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八小说网 > 文学电子书 > 智囊全集 >

第121章

智囊全集-第121章

小说: 智囊全集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ぃ诠岩宦叮衲芨唇俊蹦艘廴敫兀膛跤涛淳酢K旖ハ闹荩膛趵潜烦鲇苤怨椤�

【译文】

北宋太宗淳化年间,李继捧(西夏人,太平兴国年间率族人入朝称臣,宋太宗授节度使,赐姓名赵保忠)授命为定难军节度使,暗中却与弟弟李继迁(李继捧族弟。继捧归顺宋朝后,继迁遁逃,辽人册立为夏国王,宋命继捧征讨无功,于是招降,赐姓名赵保吉)勾结图谋反叛。

朝廷命李继隆(字霸图,屡建战功)率兵平乱。李继隆抵达绥州时已是夜晚,想直接袭击夏州。有些将领认为,夏州是叛贼的大本营,我军兵力薄弱,恐怕难以取胜,不如先占领石堡,了解敌我形势后再进兵。

李继隆却说:“不然,正因我军兵力少,若现在直接进攻夏州,叛贼一定料想不到,而叛贼也无法估计我军的兵力;若是先占领石堡,敌众我寡,情势分明,哪能再进攻呢?”于是率兵急奔入抚宁县,李继捧还毫无警觉,等李继隆军队进攻夏州时,李继捧才仓皇应战,终于擒获李继捧,胜利回朝。

817、吴成器
【原文】

休宁吴成器由吏员为余姚主簿时,胡梅林用兵之际,闻倭至绍兴,欲择能事者往探。县令已遣丞,丞惧,不欲行。吴大言曰:“探一信便畏缩,况交锋耶?”丞以告令,令壮其言,荐于院,胡公召见,问:“吴簿能探贼乎?”曰:“能。”公曰:“若果能往,当以某部二千人畀汝,听汝指挥。”吴曰:“不须如许,但容某自选择,乃可从之。”吴于教场立格,选得五百人,帅之往。见所过山村俱束装谋遁,吴谕之:“无畏,大兵随后至矣。但尔曹须从我戒。”众唯唯听命。吴指山间草积,谓曰:“尔若遁,此皆非汝有,今与汝约,以炮声为号,为我举火焚之,我为尔杀贼。”众许诺,夜半行至陶家畈,探知倭船十三只泊河下,群倭掳掠既饱,聚饮村中,搂妇人而卧。乃分遣五百人歼其守船者,徙其舟,连举大炮,山民如约,皆举火,倭于梦中闻炮声,惊起,则火光烛天,疑大兵至,争窜至河下,已失舟,方彷徨寻觅,吴率众呼噪而至,斩获数百级,倭自此绝不敢犯绍兴。胡公上其功,随升绍兴府判,后升佥事。

[评]

如此吏员,恐科甲中亦不易得也。

【译文】

明朝人休宁县的吴成器本是小小吏员,后升至余姚县主簿。当时胡梅林正想出兵平定倭乱,听说倭人侵扰绍兴,就想派一名能干机灵的人,到绍兴打探情势。县令派县丞前去,但县丞却满心不愿意,吴成器见县丞百般推辞,就大声说:“只是前去打探消息就畏缩害怕,如果是要你冲锋陷阵,那怎么办呢?”县丞把这番话转述县令,县令非常欣赏吴成器的豪迈,于是把他推荐给胡梅林。

胡梅林召见他,并且问道:“你能为我到倭贼营地打探消息吗?”吴成器说:“能。”胡梅林说:“如果你果真愿意前去,我拨两千人给你,任你指挥。”吴成器答:“不需要这么多人,只希望能让在下自行挑选。”胡梅林依他所要求,吴成器在校场贴出公告,经过比试后选出五百人,一起前往绍兴。

沿途经过山村,村民见了他们,都收拾细软想遁逃,吴成器面告村民说:“不要害怕,官军随后就到了,平定倭乱后,大家都能过太平日子。但现在你们必须要听命于我。”众人点头答应。吴成器指着山上的积草说:“你们若逃走,这些草堆都不再属于你们的了。现在我和各位约定,以炮声为信号,听到炮声,你们就为我放火烧,我为各位杀寇平乱。”众人点头答应。

半夜时,吴成器率军来到陶家河畔,探知有十三艘倭船停泊在下游。倭寇在大肆抢掠后,正在村中欢饮庆功,喝醉了就搂着女人睡觉。吴成器先派人杀了船上守卫,解开缆绳让船顺水飘流,接着连连发炮,村民一听到炮声,都照所约定的放火烧山,倭人在昏睡中惊醒,只见满天火光,以为明朝派大军围剿,争相窜逃到河边,但船已流失,正慌张寻找时,吴成器已率兵喊杀而来,斩杀数百倭兵。

倭人从此不敢再侵扰绍兴。

事后,胡梅林奏报吴成器的战功,晋升为绍兴府判官,后累官至佥事。

[评译]

像吴成器这样有军事才略的吏员,即使科举选出的人里也难求得到。

818、王守仁
【原文】

王阳明以勘事过丰城,闻逆濠之变,兵力未具,亟欲溯流趋吉安。舟人闻濠发千余人来劫公,畏不敢发,公拔剑馘其耳,遂行。薄暮,度不可前,潜觅渔舟,以微服行,留麾下一人,服己冠服,居舟中。濠兵果犯舟,得伪者,知公去远,乃罢。公至中途,恐濠速出,乃为间谍,假奉朝廷密旨,行令两广。湖襄都御史及南京兵部,各命将出师,暗伏要害地方,以俟宁府兵至袭杀。复取优人数辈,各将公文置夹衣絮中,将发间,又捕捉伪太师家属至舟尾,令其觇知,公即佯怒,牵之上岸处斩,已而故纵之,令其奔报。濠获优,果于衣中搜得公文,遂迟疑不发。公至吉安,调度兵粮粗备,始传檄征兵,暴濠罪恶,濠知为公所卖,愤然欲出。公谓:“急犯其锋,非计也。宜示以自守不出之形,必俟其出,然后尾而图之。先复省城,以倾其巢。彼闻,必回兵来援,我则出兵邀而击之,此全胜之策。”濠果使人探公不出,乃留兵万余守省城,而自引兵东下,公闻濠已出,遂急促各府兵,刻期会于丰城,时濠兵已围安庆,众议宜急往救,公谓:“九江、南康皆已为贼所据,而南昌城中精悍万余,食货重积,我兵若抵安庆,贼必回军死斗,安庆之兵仅足自守,必不能出而夹攻。贼令南昌兵绝我粮道,九江、南康合势挠摄,而四方之援又不可望,事其危矣!今我师骤集,先声所加,城中必恐,并力急攻,其势必下,此孙子救韩趋魏之计也!”侦者言:“新、旧厂伏兵万余,以备犄角。”公遣兵从间道袭破之,溃卒入城,城中知王师雨集,皆大骇,遂一鼓下之,濠闻我兵至丰城,即欲回舟,李士实谏,以为,必须径往南京,既登大宝,则江西自服。”濠不听,遂解安庆之围,移兵泊阮子江,为归援计。公闻濠兵且至,召众议之,众云:“宜敛兵入城,坚壁待援。”公曰:“不然,彼闻巢破,胆已丧矣,先出锐卒,要其惰归,一挫其锐,将不战而溃,所谓‘先声有夺人之气’也。”乃指授伍文定等方略,先以游兵诱之,复佯北以致之,俟其争前趋利,然后四面合击,伏兵并起,又虑城中宗室或内应为变,亲慰谕之,出给告示,凡胁从者不问,虽尝受贼官职,能逃归者,皆免死,能斩贼徒归降者,皆给赏,使内外居民及乡导人等四路传布。又分兵攻九江、南康,以绝其援。于是群力并举,逆首就擒。

[按]

陈眉公《见闻录》,谓宸濠之败,虽结于江西,而实溃于安庆。虽收功于王阳明,而实得力于李梧山。李讳充嗣,四川内江人,正德十四年巡抚南畿,闻宸濠请增护卫,叹曰:“虎而翼,祸将作矣。”遂力陈反状,廷议难之。公乃旦夕设方略,饬武备,以御贼为念。谓安庆畿辅,适当贼冲,非得人莫守。当诸将庭参,于众中独揖指挥使杨锐而进之曰:“皖城保障,委之于子。毋负我!”十五年,贼兵陷九江,公自将万人,屯采石,以塞上游之路。飞檄皖城,谕以忠义。锐感激思奋,相机应敌,发无不捷。

节发间谍火牌云:“为紧急军情事,该钦差太监总兵等官,统领边官军十万余,一半将到南京,一半径趋安庆。并调两广狼兵,湖广土兵,即日水陆并进,俱赴安庆会集,刻期进攻江西叛贼。今将火牌飞报前路官司,一体同心防守,预备粮草,听候应用等因。”

宸濠舟至李阳河,遇火牌,览之惊骇,由是散亡居半,继又发水卒千人,盛其标帜,乘飞舰百余艘,鼓噪而进,声为安庆应援,城中望见,士气百倍,锐即开门出敌,水陆夹攻,贼遂大溃。

时宸濠营于黄石矶,闻败将遁,公自将兵逐北,宸濠奔入鄱阳湖,适遇巡抚王公阳明引兵至湖,遂成擒焉。后论功竟不及公,胡御史洁目击其事,特为论列,不报,故今人盛称阳明,而不及梧山,亦有幸有不幸欤?

[又按]

宸濠兵起,声言直取南京,道经安庆,太守张文锦与守备杨锐等合谋,令军士鼓噪登城大骂,激怒逆濠,使顿兵挫锐于坚城之下。而阳明得成其功,虽天夺其魄,而张、杨诸公之智,亦足述矣。

【译文】

王阳明(即王守仁,字伯安,世称阳明先生)抚南赣时,路经丰城,听说朱宸濠(明宗室,武宗时占领南昌起兵,欲进占南京,帝派王守仁巡抚南赣,后兵败被擒,诛于通州)发兵叛乱,由于王守仁兵力不足,因此想尽快溯江赶往吉安征调兵力)。船家听说朱宸濠派出一千多人,想要截杀王守仁,都害怕得不敢搭载他,王守仁拔剑割下船家一只耳,船家才不得不发船。

傍晚时分,王守仁估量自己无法再搭乘大船继续往前行,于是暗中雇了一条小渔船,换上普通百姓的衣服,留下一名属下,穿上自己的朝服,继续留在大船上。朱宸濠果然派人拦阻搜捕,抓到那名假扮的王守仁,才知道真的王守仁早已走远,这才作罢。

王守仁在往吉安途中,怕朱宸濠在短时间内会挥兵进攻南京,于是想出一个反间计,假装身奉朝廷密旨,被任命为两广湖襄都御史,统领两京兵部,一面命各将率众埋伏在各出入要道,见到宁王府朱宸濠的兵卒就袭击格杀。王守仁又召来乐工,暗中在他们所带的行李,夹衣中,放置公文,这一幕故意让朱宸濠的太师家属看见,然后王守仁故意生气要斩杀他们,等他们被绑缚法场准备行刑时,却又故意制造机会,好让他们乘隙逃走,奔至朱宸濠处将所见报告朱宸濠。朱宸濠捕获乐工,果然在他们行李中搜到公文,于是犹疑不敢贸然进兵南京。

王守仁到了吉安后,急忙征调兵马粮草,这才揭发朱宸濠罪行,昭告天下,共同讨平叛贼。朱宸濠才明白被王守仁蒙骗了,立即发兵,想剿灭王守仁。王守仁知道此时与朱宸濠硬碰硬并非上策,应该摆出坚守不战的姿态,等朱宸濠率军往他地时,再尾随其后,创造良机。王守仁认为,首要之务应先光复南昌,攻击朱宸濠的老巢,朱宸濠一定回兵来救,这时再出击迎战,如此才是必胜的上策。

朱宸濠果然派人侦察王守仁的动向,知道王守仁坚守不战,于是留下一万名的部众防卫南昌,而自己却率大军东下。王守仁听说朱宸濠已率兵东下,就急忙下令各府兵马,立即在丰城会师,当时朱宸濠的大军已包围安庆,诸将都认为应该救援安庆。王守仁说:“九江、南康都已被朱宸濠攻陷,而南昌城中有一万名精兵,粮食充足,我军若是前往安庆救援,叛贼一定拚死迎战,而安庆的兵力仅能自保,不能出城与我军配合夹击叛贼。如果叛贼命南昌派兵断绝我军粮道,再联合九江、南康的兵力夹击我军,我军若得不到外地援军,情势就非常不利。现在我军会师丰城,声势夺人,南昌贼兵必心生恐惧,我军合力进攻,必能一举破城,这是《孙子兵法》中围魏救赵的计谋。”

这时探员报告,新旧厂附近,各有伏兵共计万人,互为犄角之势。于是王守仁下令由小路袭击,贼兵溃败,退入城中,王守仁再率兵攻城,城中人在听说各路官军大会师时,已人心动摇,再见王守仁率兵攻城,也就一攻而破。朱宸濠听说官军会师丰城,就想搭船回城,李士实(官至右都御史,善作诗画,因归附朱宸濠被诛)谏阻说:“下官认为不如直接进攻南京,夺得天子之位,江西自然归服。”但朱宸濠不听,从安庆撤军,先驻扎阮子江边,策划救援南昌。

王守仁听说朱宸濠班师救援,就召集诸将商议,诸将说:“我们不如退兵入城,坚守不战,等待援军前来。”王守仁说:“不可,贼兵听说老巢已破,已经丧胆,先让他们所派出的精兵无功而退,挫他们的锐气,接着贼兵就会不战而败,这就是所谓‘先发制人’,能够夺人气势。”于是指示伍文定等诸将应战的方略,先以游击兵诱敌,然后假装不敌败走,等贼兵为抢功追击时,埋伏的士卒再群起围攻。王守仁又顾虑城中的皇室宗亲,或许仍是朱宸濠的内应,于是亲自一一的拜访他们,并且出示公文告示,凡过去曾受朱宸濠胁迫而为内应者,一律不予追究;虽曾接受朱宸濠任命的官职,现在能投诚反正者,也一律免去死罪;而能杀叛贼者,都论功行赏。王守仁命人将此告示四处张贴散布,另一方面又派兵分攻九江、南康,以断绝两地的救援,终于群策合力擒获朱宸濠。

[按译文]

陈眉公(陈继儒)《见闻录》记载,

朱宸濠兵败虽结束于江西,实际上却是在安庆种下败因,虽然战功首推王守仁,实际上却应归功李梧山。李梧山又名充嗣,四川内江人。正德十四年,巡抚南畿时,听说朱宸濠请求增加护卫,叹息说:“猛虎添翼,恐怕有兵祸要发生了。”于是上书极力反对。但大臣们却不赞同。

李梧山日夜加紧防备,整饰军伍,时时刻刻不忘御贼。他认为安庆位置正当要冲,一定要选择适当的将领防守。当满朝武将齐集参拜时,独独向皇帝推荐杨锐(字进之,守备安庆。朱宸濠反,东下至安庆。杨锐日夜抵御,知朱宸濠率兵十万,战船相连六十余里,召募勇士暗劫贼营,朱宸濠大惊解围而去。),说:“我把保卫皖城的重任托付给你,你不要辜负我的期望。”

正德十五年,朱宸濠攻陷九江。李梧山一面派一万名士兵在上游堆积石块,以堵塞上游之路,一面派人紧急通知皖城戒备,并以忠孝节义勉励杨锐。杨锐在感激之余,更加惕励奋发,相机应变,战无不胜。另外伪造火牌令说:“因军情紧急,特命钦差太监为总兵,统领官军十余万人,一半派赴南京,一半派赴安庆。并征调两广狼兵,湖广士兵,即日起分由水、陆同时出发,在安庆会师。限期进攻江西、剿灭叛贼。今日以火牌飞报,前路各将领需同心一体防守戒备,屯积粮草,准备应战。”朱宸濠的战船行至李阳河,截下火牌,一看之下,大为惊慌,贼兵散亡一半。

李梧山又派一千水兵,搭乘百艘船舰,在船上升起军旗,命船上军士大声叫喊,为安庆声援,城中守兵看到之后,士气大振。杨锐立即打开城门率兵迎敌,水陆两路夹攻,贼兵大溃而

逃,当时朱宸濠在黄石矶扎营,听说士兵溃逃,就趁夜遁逸,李梧山又亲自率兵追击,朱宸濠逃至鄱阳湖,正巧碰上王守仁率兵到鄱阳湖,于是被擒。

后世论功竟不提及李梧山,御史胡洁曾目睹整个事件发生的经过,还特别论述,但并没有奏禀朝廷。以一般人只大大称赞王守仁,却遗忘李梧山的功迹。唉,人幸运与否的差异真大啊!

[又按译文]

冬朱宸濠兵变之初,曾表明要直攻南京。路经安庆时,太守张文锦与守备杨锐等人商议,下令军士大声叫喊,并且登上城楼辱骂朱宸濠,使得朱宸濠因愤怒转而攻城,因此朱宸濠大军受挫于杨锐死守的安庆城下,最后王守仁能一举擒获朱宸濠,朱宸濠之败虽是天意,但张文锦,杨锐等人的智谋,也值得称道。

819、杨锐
【原文】

杨锐守备九江、安庆诸郡,既获江贼,监司喜,公曰:“江贼何足忧,所虞者豫章耳!”意指宸濠也。又谓九江为鄱阳上流,不可恃,湖最要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