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八小说网 > 文学电子书 > 中国上下五千年智慧故事 >

第22章

中国上下五千年智慧故事-第22章

小说: 中国上下五千年智慧故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周亚夫调动汉营士兵悄悄加强西北角的防备。不过一袋烟攻夫,吴国精锐部队果真猛攻西北角。周亚夫手下兵将刹地涌现在城头,矢石如雨而下,吴军哪里攻得进去?刘濞气得吹胡子瞪眼,手下将士腹内空空饥饿难当,士气一落千丈,大败而走。
  周亚夫长剑一挥,早就准备好的一支精锐劲旅呼啸而出,追击吴兵。吴王刘濞见势不妙,马上抛弃大队人马,只率数千壮士仓皇逃窜。他们直逃到丹徒县,建筑工事,龟缩自保。一个多月后,吴王被越国人斩下了脑袋。吴国叛逆彻底烟消云散。
  历经三个月大小战事,吴、楚等七国叛乱终于平定。汉景帝对周亚夫刮目相看,朝廷文武百官更喷喷称赞:“周太尉当初的弃梁不战真是为了保汉平叛大战,确是神机妙算啊!”  

东方朔三答武帝
 
  西汉时,武帝的宫中有个叫东方朔的人,滑稽多智,三寸不烂之舌能令人惊奇。
  汉武帝为了长生不老,竟大肆挥霍财富寻求仙丹妙药。据说有一次,一个方士献给汉武帝一坛“仙酒”,胡绉饮了它真的可以“万岁!万岁!万万岁!”汉武帝当时正忙着,就把它珍藏起来,准备好好享用。谁知东方朔知道此事后,竟把这坛酒偷偷地喝掉了,汉武帝知道后龙颜大怒,喝令立斩东方朔。
  东方朔被捆后却大笑不已。
  武帝惊问道:“你死到临头了,还笑什么?”
  东方朔说:“方士说那酒是‘不死之酒’,如果这酒真能让人长生不死,那么,你就无法将我杀死。如果一刀下去,我还是死了,这酒还称得上是‘不死之酒’吗?人哪有不死的?如果皇上为了这“假仙酒’而将我杀死,不是要令天下耻笑吗?”
  武帝觉得杀了机智的东方朔很可惜,而且也真得怕天下人耻笑他而终于放了东方朔。
  又有一次,汉武帝对大臣们说:“我觉得《相书》上有一句话是很对的:‘人的人中如果长一寸,就可以活到一百岁。’”肃立下面两边的文武官员一齐鸡啄米似地点头称是:“对对对!皇上所言极是!”
  只有东方朔却哈哈大笑起来。汉武帝面露不悦之色:“爱卿为什么要笑朕;难道朕说得不对吗?”
  东方朔摇头说:“我哪里是笑陛下呢?我是笑彭祖面长!”武帝不解地问:“彭祖面长有什么好笑的呢?”
  东方朔说:“传说彭祖活到八百岁。如果《相书》真的很准的话,那么彭祖的人中就应有八寸长,而他的脸就该有一大多长了。想到这儿,我怎么还忍得住不笑呢?”
  汉武帝一听,也不禁大笑起来。
  过了一段时间,汉武帝游览上林苑,看见有一棵树长得很奇特,问东方朔:“你知道这棵是什么树?”
  东方朔并不知道此树的名称,随口胡说了一句:“它叫‘善哉’。”
  武帝听后也不应声,暗中派人削掉它的枝干为记号。
  一晃几年过去,汉武帝又来到上林苑游玩,又问东方朔那棵树是什么树。东方朔早就把上次的答案忘了,又胡说了一句:“叫做‘翟所’。”
  汉武帝却没忘记,脸一沉说:“上次你说这树叫‘善哉’,这次又称这树叫‘瞿所’,怎么两次说的不一样呢?”
  东方朔愣了一下,但马上笑着辩解道:“大的马叫马,小的马叫驹;大的鸡叫鸡,小的鸡叫雏;大的牛叫牛,小的牛叫犊;人初生时叫小儿,老了叫某老;以前这树叫善哉,现在这树叫瞿所。世上人的老小、生死,万物的衰败、成长,哪有十分固定的名称呢?”
  东方朔的巧辩使武帝很是佩服,他只是连连称赞东方朔:“说得好!说得好!”  

李广阵前空城计
 
  汉景帝在位时(前156 年——前143 年),匈奴大举入侵上郡(今陕西省北部及内蒙古自治区部分地区),皇帝派了一个宦官随“飞将军”李广训练军队。一天,这个宦官带领几十名骑兵,纵马奔向前方,遇到三个匈奴人,就和他们打了起来。这三个人转身射箭,射伤了宦官,并把他带去的骑兵几乎都射死。那宦官急忙逃回李广那里。
  李广说:“这三人一定是匈奴的射雕能手!”就带领100 多名骑兵,飞也似地去追赶那三个匈奴人。走了几十里,追上那三个徒步而行的匈奴人。
  李广命令部下左右散开,从两边包抄过去。李广拉开弓,只两箭就射死二人,剩下的一个被活捉了。一审问,果然是匈奴的射雕人。李广喝令把俘虏绑在马上,正准备回营,远远望见几千个匈奴骑兵飞奔过来,那扬起的尘土遮天蔽日。但是,那匈奴将领见了李广他们百来人,以为是汉人的诱敌疑兵,恐怕中了埋伏,立刻上山列下了阵势。
  且说李广的骑兵见了对方,也大吃一惊,都想掉转马头往回撤退。李广阻止道:“匈奴人不敢攻击,反而防御,这说明他们不知我们的虚实。现在我们离开大军有好几十里路,如果慌张逃跑,他们追上来一顿乱箭,我们马上就会被杀光。如果我们留下来不走,敌人一定会认为我们在施诱乓之计,那就绝对不敢来攻击我们。”李广接着命令部下向前进发。直到离开匈奴阵地约二里远的地方停了下来。
  李广又命令说:“大家都下马,把马鞍也卸下来!”
  有个骑兵问:“敌人是我们的数十倍,又离我们这么近,一个冲锋便到我们眼前,这太危险了。”
  李广说:“敌人以为我们会退走,谁想我们偏偏都卸下马鞍,他们就更相信我们确是诱敌的骑兵了。”
  部下都提心吊胆地卸下马鞍。躺在地上休息。匈奴果然不敢攻击他们。这时,有个骑白马的匈奴将领,出阵来检查他的部下。李广飞身上马,率领十几个骑兵,向那个匈奴将领冲去。李广一箭射死了他,又重回队伍,卸下马鞍休息。一会儿,天色渐渐暗了下去,匈奴人心里十分疑惑,始终不敢发起攻击。到了半夜,匈奴人生怕汉军会发动偷袭,就悄悄撤走了。
  第二天天刚亮,李广见敌军已不见影踪,才率队返回军营。  

李广装死脱险境
 
  西汉武帝元光六年(公元前129 年),汉骁骑将军李广居然成了匈奴的阶下囚。
  李广心急如焚:这次匈奴大举进犯上谷(今河北怀来一带),来势凶猛。我们汉营准备不足,吃了败仗。自己被俘不说,看着一个个情同手足的士兵倒在血泊之中,心中真不是滋味啊。
  匈奴骑兵们却得意洋洋地瞥着他。他们知道,匈奴主单干旱闻李广是员猛将,在双方大动干戈前就下过命令:“捉到李广,要活着给我送来。”
  李广在战斗中身负重伤了,左右肩给各砍了一刀,左臂还给深深地射了一箭,伤口血流如注,脸色修白。匈奴骑兵撇着嘴讥笑他:“李广,你可是大名远扬的飞将军啊。我们大王要请你喝酒,不吃敬酒就吃罚酒!”李广紧咬牙关,闭上双眼,不接话茬不出声。
  匈奴骑兵拖来了一个绳子编织的大同兜,把受伤的李广放进兜里,架在两匹马中间,边拖边走。
  这拨匈奴骑兵耀武扬威地走了十多里路。一路之上,唠唠叨叨地嘲笑着李广。这位一代名将不言不语,一直紧闭着双眼装死,各种念头却在脑中飞速转动:找准机会,快速逃脱!
  匈奴骑兵斜睨着李广,发现他早已眼皮合上,便渐渐麻痹了。
  又行进了一段路,李广偷眼斜视,见路旁有一名匈奴骑兵胯下坐一匹好马,马上心生一计:何不施个夺马脱身之计!
  李广突然趁颠簸的劲儿直直跳起身子,飞身扑到旁边那敌兵身上。说时迟,那时快,李广顺手夺过马背上那个匈奴兵手中的弓箭。电闪雷鸣般的一刹那间,匈奴兵尚未反应过来,已被李广重拳击落下马。
  匈奴士兵一片骚动。
  李广一夹马背,那马腾地窜出大老远,笔直地向南逃跑,一口气跑出好几十里。
  几百匈奴骑兵醒过神来,紧迫不舍。李广一边猛夹马背狂奔,一边抽出那骑兵留下的弓箭,弓似满月,箭似流星,弯弓射出,打头的匈奴兵给击中眉心,当场倒毙于马下。
  匈奴兵迟迟疑疑,放慢了速度:李广有了弓箭,他可是有名的神箭飞将军啊。小心点,别送掉了命!
 ⊥这样,李广慢慢甩掉了他们,死里逃生。  

徐福上书汉宣帝
 
  汉宣帝的龙案上放着一封书信,拆开一看,原来是茂陵的徐福写来的,信上说:“霍家掌权的时间太长了,他们的子孙人人封侯,连霍家的女婿都掌握了兵权,权势实在大盛了,连皇上都不放在他们的眼里。皇上如果不采取措施抑制他们的势力,说不定霍家要走上反叛灭族之路呀!”
  汉宣帝虽然对霍家也有成见,可是皇后都是霍家的人哪,如何下得了手呢?再说,自己对霍家恩重如山,他们也不至于会心怀二心谋反篡权。他把书信丢在一边不予理睬。
  没有几天,徐福的书信又到了汉宣帝的案头,再次提醒皇上对霍家要提高警惕。汉宜帝仍然把信搁置一边不理。
  几个月后,当汉宣帝第三次收到徐福上书的时候,开始讨厌这个人了。事隔不久,霍家果然阴谋政变,幸好被人告发,没有造成大害。汉宣帝大怒,咬牙切齿地严令将霍家消灭,重赏告发的人,唯独没有赏赐三次上书的徐福。
  有人为徐福受到皇上的冷遇忿忿不平,上书汉宣帝说:“我听过这样一件事,有个客人到人家去玩,看见这家的烟囱是笔直向上的,旁边还堆着不少柴草,就劝告他们说,这种状况很容易发生火灾,应该把烟囱砌成弯曲的,把柴草搬到较远的地方去。那家主人说烟囱已经砌了几年了,都是这个样子,从没有出过事。不久这家真的失火了,附近的人都赶去救火。火灾扑灭了,主人请救火的人到他家去吃酒,唯独没有请那个提醒注意火灾的客人赴宴。后来经人批评后,才把那位客人请到宴席上坐了上位。”
  汉宣帝看到这里,觉得那家失火的人把提建议的客人忘了,这是不足取的。接着,他又读了下去:“茂林徐福三次上书陛下,指出霍家权势太重,应该防止他们走上谋反的邪路上去。如果皇上采纳了徐福的意见,限制了霍家的权力,那么,霍家就没有力量谋叛了,也不致遭到灭族之祸,国家也就没有必要拿出大量的土地和官侯去分封众人。可是,陛下却偏偏不赏徐福,这同遭到火灾的主人独独不请提建议的客人上酒宴一样,是不公平的。这样,以后谁还敢冒着危险上书陛下,去揭露你身边潜伏着的隐患呢?”
  汉宣帝觉得这个上书人说得合情合理,就把徐福召进宫殿予以重赏,还让他当了个郎官。  

何武凭剑判遗产
 
  西汉的时候,沛郡太守何武,某日受理一件遗产继承案。原告是个15岁的少年,被告是他的姐姐、姐夫。
  原来,这少年3岁丧母。父亲是个家产有20余万的大富翁。几年后,父亲病危。他觉得大女儿很不贤惠,女婿又是一个十分贪婪的人,恐怕他们为了争夺财产而祸及儿子的性命,他家已没有其他亲戚,那富翁于是召集族人在场,写下遗书,决定将全部遗产都交给女儿,只留下一支宝剑,说是等儿子长到15 岁时再给他。儿子终于长到了15 岁,已经懂事了。一日,他向姐姐,姐夫要那支宝剑。可是姐姐、姐夫哪里肯给。少年就告到郡府。
  太守何武传来富翁的女儿女婿,并要他们把那把宝剑带来。
  太守在大堂上对原告、被告宣读了一遍富翁的遗嘱,问道:“此遗书是否系伪造?”
  富翁的女儿女婿忙说:“不是伪造。”
  何武道:“既然不是伪造,你等为何还不把宝剑送上来?”
  那两个贪心不足的人很不情愿地递上宝剑。
  何武对左右的官吏说:“你们看,那富翁的女儿女婿连一把室剑都不肯自觉留给自家兄弟,可见是多么心狠贪财啊!那老翁事先是料到的,所以他认为,如果把财产留给儿子,儿子的性命必然难保。只得把财产暂时寄放在女儿女婿那儿。”何武说到这里,扬了扬宝剑又说:“而这把剑,意味着要决断这件事情。他估计,今后女儿女婿必定不肯把剑给他儿子,到那时,儿子长到15岁了,其智力和体力足以保护自己。这样,告到州县,如遇到清正廉明的官员,或许能明白他这番苦心,就可为他的小儿作主。你们看,这老翁考虑得是多么深远啊!”众官吏齐声称是。
  何武最后对老翁的女婿说:“根据你岳父的这番苦心,本州判决把遗产全部判给你的兴子。”
  那女儿、女婿一齐跪在地上求何武重新判决。
  何武说:“你们这两个贪心不足之徒,已经得到10年的好处,难道还不算走运吗?”  

张敞宴请众小偷
 
  汉朝,张敞出任京城的行政长官。当时城内小偷很多,扰得人心惶惶。晚上尽管密窗紧门,但无济于事。就连西域宾客的财物也时常失踪,严重影响了朝廷声誉。皇帝令张敞限期捉拿小偷。
  张敞微服私访,从一些地方乡官那里了解到小偷有头领数人,他们靠不义之财,筑高楼、建亭树、置美器、纳丽妾,尽情享乐。张敞按照线索全部把头领召来。头领们自知罪行深重,个个磕头告饶,情愿把不义之财全部充公。
  张敞捋须微笑道:“你们只要协助官府捉拿众贼,立功自赎,非但既往不咎,而且还可补为小吏。”头领们听罢张敞的话,一个个惊喜不已。这下可是因祸得福,遇难呈样了。可头领又担心一旦小偷们知道自己供出他们,刑满释放后,不会给自己好果子吃。张敞说如此,道这般,一番交持,几多谋略,打消了头领的顾虑。
  头领们回到家,马上准备酒宴,各自邀请本门所有小偷聚餐。小偷听说有好酒喝,一个个洗肠涤喉,准时赴宴,无一缺席。觥筹交错,杯盘狼藉,酒酣近醉,小偷吆三喝四,自诩起窃技高超,赃物颇丰。喝到后来,醉态百出。这时,小偷的头领神不知鬼不觉地用红土染在他们的衣襟上。
  喝得醉醺醺的小偷们离开头领家后,即被吏卒们包围起来了。小偷们有的突围逃跑,可到了街上,马上被捉住了。原来,小偷衣襟上染的红土成了明显的标记,他们自己还不知吏卒是如何识破他们的呢。这天,官府共捕到数百人。从此长安市上警鼓稀鸣,市无偷盗。  

薛宣割黄绢断案
 
  西汉时,有个人带了一匹微黄的绢去集市上卖。不想行至半途下起雨来。所处之地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竟无避雨之地,只得把绢展开来遮雨。
  雨越下越大,他直发急。正在此时,远处奔来一人,浑身冷得发抖,衣服全湿透了,请求到绢下避雨。举绢者答应。过了一会,雨止天晴,卖绢者正欲背绢赶路,却被后到之人一把拉住,说绢是他的。卖绢者大怒,于是争执起来。两人各不相让,竟大打出手。路人纷纷劝架,他俩仍争执不下。
  此时,正巧郡太守薛宣坐轿经过,看热闹者见郡太守驾到,纷纷让道。那两人也停止了争吵。
  薛太守问明缘由后说:“你们各有其理。那绢上可有记号?”
  二人回答皆同。
  薛太守叹了口气说:“这样吧,既然你们都道绢属于自己,又都不肯放弃。本官作个判决,不知你们可有异议?”两人点头同意。薛太守当即命手下拿出宝剑,将那匹绢一分为二说:“各人一半,免得再争。”
  两人离去后,薛太守马上派人悄悄跟踪,听他俩说些什么。
  盯梢的人一直跟到集市,只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