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八小说网 > H文电子书 > 嫡长子 >

第11章

嫡长子-第11章

小说: 嫡长子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马上太后六十周岁大寿了,真搞出个什么事来,长公主也为难。”
赵母听讲了这话心里有了思量:“嬷嬷回去告诉母亲,让她尽管放心,我也不是那么没知轻重的人,什么事就麻烦母亲了。”
秦嬷嬷听了回答就回了长公主府。
晚上赵父回到赵府就被赵母请去了萃竺院,赵父今天已经听到了些风声,延安伯府的事很快在官宦人家传开了,大部分人不明就里也没说是什么,可是也有一部分人不管出于什么目的私底下都在说长公主和文郡主的不是,当然他们不是明着说,只是说可怜赵周氏也个做婆婆的得不得小辈尊重。
和赵父关系好的人知道他家什么情况,听到消息后赶紧告诉了赵父,本朝以孝治天下,现在赵周氏不管怎么说都占了长辈大义,给赵父政敌抓到,他们可不会看赵父是不是郡马爷照参不误,一个不休内宅都是轻的,一顶不孝才帽子压下,赵父的名声也就坏了。
赵父被好友告知了这样传言,心里恨的牙痒痒,没想到赵周氏贼喊捉贼,明明是她搞得的鬼,现在这么颠倒黑白,真是让他气闷不已。
赵父就是赵母不找他,他也要去找她的,这件事说大不,说小不小,不过也足够引起赵父的警惕性了,毕竟在赵周氏手上赵父吃的亏也不少,以前的教训在前,他也不敢掉以轻心。
在萃竺院,赵母见了赵父也没废话,直接把秦嬷嬷说的事细细的说了一遍,赵父仔细的听了,等赵母说完才细细思量。
赵父说道:“不知道岳母大人会怎么做,我们尽力配合,再怎么样也不能辱了赵家的门楣,不知道周氏是怎么想的,这么做即使再怎么说,她也没有好处,
踩在赵府的名声上,父亲是不会放过她的。”
郡主嗤笑一声,讽刺道:“你那位好继母当然是不知道的,是她衷心的仆人不忍她受委屈,被我这个蛮横的媳妇打压,她是完完全全的不知情的,是别人看不惯来替她伸张正义了。公公能怎么着她,她毕竟也是良婕妤的母亲,二公主的外婆。”
赵母眼睛里明亮亮的写着嘲讽:“虽然她们母女并不是亲生,可架不住她们都恨你入骨。”
作者有话要说:
 

、17

赵父听了不言语了;毕竟他知道为这这些事赵母确实受了不少委屈;子不言父之过;自己的爹爹虽然是一位合格的政客;但是在内宅上却是优柔寡断;妇人之仁。
不说赵父自己的母亲因为赵老侯爷的风流丧了命,就是赵良谊这个庶女能有能力对付赵父也少不了赵老侯爷的愧疚和忍让,就是赵周氏不也是赵老侯爷自己宠出来的吗,宠的她越发心大了。
赵父的沉默并没有换来赵母的谅解,赵母越想越觉伤心,她堂堂一个郡主被一个继婆婆压着那么多年,现在竟然敢动手害了她的孩子,只是罚这个老妖婆禁足而已,她还要倒打一耙,兴风作浪,真是欺人太甚。
赵母恨声道:“原以为这次公公出面,能震一震赵周氏,可惜啊,人家为了自己能把赵府的脸面踩在地下,这不还编排上了我的母亲,说她苛待庶女,我才有此一劫,实际上要不是赵周氏觊觎你世子的位置,我那可怜的孩子怎么会才一个多月就没了,鸣儿也不会受如此大罪,这次不管如何,赵周氏都得给我为她的所作所为付出代价,不然,我就仗势欺人一回又如何,你要是不愿意,休了我就休了我,我也不怨。”说这话的赵母透着一股决绝的味道。
赵父何尝不想好好的收拾赵周氏,可赵周氏太会做人,明面上做的太好,任谁也挑不出错来,这要不是局中人也体会不到她的用心险恶,即使他不顾孝道出手,自己的父亲看在二弟份上也不会允许的,赵父这是早就知道的。
不过泥人尚有三分火气,赵周氏竟然敢如此的颠倒黑白不就算准了赵父他们不会把赵府的阴私拿到人前说话,再加上家丑不外扬,长公主府也不可能开口说什么,才如此的肆无忌惮,赵父心中憋闷不比赵母少,从小受的家族为上的教育确实是让他自己吃些亏,也要保家族荣誉,不过既然都是后宅的事,那么就交给后宅来办有还是可以的,闷声吃亏的不是好人而是王八。
赵父拿起手帕,走到赵母面前,擦了擦赵母流下的眼泪,说道:“都是孩子的娘了,怎么还是这么禁不住事,在过几年鸣儿娶妻了,你还这么样娇气,媳妇该笑你了,不哭不哭,在哭我的心都碎了。”
赵母被赵父逗的又怒又羞,呸声道:“去你的,这么大的人还这么不正经,我现在不着急,你儿媳妇怕都要娶不上了。照这样下去,好人家的姑娘都不愿意嫁进赵府了。”
赵府闻言眼神闪了闪,说道:“内宅本来就是女子的事,你这个当家太太去处理谁也不能挑出个错来,我是不管的。”
赵母听了露出今晚第一个笑脸,这次高兴起来:“这是你说的,我也不要你做什么,只要不插手就行了,到时候一切就看我的。”
不管赵父赵母如何商议的,牡丹院也迎来了许久不见踪影的赵老侯爷。
赵父有好友告知,赵老侯爷纵横半生朝廷能屹立不倒,还位高权重自然有其人脉关系,他知道这件事只能比赵父早不会比他迟早在长公主送了奏章给他他已经知道了,对于一个家族至上的人来说,赵老侯爷是最痛恨这类败坏赵府名声的事,其本人也是好面子如同生命。
他一直都知道赵周氏不会安安分分的这样下去,不过想着有着二儿子在,她无论如何也要有所顾忌,也为了避免逼迫赵周氏太狠,硬是压着大儿媳妇的不满只是软禁了赵周氏,想着只要她好好改了,就找个机会把她放出来。
毕竟老是禁足对二儿子影响不好,有个德行不修的母亲,会毁了二儿子的前程,手心手背都是肉,对赵安顺这个老来子,赵老侯爷如何不*,只不过为了赵府的和睦,对他不能太过,可是没想到自己的一番苦心被赵周氏一搅付之东流了。
现在这个样子就是赵老侯爷愿意看在儿子的面子上不追究,可牵扯了长公主,她能善罢甘休,好在大儿媳妇是长公主的女儿,还有转圜的余地。
赵老侯爷带着满身怒气去找赵周氏,赵周氏好像料定了赵老侯爷会去似得,早早的在厅堂等着了。
赵老侯爷是气到了,一进门瞧见赵周氏一副波澜不惊的样子一肚子邪火没出发,大声怒吼:“看你做的好事,怎么好好的日子你不过,非得搅的家无宁日了你才满意,闹成这样你满意了。”
赵周氏一脸的委屈,她泪眼朦胧道:“侯爷这是说的什么话,我也是今儿早上才知道的这事,我是那么不知分寸的人吗,那个老仆人原先是照顾良谊的嬷嬷,良谊进宫后才到的我屋里,平时我待她仁厚,如今我落难了,不忍我受委屈,听了别人的三言两语就去我那姐姐那儿诉苦,结果正好撞上了长公主一行,一时冲动才铸成大错,她自知连累了我,无颜见我,现在也没回府,还是身边丫鬟发觉她不见了,我才急急的派人去找,知道了这事,侯爷禁了我的足,我无法出去向侯爷解释,这才巴巴的等着侯爷来还我个清白。”
赵老侯爷并不相信,他说道:“怎么好好的你的仆人就那么巧的在长公主去延安伯府时大闹,现在京城上下都在议论纷纷,不仅我们赵府没了脸面,长公主更是怒气冲冲,要不是看大儿媳妇的面子上,都能和我们府结仇。”
赵周氏并不慌张:“这个嬷嬷她原先不是我身边的人,照顾过良谊,对良谊衷心有加,我也并不怎么使唤她,现在突然发生这种事也是我始料未及的,侯爷你想想,这事一出,说句实在话,虽然看上去我得了好处,可是把长公主和文郡主都得罪了,这样的事我又不傻,怎么回去做,毕竟我还有顺儿要看顾,赵府的名声坏了,我的顺儿不也受连累。”
赵老侯爷一想觉得赵周氏说的也有理,再说赵周氏一而再再而三的说道这个仆人是良谊身边的人,那么这次会不会是……不会的,赵老侯爷心中有些动摇。
和赵老侯爷生活了近二十年的赵周氏怎么会看不出来呢,于是她哭的更伤心了,哽咽道:“侯爷如此的不信妾身,让妾身情何以堪,这次禁足为了什么妾身心里明白,就说郡主小产,妾身为了侄女确实有些事情做的不到位,加上文家那个庶女的撺掇,我那个傻侄女才会做了傻事,治我一个管教不利的罪责,我心甘情愿的接受惩罚,无论如何,郡主的胎是妾身的娘家人害的,妾身就算是无心之失也难辞其咎,可是,天鸣中毒的事妾身真的不知情。”
赵老侯爷听着赵周氏的话心里软化了一些,毕竟这些年赵周氏和他感情还算可以,为他生儿育女,没有功劳也有苦劳,他知道赵周氏后妈难为,为了娘家着想,把侄女给大儿子做妾也不是不能理解,只不过人没选好而已。
赵老侯爷年轻时风流,尽管赵老侯爷的原配因此而亡,赵老侯爷除了愧疚并不觉的男人风流是过错,因此赵周氏为缓和与大儿子关系而把娘家侄女给大儿子做小,在赵老侯爷心中并没发觉有什么不对,可恨在害了大儿子的嫡次子没了。
赵周氏很了解赵老侯爷,心中知道赵老侯爷软化了,乘热打铁下去,她故意哀伤道:“天鸣中毒的事,其实妾身知道是谁下的手。”
赵老侯爷一听心中一跳。
赵周氏好像没看到赵老侯爷变了脸色继续说道:“侯爷想必知道的,良谊那个丫头一直认为是章家姐姐害了她生母,再加上章家姐姐也是为此而亡的,世子心中不快,对良谊多有怠慢,虽不是本意,可惜下人们坏事,良谊小小年纪受尽委屈也是事实,对世子就更难解心中疙瘩了。妾身嫁进府中,良谊已经懂事了,妾身想让他们兄妹和解,结果徒劳无功,良谊后来想嫁给太子,妾身为了满足她的心愿,收了她做了嫡亲女儿,本是想她嫁了心*的男子能少些怨气,可是没想到良谊的怨气太大,这些年和世子越发的不对付,原想着好歹是兄妹,血浓于水,没想到良谊却对着天鸣这个孩子下了手。”
赵老侯爷心里很是震惊,毕竟他查到了一些线索都是指向自己的这个女儿的,看着自己大儿子和大儿媳妇都认定是赵周氏他就随势而为,毕竟当年是自己对不起她,现在如果让大儿子知道了,自己在还好,等到大儿子继承了爵位又怎么能放过她,于是让赵周氏担了这个罪。
想到这儿,赵老侯爷心觉得有些对不住赵周氏了,毕竟这次确实是让她遭了大儿子已房的恨,再看着一脸哀伤的赵周氏,赵老侯爷原先来这的气势已经去了九分。
赵周氏接着说:“妾身知道侯爷心疼女儿,怕以后世子对良谊心生芥蒂,妾身是良谊的母亲,女债母尝,为了侯爷妾身也没有怨言的接受了,可是这次却不是妾身的错,妾身万万不敢认罪的,上次的事世子已然误会妾身,就算妾身是他的长辈,他不会怎么样,可是算是妾身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要是他把这恨转嫁到顺儿头上去,妾身就是死了也不得安身啊。”
赵老侯爷被她这么一说也知道,不管这次她有没有参与这件事也不能让她担着,否则的话,自己的小儿子以后就得糟了,就像赵周氏所说,把大房得罪狠了,自己的大儿子能看在自己的分上放过小儿子,可是大儿媳妇就不会这么好说话了,偏偏她身后还是长公主。
想明白的赵老侯爷对赵周氏温声道:“夫人受苦了,你的一片苦心,为夫知道了,不过现在事已至此,想办法补救才是正事,其他的就不要说了。”
赵周氏就等这样的话:“其实,妾身觉得,之所以外面有误会,都是他们捕风捉影的瞎猜的,加上妾身禁了足,文家那个丫头进了家庙,如果妾身好好的参加聚会,就说前些日子吹了风不能见人,这不就是谣言不攻自破了吗,还有文家的那事让郡主回去和长公主商量,给文蔷接回来,找个人家嫁了不就没事了,正好遮盖了前些日子的事。”
赵老侯爷知道这些事没这么简单,但赵周氏说的也是个办法,在心中想了想,说道:“夫人稍安勿躁,老夫再想想,如果事情没有什么变数,我们再议。”并没有当场答应赵周氏的要求,想来也有顾忌。
赵老侯爷回到书房就让人把赵父叫了去,赵父来到的时候,赵老侯爷正在闭眼想事情,看到赵父来了,开口道:“你来了,坐”
赵父心中有事答道:“是,谢爹爹。”
赵老侯爷等了半响才开口道:“这次谣言的事你怎么看。”
赵父和赵母通过气,把事全权交给赵母办,于是回道:“儿子也是刚知道不久,听文竺说,长公主那儿很是恼火,不过,儿子相信谣言止于智者,这些没影的事过段时间就过去了,没必要为了这事劳师动众。”
赵老侯爷看着淡定从容飞儿子心里很满意,把赵周氏的盘算说了出来:“为父刚刚去过牡丹院,你母亲说此事不是她所为,我看她神色恳切也不像说谎。”
看着大儿子无动于衷的样子就知道他不相信,想了想赵老侯爷直接说:“你母亲的意思,现在这个节骨眼上把她解了禁,到时候她出现在人前谣言也就不攻自破了,你的意思呢。”
赵父心中无语,不过看自己父亲动了些心思,心里转了一圈,说道:“爹爹,万万不可,不说其他本来这谣言就说是长公主和郡主仗势欺人,现在这么一弄不是有理也被别人说成心虚,到时候我们可就真的坐实了谣言了。”
赵老侯爷本来就有此顾虑,现在长子说了出来,心里也知道他是不赞成的,于是开口问道:“那你有什么办法,谣言这么下去也不是办法,要知道三人成虎啊。”
赵父回答:“以不变应万变,当做没这件事,该干嘛干嘛,长公主那样的人自有法子把这事了了,我们只要静观其变就好了。”
而牡丹院的赵周氏在等着赵老侯爷的解了她的禁足,她可要好好的在众人面前示范一下什么是受尽委屈的继婆婆,什么又是目中无人的郡主媳。
作者有话要说:
 

、18

赵天鸣这些日子一直埋头苦读;并不知道家中发生的事情;他今年十一岁了;过不了两年就要参加举人考试;王先生那里的课业也加重了许多。
程子昭这些日子越发的得王先生喜欢,觉得他性子稳重,又不失圆滑,以后在仕途上有王家和赵家的帮扶,平步青云,指日可待,除了教他学业外也时常的带他参加一些诗会等,慢慢的程子昭在京师有了一些薄名。
王先生本也想把赵天鸣带着,可惜赵天鸣被他爹打击太过,自认为还是老老实实的再读上几年书,否则自己不仅在自己家丢人还得丢人丢到府外去,因此每次宁愿被先生留下写文章也不出去,在外面的人反而觉得赵天鸣神秘,心里更好奇了。
这天赵天鸣被程子昭拖了出去,上街喝茶,散散心,程子昭发觉赵天鸣整天的埋在书堆中心里虽然欣慰于赵天鸣的用功,可也怕赵天鸣把书给读傻了,于是经常的把他拖出来放放风,了解了解民生百态,世态人情。
这天他们在京中学子最喜欢去的太白楼喝茶,太白楼茶虽然香但有一样更为出名,那就是大厅之中太祖亲自书写的畅所欲言四个大字。
传闻当年,太祖刚刚平定天下,一天无事想去民间看看来到了太白楼,刚好有位书生因为和太祖手下一大将有间隙,连带这对太祖也看不上,自认为他不是正统,平日里对太祖的决策多有批评,这日这位书生也正在话说太祖的新政策不合礼法,太祖坐在旁边听着,手下侍从都吓坏了。
刚好五城兵马司路过识得太祖,三呼万岁,把周围之人吓了个半死。
那书生有些骨气,知道太祖就在身旁并没有惊慌失措,只道了一句:“今日之事只有我一人之过和他人无关,要杀要刮随你便。”说完就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