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心与教育 --李镇西教育手记-第3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郭景坤,成都玉林中学数学教师。他曾和我一起进行教改课题的研究,在教育教学的探索中,他给了我很大的帮助。
赵应红,原成都玉林中学政治教师。和她共事时,她曾对我的教育提出过许多好的建议,并曾为我出版专著尽力。
杨连山,《天津教育》编辑。他不但编发了我不少论文,而且1992年《天津教育》上围绕我班级管理方式的争鸣,使我颇为受益。
任维丽,四川科技出版社编辑。正是通过她的辛勤的劳动,我正式出版了第一本专著《青春期悄悄话——致中学生的100封信》。
史有为,《中学语文教学》编辑。体现我语文素质教育的几篇重要论文,都是她为我编发在《中学语文教学》上的。
范守纲,《语文学习》原副总编。他曾来信对我的教育思想和实践给予很高的评价和勉励。
唐晓云,《语文学习》副总编。他约我写的《让思想冲破牢笼——语文教学中学术氛围的培养》,被发表在《语文学习》“优秀青年教师名录”栏目。
鲍东明,《中国教育报》编辑。他鼓励我写了不少有一定价值的关于素质教育探索的文章。
王必成,成都市教科所普教室主任,语文特级教师。他对我教育思想和实践给予积极的肯定,并多次为我提供了宣传素质教育的讲坛。
吴玉明,成都市教科所语文教研员。她经常对我的语文素质教育实践予以具体的指导,并切在她的辅导下,我多次较为成功地上了语文教学公开课。
汪定远,成都市教科所语文教研员。他对我的语文教改探索,给予了多方面的理解与支持。
王绍华,成都石室中学校长。承蒙他的厚爱,我得以在石室中学这座具有悠久文化积淀和优良教育传统千年古校工作。
徐敦忠,成都石室中学语文特级教师,已退休。他曾精心辅导我写语文教研论文,并做认真评点分析。
王志坚,成都十二中校长。他对我的教育思想非常理解。早在80年代,他便关心着我的教育探索;现在还常常给予我许多有益的忠告。
冯惠芹,成都十二中数学教师。她所带的班和我的班曾结成“友谊班”,在班主任工作方面,我向她学了不少东西。
张新仪,乐山市草堂高级中学物理教师,我中学时的班主任,已退休。我的教育,一直有着她当年教育的影子。现在她还常常对我进行教诲。
杜道生,四川师大古汉语教授,我大学时的老师。我常常收到他写满小楷毛笔字的来信,阐述他对教育的许多精辟见解,给我以极大的启发。
喻钢,原四川邻水中学教师,我的大学同学。80年代,我们曾通过书信交流教改得失,我从他那里获益不少。
江清源,四川汉源二中教导处主任,全国优秀教师,我的大学同学。作为教育领域为数不多的同班同学之一,我们常常互相勉励。
李效宁,我的大学同学,原在四川省教委高教学会工作。在我遇到挫折时,他曾给我很大的安慰,并为我呐喊、奔走。
凌一航,我的大学同学,成都市国土局干部。作为我的挚友之一,在我最困难的时候,他曾给予我最真诚的支持。
李亚东,美学硕士,青年学者。他的职业与教育没有直接联系,但他却一直关注着我的工作。同他的交往,扩大了我的学术视野。
邹小工,四川美术出版社美术编辑,是我的学生家长。她曾为我编的“班级史册”《恰同学少年》、《童心》、《少年》等书,无偿设计封面。
唐海海,深圳高级中学校长。出于信任和厚爱,他曾希望我去他的学校工作,虽然由于种种原因我未能前去,但知遇之恩难以忘怀。
郭孝平,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编辑。她在编辑《中学生读写》时,曾发表了我许多文章。这次,为编辑这本书,她又付出了许多心血。
田曦,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编辑。他十分赞赏我的教育思考和实践,在这本书的写作过程中,我得到了他的许多具体的指导与帮助。
…… ……
另外,经常给我以支持和帮助的,还有成都市中青年骨干教师研修班语文学科的老师们,他们是:钟毕、杨兵、易伯伦、吴康君、张天劲、曹诚、李晓年、张伟、李勇、陈功玲、汪娅丽、王秉蓉、杨卓、阮萍、谭同。
最后,我还要特别感谢我参加教育工作以来教过的近1000名学生。从某种意义上讲,我教过的每一位学生都是我教育的试验品,正是在不断的“试验”中,我的教育才一天天走向相对成熟。毫无疑问,我给他们留下了或多或少的教育遗憾,为此我感到真诚的内疚;但我也因此而深深地、永远地感谢他们!
将名字编入学生心灵的词典,将事业载入祖国教育的史册——这是我的愿望,也是我的追求。我将怀着这种愿望继续我的追求,以报答所有关心我、支持我的人们。
(1998年2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