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大帝国-第29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陛下,大战期间,各行省对土著都是高压政策,陛下旨意一下,各行省主管都认为是要教化土著,所以都开始怀柔政策。如今看来却是有点理解错了。”
“此时不要在这里说。怀柔也好,这样对比起来才会印象深刻,迟早让那些人知道朕的厉害。袠行,你继续说一下德国人那边地事情,知己知彼将心比心我们才知道他们要做什么?”赵刚笑了笑,分明有七分杀气在里面,梁袠行出了身冷汗,继续讲解德国人目前地动态。
“目前德国地欧洲经济。如上所述。需要大德意志与其各附庸国之间有大规模的商品交换,所以德国必须计划一些办法以实现欧洲经济内的贸易交换关系。德国的贸易政策与他们的政治观念是密切相连的。
他们既排斥欧洲联邦论,当然不会采行欧洲关税同盟办法或欧洲统一通货办法。因为统一的欧洲地通货将使欧洲各国全获得平等待遇,而德国之目的欲在从经济上支配整个欧洲大陆,使德国独获其利。所以德国以鄙视态度拒绝欧洲关税同盟或欧洲共同通货的建议是不足为怪的。
德国不愿使整个欧洲变成一个自由贸易区域,而主张将欧洲贸易合成一个兼用各种制度的复杂体系。德国吞并的地域及它的保护国必须加入德国的关税体系。名义上独立地各国,德国允许其保存原来地关税,赋税和财政制度,但这些国家对别国的贸易交涉谈判均由德国监督。德国还用强迫出口、汇兑操纵及片面的关税让步等方法使这些国家补充德国地需要。德国随时可以调整那些名义上独立国货币的汇率,使其对马克的汇价降低,以增加马克的购买力,购得更多的别国物品而减低德国的出口。
1920年9月19日的法国法令可以代表片面减低关税的例子。该法令规定,凡在法国和与法国本国同关税制度的法属殖民地所施行的最低进口税率应适用于德国物品。但出口到德国的法国商品却没有享受税率减低的互惠待遇。
德国组织欧洲贸易的最重要办法是推广清算协定制(物物交换制),藉此扩展德国的出口贸易,并以更少的物品换得别国更多的物品。不过事实上清算协定并非沙赫特或任何德国的新发明,而是
+:。订的,魏玛德国继而开始与东南欧各国谈判清算协定,以帮助德国出口商收回已经冻结的商业账款。
德国不过是将这个方法大规模加以推行,以图自私而已。清算协定制有两个主要特:它不需外汇,解免了进口商非取得外汇不能付账的困难。甲国与乙国成立清算协定时,甲国进口商可以用本国通货支付乙国购货的款;乙国的进口商亦可以用本国货币支付从甲国购货的账款。这种付款交给签约国中央银行的清算账目,各签约国中央银行以本国通货付给本国出口商。
简单地说,每一签约国的进口商将货款交给本国中央银行,而该中央银行即用这笔款项支付本国出口商。如果两签约国的进口与出口不相等,则其中一国在对方国保留一笔“应收账目”,该帐目可用黄金或外汇来清账,但如果黄金或外汇被禁止转移时(例如德国德国那样),清账的方法是要么由债权国减少对债务国的出口,或由债权国决定增加来自债务国的进口。清算协定的另一特色是两国间的贸易平衡,即签约国一方向对方购进的物品在总值上必须与它售给对方的商品相等,以求双方贸易平衡,彼此无需付账。
德国自己极力称道德国与东南欧各国间施行的单行贸易方法如何有价值,们认为这种清算制使巴尔干各国能够制定长期的售货计划,因而可以稳定其经济。另一方面,人们时常指出,德国利用这种方法使巴尔干完全受德国的经济支配。德国从东南欧进口的原料数量极大,但它出口的工业品不足以低偿大量的进口。由于输往德国的商品交货早而快,从德国进口的商品交货晚而缓,所以它们积下大批应收货款,唯一清算的方法是购买德国商品。
德国在1919年前已经发现清算协定将它变为“战后欧洲”贸易的基础,将它扩大为多边贸易清算协定体系。“战后”,欧洲各国将设立一个中央清算银行,集中解决各国的贸易账目。德国打算将这个清算总部设在柏林。将一切清算账目集中于柏林,可以使两国间单行的清算渐渐变为各国间多面的清算。
这个发展又可以使各国利用一个柏林中央清算所,解决彼此间清算账目。德国以柏林为支付中心而推广清算制的技术工作早已就绪。在柏林设有一个“德国清算所”,其实即1914以来的“德意志银行清算部”。清算所的所长为埃米尔普厄(Emilhl)。普厄博士认为将德意志清算所的业务扩展成一个多面的清算制度并非难事,在柏林清算所的德国马克存账,其功用与以前世界各国中央银行存于英格兰银行的黄金与英镑略同,用这种办法,德国可以对欧洲各国出口与进口的数额和方向操有决定权。
德国人的做法怎么有点熟悉的感觉呢?听完梁袠行讲解德国人指定的欧洲交易规范,赵刚就觉得好像在原来的是空中,也有国家使用过这种方式,好像是苏联!这么一想,赵刚的心思一下子开朗起来,何止是贸易,就连工业农业都跟苏联人的做法差不多,原本看起来十分强悍的德国人经济改革,说穿了不过是一套注定失败的计划主意经济,这种完全限制经济自由性的体制在初期是非常的有诱惑力的,但是只要时间一长,当人们的惰性大于经济的发展的时候,那时这种经济体制的缺点就会完全暴露出来,就好比海上的鲸鱼,虽然庞大无比但是却抵挡不住鲨鱼的进攻,道理都是一样的,僵化的东西在刚出现的时候还是新鲜的,所以能够迷惑相当一部分人的眼球。
不过现在赵刚的问题反过来了,怎么样才能让德国人坚定的在这条注定失败的道路上大步迈进呢。恩,也许在某个时候,发表一票内参,强烈的攻击德国人的新经济政策,然后让德国人的间谍得到这条内参,最后让德国皇帝看到,也许威廉三世会硬着头皮继续执行下去呢!
第十二卷 冷战铁幕卷
第十一章 贸易利润
当然德国人再政治经济之外,还有一种十分有效剥削是贸易制度,在一个世纪之前,世界使用的是一种货币,就是银币,白银在地球中的份额虽然不算大,但是在当时的情况下完全可以代替货物实行流通。而当时英国人实行了金本位制度,再后来一步步的消除了银本位制,这里面虽然看不到硝烟,但是产生的利益是惊人的,原本西方社会可以说没有多少财富,可是在实施了金本位制度之后,很快的发展起来了,这期间贸易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把持了金银的汇率,所以欧洲人在一百年间从中国捞取了五十万万两白银的利润,相当于每个中国人身上赚了十两银子,这笔收入等于同期英国财政的四成左右,考虑到里面的利率,最终的数字很可能高达一百三十亿两白银,比英国百年财政收入还要高一些,如此一来中国焉能不弱,英国焉能不强,现在德国人显然也学会了这一手,开始在自己的统治区内实行以马克为硬通货的贸易。
国际间的贸易必须有种特定的货币制度与货币政策方能实行付款与结算。直至二战时为止,国际贸易中最有效的货币体系是金本位制,因此各国在金本位制下产生的贸易问题自当同样发生于清算制下,例如汇率问题。
例如一个罗马尼亚出口商以小麦输往德国而在罗马尼亚国家银行收入列伊,他当然非常关心要多少列伊才换得一个德国马克。一个丹麦进口商也得关心他要将多少克郎付给本国银行,以支付本应付给德国商人的马克。无论清算制如何简洁有效,两国或多国间地进出口额不会总是恰好相等,必有一国在贸易结算时有余帐可收,而欠账国必须用资金、或某种别的通货、或信用贷款来清账。
最后还有一点,即令在清算贸易制下,国与国间仍有借款,如果有某种一致承认一律接受的货币单位可用。则国际间那种资本交易必定更利便。德国未尝不可以采用一种“欧洲经济共同货币”将上述问题一举解决之。不过那样一做又将引起别的困难:各国采用一种共同通货将造成“欧洲经济空间”的各部分间更大的政治统一、更大的经济平等和更大的贸易自由。而在这个过程中。较落后区域地发展会使高度发展地德国经济蒙受不利。因此“建立一种欧洲通货”之说根本为德国所不取。
因为无论采用金银那种货币,或者采用金,德国都没有这些贵金属地产地,所以也就无法占据主动,所以德国主张将各国的通货置于德国支配之下,将德国马克作为欧洲的“最高通货”。加入德国集团的各国将维持自己的通货制度,但他们的货币政策将受德国指导。若干德国学者用政治理由来解说何以应该用德国马克作“欧洲的最高通货”。这种辩护是与德国两种思想配合地:一是“政治高于经济”的一般观念,一是“一种通货的力量是决定于它后面的政治力量”之德国货币理论。他们说,欧洲各国已经一一将他们的货币附属于德国马克,德国既为欧洲最大的进口国与最大的出口国,这种经济地位和政治权利造成了德国马克现时的支配地位。
德国马克与其他欧洲各国地通货间之兑换关系将以什么为基础呢?德国对这问题地答案是:决不会以黄金为基础。德国称德国只将金本位看作一个“历史问题”,复活金本位绝不可能。欧洲各国不会再允许其经济生活受黄金这个超国家因素的统治与指挥
“对于我们,黄金不是一个问题了……黄金做为经济独裁者的日子已经过去了,它将来充其量只是当作一种平衡清算账目地商品。至于金本位究竟有无前途。那不是一个黄金问题。而是美国要应付的一个问题。”
按照德国的意见,战后欧洲各国货币单位的“基本价值”将决定于“那国劳工的生产成绩”。在这个计划下,各国不用黄金作为稳定的通货因素。而接受德国国家银行提供的马克存款作基金,德意志银行按规定的汇率收受这国的通货。德国国家银行既有操纵马克之全力,自可以藉此操纵欧洲各国通货。也许有人会反对这个制度,说它会限制个小国的
由,德国的答复是:限制各小国的经济自由正是“欧的本质。
德国军队占领某国后,德国便将那一国的通货与德国马克“协调”,无一例外。至于德国直接吞并的地区如奥地利、苏台德、但泽、卢森堡等处,马克已经成为唯一的通货,或至少与当地的通货同等做法币使用。
德国规定这些未废止的地方通货与马克间的汇率时,故意提高其对马克的兑换价值,人为地使地方货币升值,可以换到更多的马克。该措施用意在于调整各吞并地的价格和工资水准,使其配合德国本土的价格,这样一来,他们对德国工业的竞争力便被消灭了。在名义上独立的各国,德国则操纵汇率以掩饰德国从价格上取得的便宜。在大多数德国占领的国家内,其中央银行全与柏林的德国国家银行合作,并在其指挥监督下从事业务。
“欧洲新秩序”,只会有一个主子,一个“领袖”和一个“中枢”,而这个主人翁将是德国。所以现在的欧洲,实际上就是一个巨大化的德国,所有的国家要么成为德国人的奴仆,要么成为德国人的农场。“
梁袠行讲完之后,赵刚点了点头,其实这种情况的出现几乎是必然的,一个国家如果想要强大,就必然要有所取舍。即令德国能将“欧洲区域”扩展到最大的程度,欧洲的自足经济仍有严重的限制。欧洲的食油、纺织纤维、石油、橡胶、谷类及若干种金属资源均感不足,假如德国控制了非洲、并在欧洲大加努力,也许可以弥补食油方面的缺乏,增加棉花收成及羊毛产量,扩大谷类种植区域。但无论欧洲或非洲均非满意的橡胶来源地,而欧洲或非洲均不能供给各种需要的金属与石油。如果德国能控制近东的油田、增加罗马尼亚和俄国的石油生产,那么德国也许能够获得足够的石油以供给欧洲的需要。不过这需要多年的时间方可达成。
一个完全封闭的欧洲自给体系会产生不幸的经济后果,剥夺千百万人日常生活上若干必用品,如咖啡、可可、茶、橡胶套鞋等。它会搅乱欧洲那个高度配合并依赖非欧洲原料的工业体系,这会引起致命的政治后果,因为欧洲生活水准如被降低,不久便会使德国欧洲容易发生革命和社会动乱。德国绝不能在一个单纯的欧洲基础上建立它的帝国。德国常辩称发动民族自足经济者不是他们:在1901年以前,世界的生产与贸易是建立于一种扩大的国际分工上。这个体系带给英国的惠益超过世界上其他任何国家。到一战快结束时,该体系已经几乎破坏无余。德国认为,英国的封锁已经摧毁了国际分工,于是各国不得不各自制造“温室工业”,一战结束后没有一国愿意牺牲这些“温室工业”,其结果是1920年以后、特别是1912以后,各国莫不愿意尽量扩大出口贸易,尽量减少进口贸易,并出现了关税壁垒,德国在欧洲的所作所为不过是将别国所做工作做得更好而已。德国的自足经济是客观需要的产物,而非主观选择的结果。正如欧洲的资源不能充分供给自己的需要一样,欧洲的市场亦不能充分吸收德国工业的产品。
在将来若干时期内,欧洲似乎不能吸收德国生产的机器、纺织器、照相机、无线电机、化学用品、眼科器具、汽车等等。“所以”,德国解说道,“如果有人说德国反对世界贸易,那未免愚不可及”。相反的,德国德国愿意参加世界贸易的热情不减于1913以前的德国,不过德国决不愿为国际贸易而危害它自己的“政治生存”,也不愿让世界贸易以来别国的喜怒好恶而转移。
德国对于国际分工的本身并不反对,但就其足以危害德国“政治安全”而言,他们反对它。德国的这番话意思是说:德国必须以自给的方式组织欧洲、组织世界,使德国自己能控制世界贸易的进程与方法。
所以,这种德国式的贸易方式对于中国人来说,未尝不是一个良机,一个彻底打败德国人的良机。
第十二卷 冷战铁幕卷
第十二章 德国的弱点
个致命的弱点就是,的果实中还是要跟外界进行经济现在的德国经济分为两块“国外贸易”与“世界贸易”加以严格区别。“国外贸易”指“欧洲大陆经济”范围内各民族间与各区域间的贸易。德国将从各邻邦吸收大部分的必须原料,德国将允许邻邦有一种“合理的工业化”,但如果这些国家居然为争取参加世界市场而发展其工业,那使是“冥顽不灵”。
为世界市场而生产,那是德国工业的任务——德国工业将为欧洲各国取得供给的中心。决定欧洲的“国外贸易”者是大德意志和其附庸各国的“供给需要”与“安全需要”;这种“国外贸易”将由贸易协定与清算协定加以严格规定。
“世界贸易”,照德国的定义是指各洲间的贸易,或更确切说是指欧洲经济与世界其余部分间的贸易。不可免地,这种贸易的性质和形式不仅要看大德意志的需要是什么,而且要看其他各国——美国,拉丁美洲和远东——如何组织他们的经济和贸易关系。大多数德国经济学者承认,世界贸易将来亦须在某种程度内遵守国际分工与区域专业化的原则,但他们坚决主张这个一般原则必须有一些重要限度和条件限制。
旧式的自由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