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八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天可汗时代 >

第4章

天可汗时代-第4章

小说: 天可汗时代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反来。那是大业九年(611),杜伏威此时才十六岁。    
    靠着做战勇猛,在他投的那个小部队里杜伏威成了首领。那时起义军很多,这些起义军当中也并不全是真正的起“义”,像朱粲那样的吃人魔王恐怕就很难算在为民请命的人当中。由于起义军乱而多,所以常发生兼并的情况,就像大鱼吃小鱼。杜伏威也曾差点被人吃掉,但他当场刺杀了要招降他的人,于是兼并了一个更大的部队,算是小鱼吃大鱼的一次翻身仗。    
    但是杜伏威却忘了他可以这么做,别人也可以这么做。后来李子通投降了他,突然发动兵变,如果不是杜伏威的养子王雄涎救了他,那么杜伏威就“Game Over”了。不巧隋军又来找麻烦,又是王雄涎救了他。但损人不利己的李子通也被打得大败。也就是这一次,开启了杜、李二人的恩怨之争。此后为了救援陈稜,杜伏威又吃了李子通的亏。这道梁子越结越深,杜伏威大概最想做的事就是把李子通千刀万剐……终于在李杜决战中,杜伏威获得了胜利。李子通无奈之下只得投降。杜伏威倒也不错,没有杀他,将他献俘于李渊。李渊也曾破格地没有杀李子通,但李子通的结局和李密差不多,也是想逃回去,不想半路就被发现了,押回长安后被杀。    
    对于杜伏威的起义,朝廷不能听之任之,杨广曾派右御卫将军陈稜征讨。陈稜有点胆小,不敢出战,于是杜伏威学起诸葛亮来,派人送去女人的服装,还亲切地称之为“陈姥”。于是“陈姥”出战,杜伏威也亲自上阵,不小心竟被射中了额头,杜伏威一边大吼“不杀汝,矢不拔”一边狂奔(是骑马狂奔,战阵之上将军们可不能徒步,否则就危险了)到射他那人面前杀了他。这一仗杜伏威取胜,而“陈姥”则夹着尾巴灰溜溜地逃跑了。    
    和王世充、窦建德这些大的割据势力相比,杜伏威毕竟还是弱了一些,所以没有对抗唐朝的底气,就在李世民攻打王世充的时候,杜伏威投降了唐朝。李渊很是大方,给他加官晋爵,目的一方面自然是拉拢他,另一方面也是希望有人效仿。后来李世民征刘黑闼的时候,曾陈兵于杜伏威边境之上,杜伏威也很知趣,立刻上表请求入朝。在众多反王中,杜伏威是最识相的一个,李渊待他也可谓“不薄”,把他安排在李元吉的地位之上。但是既然进了京,那么江淮就别想回去了。至死杜伏威都没有再去过。    
    杜伏威本来在长安挺安稳的,奈何老朋友辅公祏坏了事。辅公祏本来是杜伏威的好朋友,然而一旦两人富贵起来,关系反而不如以前。杜伏威不喜欢辅公祏有过高的威望,于是让他担任地位高却无兵权的仆射。辅公祏自然心情郁闷,和左游仙一起“伪学道辟谷以远其事”——左游仙,这样的名字一听就很怪,再联系学道辟谷,真是人如其名啊,猜测是后来改的,不过这位不是重要人物,略过去。后来杜伏威去了长安,就是这个左游仙游说辅公祏造反。本来杜伏威走时是要义子王雄涎主持大局,但王雄涎却中了辅公祏的离间计,不再管事,因此兵变之顺利可想而知。    
    朝廷不能不管。在李孝恭的攻打之下,辅公祏不是对手,终于兵败逃走,却不想被“野人”所杀——野人应该不是现在很流行的类似于神农架中神秘的全身长毛的怪物,就是一般的老百姓或者乡下人。唐初死于野人之手的不少,除了辅公祏,还有徐元朗、王君廓。辅公祏谋反牵扯了不少人,除了先死的王雄涎,同为杜伏威义子的阚棱也很倒霉,本来跟着一起平叛的阚棱最后竟因为谋反而死。    
    那么杜伏威怎么样了呢?还在江淮没平定之时,即武德七年的二月,杜伏威就已经死了,据说是误服云母。那么中毒应该不假,但是是怎么中的毒却大可商量。而平定辅公祏之后,李孝恭发现杜伏威才是幕后主使,于是杜伏威的家人也遭了牵连。两年以后,即位的李世民又发现他不是主谋,于是为他平反。那么李世民当时肯定知道事实真相,但是由于当家作主的是李渊,他也没有办法。猜测如果是李建成即位的话,那么我们今天看到的也许就不是这样的记载了,也许杜伏威就真成了反叛的主谋。但不管他是否真是主谋,何况他的地位又是在齐王之上,那么他必死的下场是早就确定了的。


第一部分乱世群雄(10)

    【萧铣】    
    隋末天下大乱,无论是官还是贼,都纷纷造反。北方最后基本形成唐、郑、夏三足之势,而南方则复杂得多,虽然有很多反王,诸如萧铣、杜伏威、辅公祏、沈法兴、李子通、林士弘、张善安等等,然而却没有一个有真正的实力可以与唐对抗。其中萧铣是少数几个能集中四十万兵力与唐朝大打一场的人。    
    萧铣是南朝后梁宣帝的曾孙——本来萧铣的祖父叛变隋投降了陈,没想到陈却被隋所灭,那么萧铣一家的处境可想而知了。可是当隋炀帝登基的时候,本来贫困的萧铣却因为外戚的缘故当了罗川令。隋末在众人都忙着推荐姓李的人当头的时候,岳州起兵的董景珍却推举了梁之后人萧铣。萧铣一听就高高兴兴地“上任”了。    
    萧铣还没到的时候,景珍派人去迎接他,萧的手下柳生怕将来自己的位子在他们之后,把人家给杀了。萧铣虽然责怪,却没有杀意。但到了城中,景珍认为这样很不合理,于是只好把柳生杀掉了。不过最后,这位董景珍因为他弟弟谋反的缘故也被杀掉了。这算是一点小小的插曲,但总的来说,萧铣的举兵还是非常顺利的。和窦建德的“五凤”祥瑞差不多,当时萧铣那里有“异鸟之瑞”,由此萧铣也当了皇帝,改元凤鸣(一作鸣凤)。隋将也曾讨伐,但却无法攻克。最后,萧铣竟发展到了四十余万人。总的来说,和别人相比,萧铣这里实在是太平多了。    
    李渊也曾派李孝恭攻打过萧铣,但大举进攻则是在武德四年(621),平定王、窦等人之后。当时萧铣以为江水正是上涨的时候,所以放松了警惕,没想到李孝恭和李靖会率二千战舰来攻打自己。如果说放松警惕仓促应战就已经够糟糕的了,那么更要命的是,此前他“罢兵营农”,身边才留宿卫数千人,一下子集不齐人马,狼狈至极。最后萧铣只好困守在江陵,等待救兵来援。但是到底没有那个耐心等到人马来齐了,于是萧铣对大臣们说了一番话,什么“岂以我一人致伤百姓”,想起了刘璋;还有“诸人失我,何患无君”,想起了孙权——不过,孙权正是因为别人都可以降而自己不能降下定了与曹操在赤壁作战的决心,萧铣却以此来安慰他的大臣,不知是该说他仁道呢,还是说他无能……总之,和大臣们痛哭了一场之后,萧铣开城投降了。但押解到长安之后,李渊的词典里可没有“宽大处理”这一条,虽然萧铣说的“隋失其鹿,英雄竞逐,铣无天命,故至于此。亦犹田横南面,非负汉朝”十分有理,但仍然被杀掉了。    
    其实萧铣本可以大打一仗的,只因为策略不当,都城位置又太靠前,怎么看都有点可惜。只是他还不够坚强,如果他能像王世充那样也不会一个月就灭亡。李渊杀萧铣的时候,也许想到,如果他败在了别人的手里,他也一样会有一个悲惨的下场,因此下手格外地狠,根本不给别人翻番的机会。我们今天看来好像觉得太狠了,而且有时这样的杀降没有必要,但焉知不是李渊潜意识中害怕自己将来也会有如此下场的一种恐惧?    
    【刘黑闼】    
    从时间上说,刘黑闼不是最后被消灭的,但刘黑闼却可以算是李唐立国的最后一个障碍。此后的辅公祏、梁师都等人都只是大唐平定天下的余波,但这个真正的余波反倒更有威胁。说刘黑闼是“余波”,是因为他并非在隋末起兵成为反王,而是在窦建德失败后其余部共同叛乱推举了他作首领。    
    隋末刘黑闼辗转了几次,终于在被李世NFDD0生擒之后,作为俘虏献给了窦建德。由于过去是朋友,窦建德立即任用他为将军。窦建德失败之后,刘黑闼像其他没被杀掉的人一样,解甲归田了。    
    然而打败王、窦之后,唐军乃至唐廷的政策都比较怪。一般情况下李世民并不杀很多人,然而攻下洛阳之后,他却杀了一批洛阳的将军,如段达、杨公卿、朱粲、单雄信……其中朱粲是吃人魔王天怒人怨实在该杀(朱粲死后,很多积怨甚久的百姓向他的尸体抛掷砖瓦,按书上的话就是“须臾若冢”,可见杀他实在是大快人心),而对单雄信按说一向不计前嫌的李世民也不会计较,若是解释为怕他反覆无常倒也还过得去,但是其他人就没有必杀的理由了。或许是李渊的密令?此前李渊也曾对宇文士及有过“归语尔王:今取洛阳,止欲息兵。克城之日,乘舆法物,图籍器械,非私家所须者,委汝收之。其余子女玉帛,并以分赐将士”的口头诏令,但这里只是提了物品图籍和子女玉帛的分配方式,并未涉及到战后俘虏的问题,应当是另有吩咐吧。否则以李世民一惯的作风,实难理解为什么要非杀不可,但这倒是很符合李渊的风格。李世民将王、窦等人献俘之后,李渊又下令要窦建德的将军们到长安来,这便惊动了他们,使窦的旧部以为李渊要大举清洗——事实上只怕也真是如此。李渊这样做自有他的考虑,如果他们真来的话,那么自然不费吹灰之力就可以杀掉了;如果不来的话,那必然会谋反,这样就可以用正大光明的理由派军剿灭。总之,无论怎么个杀法,都无疑会达到斩草除根的目的。唐初河北(河北不是今天我们说的河北省,而是比河北省要大得多的地区,就好比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兄弟们并不是在山东省一样)一直是李唐不大控制得来的地区,这一方面和家族之类的有关(后来唐修族谱,便要刻意降低山东士族的身份,而提高关陇贵族的地位),另一方面,也和窦建德实在太得人心有关,直至后来河北都有人祭祀窦建德。因此如果能借机将窦的余部一网打尽无疑是最让李渊省心的方法了。    
    既然如此,那么窦的余部就不客气地选择了后者。刘黑闼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担任了起兵的首领。说来这也和占卜有关,隋末不是流行了好一阵李氏将兴吗,窦的旧部占卜时占出来应立刘姓之人,所以想到了刘黑闼。刘黑闼一听说要起兵为窦建德报仇,十分高兴,杀掉了牦牛和大家一起饱餐了一顿。刚开始只有百余人,竟然袭破了一个县,可见这支队伍从一开始就不同凡响。此后又渐渐发展,人数也越来越多,唐的几个刺史都不是刘黑闼的对手。


第一部分乱世群雄(11)

    那么朝廷此时就要插手了,李渊派李神通去平定。李神通曾经败在窦建德的手中,李渊这次让他去平定刘黑闼很可能是想给他一次复仇挣回面子的机会,要说李渊对自己的宗室真不是一般的好,可惜李神通实在有点不争气,但也不能全怪他,因为刘黑闼实在是难对付。那么可想而知,李神通又被打得大败,而且是和李艺一起败的。李艺此前对付窦建德还是有一套的,但对付刘黑闼就对付不过来了。打到宗城的时候,刘黑闼碰到了一个“老朋友”——李世NFDD0。当初就是李世NFDD0把刘黑闼送到了窦建德那里。上一次是李世NFDD0获胜,而这一次却是他的惨败:步卒五千人,皆殁于阵,世NFDD0与武通仅以身免(很是奇怪,那时好像很多全军覆没的战斗,主帅却能仅以身免)。李世NFDD0一定十分后悔,当初怎么就没杀了他呢?    
    刘黑闼的起兵使李渊终于认识到了河北实力的雄厚,并不是一个李神通就能应付的。这时李世民请战,恐怕他不请战李渊也得派他去了。总之,是李世民大军一到,就挫败了刘黑闼的几次进攻——注意,也只是挫败而已。这使得两人都必须重新估量一下对手,李世民还好说,看刘黑闼一上来的几次挑战,显然是低估了李世民。    
    就在对付刘黑闼的时候,唐军损失了一员大将,即罗士信。他应该就是后来小说中罗成的原型了吧,只不过在演义中罗成是在李建成、李元吉手下被逼上阵战死的,而真正的罗士信却是在李世民手下为了守洺水而死。本来若说战阵之间的勇武,罗士信并没有输,但是困守在吸引着刘军主力的孤城中,罗士信当然不好过,不巧的是,天降大雪,打乱了李世民的计划,无法按时援救洺水,也算是罗士信运气不好吧。    
    迟到的唐军终于到达了洺水,并且重新占领了城池。在这里唐军将与刘黑闼进行一次会战,或许当时双方并不清楚这将是刘黑闼第一次起兵的终结点。对峙中,李世民仍采用坚守不战的方法,准备拖垮刘军。相持了六十余日,时机成熟,双方就在洺水对阵。事前,李世民交待守吏:“待我与贼战,乃决之。” 基于这句话,柏杨先生认为这是一场不知名的残酷的“集体谋杀”,他在文章中说:“很明显的,李世民在这场战役中,采取的是敌我同归于尽的战术,李世民和高级将领没有危险,因为他们早就脱离战场。”他得出这个结论,主要的依据是李世民没有提到“半渡而击”,也就是说,柏杨先生理解为他的命令含义是在双方混战之际决水。当时看着虽然感觉有股寒气,但也是比较赞同的。可如今看来却有问题了,《资治通鉴》中是没提到半渡,但是新旧唐书上却是有的。至于司马光为什么没写半渡的字样,大概他以为那是个常识,所以不用写了吧。总之,借助水的冲击力,刘军被冲了个猝不及防。刘黑闼逃到了突厥那里,这样他的第一次起兵,就此告终。    
    打完刘黑闼,李世民接着进攻徐圆朗。可是不知为什么,李渊突然让李世民回长安一趟。至今其原因我们都不得而知,很多人猜测是李渊生了疑心,可此时父子兄弟间的矛盾并不十分明显,而且这时李渊对李世民还是比较亲近的,疑心之说也不免让人疑心。但除此之外,又能有什么理由呢?在长安说明形势后,李世民又回来接着打徐圆朗。    
    徐圆朗势力小,因此就得在实力之外下点功夫了,比如见风使舵,比如顺风而倒,总之,哪方有利投靠哪方。当听到刘黑闼大败,徐圆朗大惧,不知道该怎么办好。有人提议让他让位给刘世彻(如此看来当时让位也是很风行的,很多反王竟然都是让位得来的),后来考虑到翟让的下场,徐圆朗便干掉了刚到来的刘世彻。这简直就是一场闹剧。    
    后来刘黑闼卷土重来,这一次李建成主动请战,于是太子、齐王征讨刘黑闼。第二次刘黑闼又杀唐军一员大将,同时也是唐朝一位郡王级别的烈士——李道玄。李道玄本来很勇武,和李世民一起打洛阳的时候连李世民都赞叹不已。李道玄很欣赏李世民那种亲自上阵深入敌军东冲西撞的作风,于是也学着李世民的样子深入敌军。可是他却忘了李世民是全军的统帅,手下有若干忠心不贰的将军,别人不说,单说尉迟敬德就从乱军阵中救了李世民好几次,而且接应部队决不敢怠慢堂堂秦王殿下。这些条件李道玄是没有的,而且要命的是他和副将史万宝不大合协,结果他深入敌军后史万宝想的却是以他为诱饵诱敌深入。那么李道玄的结果可想而知,但史万宝的盘算也落空了,唐军大败。    
    不过刘黑闼第二次兴兵已无第一次强劲,加之粮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