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八小说网 > 文学电子书 > 中国上下五千年智慧故事 >

第25章

中国上下五千年智慧故事-第25章

小说: 中国上下五千年智慧故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作主。”
  庄遵听罢,觉得案情并不简单,一时真伪难辨。于是当众宣布:“这个小叔子真是大逆不道,应依法处置,先监禁起来,可将其嫂子放回。”然后,庄遵密令差役在半夜时分,潜藏在女子窗外墙下偷听。
  当夜,果然有奸夫到来。他走进屋子就问:“这位刺史大人审问小叔后,有什么疑心吗?”
  女子笑着说:“一点疑心都没有。”说罢,两人大喜,相互嬉戏。差役当即闯进屋去,将奸夫奸妇擒拿归案。小叔总算免去一场杀身之祸。  

国渊智查诽谤者
 
  东汉末年的一天,内侍给曹操送上一叠公文。曹操逐件审阅,发现其中有一封诽谤他的匿名信,顿时大怒,忙召见京都的太守国渊,令他在短期内查出诽谤者。
  国渊回家后,仔细审读了匿名信,发现其中许多段落都引用了《二京赋》的词句,于是决定从查访哪些人读过《二京赋》入手侦破案件。
  太守对功曹说道:“我们这个魏郡是一个大郡,如今又是京都之所在,然而缺少有学问的人。可以选派一些聪明的年轻人,求师学习。”功曹挑选了三名少年,到太守处引见。
  太守向他们训导:“你们没有学过《二京赋》,这是一本‘博物之书’,却往往为世人所忽略,教这本书的教师已为数不多,可求能读这本书的人教一教。”
  又过了十多天,功曹找到一名能读懂《二京赋》的人,国渊便派这几个年轻人去向他求学。
  一天,太守请那位教书先生代笔写信,等书笺送来后,他把书笺和匿名信放在一起比较,见二者字迹出自一人之手。这充分证明教书先生就是那位匿名投信的人,太守随即下令将教书先生拘押起来审问,那人在证据面前承认了书写匿名信的事实。  

华佗拜师解难题
 
  东汉末年的一天,7 岁的华佗(?—208 年)到一位姓蔡的医生家去拜师。
  行过见面礼后,华佗规规矩矩地坐在那里静听老师的吩咐。
  蔡医生医术高明,前来拜师的人很多,他觉得应该收那些智力强的孩子为徒。
  他指着家门口的一棵桑树对华佗说:“你瞧,这棵桑树的最高枝条上的叶子,人够不着,你说怎么采下桑叶来?”
  华佗说:“用梯子呗!”
  蔡医生说:“我家没梯子。”
  “那我就爬上去采。”
  “不,我想让你用别的什么办法。”
  华佗在屋里找了根绳子,又在绳上系着一块石头,往那最高的树枝上一抛,那根树枝就被压了下来。华佗一伸手就把桑叶采下来了。
  蔡医生高兴地点点头说:“很好,很好。”
  过了一会儿,庭院里有两只山羊在打架,几个孩子去劝,可怎么也拉不开。蔡医生又对华佗说:“你去想办法叫那两只羊不要打架吧。”
  华佗在桑树下转了一圈,弯腰去拔了一把鲜嫩嫩、绿油油的草,把这草送到两只羊的面前。山羊打累了,肚子也饿了,见了草,也就顾不得打架啦。
  蔡医生对华佗说:“你真会动脑子,我很高兴当你的老师。”
  这个华佗,后来成了著名的医生。 华佗的特殊药 
  方东汉末年的名医华佗,不仅擅长内科、外科和妇科。儿科,而且发明了中药麻醉剂,能给病人动剖腹的大手术,难怪丞相曹操也要召他看病。
  一次,有个郡太守病了,日不思饭、夜不成眠。整日忧心忡忡。焦躁不安,病人的家属忙去请华佗诊治。
  华佗给大守按过脉,看过舌苔,断定太守的病是由于胸中积了淤血引起的,但要清除淤血,不是一般吃药、针灸所能解决的。华佗自有诊治办法,不过他只字不提。
  为防不测,太守要华佗住在府上。每天,太守家美酒佳肴盛情款待华佗。华佗照吃不误,而且吃罢就睡,享足了清福。过了一天又一天,却不给太守开药方。每每太守夫人询问疗法,华佗总是推说:“病情古怪、让我考虑考虑。”
  数日后,华佗竟不辞而别了,太守恼怒万分,连声骂道:“什么名医、神医,简直是骗酒骗肉的大骗子!”太守气势汹汹地在屋里来回走着,不时发怒大骂,家人吓得不敢吭声。正在这时,管家送来华佗留在住房里的一封信。信中骂得太守比狗屎还臭,比烂蛋还坏,世上所有糟糕透顶的字眼都用上了。气得太守暴跳如雷,声嘶力竭地大吼:“给我快派人追,杀掉那骗子!”
  喊罢。大口大口地喷出了污血。
  说来也奇怪,过了一会,那太守竟觉得目明神爽,接着觉得腹中饥饿,竟能有滋有味地吃下好多东西。晚上,一上床便合眼,进入了梦境。
  后来、太守面谢华佗,问起留信之事、华佗捋须一笑,“那封信、乃是我专为大人开的一剂特殊的‘药方’,你见了气得口吐淤血,不就好了吗?”  

孔融六岁巧分梨
 
  东汉末年的文学家孔融(153—208 年),小时候非常有礼貌,而且聪颖过人。他6 岁让梨的故事早已家喻户晓,被后人传为美谈,但孔融巧思分梨的故事恐怕很少有人知道。
  一天吃完午饭,孔融便自觉到书房去读书写字了。这时老管家进房传话说:”小主人,在外地的伯伯、叔叔、婶婶和六个堂兄妹都来了,夫人叫你到前庭去见见他们。”孔融高兴极了,说实在的,伯伯、叔叔长年在外地做官,孔融长到6 岁还没见过他们。特别是六个堂兄妹不知长个啥模佯。于是,孔融没等老管家赶到前庭回话,已飞也似地先到了。在父母的介绍下,孔融一一给伯伯、叔叔、婶婶和六个堂兄妹见过了礼,大家都夸孔融有礼貌。
  这时,母亲叫丫环端上一盘梨来,玲珑剔透的盘中放着六只又大又香又嫩的鸭梨,母亲又叫孔融把鸭梨分给六个堂兄妹吃。
 ∽融正要分梨,却被父亲止住了:“慢!融儿,你把梨子送给堂兄妹,每个人一个,而且盘子里还要留一个,你能分好吗?”
  父亲知道孔融很聪明,有意想夸耀一下孔融,谁知题目太难,反倒把孔融给问住了。伯伯、叔叔、婶婶们,也觉得这事连他们都难以办妥,何况一个6 岁的稚童呢?六个堂兄妹更是束手无策,面面相觑,心里在琢磨着:“这样分梨,我们六个人中总有一个人吃不到梨子呀!”
 ∽融拧着眉头苦思,他为难地看看母亲,母亲慈祥地对孔融说:“融儿,动动脑筋呀!梨子分来一个不少,你一定能分好的。”
 ∽融的眼珠子急速地转动着,他瞧了瞧盘子又望了望梨子,忽然,脸上露出了欢欣的喜悦,他拍着小脑瓜儿说:“有办法了。”只见孔融拿起盘中五只梨子分别递给五个堂兄妹,盘中剩下一只梨子,可还有一个堂妹没有分到梨子,这个堂妹感到很委屈。伯伯、叔叔和婶婶说这个办法不灵。孔融微微一笑,把剩下的一只梨子连同盘子一起递给了这个堂妹。
  父亲高兴地说:“融儿。你分得很对。能不能给大家讲讲为什么要这样分?”
 ∽融脆生生地说:“每人分一个,说明六个堂兄妹都得分着;盘子里还要留一个,这也可理解为只要有一只梨子放在盘子里就行,所以我这样分是符合题意的。”
  大家恍然大悟,连夸孔融聪明过人,父母亲也开心地笑了。  

孔融奇辩胜大官
 
 ∽融在10 岁时,跟随父亲到了洛阳。当时,洛阳有个大名鼎鼎的人物叫李元礼。官至司隶校尉(相当于太守)。因为他多才多艺,道德高尚,拜访他的人络绎不绝。但是,要才华出众的社会名流和他家的亲戚,守门人才给通报。孔融几次央求父亲带他去见见李元礼,父亲生怕他不懂事,得罪人家,所以不肯答应。
  这一天,孔融瞒着父亲一个人来到李家的门口,冲着守门人行了个礼,脆生生地说:“我是李大人的亲戚,让我进去。”
  守门人见他长得乖模乖样,知情识礼,是个书香人家子弟,就进去通报李元礼。
 ∽融被请进客厅,李元礼觉得他面生,就问道:“你和我是什么亲戚呀?”
 ∽融答道:“说来话长,过去我的祖先孔子和您的祖先老子(李聃,春秋时代的思想家、道家学说的创始者)有师生关系,因此我和您自应是老世交了。”
  见这个孩子这么从容不迫、能说会道,在座的宾客没有不感到惊奇的。
  李元礼更是赞叹不已:“好口才,真是个神童啊!”
  这时,看门人通报:大中大夫陈韪到。
  陈韪大摇大摆来到客厅,听见大家正在赞扬一个不知名的孩子,就好奇地问是怎么回事。人们把孔融的话告诉他,陈韪不以为然地说:“小时候聪明伶俐,长大了不一定有什么出息。”
  大家都觉得他说话很粗鲁,但又不好回驳他,堂上一阵沉默。
 ∽融不慌不忙地回敬陈韪说:“我想,陈大人在小时候一定是很聪明伶俐的吧。”
  陈韪想:这不是用我的话来治我吗?——说我小时候聪明,不就是说我现在是个没出息的笨蛋吗?不由得脸色通红。
  大家见这位大官竟败在一个小孩手里,心中不由得暗笑起来。  

徐童巧言保大树
 
  东汉末年,南昌有个姓徐的儿童,11岁,聪明伶俐,善于辩驳,大人们很喜欢带他玩。
  一次,有个叫郭林宗的老先生邀请徐童到他家作客。
  徐童刚踏进他的庭院,见老先生在叫一些人砍院中的一棵大槐树。
  徐童说,“郭伯伯,你瞧这树长着圆形的枝盖,挂满了墨绿色的叶子,像一把巨大的华盖,夏日遮掉骄阳,冬天挡遵风,它显得那样生气勃勃,得天独厚的样子,多么可爱啊!您却要除掉它,这不是太可惜、太残忍了吗?”
  郭林宗老先生摇头晃脑地说:“最近我看了一本书,书中说:‘庭院天井四方方、方方正正口字状,院子当中如有木,木在口中不吉祥。’你想,木在口中,不是一个‘困’字吗?谁愿在困境之中生活呢?”
  徐童觉得老先生的话实在太可笑了,就也一本正经地说:“先生,我最近也看了一本书,书中说,‘房屋造得四方方,方方正正口字状,房屋当中如住人,人在口中不吉祥。’您想,人在口中,不是一个‘囚,字吗?谁愿囚禁在牢房之中呢?所以说,如果因为‘困’字不吉利,就要把庭院中的树木锯掉,那么‘囚’字就更不吉利了,房屋之中也就不能住啦!”
  郭林宗哈哈大笑起来,连连摆手,叫大家不要砍树了。  

黄琬巧妙解日食
 
  东汉末年,有个当过太尉的高官名叫黄琬,曾与司徒王允共同商量翦除了大恶贼董卓。黄琬在很小的时候就十分聪明,而且能言善辩。
  东汉桓帝刘志执政的建和元年,黄琬的祖父黄琼在河北、山东交界的魏郡担任太守,小琬也跟随他在该地生活。
  正月里,气象有变,天空忽然发生日食。魏郡所辖十来个县的百姓都清清楚楚地看见了,可是京城的人们却看不到。消息传到朝廷,太后立即传令召见黄琼。
  黄琼不敢怠慢,带着黄琬,坐上马车,星夜兼程赶赴京城。
  进入皇宫后,太后坐在宫女簇拥的华盖之下接见。
  黄琼祖孙两人俯伏在地,磕了几个响头。
  太后笑问道:“小孩是谁啊?”
  黄琼答道:“他是微臣的小孙子,名叫黄琬。”
  太后问:“年庚几何?”
  黄琼答:“5 岁。”
  太后说:“哦!小琬,你在魏郡看到日食了吗?”
  小琬清清亮亮地回答:“托太后洪福,看到了。”
  太后转向黄琼问道:“日食究竟是怎么回事呀?”
  黄琼一时间想不出用什么准确形象的语句来解说日食的样子,脸面不觉发了红。
  黄琬何等机灵,他用手肘碰了碰陷于困窘的祖父。祖父向他偏了偏脑袋,黄琬便轻轻说:“您说日食就像月初的上弦月亮。”
  黄琼大为惊喜,连忙朗声将孙子的说法报告太后。
  太后听罢笑道:“哦,是这样!天狗嘴巴太小,吞不了全日呀!”又说:
  “小孙子跟您说什么悄悄话,可不要瞒着我啊。”
  黄琼吃了一惊,连忙跪伏在地请罪,说:“小琬是教我怎么具体回答太后的考问啊。”
  太后笑道:“我早就看出这是个脑瓜聪颖的小孩啦。”说完,吩咐拿出珍贵的礼品奖赏了他。  

苍舒逗山鸡跳舞
 
  东汉末年的一天,南方有个少数民族派人送给丞相曹操一只名贵的山鸡。
  那山鸡浑身长着艳丽的羽毛,五色斑驳,昂头挺胸,显得十分威武。
  曹操见了大喜,走上前用手指一味地逗弄着。山鸡只是轻轻地“咯咯”叫了两声,依然昂头挺胸。
  曹操觉得有些遗憾:山鸡虽然很美丽,却过分呆板。他便对左右说:“谁能叫这只山鸡跳舞,我重重有赏。”
  左右听了,无不跃跃欲试。有的到山鸡面前挤眉弄眼;有的在山鸡面前放声高歌;有的干脆抱着山鸡兜起圈来;有的竟跪在山鸡面前,磕头像捣蒜一般。。总之,都想激起山鸡的劲儿,叫它翩翩起舞。谁知,办法都使尽了,那山鸡还是不动声色。
  曹操见状,又急又恼,忍不住脱口骂道:“一帮蠢货!”
  有个姓苍的官员急忙趋前说:“丞相,我的孩子小舒,他人很机灵,常常玩弄动物,叫他来保证一逗就灵。”
  曹操便问:“他有几岁了?”
  “7 岁。”
  曹操沉吟了一下,对那官员说:“谅你也不敢诳我,就传苍舒来试一试吧。”
  苍舒奉命来到相府,那双滴溜滚圆的眼睛在山鸡身上扫来扫去,过了一会,便说:“请拿面大镜子来。”一面比人还高的大镜给扛来了。
  苍舒让家奴把镜子竖在山鸡面前。
  说也怪,那山鸡竟有灵性,见到镜子里美艳绝伦的山鸡模样忍不住妒心大发,便像孔雀似地张开彩色的翅膀,蹦蹦跳跳地舞蹈起来。它的本意是想借此压过镜子里的山鸡,不料后者也不买帐,竟跟它对着干;结果惹得它越发疯狂地跳着。叫着,舞着。。
 〉内镜外一对山鸡跳起了节奏极快的“双鸡舞”。
  曹操和左右忍不住哈哈大笑。
  曹操连声夸赞苍舒,重重地奖赏了他。  

吴佑止父抄经书
 
  东汉有个叫吴佑的名士,少年时就能洞察世事;又通晓历史,对官场中尔虞我诈、相互倾轧的人事关系有深刻的了解,常常为当官的父亲筹划计谋,使父亲安然地避免了祸患。
  有一年,吴佑的父亲吴恢奉旨远赴南海郡担任太守。当时只有12岁的吴佑也随同前去。
  上任一些日子后,吴恢认为自己治理南海很有政绩,就要一边记载在册。一边抄写经书。吴佑知道了,便急忙劝阻:“父亲,万万不可。”
  吴恢听到很是恼火,厉声责问道:“你懂个啥?”
  吴佑从容地问道:“父亲,您不远千里,不辞辛劳,攀越越城、都庞、萌渚、骑田、大庾等五岭,来到这濒临南海的蛮荒之地,您知道其间的利害关系吗?”
  吴恢听到儿子出口不凡,言辞凿凿,语气不免和缓了,惊疑地说:“你说这话是什么意思?”
  吴佑解释道:“据我观察和调查,南海郡百姓所受文化教育很少,风俗鄙陋,人情险恶,这是一个很难治理的地方啊。朝廷并不相信您短短时间就有治理的政绩,而是怀疑您是否贪污了许多财主;那些权贵显要人物并不会赞扬你治理的政绩,而是日夜盼望您能向他们贡献一些稀世珍宝,因为它本是盛产黄金、宝石的地方啊。”
  吴恢觉得儿子有些杞人忧天,便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