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八小说网 > 文学电子书 > 中医养生学 >

第6章

中医养生学-第6章

小说: 中医养生学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五、培养传统养生专业人才

培养人才是整个事业兴旺发达的关键。各地中医高等院校相续建立针灸推拿专业,为传统养生保姜设有关课程。特别是从1987年开始,国家教委决定开建中医养生康复专业,逐步在中医院校筹办开设,并且把中医养生康复概论学科列为中医学院的课程之一,用以普及教育。除此而外,又开办多种培训班、社会养生康复班、老年养生保健班等,传授传统养生保健的理论和方法。中医传统的体育如太极拳、导引保健功等与医疗相结合,一直很受重视并已在全国范围内推广。1988年中医药管理总局与世界银行合作,把中医养生康复专业列为贷款项目进行扶持。总之,采取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措施和方法培养人才,建立起中医养生康复体系,担负起全国人民的降保健任务。

六、积极开展学术交流活动

自六十年代开始,我国就进行全国老年医学座谈会,促进了老年保健研究。近年来又进行了多种形式和各个系统的防病保健学术交流会及全国养生学术研讨会,对养生保健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目前,世界各国越来越多的人正努力寻求更好的保健方法,故此在世界范围内天然医学、身心医学及社会医学等相继兴起,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中国传统的养生保健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中国传统的养生学,既有系统的理论,又有独特的方法和宝贵的临床经验,如养神、动形、食养、药饵、气功、针灸、推拿按摩等。随着中医药学宝库中的宝藏进一步挖掘,它将为我国及全人类的保健事业进一步作出贡献。


第三章 中医养生学的基本理论
中医养生学继承了传统中医学的理论和古代哲学思想的精华,以“天人相应”和“形神合一”的整体观为出发点.主张从综合分析的角度去看待生命和生命活动。养生方法以保持生命活动的动静互涵、平衡协调为基本准则。主张“正气为本”,提倡“预防为主”,强调辨证思想。要求人们用持之以恒的精神,自觉地、正确地运用养生保健的知识和方法,通过自养自疗,提高身体素质和抗衰防病的能力,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

第一节 生命
生命是具有生长、发育活力,并按自然规律发展变化的过程。“生、长、壮、老、已”,是人类生命的自然规律。探索生命的规律,对于中医养生学来说,有着极为深远的意义。

一、生命的起源

《内经》认为,生命物质是宇宙中的“太虚元气”,在天、地、日、月、水、火相互作用下,由无生命的物质演变化生出来的。天地之间所以有品类无限多样的物种,都是物质自己的运动和变化,在时间进行中形成的。《素问·天元纪大论》所说:“太虚廖廓,肇基化元……生生化化,品物咸章”,就是这个意思。人是最高等的动物,但也不过是“物之一种”,是从万物群生中分化出来的。所以《素问·宝命全记沦》说:“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

“人以天地之气生”,是说人类生命的起源,源于天地日月,其中主要源于太阳的火和地球的水。太阳是生命能量的源泉,地球的水(凡其所溶解的各种营养物质)是生命形质的原料。有生命的万物必须依靠天上的太阳和地上的水才能生存,人类当然也不例外。

“四时之法成”,是说人类还要适应四时阴阳变化的规律才能发育成长。因为人生天地之间,自然界中的一切运动变化、必然会直持或间接地对人体的内环境产生影响,而人体的内环境的平衡协调和人体外界环境的整体统一,是人体得以生存的基础。在正常情况下,通过人体内部的调节可使内环境与外界自然环境为变化相适应,保持正常的生理功能。如果人的活动违反自然变化的规律,或外界自然环境发生反常的剧变,而人体的调节功能又不能适应时,人体内、外环境的相对平衡都会遭到破坏而产生疾病。这说明“适者生存”,仍是生物界不可逾越的客观规律。人类只有认识自然,才能更好地适应自然,改造自然,成为自然的主人。

二、生命的运动形式

《庄子·知北游》说:“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这就是说,生命活动是自然界最根本的物质…—气的聚、散、离、合运动的结果,生命是物质运动的形式。活着的人体,是一个运动变化着的人体。《素问·六微旨大论》进一步指出物质运动的基本形式是“升降出入”,“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这就说明,只有运动,才能化生万物,宇宙间的一切吻质,尽管有大小和生存的时间长短不同,但运动是一致的。

升降出入运动,是人体气化功能的基本形式,也是脏腑经络、阴阳气血矛盾的基本过程。因此,在生理上人体脏腑经络的功能活动无不依赖于气机的升降出入,如肺的宣发与肃降,脾的升清与胃的降浊,心肾的水火相济,都是气机升降出入运动的具体体现。在预防疾病方面,同样要保持人体气机升降正常,才能抗御邪气侵犯,免生疾病。

三、生命的维持和死亡

《素问·生气通天论》里说:“生之本,本于阴阳”,这就是说,生命的根本,就是阴阳。究其原因,是由于“阳化气,阴成形”,而生命过程就是不断的化气与成形的过程,即有机体同外界进行不断的物质交换和能量交换的过程。化气与成形,是生命本质自身中的矛盾,两个对立面是不断斗争的,又是统一的。化气与成形,互为消长;任何一方的太过或不及,均可导致另一方受损。但二者又结合于生命的统一体内,互相依存,互相转化。阳气化为阴精,阴精又化为阳气,否则“孤阳不生,独阴不长”。

人之所以有生命,在于构成人体的“气”具有生命力。人体生命力的强弱,生命的寿夭,就在于元气的盛衰存在;新陈代谢的生化过程,称之谓气化生理;生命的现象,本源于气机的升降出入等等,这都反映出气既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又是人体的生命动力。正因为气是生命活动的根本和动力。宋《圣济总录》提出:“万物壮老,由气盛衰”的观点,并认为“人之有是形也,因气而荣,因气而病”。张景岳则反复强调气在防病延年中的重大意义,指出气是人体盛衰寿夭的根本。他说;“盖以大地万物皆由气化;气存数亦存,气尽数亦尽,所以生者由乎此,所以死者亦由乎此,此气不可不宝,能宝其气,则延年之道也”。同样,精、血、津液亦是构成人体及促进人体生长发育的基本物质,如《灵枢·经脉》篇说:“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骨为十、脉为营、筋为刚、肉为墙、皮肤坚而毛发长”,这就说明人体的产生必先从精始,由精而后生成身形五脏,皮肉筋骨脉等。不仅如此,人出生之后,犹赖阴精的充盈,从而维持人体的正常的生命活动,故《素问·金匮真言论》说:“精者,身之本也”。若阴精充盈,则生命活动旺盛,身健少病;若阴精衰虚,则生命活动减退,早衰多病。

还有,生命的维持还依赖于神的降,《灵枢·天年》说:“失神者死,得神者生”。可见,神的得失关系到生命的存亡。从人体来说,神是机体生命活动的总称,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无不属于神的范围。它包括精神意识,运动、知觉在内,以精血为物质基础,是气血阴阳对立的两个方面共同作用的产物。

综上所述,人体的生命活动,是以体内脏腑阴阳气血为依据的。脏腑阴阳气血平衡,人体才会降无病,不易衰老,寿命才能得以延长。这就是《素问·生气通天论》中“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的理论。

但有生必有死,这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恩格斯说:“生命首先就在于:生命在每一瞬间食它自身,但却又是别的什么。所以生命也是存在于物体和过程本身中的不断自行产生和自行解决的矛盾;这一矛盾一停止,生命亦即停止,于是死就来到”。

第二节 天年
一、天年的概念

“天年”,是我国古代对人的寿命提出的一个有意义的命题。天年,就是天赋的年寿,即自然寿命。人的生命是有一定期限的。古代养生家、医家认为在百岁到百二十岁之间。如《素问·上古天真论》:“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如《尚书·洪范篇》:“寿、百二十岁也”,《养身论》亦说:“上寿百二十,古今所同”。此外,老子、王冰也都认为天年为120岁。西德著名学者H。Franke在1971年提出:“如果一个人既未患过疾病,又未遭到外源性因素的不良作用,则单纯性高龄老衰要到120岁才出现生理性死亡”。事实上,120岁的天年期限与一般的长寿调查资料相符,自古至今超过这一生理极限的例子,也是不少的。

二、寿命

寿命是指从出生经过发育、成长、成熟、老化以至死亡前机体生存的时间,通常以年龄作为衡量寿命长短的尺度。

一般计算年龄的方法又可分为两种,一种是时间年龄,又称历法年龄,是指人出生以后经历多少时期的个体年龄,我国常配以生肖属性,以出生年份来计算其岁数,一般由虚岁或足岁计算年龄。另一种是生物学年龄,是表示随着时间的推移,其脏器的结构和功能发生演变和衰老情况。在生物学上又可分为生理年龄与解剖年龄。国外在确定退休准则时,设想应用生理年龄作为指标,可能比时间年龄更胜一筹。因为时间年龄和生物年龄是不完全相同的,前者撒于生长时期的长短,而后者撒于脏器功能及结构的变化过程。由于每个人的先天性遗传因素与后天性环境等因素不同,因此时间年龄和生物学年龄有时不完全相同。此外,还有“心理年龄”,所谓“心理年龄”是指由社会因素和心理因素所造成的人的主观感受的老化程度。即主观感受年龄,也称“社会心理年龄”,用以表示随着时间的推移,机体结构和功能的衰老程度。

由于人与人之间的寿命有一定的差别,因此在比较某个时期、某个地区或某个社会的人类寿命时,通常采用平均寿命。平均寿命常用来反映一个国家或一个社会的医学发展水平。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类的寿命不断增长,但人类的寿命值究竟是多少?还是一个尚未彻底解决的问题。因为它与先天禀赋的强弱,后天的给养、居住条件、社会制度、经济状况、医疗卫生条件、环境、气候、体力劳动、个人卫生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有关。

三、降人的生理特征

迄今为止,人们发现,影响人类尽终其天年的因素虽然很多,但有两个是非常重要的,其一是衰老;其二是疾病。那么,推迟衰老的到来,防止疾病的产生是延年益寿的重要途径。因此,研究降人的生理特征,就显得很有必要。一般地说,一个降无病,没有衰老的人,应该具备下列生理特征:

(一)生理降特征

1、眼睛有神  眼精是脏腑精气汇集之地,眼神的有无反映了脏腑的盛衰。因此,双目炯炯有神,是一个人降的最明显表现。

2、呼吸微徐 微徐,是指呼吸从容不迫,不疾不徐。《难经》认为:“呼出心与肺,吸入肝与肾”,说明呼吸与人体脏腑功能密切相关。

3、二便正常  《素问·五脏别论》说:“魄门亦为五脏使,水谷不得久藏”,是说经过肠胃消化后的糟粕不能藏的太久,久藏则大便秘结。而大便通畅则是降的反映。小便是排除水液代谢后糟粕的主要途径,与肺、肾、膀胱等脏腑的关系极为密切。小便通利与否,直接关系着人体的功能活动。

4、脉象缓匀  此指人的脉象要从容和缓,不疾不徐。“脉者,血之腑也”,气血在脉道内运行,所以脉象的正常与否,能够反映气血的运行。

5、形体壮实 指皮肤润泽,肌腠致密,体格壮实,不肥胖,亦不过瘦。因为体胖与体瘦皆为病态,常常是某些疾病带来的后果。

6、面色红润 面色是五脏气血的外荣,而面色红润是五脏气血旺盛的表现。

7、牙齿坚固 因齿为骨之余,骨为肾所主,而肾为先天之本,所以牙齿坚固是先天之气旺盛的表现。

8、双耳聪敏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说:“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别气走于耳而为听。”说明耳与全身组织器官有密切关系,若听力减退、迟钝、失听、是脏器功能衰退的表现。

9、腰腿灵便 肝主筋、肾主骨、腰为肾之腑、四肢关节之筋皆赖肝血以养,所以腰腿灵便、步履从容,则证明肝肾功能良好。

10、声音宏亮 声由气发,《素问·五脏生成篇》说;“诸气者,皆属于肺”,声音宏亮,反映肺的功能良好。

11、须发润泽 发的生长与血有密切关系,故称“发为血之余”。同时,又依赖肾脏精气的充养。《素问·六节胜象论》说:“肾者……其华在发”。因此,头发的脱落、过早颁白,是一种早衰之象,反映肝血不足,肾精亏损。

12、食欲正常 中医学认为,“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饮食的多少直接关系到脾胃的盛衰。食欲正常,则是降的反映。

(二)心理降特征

1、精神愉快 《素问·举痛论》说:“喜则气和志达,营卫通利”,可见良好的精神状态,是降的重要标志。七情和调、精神愉快,反映了脏腑功能良好。现代医学亦认为,人若精神恬静,大脑皮层的兴奋与抑制作用就能保持正常状态,从而发挥对整体的主导作用,自能内外协调,疾餐不易发生。

2、记忆良好 肾藏精、精生髓,而“脑为脑之海”。髓海充盈,则精力充沛,记忆力良好;反之肾气虚弱,不能化精生髓,则记忆力减退。

第三节 衰老
衰老是人类正常生命活动的自然规律,人类的机体在生长发育完成之后,便逐渐进入衰老(或称衰退)的过程。探讨衰老的概念、原因和衰老时的生理、病理改变,以至防止衰老的措施,是十分重要的。

衰老可分为两类,即生理性衰老及病理性衰老。生理性衰老系指随年龄的增长到成熟期以后所出现的生理性退化,也就是人体在体质方面的年龄变化,这是一切生物的普遍规律。另一类为病理性衰老,即由于内在的或外在的原因使人体发生病理性变化,使衰老现象提前发生,这种衰老又称为早衰。

一、衰老的原因

中医学在对衰老原因的认识上,非常重视脏腑功能和精气神的作用,又很强调阴阳协调对人体降的重要意义。兹简述如下。

1、肾阳亏虚 肾为先天之本,人的生长发育衰老与肾脏的关系极为密切。《素问·上古天真论》中“女子七七”、“丈夫八八”的一段论述,即是以肾气的自然盛衰规律,来说明人体生长、发育、衰老的过程与先天禀赋的关系,从而提示衰老的关键在于肾气的盛衰。

肾属水,主藏精,为元气之本,一身阴阳生化之根。肾的盛衰影响着元气的盛衰和生化功能的强弱,肾虚则元气衰,元气衰则生化功能弱,人的衰老就会加速到来。

2、脾胃虚衰 脾胃为后天之本,水谷皆入于胃,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若脾胃虚衰,饮食水谷不能被消化吸收,人体所需要的营养得不到及时补充,便会影响机体降。从而加速衰老,甚至导致死亡。《内经》明确指出阳明为多气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