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八小说网 > 文学电子书 > 中国上下五千年智慧故事 >

第51章

中国上下五千年智慧故事-第51章

小说: 中国上下五千年智慧故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那青年商人当然不甘示弱,两个人一下子争吵起来。一会儿,店内外观者如云。
  文彦博一听中年商人的话,佯作啥事也不懂的样子,连忙问他:“这位老板,你这消息怎么来的?让朝廷知道,可要杀头的呀!”。
  那中年商人没好气地转过头,白了文彦博一眼:“你这位先生是外地人吧?告诉你,长安城里都在传说,有人上书皇上,请求废除陕西铁钱。皇上一时没答应,但那一天快了!”
  文彦博心中一惊:“这朝廷内部的消息,怎么会传成这样子!追查谁是造谣者已没有必要,要用事实使它不攻自破。如果禁止,人们更会疑惑,市场更会骚乱。好M这么办。”他马上打道回衙。
  一会儿,长安城内丝绢行业的商人给召来。文彦博坐在大堂上,笑着吩咐:“你们把各家的丝绢拿出几百匹卖掉,凡是来买丝绢的,一定要让他们交铁钱,不要收铜钱。”
  众商人一听,心中略略安稳:“原来铁钱不会作废。家里的铁钱不会变成一堆破铁!”他们纷纷乐滋滋地回家,张罗买卖去了。谣言不攻自破,长安市场又恢复了安定。  

司马光破缸救人
 
  北宋时期有个名人叫司马光(公元1019—1086 年),他两度为相,是历史上有作为的政治家,而且更是一个有突出成就的史学家,他著述了294卷的历史巨著《资治通鉴》,是我国宝贵的文史遗产。
  司马光从小聪慧过人,而且学习刻苦。读书“不知暑寒饥渴”,作文几达“废寝忘食”,7 岁时就能复述教师讲授的《左氏春秋传》,有神童之称。
  司马光富有才智,千百年来流传着他破缸救人的故事。
  有一天,司马光和同伴们在花园里玩着“捉迷藏”的游戏,当时有个孩子为了不使同伴寻找得着,便藏进了一只大水缸里。那孩子毕竟年少幼稚,不知缸里盛满了清水,及至翻进缸里,已被满缸的水淹没,顿时发出了连连的呼救声。
  在场的孩子,正玩得兴高采烈,被这突然的变故惊呆了,眼看那孩子就要活活被淹死在水缸里面。
  此时,少年司马光急中生智,急忙从院子里搬来一块大石头,猛地向水缸的底部撞击,一下子将水缸撞开了一个大洞,缸里的水不断地从洞中急涌流出,水尽缸空,那个孩子终于得救了。  

苏东坡妙堵后门
 
  苏东坡(公元1037—1101 年)在朝廷里做了大官,来求他帮忙的人可多啦。一天,他的老家来了一位同窗好友,请求他说:“请您想想办法,给我弄个一官半职吧!”
  苏东坡没有正面回答,却说:“今天我看了一本书,读了一则有趣的故事,你想听听吗?”
  同窗好友颇感兴趣地说:“好啊,你讲吧。”
  苏东坡于是笑眯眯地讲开了——
  一个盗墓贼跑到西城的山坡上,花了两夜时间,挖开了一个瓷灰做的墓。当他把墓棺打开时,只见一个帝王打扮的人坐在那里,他被吓了一大跳,忙问那人是谁。墓中人告诉道,他是汉朝第四代皇帝,名叫文帝。盗墓贼可乐开了,皇帝的墓,那金银珠宝一定很多呢M向文帝说明自己的来意。
  汉文帝很遗憾地说:“你找错墓了,我是主张不用金银玉器陪葬的。只有一些坛坛罐罐在我身边。”
  盗墓贼垂头丧气地离开了墓地。他又找到城东的荒地里,花了整整一夜的时间,挖开了一个砖石砌成的墓。当他把墓棺挖开时,只见一个光着身子的人坐在那里。盗墓贼又是一惊,急问他是谁。墓中人说自己是汉朝的地方官员王阳孙。盗墓贼可笑开了:地方官员的金银珠宝虽比不上皇帝,但玛瑙铜钱总有点吧!王阳孙知道他的来意后,苦笑着说:“你找错墓了!我主张光着身子下葬的,有什么陪葬品可以给你呢?”
  盗墓贼唉声叹气地离开了墓地。他又来到北城的山沟里,花了半天时间。挖开了一个粘土围成的墓,只见一个干瘪枯瘦的人靠在坑壁上。盗墓贼更是一惊,忙问他是谁。墓中人哭丧着脸对他说,自己是商朝的臣子伯夷。盗墓贼觉得又有希望了:商朝的铜器是有名的,说不定墓中就有大量的铜器陪葬品呢!伯夷听说他来盗墓,有气无力地说:“你找错墓了!我是活活饿死的,连棺木也没有,哪有钱给你呢?”盗墓贼很恼火,准备去把西边那座墓挖开。伯夷摇摇手:“别白费力气啦!西边那座墓是我弟弟叔齐的,他同我一起饿死在首阳山的,你还是到别处另想办法吧!你看我这模样,就知道我老弟那里也是无能为力的了!”
  那位有求于苏东坡的家乡同窗,听完故事,明白了苏东坡的用意,就知趣地回家去了。  

苏东坡巧骂贪官
 
  一年,苏东坡微服出访,到江浙一带暗察民情。这天,他来到浙江处州府,在一个亲戚家赴宴,贪官知府杨贵和县令王笔也在场。苏东坡虽然坐在首席,因他没穿官服,大家并不知道他就是大文豪苏东坡。
  席间,有人提议:“我们都来赋诗助兴,并且凭诗的好坏轮流坐首位,诸位看怎样?”
  县令王笔说:“我领头先赋一首。”接着念道:
  一个朋字两个月,
  一样颜色霜和雪;
  不知哪个月下霜,
  不知哪个月下雪。
  一个官员马上接着吟道:
  一个出字两重山,
  一样颜色煤和炭;
  不知哪座山出煤,
  不知哪庄山出炭。
  知府杨贵也摇头晃脑地吟道:
  一个吕字两个口,
  一样颜色茶和酒;
  不知哪张口喝茶,
  不知哪张口喝酒。
  这时,苏东坡吟道:
  一个二字两个一,
  一样颜色龟和鳖;
  不知哪一个是龟,
  不知哪一个是鳖。
  他一念完,王笔忽然醒悟过来:好哇!这不是辱骂大人杨贵和我王笔吗?我还听不出吗?“龟”和“贵”、“鳖”和“笔”是同音字呀。他当下指着苏东坡骂道:“狂徒!你胆敢骂人!”
  苏东坡说:“要说骂嘛,我看你们刚才吟的诗才是骂哩!试想:霜雪是见不得阳光的,煤炭是要烧成灰的,茶酒进肚是要变成尿的,这不是骂吗?至于我的诗才是祝寿的,龟鳖是长寿的标志,你们也不懂吗?”
  他的话说得王笔无言以对。当他们知道面前的就是大名鼎鼎的苏东坡时,一个个都愣了。  

张咏婉言劝寇准
 
  宋太宗的宰相寇准,同张咏是至交,寇准诸谋略,有治国兴邦之能;张咏善诗文,有倚马可待之才。两人的共同特点是为人耿直,不卑不亢。
  张咏在天府之国做官,饱览西蜀风光。且不说沃野千里,膏腴泽民,也不说人杰地灵,物华天宝,单说那股子辣味风情,也足以使张咏诗兴豪发,咀嚼一辈子还不够。张咏喜欢和同僚登高临风,一览无余,切磋阴阳八卦,抒咏豪情壮怀。望天高云淡,数大雁南飞。一天,同僚们把话题扯到他和寇准身上:“听说寇准要当宰相了。你和他可谓是当今双杰。”
  张咏并没有压人抬己、嫉才妒贤之意,真诚地说:“寇公奇才,可惜学术不足。”
  后来,张咏从成都回来,拜访寇准。两个老朋友一见面,不作揖打拱,只拍肩相悦,问长问短,说不完的知心话。寇准摆下百禽宴,盛情款待他。酒逢知己千杯少,他们你来我往,杯盏交错,喝得好不痛快。天下没有不散的酒席,人间没有不别的朋友。过了一些时候,张咏要回成都了。分手前,寇准诚恳地请张咏赠言指教。张咏是不会说“寇公多多高升”的话的,再高升,皇帝放哪儿;也不会说“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恭维话,寇准学术不足嘛!张咏只说了句:“《霍光传》不可不读。”
  送走张咏,寇准回家后立即找出《汉书》,翻到《霍光传》,逐字逐句往下读,直读到快完了,心头“咯噔”一愣,“光不学亡术”一句进入眼帘。寇准恍然大悟:“这是张咏说我的缺点呀!”从此寇准刻苦研读,成了忠贤皆备、文略俱全的好宰相。  

王安礼擒诬告者
 
  宋代王安石的弟弟王安礼任开封知府时,曾断过不少疑难案子。
  某日,有人投递一封匿名信,告京城的一个富翁,说此人家屯大量兵器,养有兵丁,并正在联络有关权威人士,想要谋反。
  王安礼接信后觉得奇怪,他虽与那富户没往来,可早听闻该人忠厚老实,是个本份的生意人。加之信中语言刻薄,许多罪名只有列举而无旁证。根据多年办案经验,他认为此事属匿名诬告,便没将它当作一回事。
  不料,没多久,京城竟到处传闻富户谋反的事。没过几天,竟传到皇帝耳中。皇帝立即诏令开封府彻底清查此事。王安礼只得奉命前往搜查。
  富翁甚为惊恐。官兵封锁住出口,进而翻箱倒柜,一下子把富翁家中搞得天翻地覆。搜查整整进行了一天,各路人马竟没有查出任何谋反的证据。
  王安礼问富翁:“你平日可有仇人?”
  富翁摇摇头道:“小人一向本分,从不与人结仇。”
  王安礼又问:“你再回忆一下,可有对你不满之人?”
  富翁想了想,一拍脑门,说:“哦,前不久有个靠写讼状谋生的马生来借债,当时我手头正好没现钱。他很不满,临走说了许多怨恨的话,还说要给我厉害看看。”
  王安札暂且将富翁拘至大狱,以免遭人非议。
  次日,王安礼将马生传到衙门,对马生说:“听说你写得一手好字,本府这里有几本案卷,因书吏生病,上面催得紧,能否请你帮忙抄一下?”
  马生受宠若惊地道:“小人有幸,愿意效劳。”
  当即,马生便落笔抄案卷。王安礼将抄好的案卷拿到后房一瞧,心中大喜,此字与匿名信上的笔迹竟出自一人之手。
  王安礼即命手下将马生擒获,询问他写诽谤文书之事。物证皆在,马生无可抵赖,只得招认。  

王元泽巧言獐鹿
 
  北宋神宗年间,王安石作为丞相,主持朝政,内政外交的大事无不撒于他。因而,求他办事的,献礼送物的,请示机宜的,来来往往,门庭若市。
  一天,一个少数民族领袖派人扛一个很大的铁丝笼子进来。
  “喔、哦,喔、哦,”笼子里发出一阵阵怪叫。众人惊疑地望去,里边关着两头蹦跳不定的小走兽:一头长着角,像鹿;一头也长着角,却也像鹿。
 ⊥人等笼子停放在庭院后,笑着问一旁玩耍的王安石的小儿子王元泽:“王公子,笼里关着一头小鹿,一头小獐。你可知道,哪是小鹿,哪是小獐吗?”
  五六岁的王元泽朝笼里打量起来,见里面的小走兽模样实在差不多,难以分辨清楚。但他很快地回答道:“小獐旁边是小鹿,小鹿旁边是小獐。”
  “哈哈!”众人哄然地欢笑着。
 ⊥人心里暗暗称奇:小公子在不认识鹿、獐的情况下,作出如此回答,虽然有些滑头,可也难以驳斥,难以说他不对啊!  

包拯两次断牛案
 
  北宋名臣包拯(公元999—1062 年)在天长县刚任县令时曾审过两桩牛案。
  那是春耕时节,东村农民王某和张某一天在田里同耕,休息时坐在田岸边闲聊,让两头牛在坡上吃草。一会儿,两头牛抵起角来,王某和张某没当一回事,竟在一边看热闹,谁知道王某的牛把张某的牛抵死了。这下两个好朋友翻了脸,张某告到县衙门,要王某赔牛。那时包公还没上任,前任白县令审案时想:判赔,王某吃亏;判不赔,张某吃亏。左思右想,没法把案子判得公平合理,只得把两人收在监里。
  第二天,包公上任,听说有两个农民在监里骂人,提出来一审,知道事情的原因,就笑哈哈地对他们说:“你们本是一对好朋友,只是漫不经心使牛抵角死亡,以致朋友反目成仇人,这实在是不应该的。今天本官劝你们言归于好。”说罢,提笔写了四行字:
  二牛抵角,
  不死即活;
  活牛同耕,
  死牛同剥。
  两个农民听完判决,都说这样公平合理,谢过包公,携手走出公堂。谁知那两人刚走,又来一人报案。
  那是西村农民,名叫刘全。今天早晨他正要牵牛下地干活,来到牛圈时大吃一惊:原来他的大黄牛满口血淋淋,牛舌头不知给谁割掉了。他心疼得哭了一场,急来县衙门要求破案。
  包公看了状子,心想:这很可能是刘全的仇人干的。就对刘全说:“看来,这头牛是活不长了,你干脆把牛宰了,肉可以卖,我再资助你一些钱,这样你又可以买一头牛了。”刘全感激地挥泪告别。
  刘全刚走,包公当即出了一张禁杀耕牛的布告:
  本县晓谕黎民百姓:为确保春耕春种,保养好耕牛,严禁私自宰杀。如有病牛,须请牛医诊治;诊治无效的,先报呈县衙,经查验后,方可宰杀。未经查验,擅自杀牛的,一律严惩不贷。有人捕捉到杀牛者,官府赏银三百贯。此布。
  第二天,刘全的邻居李安前来报告说,刘全擅自宰杀耕牛。
  包公想:村中的人一定都知道,刘全宰杀的是残废牛,而这个自称刘全邻居的人明知杀残废牛而来告他,不就是诬谄好人吗?这人肯定和刘全有仇。包公出布告本来就是要引刘全的仇人出来。现在问过姓名,知他叫李安。刘全曾告诉包公,李安曾和他有仇,看来此人必定是偷割牛舌的人。
  一审问,李安只得供认了自己割牛舌而又来诬告的罪状。  

包拯智破纵火案
 
  包拯在京都开封当了府尹,京都治安大为好转,百姓高兴,但地痞流氓们却怀恨在心,伺机捣乱。
  一天晚上,有两个流氓在一条街上放起了火,疯狂的火浪向四周扩散,无数的火舌不住地盘旋上升,把京城的上空照得火红一片。
  包公带领一班公差正在街上巡视,见此情景,马上分头召集百姓放火。不一会儿,人们一个个挑着水桶来了。失火处有两个巷子,一个叫甜水巷,
  一个叫苦水巷。人群中忽然有人问:“挑甜水巷的水,还是挑苦水巷的水?”
  另一个高叫道:“甜水巷的水甜,苦水巷的水苦,救火当然用苦水巷的水。”
  人们正在慌乱之中,也顾不得细想,跟着那一问一答的人涌向苦水巷。顿时,巷子被人塞满了,哪里还能挑出什么水来?
  包公对两个公差说:“把刚才一问一答的两个抓起来!”那两人被抓来后大喊冤枉。包公对人们说:“这两个就是放火犯!你们上当了。这里留下一半人挑苦水,另一半人到甜水巷去挑甜水救火!”
  一会儿,人们分别从甜水巷、苦水巷挑来水,救灭了火,就涌到开封府去看包公审理纵火犯。那两人经不住包公三问,就露了马脚,最后不得不老实招供了纵火的事实。
  押下犯人后,有人问包公说:“大人,您怎么在刚才救人时就已经知道他们是纵火犯呢?”
  包公答道:“救火是十万火急的事,怎么挑水还分什么甜水、苦水呢?可他们一问一答,居然就把慌乱之中的人们都引到了苦水巷,这不是有意要让火越烧越旺吗?所以,由此我断定他们的问话是事先编排好的。再说,这两个人很面熟,当时我一想,对了,他们的父兄曾被我判过刑,看来对我是怀恨在心,因此有破坏社会治安、与我过不去的动机。凭这两点,我断定他们是纵火犯。一审问下来,果真如此。这可叫做玩火自焚吧!”
  旁听的人都觉得包公推断得合情合理。  

包拯审石擒凶手
 
  包拯在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