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八小说网 > 科幻电子书 > 科幻纵览 >

第52章

科幻纵览-第52章

小说: 科幻纵览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类作品。

由于阿西莫夫的科幻小说接近科普模式,与中国科普界曾经提倡的主流价值观相吻合,所以他成了继凡尔纳以后,被译成中文最多的外国科幻作家。在中国拥有一大批“阿迷”。

不过,尽管阿西莫夫自己说,没有文风就是他最大的文风,但他的文字技巧粗糙,一直是作品的极大缺憾。由于阿西莫夫作品影响面巨大,也使得一些读过他作品的主流文学界的人士误认为,一流科幻作家的文笔也不过如此,惶论其他。1999年,中国的《科幻世界》杂志曾经请《小说选刊》主编冯敏给科幻作者们讲授文学技巧。冯敏说,其他科幻作家的小说他没有读过,阿西莫夫的作品他是读过的,文笔只有小学生水平!

阿西莫夫是被坎贝尔培养的作家的典型,而罗伯特安森海因来因(RobertA。Heinlein)则是被坎贝尔发现的作家的典型。海因来因出生于1907年,年轻时曾在部队服役五年,这段经历转化为军国主义思想,在他后来的作品中反复出现。1939年他开始科幻创作时已经是一个三十二岁的成年人了。海因来因几乎是从第一篇作品就达到了成熟状态,并将自己的创作高峰一直持续下去。他的代表作有《未来历史丛书》(1950——1953)、《傀儡主人》(1951)、《双星》(1956)、《星船伞兵》(1959)等。

海因莱因对美国科幻的最大贡献,在于使科幻文学冲出自己的狭小圈子,成为一种为社会各界认可的“普通的读物”,“阅读的主流”。当他的《异乡异客》在六十年代社会动荡中出版后,作者本人也成为美国的文化名人。

在海因莱因之前,美国科幻文学界已经出版了大量单行本小说,但海因莱因的作品大大提高了科幻长篇的艺术水准,使科幻文学的“杂志时代”最终结束。1982年,海因莱因和妻子一起来到中国旅行,可惜,那时刚刚开放不久的中国还没有多少人认识这位世界级科幻大师。直到今天,他的作品仍然没有大量翻译过来。

西马克(Clifford Simak1904——1988)于1931年在《惊异故事》上发表了第一篇作品《红太阳的世界》。后来,在繁忙的记者工作之余,断断续续地创作着科幻小说。他的作品从四十年代开始拥有广泛影响,本人也曾任《惊异故事》的兼职编辑。

西马克的最大成就在于把乡村背景引入了科幻小说。科幻小说以描写科技进步为主题,所以往往也就以城市为背景,毕竟科技不是能够在田间地头诞生和兴旺的事物。直到今天,世界科幻界里专门描写乡村背景并取得成功的也没有几人。这或许也是科幻文学与当今主流文学的一个重大差别吧。

西马克“乡村科幻”的代表作是《中继站》。在这部作品里,一个银河联邦式的多种族文明把他们在地球上的中继站设置在一处偏僻的美国乡村里,由一个几乎青春永驻的地球农夫管理。

坎贝尔对科学知识的强调大大提高了科幻小说的内涵,甚至达到了乱真的地步。1944年,坎贝尔的杂志《令人惊奇的科幻小说》上刊登了卡特米尔的《生死界线》,因为该作品逼真地叙述了原子弹的制造过程,招致美国联邦调查局军事情报人员的审查。他们以为当时连副总统杜鲁门都被蒙在鼓里的“曼哈顿工程”泄了密。这篇作品可能算是世界科幻史上作出了最恐怖预言的一篇吧。

在黄金时代作家群体中,雷布雷德伯里(Ray Hradbury)是一位重视科幻小说文学性的另类。他也是当时极少的能把自己的影响扩展到科幻圈之外的作者之一。布拉德伯里的科幻作品不仅投给科幻杂志,而且投给普通文学杂志和出版社,最后还出现在美国的中小学教材里,成为当代美国语言的范文之一。

布拉德伯里的代表作是《华氏451度》。这个温度是纸的燃点,作品讲述了一个在虚构的未来专制社会里专门负责焚书的审查官员的故事。如今,由于政治记录片《华氏911》的流行,人们再次记起这位前辈大师。

布拉德伯里奇思妙想层出不穷。在《霜与火》中,人类的寿命被高强度的宇宙幅射压缩到只有八天,人生苦短的哲理性感慨成了小说中触目惊心的现实。在《非洲草原》中,布拉德伯里很早就提出了“虚拟现实”技术,只不过在他的作品里不是靠计算机,而是一种类似于智能型立体电视的东西实现的。小说中讨厌父母管教的孩子把父母诱入虚拟的非洲草原里,让他们被狮子吃掉。在以中国古代为背景的短篇科幻小说《飞行器》中,皇帝处决了私自研制出飞行器的民间术士。虽然背景描写不伦不类,但中国古代文化排斥进步的特性却被诠译得十分准确。布雷德伯里作品文笔优美,意境深远,影响广泛,甚至前苏联元首戈尔巴乔夫也是他的读者之一。尽管象《华氏451度》这样的作品批判专制独裁,但布氏的小说还是被译介到前苏联,并产生了很大影响。

黄金时代的美国科幻作家还有莱斯特德尔雷伊、范沃格特(A。E。VanVogt)、西奥多斯特金、考恩布鲁斯、弗雷德里克波尔、安德森(Foul Anderson)、谢克利等等。

由于杂志的凝聚力强,再加上当时的美国科幻作家人数并不多,大家形成了一个小圈子,彼此大多知道对方在写什么,出版了什么。在当时外界的漠视下,科幻作家们相互鼓励,彼此促进,大大提高了创作水准。这一现象也存在于当代中国科幻文学界。

黄金时代也是一个杂志为主导的时代。在此之前,萌芽时代的科幻创作都是以单行本的形式出版的。而在黄金时代,科幻杂志成了比作家更有影响的“大腕”。这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现象。因为科幻文学是新生事物,任何国家都不可能从一开始就有自己的专业科幻作者队伍和有高度认同感的科幻爱好者群体,必须靠互动性极强的杂志作凝聚核心,逐渐形成这两个队伍。

同时,与单行本的出版不同,杂志自身的个性要凌驾于作者的创作个性之上,这也是客观的出版规律。所以,杂志上出现的往往只是作家早期的作品。写作技巧成熟之后,他们就会转向个人作品单行本的出版。

由坎贝尔确定的黄金时代科幻风格,很大程度上继承了早期浪漫主义文学的传统:富有情感,充满个性,强烈的进取精神,以及对现实的批判态度。只有一点,也是最为关键的一点,科幻文学与欧洲历史上的浪漫主义文学不同,那就是对科学和进步的追求而不是相反。在那个时代的科幻文学中,浪漫主义以一种新的方式回归了。

黄金时代科幻小说在其兴起的年代影响并不大。在美国国内,主流文学界对之无动于衷,评论界人士几乎从不阅读科幻小说杂志。当时的好莱坞改编凡尔纳、威尔斯的小说,却不知道本土有什么科幻作家。

在国外,欧洲的科幻爱好者也不熟悉这些作品。那时候,欧洲人主要看本大陆作家的科幻作品,甚至只看本国的科幻作品。不过,虽然并没有受到坎贝尔的影响,但当时欧洲最优秀的科幻作家们,如别利亚耶夫等人,对科幻小说创作规律的理解和把握已经与坎贝尔一般无二,这也说明科幻文学发展规律的普遍性。

科幻小说虽然在世界各地分别独立地形成最初萌芽,但只是在美国才形成规模,开始走上专业化的道路。这个道路的第一步便是产生了大批专业性的科幻作家。他们的整个创作生涯便是从科幻小说起步的,并且始终保持着科幻小说方面的高产,尽管他们在随后的时代,往往会自己开拓新的创作方向。

随着科幻读者人数的日益增加,许多国家里都出现了科幻爱好者社团。在美国,科幻社团得到了最充分的发展。在美国的经济心脏和文化中心纽约,二、三十年代出现了大量科幻社团。到了三十年代末,纽约的科幻社团已经拥有很大规模。1939年7月4日,借当时在纽约举行的世界博览会,大量外国观众到访之机,以纽约科幻社团为主召开了第一届世界科幻大会。当时参加的人数有200余人,著名科幻活动家山姆莫斯考维茨被推举为主席。后来,除了由于二战的原因中断过几届外,世界科幻大会每年召开一届,一直举行到今天。

许多美国的科幻社团自费印刷自己的非商业出版物,未来的科幻作家们在上面发表自己的作品,并通过读者的反馈提高自己作品的水平。其中有一个名叫西格尔和另一个叫沙斯特的科幻爱好者自费印刷了以“铁人”为主题的科幻连环画,后来被商业机构看中,几经辗转改编,最后成为大名鼎鼎的科幻片《超人》。

纵观世界科幻文艺史,其第一代科幻作者与第二代科幻作者之间的区别都十分明显。第一代科幻作者的“主业”并不是科幻文学。科幻对他们来说,或者是一时的兴趣,或者是偶尔的尝试。这些作家对科幻文学普遍缺乏认同感和自觉意识。他们名垂史册的主要成就也基本产生在其它领域里。

但是,这些人的科幻作品培养了一大批科幻爱好者。在这群读者中逐渐产生了第二代科幻作者。这批作者高度认同于科幻文学的价值观和独特风格,这种认同不仅是出自理性和观念,也是感情上的,有些人甚至可以说是信念上的认同。科幻文学给予了他们类似于宗教般皈依的体验。他们开始创作生涯的第一步就是科幻小说,对科幻文学的探索既系统又深入。

由于这种专业性,科幻文学只是在他们手里,才结束了第一代科幻作家浅尝辄止的情况,真正地完美和成熟起来。第二代科幻作者往往只以科幻作品而闻名于世。如果他们在其它文艺领域也取得成绩的话,那也是他们在科幻创作上站稳脚跟之后的事。

在美国,第二代科幻作家成批接班的现象最为明显。黄金时代的代表作家,如阿西莫夫等人,完全从科幻迷队伍中脱颖而出的。在日本等国,这个过程在二战以后才开始。而在中国,这个过程则晚致九十年代才开始。

第二卷:世界科幻文学史 第五章 (上)

第五章:主要国家的科幻“黄金时代”

五章前言

第一节:绅士的畅想

第二节:红色科幻!

第三节:从捷克走向世界

第四节:其它各国早期科幻

五章前言

一战以后,二战以前的时代,是个热血沸腾的年代。电气取代蒸汽,成为新工业的主导动力。各种思潮层出不穷。而科幻小说也顺势生长,成为文学大家庭中瞩目的一员。

在欧洲,政治变革的中心区域里,科幻小说也进入了自己的黄金时代。许多作家的作品,直到今天,仍然是科幻经典,和后人效法的榜样。在威尔斯的同时代里,英国科幻作家们继续抒发着绅士的畅想,苏联作家则缔造了典型的红色科幻!,小语种里,也出现了恰佩克这样的大师,从捷克走向世界。除此之外,其它各国早期科幻都值得我们去关注。

第一节:坤士的畅想

在英国,威尔斯进入了他的创作后期。作品里充满了乌托邦思想。仿佛在与威尔斯空泛的乐观主义作对,英国作家福斯特创作的一个短篇《大机器停止运转》。1909年发表于《牛津和剑桥评论》秋季号上。成为反乌托邦小说的先驱。

小说将背景放在未来某个不确定的年代。那时,地面上已经无法生存,人类只能戴着防毒面具才能上来。完全生活在地下的人们由一个无所不包的机器系统结成一体,没有国家、民族之别。在“大机器”的饲候下,人们衣来伸手,饭来张口,通过类似电视电话的装置随意和千万里之外的人打交道,一个人可以认识几千人,但从不面对面交往。生下的孩子都交有机器哺养,彼此间亲情淡漠。一本大机器的使用说明书象圣经般摆在每个人的家中。忽然,大机器慢慢停止转动,已经失去独立生活能力的人类无计可施,只能走向灭亡。

福斯特是标准的文人,对科学技术并不在行。小说里的技术描写只有轮廓缺乏细节。不过这并不重要,“大机器”只是作为科学技术的隐喻出现在小说里。作者生动地描写了人类对机器的依赖。与后世反科学思潮代表人物的论述相比,这些观点可能不算深入或者新奇。但考虑到它产生于二十世纪之初,我们仍然要钦佩作者的远见。

稍后,英国作家A赫胥黎(Aldous Huxley)也创作了一部反乌托邦科幻小说《美丽的新世界》(Brave New World,1932),它被许多人誉为西方世界最伟大的科幻小说。赫胥黎出身在科学与艺术兼重的世家里。祖父H赫胥黎是达尔文的坚定战友,《天演论》的作者。堂外祖父是英国诗人兼文学评论家阿诺德。赫胥黎本身所受教育就是科学与艺术的完美结合,这一点恰与科幻文学的基本性质相吻合。《美丽的新世界》于1932年出版,虚构了“福特纪元”七百年后的世界,那时,人类象产品一样被制造出来,生活在虚幻的文明中。除了这部作品,赫胥黎还创作过科幻小说《猿的本质》。在这部小说里,人类文明在第三次世界大战中灭亡,残余的人退化成猿。

英国另一位早期科幻代表人物是斯特普尔顿(Olaf Stapledon)。这是一位哲学家出身的科幻作家。他的代表作《最后和最初的人》构想了人类近十亿年的进化史。和威尔斯的短篇《星》一样,这部作品是一部以人类,而不是以个人为主人公的科幻小说。这样的创作手法可能只会在科幻小说中出现。

斯特普尔顿的另一篇名著《怪约翰》,也是一部以进化为题材的科幻小说。在作品里,拥有超能力的约翰为了躲避普通人的敌意和迫害,必须隐瞒自己的特质。从那以后,在凡俗世界敌视下生活着的超人们的故事成为许多科幻作品的主题,产生了诸如《斯兰》、《非A世界》、《X战警》、《人外人》等优秀作品。这些作品说明,“枪打出头鸟”并不是什么中国人特有的劣根性,而是放之四海皆准的可怕社会规律。

第二节:红色科幻!

在刚刚诞生的苏联,列宁等苏共早期领导人十分推崇科学的想像力。列宁曾经专门去听齐奥尔科夫斯基关于宇航问题的讲座,并且在《怎么办?》《哲学笔记》等文章中多处提到科学幻想。由于领导人的支持,加上当时国内经济建筑和科技发展进入良性阶段,前苏联在建国后不久便迎来了自己的科幻文学创作高潮。

这个高潮的标志性作家是别利亚耶夫。直到今天,他仍然是苏联时代科幻作家的代表。1884年,别利亚耶夫出生在闭塞的外省城市斯摩棱斯克。他自幼喜爱幻想,小时候曾经想从自家的房屋飞上天,结果摔下来,落下脊椎病的病根。和当时各国的早期科幻作家一样,凡尔纳和威尔斯的科幻小说是他的启蒙读物。

苏联成立以后,一次严重的脊椎病发作使别利亚耶夫整整在床上躺了三年。他的科幻小说《陶威尔教授的头颅》便记录了作者在病痛中的真实感受。这部作品完成于1925年,使其一举成名。在小说里,科学家陶威尔教授发明了头颅移植术。他的助手利用这种技术,将陶威尔的头颅割下保存起来,用提供生命维持系统来胁迫教授为自己服务。书中,仅剩头部存活的陶威尔教授依然参与着故事的进程,这是科幻作品里一个经典的“非人角色”。

对于当时已经四十出头的别利亚耶夫来说,这种成功属于厚积薄发,大器晚成。此后,别利亚耶夫迅速进入创作高潮,先后发表了《永生粮》、《太空中的斗争》、《跃入虚空》、《空气船》、《大独裁者》等数量众多的作品。

在当时的背景下,别利亚耶夫的作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