类正常的情感有隔膜。他的兴奋点着落于人类血统的禁忌之上——一句话,明媒正娶的妻子王氏挑动不起他的兴趣,只有颠倒人伦血统的孽恋,才能够让他兴奋。
王氏不知道这一点,倒也罢了,偏偏武媚娘对此洞若观火。
因此,未来的历史已经注定。
6。男人更需要征服
武媚娘入了宫,情势立即倒转。
萧淑妃甚至连口气都没有喘上来,就已经出局,紧接着是惊诧万分的王皇后,而在这场床榻争逐战中,王皇后明显居于劣势,因为高宗李治对武媚娘表现出了异乎寻常的迷恋。
说过了,武媚娘知道李治需要的是什么,所以她赢了。
可李治需要的到底是什么?
是被征服——这实际上是一个期待着被女人征服的男人,无论是在床榻上,还是下了床之后,他都期待着有人来征服他。
他明明是个男人吗,怎么会期待着被女人征服?
实际上,在李治的灵魂深处,是谁征服他并不重要,他需要的只是一个征服者,一个替代他来承担责任,替他思考的人。
让我们来替李治想想,他早晨还没有睁开眼睛,太监就在身边嗷嗷怪叫:皇帝,起床了,该上早朝了……昏头涨脑爬起来,洗脸刷牙上厕所,迷迷糊糊走到龙椅前,还没等坐下来,就听大臣们依次上前:启奏陛下,两河发大水,闹洪灾,淹死饥民无数,该咋整啊?另一个大臣上奏,陛下,两湖大旱,闹旱灾,旱死饥民无数,该咋整啊——你说这个破老天,这个地方旱,那个地方涝,你就不能把雨水匀一匀吗?
还有更生猛的,有官员出列上奏:陛下啊,咱们发给两河的赈灾粮,都被皇亲给贪污了,咋整啊?
这还没闹清楚该咋整,那边又来坏消息:陛下啊,发给两湖的赈灾粮,都让国戚给搬家去了,现在老百姓正在大闹群体事件,揭竿而起,杀人放火啊……还有还有,皇上,边关也在告急,军粮都让各级官员贪污了,关外的突厥铁骑已经冲进来了……
总而言之,皇帝这差使,实际上并不好干——事实上,人类历史上适合做皇帝的人,基本上来说并不存在。
中国历史上,昏君车载斗量,明君屈指可数,原因就在于这皇帝真的不好干,许多不称职的人就是被这种压力搞到精神崩溃,索性什么也不管了。中国人都有一个皇帝梦——但没有谁想到过皇帝的压力是如此之大,如果想到了这一点,中国人也就不会再做皇帝梦了。
不要说做皇帝,事实上,在这世界上存在着太多太多的人,甚至连自己的人生责任都无力承担——所谓人生责任,不过有三:一是要让自己有出息,二是要让家人过得幸福,三是要让朋友引你为自豪——来看看这个标准,现实中有几个人能够做到的?
许多人正是因为无力承担自己的人生责任,所以才想入非非要当皇帝。他以为,当了皇帝之后,就不用发愁自己的人生责任了。没那好事,就算是你当了皇帝,也必须要完成自己的人生课题。除此之外,你还得把天下挑在肩上——可如果一个人,连自己都负担不动,又拿什么来负担天下?
渴望当皇帝,却又无力承担由此而带来的人生责任——这就是唐高宗李治真实的心理写照了。
能够承担自己人生责任的人,其心理人格是坚固的,犹如一座辉煌的灯塔,替他指引着人生的前程。
而无力承担自己人生责任的人,其心理人格如同一根细软的藤条,必须要依附在他人身上,才能够站得稳。生活中有许多依赖性特别强的人,一切事情都要依赖别人,就是因为他们的人格不健全。
而人格的健全,是相对的。有些人在小事上能够独立,而遇到大事就六神无主。至于高宗李治,他的人格就是这样,他能够解决自己人生中的诸多课题,他甚至击败了所有的兄弟,成功地登上了皇位——但是他的心理人格,却只不过是一根略粗一些的藤条罢了,居家过日子或可马马虎虎,但担当治理天下的重任,这事他心里明镜似的——他不成。
所以他需要被征服,需要寻找一个引领他步出人生迷途的导师。
这个导师,正是武媚娘。
如何征服一个男人?
对此,武媚娘曾经在宫中发表过一番真知灼见:
曾有一次,老头李世民牵来一匹烈性子的马入宫,问宫女们:丫头们,你们谁有办法征服这匹烈马?从这个问题上,可知李世民这人是何等无聊,他居然想到拿驯马这种纯男人问题来考女生!事实上他很清楚,这些女孩子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一辈子被囚在皇宫中,从未受过驯服烈马的培训。可是他居然拿这个问题来问,他究竟想干什么?
实际上,李世民是在问:你们有谁知道,男人更需要征服?
当时众宫女被那烈马吓得面色如土,不敢吭声,只有武媚娘冲了出来,大叫曰:陛下,你把这活交给我吧,你看我的,这马敢不听话,我掐不死它才怪……
李世民问:你要如何驯服这匹烈马?
武媚娘回答:我要一条鞭子,一柄铁锤,再来一根铁锥。这马要是敢不听话,我就拿鞭子抽它;还不听话,就拿铁锤敲它的脑壳;要是再敢不听话,哼哼,那就别怪本姑娘心狠手辣了,看我一铁锥直刺它的心脏……
有关这段记载,我们有九成把握可以确定,这是武媚娘事后的瞎掰。因为如果她当时真要是说出这番话来,只怕李世民会立即扑过来,请求把他当成烈马驯一驯,可是据史料记载,武媚娘在宫中始终是一个才人,未得晋升。由此我们可以断定,这应该是武媚娘当时心里在嘀咕,但由于她还没有把握住李世民这老头的性格,不敢把话说出口。
可是很快,她就摸清了李家人性格的走向趋势,于是她当机立断,于皇宫中逮住当时还是太子的李治,大肆操练了一把。
鞭子、铁锤及匕首,这就是武媚娘用来征服李治的最有效工具。可想而知当时两人激情正炽,嘁哩喀嚓,稀里哗啦……那种被女性征服的愉悦快感,直窜到李治后脑勺,事后他定然是感动得泪如雨下,泣不成声,说:妈咪,味道好极了……
这种刺激,是皇后王氏那种端庄女性无法想象的,也是萧淑妃很陌生的。这两个女人,她们是等男人来征服的女人,打死她们也想不到,她们的男人比她们更渴望着被征服。
7。李治的怨毒之心
李治,他生命中那不可告人、无可言述的最大渴望,在武媚娘这里获得了满足。这种性关系的臣服进而延伸到了个性上的臣服,从此武媚娘就成为了李治的保护人。
但是这种转换所引发的内心焦虑,带来了李治身体状况的异常性反应。史书上说,李治从此患上了偏头痛——经常无故昏厥的怪毛病——他这种无故昏厥,在医学上也有个说法,叫作心理防御机制的建立,实质是癔症的一种。
那么什么叫癔症呢?
癔症就是……打住,打住,咱们这是历史文本,不是医学文献。简单说吧,这种昏厥完全是为了保护李治那脆弱的心灵不要再受到太多的刺激,有些刺激对他的健康很不利的……到底有哪些刺激呢?
比如说,武媚娘替他生了个女儿。
生个女儿好啊,这有什么可刺激的呢?
可是你再想一想,武媚娘是李治的什么人啊?单只从使用权上来说,她是李治的父亲李世民使用过的,从人伦关系上来说,她应该算是李治的妈。所以她生下来的女儿,应该是李治的妹妹……可这孩子分明又是李治的亲生女儿……所以李治又是他本人的父亲……这未免太乱了吧?
可以确信,即使是皇帝李治,也承受不了这种心灵刺激,于是他果断地昏厥了。等他醒过来的时候,竟发现女儿已经被人活活掐死了。
是谁干的?
李治瞪圆了两只眼睛问武媚娘。
史书上说,武媚娘说是刚才王皇后来过,亲切探望新生小婴儿,看过之后就走了……言外之意,是王皇后掐死了这个孩子。
但实际上,这个孩子应该是李治在“昏厥”过程中由他自己亲手掐死的,因为这个孩子带给他太大的心理压力,称呼上的,血统上的,还有就是社会舆论有可能的种种反映。他是在失忆状态下掐死孩子的,等醒过来后,早把自己掐死孩子的事情给忘了。而武媚娘呢,她当然不能将皇帝的这种怪病张扬开来,她很清楚,不管什么样的男人,落在她的手里,鞭子抽铁锤击外带铁锥钻刺,不搞到人格裂变精神异常,那就太不正常了。
所以武媚娘干脆将这口黑锅,径直扣到了王皇后的身上。
于是王皇后被废黜,打入冷宫——还有那个倒霉的萧淑妃,她也跟王皇后一块关进了冷宫里。
废黜王皇后,实际上是李治针对掌握了权力的文官系统的一次夺权行动。以长孙无忌为首的文官们理所当然地要抵制这次行动,但由于李治师出有名,长孙无忌也无话可说,饶是这帮老臣子成了精般的尖滑,却绝想不到孩子会是李治亲手掐死的。即使是后世的史官,也只是暗示说这个孩子是武媚娘掐死的,却绝不会想到李治的身上。
于是李治在变态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有一天,李治途经冷宫,突然想起了关在里边的王皇后,就隔着门叫道:皇后你在不在?在就吱一声……史官说,这是李治心软慈悲,不忍心见王皇后落得如此下场,所以才出声相唤。
可是武媚娘太了解李治了,只有她才知道,李治这种表现,不过是癔病再次发作。实际上,他之所以呼唤王皇后,只是在暗示武媚娘,快点宰了屋子里的两个女人——因为只有她们,才有可能知道他的病情,知道扼死孩子的凶手正是他。
他要杀人灭口。
那就杀吧,对此武媚娘毫无意见。于是她将王皇后斫去手足,浸泡在酒缸中,让这个可怜的女人慢慢死去。在这个过程中,李治表示了最大限度的沉默。
沉默——表明了李治对此事的态度,没有他本人的许可,武媚娘决不敢以如此酷毒的手段杀害王皇后。而李治之所以对他的结发妻子下如此之毒手,分明是此前的夫妻生活中累积了极深的怨恨。最大的可能是此间私房中的夫妻调笑,王氏于漫不经心之际伤害了李治的自尊,这种伤害像刀子一样切碎了李治的心,而王氏却浑然不觉。
以王氏看来,她和李治是表兄表妹,打小一块儿玩大,相互之间调笑的过头话说了也不知有多少,谁又会把这些放在心里呢?
然而有些话——涉及私床秘事的话题,男人却会永远记在心里,一旦他认为自己遭受到了伤害,怨毒之火就熊熊烧灼起来。
一如李治所做的那样。
8。高速冲向死亡
打掉了王皇后并萧淑妃反武媚娘集团,李治的下一个工作重点,就是要打掉以长孙无忌为首的文官集团。
这个文官集团非要打掉不可,太反动——实际上是太超前了。这个文官体系根深叶茂,已经构成了帝国的议会,没有议会的许可,皇帝的裁决就不会发生效用。早在李世民央求立李治为太子的时候,长孙无忌就说过:谁敢反对,吾必杀之。当着李世民的面,居然敢这样说话,仅仅是因为文官系统已经严重地削弱了皇权。
无论是理论上还是实践上,唯有一个被削弱、被牵扯、受到制衡的皇权才更为合理,更容易长治久安。可李治不想要什么长治久安,长治久安有个屁用?你再长治久安,也比不了为所欲为的诱惑更大。
再者说了,中国之所以缔造出皇权制度,目的并非是要实现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