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知--不畏浮云遮望眼-第1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老与自己过不去的人是很难得到快乐的,而快乐在很多时候是用钱买不到了,快乐不是一般的感官层面上的快乐,而是从灵魂上感到愉悦和满足,而金钱也只是一个手段,而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从生活当中汲取快乐,来充实我们的心灵,丰盈我们自身的精神家园。
知足才能常乐
苏格拉底是古希腊哲学家,他年轻的时候,和几个朋友住在一起。他们合住的单间也只有七八平方米的房间里,但他却总是乐呵呵的。后来,有人看到这种情况,就问他:“与那么多人挤在一起,连转个身都是十分困难的事情,你还有什么可高兴的?”
而苏格拉底却说:“朋友们在一起,随时都可以交流思想,交流感情,难道不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吗?”
后来,苏格拉底成了家,先后搬出去了,屋子里只剩下苏格拉底一个人,但是他仍然很快乐,于是,那人又问:“现在的你,一个人孤孤单单的,你还有什么好高兴的?”
这时,苏格拉底仍旧很兴奋地说,我现在有很多书啊,一本书就是一位老师,与这么多老师在一起,我时时刻刻都可以向他们请教,这样的事情怎么能不令人高兴呢?”
后来,苏格拉底也成了家,也住进了七层的大楼里,但他的家也仍旧在最底层,而底层的境况是非常地差的,既不安静,也不安全,还不卫生。那人见苏格拉底还是一副其乐融融的样子,便问道:“你住这样的房子还快乐吗?”
这时苏格拉底说道:“你不知道在一楼住有多好。比如,进门就是家,搬东西也十分地方便,朋友来玩也十分地方便,还可以在空地上养花种草,也有许多乐趣呀,这样的乐趣是只可意会,无法言传的。
一年后,苏格拉底将底层的房子让给了一位朋友,因为这位朋友家里有一位偏瘫的老人,上下楼十分的不方便,而他则搬到了楼房的最高层里面。尽管这样,苏格拉底每天也依然快快乐乐地。又有人问他:“先生,您在七楼住有什么好处呢?”
而苏格拉底却说:“好处很多呀!比如,每天上下楼梯几次,就是很好的锻炼,这样很有利于身体的健康。而且七楼光线也好,看书写字都不会伤眼睛,又没有人在头顶干扰,白天黑夜都十分的安静。”
上述事例中,苏格拉底是一位十分乐观的人。他快乐的心境之所以不会受到环境的改变而改变,就是他很容易知足。
在现实生活当中,青少年朋友们没有必要与自己过不去,也无须将所有的事情压在自己的头上,让自己不好受;失去的东西也已经失去,不可能再回来了,而对于不属于自己的也不必勉强。生活还要继续,路还得靠自己去走,人生旅途之中难免会经历挫折,在哪里摔倒就得在哪里爬起来。所以,不要与自己过不去了,要知道,每个人都有这样或者那样的缺陷,世界上也没有完美的人,这样想来,不是为自己开脱,而是使心灵不会被挤压的支离破碎,永远保持对生活的美好认识和执着的追求。
不跟自己过不去,是咱精神的解脱,它会促使我们从容地走自己所选择的路,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才能让人生获得更多的快乐。
2。摆脱心灵的枷锁
在当今社会,人们心与心的距离似乎很远,很多时候我们总会在自觉或不自觉间给自己的心灵加上一把无形的锁。尤其是青少年,受功利主义影响,普遍存在着心理素质脆弱的现象,究其根源就是不能够摆脱心灵的枷锁。他们只能接受成功而不能接受失败,稍遇挫折、坎坷、不如意,就出现过激行为,这往往影响人际关系,伤害自己及他人的感情,也常给自己带来烦闷、苦恼,这样长期下去,肯定会影响青少年的健康发展。
青少年有心灵枷锁的具体表现
1。思想枷锁。青少年经历的事情少,没有什么社会阅历,很容易出现认识问题的绝对化和极端化。偏激认识一旦产生,就会导致情绪上的冲动『性』和行为上的莽撞『性』。有的把攻击对象指向别人,出现暴躁和敌对情绪,导致伤人的过激行为。有的把攻击对象指向自己,出现自卑和自伤行为。现在许多青少年拉帮结伙,打架斗殴,离家出走,脾气暴躁等行为都是由于思想枷锁。
2。行为枷锁。有些青少年总是以我为中心,把目光投向自己,唯我独尊,固执己见,时时处处都从自己的利益出发,不考虑别人的感受,在交往中更是极力排斥“异己”,容不下别人比自己强,他们只愿和不如自己的人交往,时间长了,他们的自负心理就会增强,交际范围也大大缩小。这样一来,必然带来孤独、寂寞和空虚的困扰。而孤僻、猜疑等不良心态是形成心灵枷锁的主要因素。特别是男生中追求少数朋友间的“哥们义气”,这种就是典型的行为枷锁的表现。
形成心灵枷锁的原因
1。生存环境的影响。一般来说,一个人的『性』格和品格都是主体同环境互相影响的结果。如果一个人生活在封闭、抑郁的环境里,同别人交流比较少,他就容易给自己的心灵加上一把锁。如果一个人生活的环境比较开放,与别人交流地比较多,那么他的心胸就越开阔。目前,许多青少年都是独生子女,在家中是“小皇帝”、“小公主”,因此,他们心目中只有自己,就会形成“自我中心”的自私『性』格。
2。家庭因素的影响。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有些父母心胸狭窄,为人处事的方法,不良的生活习惯等对子女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有些青少年的『性』格和自己父母的『性』格是比较相似的。另外,优越的生活环境、溺爱的教育方法往往易形成子女任『性』、骄傲、利己主义等品质,自然受点委屈便斤斤计较,不肯接受和容纳别人。
3。遭受挫折的影响。现在许多青少年生活条件优越,成长过程顺利,平时总是受父母的保护。当初次遇到问题,容易把问题想得过于简单,把问题的解决过程也想的过于简单,因此免不了出现“冒失”、“妄断”的言语和行为。由于缺乏深思熟虑,从而给青少年带来挫折和失败。而有些青少年又把一时的挫折和失败无限夸大,出现“一遭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的心态,变得顾虑重重,畏首畏尾。再遇问题,则把事情想得过于困难和复杂,也不能很好的估计自己的能力,这样一来,就会出现焦虑和恐惧的心理。
摆脱心灵枷锁的方法
1。开阔视野,丰富自己的生活。要想摆脱心灵的枷锁,开阔自己的视野是很重要的。平时可以多参加集团活动,多参加一些社会公益活动,参观一些名人、伟人纪念馆,多听英雄人物事迹报告会,这些活动能够使你从亲身经历中领悟到很多人生道理,从而使你更好的摆脱心灵的枷锁。
2。多同学交往,做到宽以待人。多和别人交往,不仅能够使你的人际关系良好,还可以使你对不同的人与事,有不同的认识,从而积累很多丰富的经验,你也会从中明白许多对与错的道理。宽以待人,这是人的一种美德,如果你总是斤斤计较,对一些小事耿耿于怀,不仅与同学搞不好关系,还会使你产生一些盲动的行为,甚至会导致难以预料的后果。因此,要宽容地对待同学,这样大家都会喜欢你,从而,你也容易摆脱心灵的枷锁。
3。培养自己的集体主义感。在平时的课余活动中,多参加集体活动,在与人相处时应该热情、直率,善于团结互助,融“小我”于“大我”之中。交往的增多,可加深彼此了解与沟通,更透彻地了解别人与自己,从而,你就会摆脱心灵的枷锁。
4。丰富自己的课余文化生活。在平时,学习过后,要多参加一些多种多样的文娱、体育活动,拓宽自己的兴趣爱好,使自己时刻感受到生活、学习中的新鲜刺激,感受到生活的美好,陶冶『性』情,净化心灵。这样一来,你就会在健康向上的氛围中,增强精神寄托,消除心理压力,形成良好的个人品质,心灵的枷锁自然也就摆脱了。
5。要明确自己的人生观。作为青少年,是祖国的希望,你要充分挖掘自己生命的潜能,为社会做贡献,给别人、给后人留下点有价值的东西,有了远虑则无近忧,把眼光放得远一些,自己一时的得失就算不上什么了。如果你能够把眼光放远,心胸拓宽,事事从长远考虑,处处以集体为重,这样,你对一些人与事就会容忍和接受了。
许多青少年可能会有这样的感觉,当你想摆开包袱,轻松地向前走去的时候,却发现,自己已经背上了沉重的心灵枷锁。生活中也许有着断断续续的黑暗夜晚,但是,走过黑夜,清晨的阳光依然灿烂。青少年朋友们,摆脱心灵的枷锁,走进阳光,你的心就会永远充满希望和激情,快乐也会永远伴随着你。
3。嫉妒是扎在心灵上的一根刺
陶铸有名言云:“心底无私天地宽。”一个胸怀宽广的人,能容天下难容之事。心宽是化解嫉妒的一副良『药』。一位名人也说过:“嫉妒是扎在心灵上的一根刺。”对待嫉妒,要心胸开阔,能悦纳大千世界的各种『色』彩。正所谓“世上本无妒,庸人自扰之”。尤其是青少年,不论是在生活还是在学习中,应学会知足,知足才会常乐也。
嫉妒是心灵上的毒瘤
培根说:人类“最卑劣、最堕落的情欲是嫉妒。”生活中,人们常常不经意地落入“嫉妒”的陷阱中,深受着它的困扰,而无力反抗,然而制造这个陷阱的往往都是他们自己。嫉妒是什么呢?嫉妒是人的本能,具有很强的破坏『性』。嫉妒是一种难以公开的阴暗心理,也是一种以自己地位相似、水平相近、年龄相仿的同辈人为指向的带有敌意的心理倾斜现象。强弱共处,它往往出现在那个相对弱势的人心理。嫉妒是心灵的地狱,这种心理情绪的特征是:不能认可他人比自己强,只能陶醉于他人不如自己或以他人的失利为满足的情感体验之中。
嫉妒就像一柄双刃剑,不仅伤人而且害己。有嫉妒心的人,自己没有成就某事的能力,就极力低估他人的成就,贬低他人的不俗,在伤害别人的同时,把自己搞的也是一塌糊涂。德国有一句谚语:“好嫉妒的人会因为邻居的身体发福而越发憔悴。”诗人艾青说:“嫉妒——是心灵上的毒瘤。”法国作家巴尔扎克说:“嫉妒者受的痛苦比任何人遭受的痛苦更大,他自己的不幸和别人的幸福都使他痛苦万分。”
现实生活当中,有些爱妒忌别人的人就是生怕别人超过他,别人年轻他嫉妒,别人长相好他嫉妒,别人身材好他嫉妒,别人风度潇洒他嫉妒,别人有才学他嫉妒,当别人有了成绩、受到别人的赞扬时,他不但不虚心学习,而且还在别人背后说长道短。嫉妒的人总是拿别人的优点来折磨自己,『乱』了心智,影响了判断能力,『迷』失了自我,『迷』失了方向,更『乱』了方寸。把大多的时间用在了勾心斗角,从而浪费了自己最宝贵的青春,前途受累,结果呢?什么没得到,反而失去的更多。嫉妒不仅伤人而且误己。
嫉妒是一把火,烧毁自己的同时也伤害别人。所以说,嫉妒别人是同折磨自己紧紧联在一起的。你在嫉妒别人的同时,实际上也在折磨自己。长存嫉妒之心的人,其心理很难平衡,植物神经容易紊『乱』,生理功能随之波动,心身健康由之损害,疾病滋生矣。尤其是心理疾病:心神不收、专攻心计、劳心烦神、睡眠不宁、心情焦急,魂难守舍……可能导致各种生理疾病乘虚而入。青少年有竞争意识,不甘于认输是好,但是不可将积极的思想变为邪念,让嫉妒有机可乘,在你脸上写满沧桑。
英国哲学家培根说:“嫉妒这恶魔总是在暗暗地,悄悄地‘毁掉人间的好东西’。”嫉妒是心灵上的毒瘤,在不知不觉中将你推向痛苦的深渊。
扑灭嫉妒之火
在《圣经》中把“嫉妒”叫做一种“凶眼”,而占星术士则把它称作一颗“灾星”。这就是说嫉妒能给人带来灾难,它有着天然贬低人类尊严的居心和能量。因此,法国作家拉罗会弗科就说:“嫉妒是万恶之源,怀有嫉妒心的人不会有丝毫同情”,“嫉妒者爱己胜于爱人。”嫉妒虽不至于被视为某项罪行而遭绳之以法,充满忌惮的人类仍把它看得比寻常罪行更可恶、更不可赦。嫉妒是一个人自私、狭隘、平庸、虚荣和缺乏自信心的表现,它还可能把人引向犯罪的道路。因此,青少年们一定要远离嫉妒,哪怕心灵中产生的只是嫉妒的火星,也要及时将其扑灭,绝不能让嫉妒之火烧毁你的灵魂。具体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
首先,应该依靠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解铃还需要系铃人,要消除嫉妒心理必须从自我的控制和调节开始。当嫉妒心理萌发时,或是有具体表现时,能够及时主动地调整自己的意识和行动,从而控制自己的动机和感情。这样的话就可以端正心态,消除嫉妒了。
其次,要端正心态,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嫉妒是一种突出自我的表现。在这种心理支配下,待人处世常常以我为中心,将自身的得失放在第一位,因而引起一系列的不良后果。有嫉妒心理的人往往看不到他人的优点,对于不如己的成功者,认为其受之有愧;对于胜己者也是百般的挑剔。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才能有一个正常、健康的心理。
最后,将压力变动力。正所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一个大度并有涵养的人,是不会让嫉妒任意滋长的,当对别人表示不服时,他会将不服气变志气,俗话说的话:生气不如争气。与其把多数的时间花在与人勾心斗角,不如通过自强不息的努力去超过别人。与之相反,如果总是嫉妒比自己强的人,就会造成精神负担,对人对己都没有好处。嫉妒是心灵的地狱。中国古代这样一副对联,叫做“欲无后悔须律己,各有前程莫妒人”。希望有嫉妒心的青少年读读此联,然后,不断地的反思自己,并改善自己的不良行为习惯。人生在世,重在不断的自我完善,而不是击倒他人。俗话说好:“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青少年们要用正确的态度来引导自己不甘落后的进取精神,做一个道德高尚的人,不断地调整心态、超越自我,尽早地跳出嫉妒的深潭,为自己美好的明天而努力奋斗。
适当的嫉妒的会让你不甘于现状,努力地去改变自己。但是,一旦超过这个度,它就会变成负面的具有伤害『性』的力量,让你身心疲惫。所以,青少年们要把握好这个度,羡慕不等于嫉妒,让自己活得更开心,更健康。
4。放下成见,化敌为友
卢梭有言:“人类的真正感情,最不应该让成见给束缚了。”心怀成见者,看待人与事时就仿佛戴着一副有『色』眼镜,或变形眼镜,而他所看到的人与事也就失去了本来的颜『色』或面目。
每个人都有优缺点,在与人的交际中,要放下成见,用一颗最平常的心去接纳对方。这样你不仅能让朋友成为你永远的朋友,还可以不让敌人成人你永远的敌人。凡是能“放下成见,化敌为友”的人,必定能成为社交上的强者。
不让成见影响我们的交际
与人的交际中,当你用成见的眼光去看身边的人时,你的人生会变得死板而单调;而当你当你放下成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