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八小说网 > 文学电子书 > 中国上下五千年智慧故事 >

第42章

中国上下五千年智慧故事-第42章

小说: 中国上下五千年智慧故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当晚,狄仁杰询问王县令的弟弟王元德:“郎中在检点尊兄遗物时可有什么发现?”
  王元德说:“刑部汪堂官比我先来到蓬莱。家兄所有的帐册文书都被封回京城。仅存几件常用衣服,现就穿在我身上。”
  此时穿在王元德身上的一件长袍已非常陈旧,而且在下摆上还打了块显眼的补丁。
  狄仁杰想:一般衣服胸背和领、袖处容易破损,但这块补丁却打在不易磨损的下摆处,真奇怪!他就撩起下摆仔细琢磨起来。那块补了不仅缝得不是地方,而且缝得很粗糙,轻轻一拉,就扯了下来。在那块补丁的背面画着一根长杖,那样子很像是根禅杖。“这根长杖必有讲究。”狄仁杰说,“王县令在任时必然察觉了什么,他在为后任提供线索。”
  但这根长杖又说明什么呢?狄仁杰让王元德潜回京城,查访被封带回京的王县令的帐册文书,自己则在蓬莱继续破案。
  既然王县令提供的线索是根禅杖,就应当到寺庙去查访。蓬莱最大的寺庙是城东的白云寺。这天,白云寺慧本方丈见新任县令驾到,殷勤地接待着。慧本年过六旬,很是健谈。他对狄仁杰说:“我佛慈悲,庇护一方,多次显灵。京城主庙大相国寺也欲请去供奉,故而小寺日夜施工,赶塑一尊新佛。”
  说着用手向偏殿一指,那里有若干匠人正在塑造一尊新佛,泥胎已成,只待装金修饰了。
  慧本又说:“待等新佛运送之日,务请狄公主持盛典。”
  狄仁杰向方丈告辞,慧本起身相送:“老衲腿脚不便,恕不相陪了。”由于过于匆忙,突然他身子一个趔趄,摇摇欲倒,慧本从座位旁拿起一根禅杖,支撑身子。
  狄仁杰的脑里突然闪过一个问号:禅杖?莫非慧本与王县令之死有牵连?
  狄仁杰回归县衙,这时,有随从向他禀报:蓬菜口岸黄金走私猖獗。随从说着呈上一条黄金,继续禀报道:“这是在码头附近捡到的,想必是走私犯匆忙中丢失的。”
  狄仁杰细看那条黄金:形状是细而长的圆形体,与一般看到的金块、金元宝大相径庭。这时。他恍然大悟地“唔”了一声。
  隔了几天,白马寺慧本法师送来了请柬,说是新佛已经塑成,即将运往京城,请县令查验送行。
  狄仁杰如期来到蓬莱码头,那里已聚集了许多的善男信女,那尊新佛已从白马寺用八抬大轿送到临时搭成的神台上。慧本法师手握禅杖神志肃穆地侍奉在旁,只待狄仁杰主持盛典后就要登船发运了。
  狄仁杰来到神像跟前仔细察看,他突然转过身来,对着聚集的百姓说:
  “这尊佛像塑工甚为粗劣,运送进京,有损我蓬莱的声名!”
  百姓哗然。此时狄仁杰已抽出佩剑,用力向佛像连砍几下,顿时佛像出现条条剑痕。但并不见泥土飞落,而越发显得金光闪闪。众人都已看清,原来这佛像并非泥塑的,而全是黄金铸成的。
  狄仁杰又一把拿过慧本手中的禅杖,拔去禅头,露出了空心的杖柄。他对慧本喝道:“你还有何话可说!”当即将慧本带回衙内,在狄仁杰严厉的审讯下,慧本不得不招认了走私黄金的事实:
  从外洋运来的黄金,在船上被打成细长条子,寺内和尚在码头购买粮食和蔬菜时;将金条装入空心的禅杖运回白马寺积累起来,然后用这些黄金铸成神像,再运往京城牟取暴利,这事已被前任王县令发现端倪,所以慧本指使漆工害死了王县令。而在京中的接应者,正是来察查王县令之死的汪堂官。  

张金楚查谋反信
 
  唐朝武则天执政时期的垂拱年问(公元685—689 年),有一次,湖州地方官的属吏洪琛告发刺史裴光,说他与叛乱分子徐敬业勾结,意欲谋反,并递上一份裴光的文件书信为证。
  武则天派人前往审查,一时难以定论。只因落款和笔迹确是裴光所写,但话和写作风格并不像他的。裴光平时一向光明磊落,为官清廉,深得人缘。
  前后三个使臣前往审案,均找不到裴光谋反的证据。
  武则天派遣能干的大臣张金楚前往,临行前关照道:“此案定要实事求是查明,不可延误。”
  张金楚来到湖州,通过明查暗访,根本找不出裴光有半点与叛乱分子勾结的蛛丝马迹。张金楚深感忧闷心烦。
  那一天,他躺在临窗的床上闭目养神。想着想着,便再次拿出那封书信察看,想从字里行间找出点什么。阳光照射进来,张金楚映着日光瞧了一下那封书信,猛然大惊,赶紧一跃而起。他发现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此信是伪造的。字确是裴光的笔迹,但信却是巧妙地拼凑而成的。拼凑者很高明,痕迹在正常光线下根本无法分辨,而映着阳光就暴露出来了。
  此案真相大白了,裴光是受人诬陷。于是,张金楚当即召集州属所有官吏前来,同时在堂上放了一大瓮水。众官吏到齐,张金楚唤出原告洪琛道:
  “你为何诬陷裴大人?”
  洪琛大惊,掩饰着内心的恐惧,说:“下官偶拾裴光勾结叛匪信件上报,并非诬陷。”
  张金楚见洪琛不肯承认,便将书信交给洪琛,命令他当着众官吏,把书信投到那瓮水里去。片刻,割裂拼凑的文字经水一浸全部散开。洪琛见阴谋败露,立即叩头认罪。
  原来,洪琛与裴光有仇,便偷偷窃取裴光平时的文件书信,然后割裂文字,拼凑成文,冒充裴光写给叛乱分子的信来告发,没想到聪明反被聪明误,落得个身首异地的下场。  

王之涣审问恶狗
 
  大家知道王之涣(公元688—742 年)是唐朝的有名诗人,却很少人了解他还是个判案如神的清官。
  王之涣在文安县任上时,曾办过一个案件:有户人家,当家人常年在外做生意,家中只有姑嫂两人,相依为命,嫂嫂能干体贴,姑娘温柔美丽,日子过得很安定。但在一天晚间,姑娘突然惨死在房中。嫂嫂发现案情,立即呈报县衙。
  王之涣问那嫂子:“你是怎样发现案情的?”
  嫂子说:“晚上,我正在磨房推磨,忽听小姑惨叫救命声,我就立即奔回卧室,在院内看见一个人影,因为天黑,看不清面目,只见他光着上身,我上前抓他,谁知他身强力壮,脊梁又光滑,被他脱身逃走了。”
  王之涣又问:“你们两个年轻女子在家,难道平素不作防备吗?”
  “我们饲养了一只黄狗,但不知甚的,晚上并未听见狗叫声。”
  王之涣闻言大怒:“那狗不为主人效力,端的可恶!”
  次日,正值庙会,王之涣决定在庙会上当众审问恶狗。
  这真是件新鲜事。赶庙会的附近村民闻讯都来观看王之涣审狗。人越聚越多,整个庙宇都挤满了。
  此时王之涣吩咐差役把庙门关紧,他把孩子、老人、妇女分批地赶出门外、只留下百来个青年、壮年男子,这些人你看我望,不知王之涣要干什么。
  王之涣一声断喝:“都把衣服脱了,面朝墙站好!”
  那些人不敢违抗,只得照办。
  王之涣一个个验看那些男子的背脊,其中有一男子脊梁上有两道红印,他便问道:“你叫什么名字?”
  “小的叫阿狗。”
  “你与死者可相识?”
  “不。。”阿狗支支吾吾,但又不得不实说:“我与她们是街坊邻居,当然和识。”
  “给我将阿狗拿下,其余的人都可自行离庙。”
 …过审问,阿狗承认了强奸姑娘、进而将姑娘杀死的罪行。
  王之涣如何在众多的赶庙会的人中认出罪犯的呢?事后他对提出疑问的人说:“根据案情,这是一起强奸杀人案。那就必定是青壮年作的案。那晚黄狗不叫,说明了作案者是个熟人,再加那人曾被死者嫂嫂遇见,而且在光脊梁上被抓过一把,只要逐步排除不可能者,那么具备上述几个条件的阿狗就必定是凶犯无疑。”
  至于审问黄狗,是王之涣故作耸人之举,以吸引众人来赶庙会,可麻痹作案者的心理,使之上钩。  

董行成察颜观色
 
  董行成是唐朝年间的怀州人氏。他非官非吏,却将维护地方治安、破案捉贼视为己任。所以获得了百姓的信任,大家送了他一个雅号叫“捉贼神”。
  一天清晨,他去茶馆喝茶,台上的说书先生正在演唱他捉贼的故事。茶客们见了董行成,都以敬羡的目光注视着他,一时引起了骚动。弄得他很不好意思,便退出茶馆,想等茶馆安定之后再进去喝茶。
  正在这时,自远而近,传来“得得得”的驴步声。不一会,一个老头赶着驴子向茶馆走来,此人本想进去喝茶,见到机警的董行成站立门口,便改变主意,鞭打驴子继续前行。
  那驴子此刻已疲惫不堪,脚步踉跄,再也不肯举步,那小老头一手高举鞭子狠狠抽打,一手紧紧护住腰际的皮包,催着赶路。
  董行成看到这个情景,急步上前,瞪着眼睛大声地喝道:“大胆偷驴贼。还不把偷来的皮包留下!”
  小老头听到喝声,支支吾吾辩白道:“皮包。。是我在路上捡的。”
  董行成继续诘问:“大路朝天,行人万千,为何别人不曾捡得皮包,而你能够捡得?”
  小老头顿时语无伦次了:“我运气好,不,是他办事疏忽。不,是我董行成继续喝道:“还不从实招来!”
  小老头并不认识董行成,但见此人料事如神,气势逼人,只得招供事实:
  原来,他于昨晚在一家旅馆内窃得同房间的一个商人的皮包,接着又偷了他的驴子连夜逃跑了。
  这时在茶馆喝茶的人们都闻讯走出门来,其中也有县衙的差役,不由惊奇地问董行成:“董大官人如何得知这个人是盗贼?”
  “察颜观色是探案的重要手段。”董行成解释说,“我看那人无情鞭打驴子,就知道那驴子不是他自己的,哪有主人不爱护自己的牲口?再有,他神色慌张,紧紧护住腰际皮包,说明那皮包也是偷来之物,再把这两者加以联系,我便认定此人必是盗贼无疑。”
  差役正在将信将疑时,有个商人汗流浃背,神情紧张地追赶过来,寻找他被窃的驴子和皮包。  

刘崇龟查刀破案
 
  唐朝,刘崇龟镇守南海郡(今属广东省)。上任不久,碰上了一桩棘手、古怪的案件。
  一个年轻俊美的富商子弟押船载货停泊在江岸,上岸闲逛。岸边一个院落门口,站着一个漂亮少妇。双目流盼多情。少年调情道:“天黑后,我来为你解闷好吗?”少妇含笑着点头。
  哪知天黑后,有一个小偷路过,见院门未关,便偷偷地溜入行窃。少妇瞧见一个人影飘进,误认为那翩翩少年来了,急急匆匆迎上去。盗贼见屋内有人冲出来,便拔刀直刺,扔下刀逃之夭夭。没过多少时间,那少年来到院中。夜色里,他踏在血泊里,“叭”地滑倒在地。他仲手一摸,碰到了尸体,吓得魂飞魄散,拔脚就溜,仓促上船,叫船家马上解缆启航,借着夜色逃走了。
  第二天清晨,少妇家的人发现了尸体,顺着血迹追到江岸。岸上人忙说半夜里一艘商船突然离开,大伙马上告官追捕。那少年被抓获,但死不承认杀人罪。。
  刘崇龟心里发急:不能这么僵下去呀。他忙唤人递上凶刀,仔细察看:呀,原来是一把屠刀。刘崇龟情不自禁大笑道:“众衙役。给我传令,后天要大祭,让全城屠夫一律到府中听令!”
  到了那天,众屠夫来了,他又吩咐:“今日天色已晚、都把刀子留在这里。明天再来。”当天晚上,他命令手下用那把行凶的刀换出了其中的一把刀。
  第二天,屠夫们各自认领好了自己的刀,只有一个屠夫急得团团转,就是找不到自己的刀。刘崇龟笑着问他:“剩下那把,是不是你的?”
  那屠夫急着摆手,“这是张狗儿的刀,不是我的。”
  刘崇龟听罢,忙令人找出张狗儿住处,火速前往追捕。那人却已闻讯而逃了。
  刘崇龟接到衙役通报,沉着地笑笑:“如此这般,我不愁这张狗儿不上当。”
  当天下午,狱中提出了一名死罪囚犯。大街小巷,贴满了公告,称杀人的富家少年已认罪,将在当夜处死。这消息像插上了翅膀,传遍了各地。
  三天后,逃跑在外的张狗儿听说案件已经了结,心中暗喜:没什么好害怕啦,回家吧。
  张狗儿刚踏进家门,马上被埋伏的差人抓获归案,依法处决。那个轻浮的商人之子,也因为犯了“夜闯民宅”的罪而被处杖刑。  

裴行俭粮车藏兵
 
  公元679 年(唐高宗调露元年)的一天,唐朝的单于都护(官职名)萧嗣业的粮车正在道上缓缓行走,忽然,突厥(西北少数民族)首领阿史德温傅率领一支叛军呐喊着冲杀过来,杀死了这些押车的唐军,夺走了粮车。
  第二年,唐高宗任命裴行俭为定襄(在今山西省大同市西南)道行军大总管(相当于元帅),率军前去讨伐突厥人。
  裴行俭领兵来到朔州(今山西省朔县)时,叫士兵拉来300 辆大车,又挑选了1500名手持大刀强弩的精兵,对他们说:“以前萧嗣业的军粮大多被突厥人抢劫去,所以兵败。现在,突厥还会来这一套的,我们要出其不意,方能打败敌人。”这些精兵领会大总管是将计就计,镇静地藏进粮车之中。裴行俭又让一支部队埋伏在粮车必定经过的险要之处,等待战机。
  再说一支突厥的部队远远望见唐军的运粮车又到,喜出望外他说:“唐军又送粮上门啦!”于是闪电般冲上前去。押车的都是老弱残兵,一见来势凶猛的突厥兵,故意惊慌地丢下“粮车”,抱头而逃。
  突厥兵兴高采烈地驱赶着“粮车”凯旋而归。来到一个碧泉涓涓流动、绿草生意葱茏的地方,他们解开马鞍,让马去喝水吃草。
  突厥兵说:“现在让我们看看有多少粮食吧?”
  于是,他们纷纷放下手中的刀枪,准备去打开粮车。
  这时,粮车突然打开,从车中跃出一个个骁勇无比的唐军,突厥军大惊失色,一时手足无措,当惩被砍下无数脑袋。剩下的赶忙夺略而逃。窜到险要之处,猛听得一阵鼓声。又闪出一支唐军,前后夹击,把这批抢粮的突厥兵杀死大半。后来突厥兵再见到运粮车,就不敢轻易接近了。于是,裴行俭运粮畅行无阻。粮草充足,终于打败了敌人。 
  安禄山扮使立功 
  公元736 年(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突厥人安禄山给奚族(分布在今内蒙古自治区西拉木伦河流域)巡逻兵抓住了。安禄山心想:自己欠了官府的债逃到这儿,给这帮混蛋杀了岂不太冤枉啦!他突然脸呈庄重之色:“我是大唐朝廷派来跟奚王和亲的使者。你们杀了我,会惹下弥夭大祸的。我们皇帝发怒,你们民族岂不完蛋?”
  巡逻兵给吓坏了,忙将他客客气气送到奚王那里。安禄山见到奚王,作揖过后,傲然肃立。奚王满脸春风:“大唐使者,远方来的贵宾,先在我们最华贵的宾馆住下吧!”
  第二天,奚王因怕唐王朝势力强盛,便特派100 名壮上跟着安禄山去朝拜大唐皇帝。
  安禄山却冲奚王笑了:“你派去的人全是无能之辈,见了大唐天子不怕失了你的面子?久闻你手下琐高(将领称号)大名,为啥不令他带队前往呢?”
  奚王听听有理,忙唤来琐高带300 壮士,跟随安禄山,星夜兼程,入朝拜见大唐皇帝。
  这行人将临平卢(今辽宁朝阳)时,安禄山先派刚收买的心腹进入平卢城,欺骗平卢守将裴休子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