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之安居乐业-第14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哦,说来听听。”不光是林靖文,众人的兴趣都被他勾引起来。
“微臣在想,此次说是辽国大军云集,按照常理应该是辽国会率先发起战争,可是微臣却想,若是由我大明先行进攻呢?灭辽是已经提上议事日程的了,即使这次辽国没弄出这么大的动静,按照计划,再有半年时间就是我明军全线进攻辽国之时,若是我等将这个时间提前呢?”
赵栻越说越自信,侃侃而言:“经过金国的不断消耗再由我连年西征,实际上辽国的国力已经消耗得差不多了。七十万大军,貌似强大,可大军是需要粮草的,其国库粮仓被我军搬运一空,而七十万人的粮草光靠一个中京道完全无法供应。辽国的赋税重地一直都是南京道,而其粮草重地则首推东京道,其次南京道也供应一部分。现在其东京道没了——微臣详细研究过东厂的情报,很多细作都异口同声地说了一个问题:大定府的粮草现在完全由南京道供应,而且光一个南京道是无法供养大定府的三十万大军再加上南京道本身的军队的,实际上辽国现在在燕云之地是横征暴敛,不计后果地掠夺式征粮征税,百姓不堪承受……”
在座的可都是聪明人,赵栻这么一说,众人顿时明白过来。
林靖文大喜,“爱卿的意思是……”
“联宋灭辽!”赵栻看着林靖文,语气肯定地道:“明、宋联合出兵攻取南京祈律府,断辽国根本。”
第六卷二十载征战四方第十三章 宋室君臣
赵栻的建议是好建议,自然被林靖文采纳了,而且经过众人的讨论、补充之后,一系列围绕着“联宋灭辽”而进行的战略计划新鲜出炉。
不过,商议之后,林靖文将赵栻单独留了下来。
赵栻忐忑不安,联宋的确是个好的建议,众人都肯定了这一点,不过这个问题以前也不是没人提出过,可有个问题很关键:燕云十六州。
宋朝满朝上下,包括历代皇帝年年不忘的就是收复燕云十六州。联宋在战略上完全可取,但灭辽之后呢?燕云十六州的归属怎么办?宋朝肯定是做梦都想要的,但大明耗费钱粮兵马打下的疆土就这么送出去?以前的大唐对辽国有压倒性的优势,灭辽的话完全不需要借助宋朝的力量,完全可以独立攻下南京道,这联不联宋不是必要,联宋的话只能减少一些压力和损失而已,却要将偌大的土地拱手送出,不划算。所以,以前也不是没人想过联宋,但最后都被否决了。
但这次不一样,这次辽国带给大明的压力很大,大明很难腾出手打南京道的主意,但南京道此刻又是至关重要,必须有一支军队牵制住南京道的辽军特别是粮草,而这支军队只能是宋军。
——所以,可以看出来,赵栻于此时提出联宋完全是有私心的,他毕竟也是赵家子弟,赵家祖祖辈辈几代人的梦想他也有,这次他就是想着借助大明之力让大宋去实现收复燕云的梦想。
显而易见,他的这点私心可瞒不过精明似鬼的林大官人。
不过林靖文的反应完全出乎赵栻的意料之外。
“赵栻,你跑一趟中原去跟宋国商洽联合出兵事宜,你去告诉宋国皇帝,就说寡人说的,明、宋联合出兵,宋国不需要参与攻打大定府,也不需要跟达达人对上,寡人只需要宋军能完全牵制住祈律府,不要让祈律府一兵一卒北上,更不能让一粒粮食运到大定府,只要宋国做到了这一点,那么战后寡人还他们燕云十六州。”
赵栻大喜,简直是不敢置信。“真的?”
林靖文眼一瞪,叱道:“放肆!君无戏言,寡人说出口的话还能有假?!不过么,燕云十六州是可以归还给宋国,但燕云十六州的百姓,除了那些儒生,寡人全要了。”
“微臣知罪!”赵栻连忙赔罪,又想了想,觉得这样很合理,若是没有明军牵制住辽军主力,宋国想都不要想收复燕云,你宋国得土地,我们大明得人口,这种分配方法很合理的说。赵栻虽然会为赵家花点心思,但他可是大明朝的枢密大臣,自然更应该为国考虑,而大明朝缺的就是人口。
告退之后,赵栻实在忍不住心中的惊喜,连夜带着林靖文的谕令和卫队趁夜出发。
旬日,赵栻抵达东京汴梁。
“什么?”赵佶非常非常的震惊,当然,也可以说是狂喜。“你家大王真的这么说?”
赵栻也很兴奋,不过他现在是大明使节,心里再兴奋面上也得平静。点点头,赵栻道:“是的,陛下。明、宋联合出兵灭辽,我家大王亲口所言,只要大宋能牵制住南京祈律府,不让其一兵一卒,最重要的是不要让一粒粮食北上,那么战后大宋可得燕云十六州。”
“太好了,太好了,祖宗保佑!”赵佶简直是语无伦次,离开从御座(也就是俗称的龙椅)在大殿上不停地走来走去,还神经兮兮地念叨个不停,一点都顾不得皇帝仪态,看得赵栻直撇嘴。
不过还有更让人喷饭的。
赵佶这厮发了一会儿神经之后,突然大呼小叫地召唤太监,问他何事,这厮居然说要去祭拜列祖列宗……
赵栻直翻白眼,简直忍无可忍,忙打断道:“陛下勿要如此。我等现下只是商议联合出兵一事,兵都未曾出,燕云之地尚未取得,这祭拜祖宗嘛,为时尚早,待攻下燕云之后陛下再去祭拜也不迟。”
赵佶清醒过来,连连点头,虽然还很激动,却坐了回去,平复了一下心情,正色道:“此事不用商议,朕应下了。皇儿也是我赵家子孙,收复燕云乃是我大宋皇室历代的梦想,皇儿想必也很清楚,有机会收复燕云,不管怎么说朕是一定会去做的。”
安公焘老成持国,却问道:“陛下所言甚是,收复燕云是我等宋人两百年的梦想,此事我等万无不应之理。只是不知贵国还有什么条件?毕竟,说来惭愧,光靠我大宋一家之力收复燕云是有些困难(其实是想都别想),若此事成功,我大宋说起来是占了贵国的便宜,未知贵国要何补偿?”
赵栻听得暗自点头,这安公焘所说的话听起来是自爆其短,好像在说离了你大明我大宋就无法收复燕云似的,其实这厮这样说话却是最合适的。现在大明势大,诸国无一可比,大宋连辽国都扛不住,若跟大明对上那是相当的不妙——大明说是要将燕云之地归还给大宋,可谁知道到时候会不会真的归还,你大明要是硬赖着不还,我大宋也无法可想——安公焘的意思是拿话堵上大明的心思,“补偿”,听听,既然是补偿,那么归还就是一定的了。
不过安公焘的见识还是少了点,或者说是不够不要脸,若林靖文死乞白赖的硬不归还,你补偿又有何用?补偿我要了,燕云照样不还,你咬我啊?——这是现代人的想法,古人可不这样想。在古代,一国君王的脸面,或者说是信誉,比什么都重要,若君王出尔反尔言出无信的话,臣子和百姓就会觉得自家君王不可信,长久下去必然会离心离德,最终,叛乱就是这么发生滴!一句话,在古代,君王失信是一件非常非常严重的事,不像后世,一国元首的承诺就是用来反悔的。
不过安公焘的这番心思却是白费了。
“条件自然是有的。”赵栻看着安公焘一笑,道:“安大人不必担心,天子一诺,我家大王说要归还则必是如此,安大人可别妄自猜忌。”
安公焘老脸一红,讪笑了两声,道:“不知贵国是何条件?”
“很简单,燕云十六州可以还给大宋,但燕云的百姓我们大明要了。”见众人有点不明白,赵栻解释道:“意思就是说,土地归你们,人口归我们。”
一旁的蔡京这时候跳了出来,叫嚣道:“这怎么可以。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四海之内皆我大宋臣民,燕云既是归还于我大宋,则燕云之民即是我大宋之民,岂有将自家百姓让给别国之理,此事自古未有,不可!”
赵栻看都懒得看这厮一眼,淡淡地道:“即是如此,蔡大人,关中之民也是大宋之民,可这百多年来被党项人掳去的关中之民不下数十万,这些大宋之民你怎的不去向夏国讨要?契丹人年年打草谷,掠去的女子壮丁不在少数,你怎么不去讨还?难道这些人就不是大宋之民了?”
也不知为什么,蔡京还真就跟赵栻对上了,争锋相对地道:“那怎么能一样,那些贱民都已投靠了夏国和辽国,他们已非宋民,我大宋自然无有讨还之理。”
这是什么逻辑?是你们宋朝懦弱,无力保护自家百姓,却说那些百姓投靠了别国,难道那些百姓是自己走到夏国、辽国去的?
赵栻实在懒得跟这厮胡搅蛮缠,直接丢下一句话:“如此,那你们宋国自己去收复燕云好了,那样的话土地是你们的,人口也还是你们的。”
一句话,蔡京马上闭嘴。
安公焘连忙出来打圆场,假意埋怨了蔡京几句,却问赵栻:“本官前段时间得到一个消息,说是那辽国大定府云集了大军三十万,而且辽帝还在契丹本族大肆征丁,还向大漠求援,不知此事当真?”
赵栻点点头,这没什么好隐瞒的,细作哪个国家都有。“是的。大定府已经确定有辽军三十万,辽帝耶律延禧在契丹本族和奚人那里预计可以征到十数万兵马,再加上达达人的援军,估计辽国可能聚集到五十至七十万的兵马。”
宋室君臣倒吸了一口凉气。
为免打击到他们,赵栻还安慰道:“不过你们不用担心,你们需要对付的仅只是祈律府的辽军而已。祈律府本有驻军十数万,被辽帝抽调了一些去拱卫大定府,现在祈律府最多只有不超过十万辽军,你们大宋完全可以对付。”
再吸一口凉气。我们就只分到不到十万辽军啊,你们大明口气真大,七十万人还想一口吃下?
蔡京刚安分了一会儿这时又跳了出来,“哼,你们的算盘可打得真好,想让我们大宋去吸引辽军主力吗?想都别想。”乃对赵佶道:“陛下,明国狼子野心,他们是想让我们大宋去攻打祈律府,好吸引辽人的目光,至时大定府数十万辽军南下……陛下,如此则大宋危矣!联兵灭辽一事望陛下再行商议。”
一部分宋臣听得连连点头,就连赵佶都犹豫不决起来,怀疑的目光频频看向赵栻。
赵栻也不解释,站在那儿冷笑连连。
还有一部分宋臣则完全没为蔡京的话所动,钟师衡就是其中的一个。这位小钟将军出班奏道:“陛下,微臣以为蔡大人所言乃是虚妄,实属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诚然,辽国可能聚集数十万大军,然,既然辽人有如此军势,难道说他们对付完明国之后就将大军散去?以辽帝的性情,其必然会趁机调动大军南下,以图一举吞灭我大宋,从此点上说,即使只为自保,我大宋无论如何都有出兵的必要,此其一;其二,辽东离大定府可是比中原离大定府近多了,对辽人来说,位于辽东的明国才是其心腹之患,故而,辽人的大军十之**必会直取辽东,至于我大宋则是后话,趁着辽、明大战的机会,于我大宋而言亦是收复燕云的大好时机,或许两国大战之后辽国损失惨重以致再也无力南顾也未可知,即使辽人尚有余力,但我大宋也有百万兵甲,对付区区契丹残兵想来还是足够的。有此两点缘由,臣认为,我大宋出兵伐辽乃是必行之事,陛下不可不察。”
不少臣子听得颇为赞同,连连附议。
安公焘更是道:“还有一点,若是明国大胜呢?若明国大败辽军,甚至一举灭辽,而我大宋却隔江观火按兵不动……如此行事之后果诸位大人考虑过没有?”
……
议来议去,一众宋臣那是各抒己见,再加上派系之争,一时间根本就没个定论,赵佶也不知道听谁的好,只得跟赵栻说还要商议,让他回去等消息。
赵栻从始至终都是冷眼旁观,看着这些名满中原的宋臣或慷慨激昂或圆滑市侩或大义凛然,种种神态不一而足,他也不去理会。对赵栻而言,结局那是早已注定的了,就看这些所谓的明君贤臣怎么选择了。
出了皇宫,赵栻吐了一口长气,里面的环境实在太差了,不是风景差,而是那些宋臣实在没几个让他看得上眼的,那些个所谓的名臣大儒,一个个不是庸碌之辈,就是只知争权夺利而不知治国理民的弄臣,甚至连什么态度都不表的明哲保身之徒都有,这在大明那是完全不可想象的。大明满朝上下只有两种人,一种是能吏,就是可以把一个城镇治理得繁华无比、可以把一个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的那种干实事的能吏,象陆青城、王散、黄宛包括赵栻自己都属于这类人;另外一种就是直吏,忠诚正直,忠直敢谏就是这些人的写照,大纳言李公则就是其中的代表。
明君出贤臣啊!赵栻在心里补了一句:奸佞从昏君,蔡京之流实在上不得台面。
算了,管它宋国去死,我现在可是堂堂大明朝枢密大臣。赵栻甩甩头抛开这些想法,很久没会东京了,先去逛逛。
第六卷二十载征战四方第十四章 岳家军?
虽然现在的大宋叛乱四起,割据称王者、啸傲山林者不知繁几,但东京毕竟是天子脚下,生活在这座城市的人完全感受不到天下的局势是如何的复杂,贩夫走卒依然是为一日三餐而奔波劳苦,士子文人照样流连于青楼楚馆,与赵栻印象中的东京城别无二致。
醉生梦死啊!赵栻大发了一阵感慨,其实他是很羡慕这些人的生活,虽然糜烂而腐朽,但他找某人想糜烂想腐朽都不可得——大明的民风以务实为要,若是他赵某人整天不干正经事,估计早被人骂得体无完肤。
宋人骨子里都是贪图安逸享乐而远离辛劳的,赵栻可是做了足足十几年的宋人。
古代没有太多的娱乐,一般来说,如果是要找乐子的话,青楼是个好所在,还能搏个风流的雅名,若是不顾面皮的话,去妓寨也是可以的,但后一个地方赵栻是不敢去,前一个则是没兴趣。
其实宋朝还有一种这个时代特有的娱乐场所:勾栏。勾栏不是青楼,也不是妓寨,简单的说,宋代的勾栏相当于后世的大剧院之类的地方。有宋一代经济极度发达,人们富裕了自然就贪图娱乐上的享受,听曲,观舞,看戏,这些娱乐活动在勾栏里都能找到。东京是大宋国都,很有一些舞乐团、戏班子和杂耍艺人常驻东京大勾栏,这些人的技艺在整个大宋朝的艺人之中都是出类拔萃的,上至士大夫,下至贩夫走卒,很多人都愿意去捧场,用后世的话说就是有很多的明星和fans。
听曲之类的赵栻不怎么感兴趣,他独好一个蹴鞠,许多年没回来了,也不知道以前大名鼎鼎的柳三脚现在还在不在。
巧了,再有半个多月就是一年一度的九龙金鼎杯蹴鞠大赛,这个时候勾栏里的蹴鞠场可是大腕云集啊,全国各路各府的蹴鞠高手基本上都到齐了,这段时间正是初赛阶段,赵栻倒是赶了个巧。
场上人山人海,挤都挤不进去,旁边的那些高台也都被人占了,赵栻费了半天劲却硬是还没挤进十几步的距离。赵栻火了,卫士上场。
当当当当,五大三粗不算什么,赵栻的卫士可都是大明精锐,都是从战场上下来的,这些黑甲军士只需要往那儿一站,连话都不需要说,精兵的气势和百战带来的杀气就让这些柔弱的宋人承受不住,很快就给赵栻清出了一条路。
宋人不敢阻拦这些一看就不好惹的甲士,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赵栻这个其貌不扬的家伙被簇拥着大摇大摆地跑到前面去。
不过等赵栻走远了就热闹了。懦弱点的宋人就当什么都没发生过,继续看球,而有的人则是破口大骂,反正人多,那些甲士也不可能找到是谁骂的,一时间各种方言的骂声不绝于耳。
某文士更是摇头晃脑的,满脸不屑:“仗势欺人之徒,有辱斯文。”
不过赵栻可不管这些,他是激动啊,哇,柳三脚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