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八小说网 > 文学电子书 > 中国上下五千年智慧故事 >

第14章

中国上下五千年智慧故事-第14章

小说: 中国上下五千年智慧故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地围严了齐国西边疆域。秦国领兵将军大声发话:“齐王阻拦楚太子返楚已不仁在先,再要夺楚500 里国土更是不义之举。齐兵欲行非礼,秦国50万大军愿替天下诸侯主持个公道,跟齐军奉陪到底!”
  齐王在朝连听急报,惊恐万状,忙请子良火速回楚:齐国再也不要楚国500 里东地啦!
  送走子良,他急遣特使出使秦国,火速解除齐国的燃眉之急。
  楚襄王听完这些飞速传来的消息,紧皱的眉头终于舒展开,冲站在一旁的慎子会心地一笑。 

孟轲智谏齐宣王
 
  战国时的齐宣王一心想称霸于天下。一天,他问孟子(约公元前372—前289 年):“像我这样的人能不能统一天下?”
  孟子觉得眼下人民生活很是困苦,应该批评齐宣王一番。但齐宣王是个爱听奉承话的国君,如果说他不爱护老百姓,准会被他轰出王宫,因此孟子不动声色地说:“在我回答大王的这个问题之前,我想先问大王一件事,行吗?”
  “什么事呀?”齐宣王好奇地问。
  “我听说,有一回新钟铸成,准备杀牛祭钟,您因为看见好好的一头牛,无罪而被杀,感到不忍,结果没杀那头牛,是有这么一回事吧?”
  齐宣王想,这孟老夫子还记得他的这件善事呢,心里当然很高兴,忙回答说:“是呀!是有这么一回事。”
  孟子说:“大王,这就是恻隐之心哪!凭你这副善心肠,便可以行王道,统一天下!”
  齐宣王更乐了:“对,您接着说下去。”
  孟子又说:“问题是您肯不肯干罢了。比如有人说:‘我力能举起千斤东西,但却举不起一根羽毛;眼睛能看得清毫毛,但却看不见满车的柴禾。’您相信这话是真的吗?”
  齐宣王不禁哑然失笑:“哈!我怎么能相信这种话呢?”
  孟子也笑道:“这就对啦!所以如果有人说,大王您能用好心对待牛,却不能用这种好心去爱护百姓,这也同样叫人不能相信。这就和不肯举一根羽毛和看不见一车柴禾一个样。现在,老百姓所以流离失所不能安居乐业,这是您根本不去关心的缘故,而不是能不能干的问题。所以我说,您能行王道,能统一天下。问题是您不干,不是不能啊!”
  孟子以奉承做批评的陪衬,使之相得益彰,浑然一体。在这样的气氛下,齐宣王就没有对孟子产生恶感,于是欣然接受了他的批评。
  孟子一心想向齐宣王宣讲施行仁义的主张,但他知道齐宣王喜爱音乐、喜爱勇武、喜爱财物、喜爱女色,一下子是不可能接受他的主张的,对齐宣王只能因势利导。
  一天,孟子谒见齐宣王,问:“您曾经告诉庄暴说您爱好音乐,有这么回事吗?”
  齐宣王不好意思地承认说:“是的,我说过,我不爱好古代音乐,只爱好一般流行的乐曲罢了。”
  盂子说:“只要您非常爱好音乐,那齐国便会很不错了。无论现在流行的音乐,还是古代的音乐都是一样的。”
  齐宣王见孟子不是来批评自己的,而是来讨论自己爱好的音乐,就来劲了,于是说:“您能把这个道理讲给我听吗?”
  孟子说:“要听这个道理,我想先问您一个问题:一个人单独地欣赏音乐快乐,跟别人一起欣赏音乐也快乐,究竟哪一种更快乐呢?”
  齐宣王不禁脱口而出:“当然跟别人一起欣赏更快乐些。”
  “那么,跟少数人一起欣赏音乐是快乐的,跟多数人一起欣赏音乐也是快乐的,但究竟哪一种更快乐?”孟子步步深入下去。
  齐宣王完全接受了孟子的心理暗示:“当然是跟多数人一起欣赏音乐更快乐。”
  “那么,就让我对大王您谈谈音乐和娱乐的道理吧。”孟子见时机已经成熟,就巧妙地把音乐过渡到政治上来:“假使国王在这儿奏乐,老百姓听到鸣钟击鼓、吹萧奏笛的声音,都感到头痛,愁眉苦脸地议论纷纷:‘我们的国王这样爱好音乐,这样快乐,可为什么我们却苦到这般地步呢?’这没有别的原因,就是因为国王只图自己快乐而不同百姓一同快乐的缘故。”齐宣王不由得一惊,还没等开口说什么,又听孟子继续在雄辩:“假使国王在这儿奏乐。百姓听到了鸣钟击鼓、吹萧奏笛的声音,全都眉开眼笑地互相告诉:‘我们的国王大概很降吧,要不,怎么能够这样快乐地奏乐呢?’这也没有别的原因,只是因为国王同百姓一同娱乐罢了。由此,我得出这么一个道理:如果国王能同百姓一同娱乐。就可以使天下归服了。”
  孟子的一番话使齐宣王心服口服。
  一次,齐宣王问孟子:“请问先主和邻国相交,有什么原则和方法吗?”
  盂子答道:“有的。只有仁爱的人才能够以大国的身份来服事小国,只有聪明的人才能够以小国的身份服事大国。以大国身份服事小国的,是无往而不快乐的人,无往而不快乐的人足以安定天下,谨慎畏惧的人足以保护住自己的国家。”
  齐宣王说:“您的话很有道理。不过,我有个毛病,我喜好勇武,恐怕不能够服事别国吧。”
  孟子说:“那么,大王就不要喜好小勇。”
  齐宣王问:“什么叫小勇呢?”
  孟子说:“有一种人,只是手按着刀剑瞪着眼睛说:‘他怎么敢抵挡我呢!’这只是匹夫之勇,只能敌得住一个人,希望大王能够把这种小勇扩大,扩大到像文王和武王一样的大勇。”
  齐宣王问:”请您说说文王和武王的大勇。”
  孟子说:”《诗经·大雅·皇矣》上说:‘我王勃然一生气,整顿军队往前去。阻止敌人侵略莒国,增强周国的威望,用以报答各国对周国的向往。’这便是周文王的勇。文王一生气,便使天下的百姓得到安定。”
  孟子顿了顿又说:“《书经》上说:‘天降生一般的人,也替他们降生了君主和师傅。君主和师傅的唯一责任。就是帮助老天爷来爱护人民。因此,四方之大,有罪的人和无罪的人都由我负责,那么普天之下还有谁敢越自己的本分来胡作非为呢?’当时有一个纣王在天下横行霸道,弄得民怨沸腾,周武王便认为这是奇耻大辱。这便是武王的勇,武王也生气而使天下的人民得到安定。如今,大王您如果也是生气而使天下的百姓都得到安定,那么,天下的百姓还会生怕大王您不喜好勇武呢。”
  齐宣王高兴地笑了。
  一次,有人建议齐宣王拆毁明堂,齐宣王去向孟子讨教:“先生,您说要不要拆毁明堂?”
  孟子答道:“明堂是有道德而能统一天下的王者的殿堂。如果您要实行王政,就不要毁掉它。”
  齐宣王说:“您可以说说怎样去实行王政呜?”
  孟子答道:“从前周文王治理岐周,对农民的税率是九分抽一;对做官的人给以世代承袭的俸禄;在关口和市场上,只稽查不征税;不禁止任何人去江河湖泊捕鱼;只对罪犯施刑罚,而不株连他的妻室儿女;对鳏夫、寡妇和失去依靠的老人、孤儿。实行王政的周文王最先考虑他们。《诗经·小雅·正月》上说:“有钱财的人是可以过得去的,可怜那些无依无靠的孤单者吧。’”
  齐宣王击掌称道:“这话说得太好啦!”
  孟子问:“您既然认为这话好,那为什么不去实行呢?”
  齐宣王说:“我有个毛病,我喜爱钱财,实行王政恐怕有困难吧。”
  孟子说:“从前,公刘也喜爱钱财。《诗经·大雅·公刘》上写道:‘粮食真多,外有囤,内满仓;还包裹着干粮,装满橐,装满囊。人民团结,国威发扬,箭上弦、弓开张,其他武器也上场,浩浩荡荡向前行。’因此留在家里的人有积谷,行军的人有干粮,这才能率领军队前进。如果大王您喜爱钱财,能跟百姓一道,那对于实行王政统一天下,有什么困难呢?”
  齐宣王不好意思地说,“我还有个毛病,我喜爱女人,实行王政怕有困难吧?”
  孟子答道:“从前太王也喜爱女人,十分疼爱他的妃子。《诗经·大雅·緜》上写道:‘古公亶父清早便跑着马,沿着邠地西边漆水河岸来到岐山之下。还带领着他的妻子姜氏女,都来这里视察住处。’在这个时候,天下没有找不着丈夫的老处女,也没有找不着妻子的单身汉。大王如果喜爱女人,能跟百姓一道,那对于实行王政统一天下,有什么困难呢?”
  齐宣王无话可说了。
  一次,齐宣王出兵攻占了燕国。
  齐宣王对孟子说:“有些人劝我不要吞并燕国,有些人劝我吞并它。我想:以一个拥有兵车万辆的大国去攻打与之匹敌的大国,而且只化了50天时间便占领了,仅仅是凭人力吗?恐怕是无意吧。如果我们不去吞并它,上天会认为我们违背了他的旨意,因而会降罪于我们。吞并它,您看我做得对吗?”
  孟子答道:“如果吞并它,燕国百姓很高兴,便吞并它;如果吞并它,燕国百姓不高兴,那就不要吞并它。以齐国这样拥有兵车万辆的大国,来攻打同样有兵车万辆的燕国,燕国的百姓却用竹筐盛着干饭,用壶盛着酒浆来欢迎大王的军队。难道会有别的意思吗?只不过是他们想逃离那水深火热的苦难生活罢了。如果他们的灾难更加深了,那只是统治者由燕转为齐罢了。”
  过了一些日子,有几个国家在商议着救燕的事。齐宣王虚心向孟子讨教对策。
  孟子答道:“我听说过,有凭藉着纵横各70 里的国土来统一天下的,商汤便是,但还没有听说过拥有纵横各1000里的国土而害怕别国的。《尚书》上说过:‘商汤征伐,从葛国开始。’天下人都相信他,人们盼望他,正好像久旱盼望乌云和霓虹一样。商汤的征伐,一点也不惊扰百姓,做买卖的照常往来。种庄稼的照常下地。商汤只是诛杀那暴虐的国君,用以慰抚那些被残害的百姓。他们来到,正好像天上降下及时雨一样,老百姓非常高兴。正如《尚书》上说的那样:‘等待我们的王,他到了,我们也就复活啦!’”
  孟子说到这里,眉头忽然紧锁了起来:“残暴的燕王虽然被您打败了,可您对热烈欢迎您的燕国人民又做了些什么呢?您杀掉了他们的父兄,掳掠
  他们的子弟,毁坏他们的宗庙祠堂,搬走他们的宝器,这怎么可以呢?天下各国本来就害怕齐国强大,现在齐国的土地又扩大了一倍,而且还暴虐无道,这自然会招致各国联合起来讨伐您。我认为您应该赶快发布命令,遣回老老小小的俘虏,停止搬运燕国的宝器,再和燕国人协商立一位新燕王,然后您从燕国撤回齐国。如果这样,才能使各国停止联合兴兵对付您。” 

苏秦死后擒刺客
 
  故事发生在战国时代的齐国。
  初夏某晚,苏秦正在书房里读书。忽然,从窗口闪进一个黑影,还没等苏秦叫出声来,一个蒙面人就已跃到眼前,扬起利剑直刺胸膛。苏秦惨叫一声“救命啊——”就跌倒在椅子上。顿时,苏秦的卫士从四面围了上来,刺客来不及补上一剑,慌忙返身跃出窗口。
  苏秦遇刺,立即惊动了齐王。他闻报后,当即去看望苏秦。
  要知道,苏秦是威震天下的著名人物。在战国时代,秦、齐、楚、燕、赵、韩、魏等七国称雄,而以秦国最为强大。洛阳学者苏秦曾到秦以外的六国去游说,倡议他们联合抗秦,于是六国共同封他为宰相。他在燕国住了较长一段时期,出了很多好的计谋,很受燕王的重用。后来到了齐国,齐王又很信任他。齐国的许多大夫和苏秦争宠,最后竟派人去刺杀他。
  齐王见苏秦身负重伤,痛恨交加地说:“我一定要捉到刺客,为先生报仇!”  苏秦喘着气说:“大王,请您不要乱杀人,要抓到真正的刺客呀!”  “你看清刺客的特征吗?”
  “他是蒙面的,看不清,只知道他身材很高大。”
  “光凭这一点怎么通缉刺客呢?”齐王很焦急。苏秦说:“臣有一计……”  如此这般地说完,就与世长辞了。
  再说齐王回到宫中,一些平时与苏秦争宠的大夫纷纷来到他面前,看他对苏秦之死抱什么态度。
  齐王却恨恨地说:“我方才明白,苏秦是燕国派来颠覆我国的奸细。现在要将他五马分尸,方解心头之恨!”齐王当即命令把苏秦的头和四肢分别拴在五辆马车上。一声令下,五辆马车向五个方向奔跑,顿时,苏秦的尸体分为五个部分。  齐王刚要回宫,只见观看分尸的人群中挤出一个人来,自称是杀死奸细苏秦的刺客。齐王见他身材高大,就说:“你把行刺的过程说说看。假如真是你杀的,寡人将重重赏你。”
  那人叙说了一遍,跟齐王了解到的现场情况一致。齐王知道那人确是刺客,立即命令拿下刺客,说:“寡人若不照苏秦先生临终献的计谋行事,你这亡命之徒怎会自投罗网啊!”
  刺客方知上当,拔剑要刺齐王,周围的卫士们一跃而上,早把他剁成肉酱。   

苏代巧论鹬蚌斗
 
  苏秦之弟苏代也是一个机智人物。一次,他听说赵惠王要攻打燕国,觉得这对赵、燕两国都没有好处,于是决定劝阻赵惠王改变这个主意。
  见到赵惠王后,苏代先不提这件事,却对赵惠王说,他在易水河边看到一件新鲜事——有一只很大的河蚌张着壳在河边晒太阳,柔和的阳光照在它白嫩的肉上,真是舒服极了。可是,从河蚌的后面偷偷地走过来一只精瘦的鹬鸟,它真是饿极了,举起尖利的长嘴巴,向河蚌露出壳外的鲜嫩的肉一口啄去。
  河蚌受到突然袭击,急忙夹紧坚硬的外壳,把鹬鸟的长嘴巴牢牢地夹住了。
  鹬鸟作了一番挣扎,没用,河蚌的硬壳越夹越紧,于是恨恨地说:“河蚌呀河蚌,你不要这样凶狠,如果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你不是要干死渴死吗?我就等着吃你的死蚌肉了!”
  河蚌的那一块嫩肉依然在鹬鸟的长嘴巴里,十分疼痛,可是它也不甘服输,嘲笑鹬鸟说:“你要吃我的肉,我就要你的命!今天不放你,明天不放你,你也非干死饿死不可!”
  它们两个吵个不停,谁也不肯让步。
  这时,有个渔夫远远看见这边的动静,就疾步跑了过来,伸手把它们逮住了,放进了鱼篓。鹬鸟和河蚌成了渔夫的美餐,要后悔也来不及了。
  赵王听了很有兴趣。苏代趁机转入正题说,“我听说大王要出兵攻打燕,燕赵两国国力相当,赵国在几年内不可能把燕国打败,势必长期相峙下去。强大的秦国看见燕、赵都疲惫不堪,一定会像易水边的渔夫那样趁机从中渔利。这对赵国又有什么好处呢?所以,发兵攻燕的事还得三思而行啊!”
  赵惠王终于恍然大悟起来,恳切地说:“我们不能做鹬和蚌那样的傻事,去让秦国得利。出兵燕国的事以后就别提了!” 

陈轸坐山观虎斗
 
  战国时期,韩国和魏国互相攻伐,打了整整一年,还没有停止。秦惠王想要使他们停止战争。召来群臣问道:“我想使韩魏两国停火,和平共处。
  诸位以为如何?“
  一个文官说:“对!我们应该去解救他们。”
  一个武将说:“他们打他们的,关我们什么事?”
  有个楚国来的客卿叫陈轸,他说:“大王想统一天下吗?”
  秦王说:“当然想统一天下,您有妙计吗?”
  陈轸说:“妙计谈不上有,不过我不妨讲个卞庄子刺虎的故事,也许对您有所启发。”
  秦王颇感兴趣,说:“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