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八小说网 > 文学电子书 > 中国上下五千年智慧故事 >

第66章

中国上下五千年智慧故事-第66章

小说: 中国上下五千年智慧故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妇人道:“我宁愿见官亦不相从!”
  黑汉心想此妇人偷一个瓜不能治罪,便自己摘了30个瓜,以证明这个妇女罪大。
  到得县衙,黑汉先将妇人偷瓜之事叙述了一遍。而妇人因受刚才惊吓,伤心不已,只顾低头哭泣。
  唐县令听罢诉说,便问黑汉道:“妇人真偷你30个瓜?”
  黑汉道:“是的。老爷不信的话我已把瓜装来放在门口了。”
  唐县令又问:“她偷瓜时带了什么样子的筐子?”
  黑汉顺口道:“没带筐。”
  唐县令哈哈一笑,命人将黑汉所带的30只瓜挑进大堂;对黑汉道:“你抱着小孩把地上的瓜都拣起来。”
  黑汉遵命而行,可还没拾上几个瓜,就抱不住了,顿时恐慌不己。
  唐县令对妇人道:“本县为你作主,你不是小偷。如有隐情请告之。”
  妇人哭诉了刚才的遭遇。唐县令大怒,经审讯,黑汉只得供认自己因奸不成有意诬告的罪行。  

陈懋仁采千里急
 
  一天晚上,某县县衙内出现一桩盗窃案,县令陈懋仁察看现场,见并未留下多少痕迹,便传当夜值班的两名士兵询问。
  那两个士兵脸上绑着护伤的布,手上及胸前贴着伤膏药,一脸痛楚样回答道:“昨晚巡夜时,见几个黑影窜墙越檐进入衙门,便追踪进院,不想遭到围攻,寡不敌众,被强盗打昏不省人事。醒来发现强盗已远去。”
  陈懋仁命兵士解开绑带及膏药一看,只见一片黑伤,果是厉害。便安抚一番,退堂回房。
  陈懋仁在房中踱来踱去,觉得那两个兵士身上的黑伤很是奇怪。照理,凡被棍棒打伤者,至少会皮破肿胀。可那两个兵士却没有这种症状,相反行走如常,不似受伤后有累,难道是假伤?可一时又无充分证据。
  心中闷闷不乐,陈懋仁来到后园散心,见老花匠正在给花草培上浇水,便上前闲聊。过了一会,他见园中土坡长着几种奇怪的草,颜色黑黑的,可开的小花却雪白雪白。这种草他不识,便问老花匠。
  老花匠道:“这种草叫‘千里急’,是药草。涂在身上会出现受伤的颜色。几天方退。不过只消用露水擦洗立即便退。”
  陈愁仁一听,认定那两兵士所言有假,决定一试真伪。当时便采了一把“千里急”回堂上,将两个受伤兵士传来,叫他们把草药捣碎,分别涂在另外两个人的胸部、手腕及脸上。不一会,涂的地方果然发黑,与伤痕无异。那两个巡夜的兵士知道事已败露,可仍嘴硬不肯承认。
  陈懋仁笑道,“不承认亦无妨,待会我将露水来给你们擦一下如何?”
  两个兵士见瞒不下去,只得招认。原来,他俩昨日值班,见衙门内有许多值钱的东西,便偷偷地窃出,然后将“千里急”涂在身上,伪造伤痕,想蒙骗县令。  

范贾募兵破凶案
 
  故事发生在明代嘉靖年间。
  淮安知府范贾正在批阅公文。忽听有人击鼓告状,便命差役将告状人传进大堂。
  告状者是一对年老夫妇,诉说他们的儿子大牛在结婚前夕,外出置办彩礼时突然失踪,生死不明,要求府衙出头寻找。
  范贾向老夫妇问了一些情况,立即排除了几种可能,大牛与未婚妻秀英是乡邻,自小青梅竹马,感情很深,是决不会逃婚出走的;大牛力大如牛,也不会被人轻易劫走。可能的是他路遇强人,强盗见他携带购买彩礼的巨款,趁其不备将他杀死。所以当务之急,是要找到大牛的尸体。范贾安慰了老夫妇几句,让他们回家静候消息。
  从大牛的村子到城镇,途中有一个大塘叫五里汀。范贾带人来到这里,进行打捞。费了半个时辰,果然在水塘中捞出一具年轻男尸,后背有一刀伤,经辨认,死者是大牛。此时正是严冬腊月,从死者的形态看是刚被杀不久。范贾却当众宣称,大牛是被入侵的倭寇杀害。当时淮安周围正是倭寇经常骚扰之地,所以众人也都信以为真。
  范贾当即命人贴出告示,重金招募100 名乡勇,保卫地方,以防倭寇再来烧杀抢掠。告示一出,应募者甚多。范贾把这些人召集在一起,发现应募者个个腰圆背阔,孔武有力,他一个个亲加慰勉。
  范贾突然在一个汉子面前停住了脚步,两眼紧紧盯住了他的眼睛,那汉子被他看得不知所措,局促不安地低下了头。范贾厉声问道:“你为什么反穿棉袄?”
  那汉子一时无以对答,半晌才说:“我要紧赶来应征,不在意穿反了棉袄!”
  范贾命人将汉子的棉袄脱下,见正面的布上沾上不少血迹,便问道:“这血迹因何留下?”
  那汉子支吾其词:“我也遇到了倭寇,与他们拼杀,不意留下了血迹。”
  “胡说!”范贾揭穿说,“倭寇今年夏天曾来境滋事,已被肃清,近日已无倭寇犯境,你身上的血迹,明明是新沾上的。”
  汉子说:“听说老爷曾宣称塘中捞出的尸体是被倭寇杀死,怎么又说没有倭寇犯境呢?”
  范贾说道:“这就是我设下的计策。我故意布下迷阵,使得你这个杀人凶手放下心来,再以重金作为鱼饵,引你上钓,现在你还有何说?”
  这时众人才知范贾招募乡勇之举是为了捕获凶手。那汉子正是凶手,此时再无可辩驳,只得承认自己杀害了大牛。  

冯祥的祖传妙药
 
  明代万历年间的某年中秋佳节,徽州府城出外经商的人纷纷赶回家乡与家人团聚。突然府衙差役丁小山来向知府冯祥报告:“城门外有一人被杀,尚未断气。”
  冯祥知府忙跟着丁小山来到现场,见一人卧在当街。胸前插着一刀,虽未断气,但已奄奄一息。紧闭双眼,不能言语。见其衣着,是商人打扮。看来也是回家过中秋节的,背囊已被洗劫一空,明显是一桩图财害命的案件。但凶手并来留下痕迹,被害者又不能说话,这个案件该如何破获呢?
  围观的百姓越来越多,差役丁小山怕妨碍知府大人判案,要将众百姓驱散。谁知冯知府喝住了,“让大家观看好了,我还有事向众人相求呢!”接着他高声对围观的百姓说:“这个商人还未断气,尚有救活的可能。谁能救活此人,本府定有重赏!”
  重赏之下果有勇夫,有两人先后来为伤者诊治,但因被害者伤势太重,他们都束手无策,摇摇头退出人群。
  冯知府又告示众人:“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看来,只好本府亲自来救治这个商人了。”
  丁小山一听此言,大吃一惊,扯了扯知府的衣袖:”此人伤势严重,即使华佗转世,恐也难。。大人你?——”
  冯知府说:“本府深明医理,你在这里好生守护,待我回家去取家传伤药!”说罢向小山使了一个眼色,就径自走了。
  这时,有个汉子、走近商人,好像也要试着为伤者诊治。他俯下身来察看伤势,趁人不备之际,将手掌轻轻按住商人的喉咙,突然猛一发力,苟延残喘的商人立即停止呼吸。那汉子装出无可奈何的神态,也退出了人群。
  但未等汉子走远,丁小山已将他一把抓住。原来,小山跟随知府多年,知道大人并不懂医术,家中也根本无祖传治伤妙药,看见大人向他使眼色,命他“在此好生守护”。知道知府大人必有用意,便毫不怠慢地注视着现场。那汉子刚俯身察看伤势时,他还并不介意,待他的手掌接近伤者的咽喉时,他就觉得情况有异,他知道咽喉乃人之要害,再说他也懂得武功,那汉子手掌发功瞒不住他的眼睛,所以他当场将那汉子擒获。
  其实冯祥知府并未走远,他刚才施用的乃“引蛇出洞”之计。那凶手不知是计,深怕知府把商人救活,说出实情,所以趁知府离开之时。装作为商人诊治的样子来将商人扼死,以灭活口,不料自投罗网。  

戴知县推理奇案
 
  明朝万历年间(公元1573—1620 年),苏北宝应城外有户姓张的财主,家雇两个伙计。大伙计叫万老大,小伙计叫柳老面。那天启明星刚露脸,张财主便把两个伙计叫醒下地割麦子。
  万老大扛着一把锋利的大镰刀在前头走,柳老面忽感肚子痛,招呼了一声便钻入竹林去出恭。完事后柳者面赶到地头,见前面沟头躺着一个人,不由得喊起娘来,原来是万老大的脖子上直冒鲜血,已倒地身亡。柳老面发疯似地奔回张财主家。
  张财主赶到地头惊呆了,这人命案非同猩,就挂下脸说道:“这里并无他人脚印,必是柳老面所为!”当下地保、里正一拥而上,将柳老面押到官府。
  适逢宿迁戴知县告假回扬州省亲,船过宝应,见岸上围了一大群人,就上岸察看。宝应知县正在验尸,苦于无法破案,就请戴知县帮助他分析案情。戴知县只见尸体周围麦棵整齐,脚印清晰,并无搏斗痕迹,旁边一把贼亮的大镰刀,刀刃锋利,上沾鲜血。乡人作证:此刀是万老大的。
  戴知县又调查了柳老面平日的禀性,人们都说他胆小怕事,逆来顺受,连鸡也不敢宰,是有名的软面疙瘩。戴知县又仔细将尸首查看,又见尸首身下躺着只死蛤蟆。他摇摇头叹息:蛤蟆成凶手?自古未曾听说过。不过此案不是自杀,亦非他杀,其中定有蹊跷。忽然身旁有个随从叫起来:“这儿有血!”
  戴知县细瞧,果见草丛里有几点淡血迹,可不像人血。旁边还有一条二尺多长的死蛇,蛇腰上有一道很深的伤痕。他想怪了,蛇和蛤蟆不可能操起镰刀割万老大的脖子,但为啥现场留下这两个死物?便和宝应知县带了死蛇和死蛤蟆回衙门。
  第二天,戴知县扮成江湖郎中到百姓家中串门,和几位老者拉家常,讲得兴起,便把那蛇拿出,请教为何物所伤。大家同声道:“像是刀螂锯的。”
  一个老者问:“在捡到死蛇处可见到蛤螟、老鼠等物?”
  戴知县一惊道:“果有一只蛤螟。不知何故此说,请赐教。”
  老者笑道:“先生有所不知。这几物是天敌,蛇吞蛤蟆、老鼠为常情,刀螂拔刀相救为天性,跳到蛇腹咬紧蛇身,不愁锯不开皮肉。还有一说,大凡刀螂救出被害之物,精疲力尽,往往就变成被搭救之物的一顿美餐。这虫豸之类也有恩将仇报的。”
  戴知县听此欣喜万分,回到县衙即叫宝应知县升堂断案。百姓听说奇案已破,相约赶来衙门口围了个水泄不通。
  两个知县坐堂上,戴知县说:“据本官查明,万老大属自误身亡。究其原因,乃是蛇、蛤蟆两物作祟。”人群中发出一片惊叹声。
  戴知县又道:“万老大来到地头,看见一条蛇正吞蛤模,一只刀螂跳过来,锯开蛇肚,救出蛤螟,蛤蟆见面前的刀螂,一口把它吞进肚中。万老大是个忠义的孝子,见这蛤模恩将仇报,气极了。肩上扛着大镰刀,便攥着刀把用力拉下去打蛤蟆,谁知莽撞之中锋利的大镰刀把自己的脖子给割断了。万老大身子倒下压死了蛤蟆。柳老面在后面出恭,不知这一切,故造成此桩奇案。”
  此言一出,符合情理,案情大白。  

袁知县饿驴找骡
 
  明朝,广西太平县深山老林中住着一个老头。一天,他牵着一头骡子,驮着钱物,骑着出山赶集。
  走到半路上时,骡子撂蹶子,不肯走了,无论老头怎么哄怎么赶都不顶用。
  正在这节骨眼上,有一位陌生人骑着一头毛驴来到眼前。瞧老头正在吃力地赶骡子,就忙问:“你老这么急,要上哪儿去?”
  老头回答:“别提啦,急着赶到前面县城去,可这畜牲硬是不听话!”
  陌生人笑道:“啊,正巧,我也要去县城办事。咱们一块儿走吧!”然后,他又关心地对老头说:“你老这么大岁数,这个骡子性格又暴躁,也真够你受的啦!”他搓了搓手,似乎下了很大的决心最后又开口:“你看我这头驴,驯服听话,咱们就换着骑吧!”
  老人很感激,忙连连点头。
  陌生人笑着跨上老头的骡子,狠抽几鞭。骡子撒蹄飞奔起来,一时尘土飞扬。老头刚想追赶上去,已经来不及了。一会儿,骡子和陌生人早已跑得踪影全无。老头连连跺脚,连声叫上当,就气喘吁吁赶到县府告状。
  知县袁道问明情况后,对老头说:“你别着急,先把驴留在这儿。过四天。你再来。”
  等老头走后,袁道命令手下:把驴拴在一间空屋里,不喂一口草料!
  四天后,老头又来了,袁道向老头发话:“你还记得那骡跑去的那条路吗?”
  老头不假思索地答道:“记得!”
  袁道笑了:“这下,那你就有好戏看啦!”
  袁道马上命令两个衙役牵出驴来,跟着老头走。一会儿,这一行人来到了四天前骡子被拐跑的地方,衙役放开驴绳,任其自去。毛驴饿了四天,饥不可耐,又熟识回家的道,就一口气一溜烟跑去。衙役在后面紧紧跟上。驴子跑到家里,衙役也紧随到达。
  众人一看:老头的骡子正系在门口呢!
  衙役们呼啦拥上,利索地绑缚了那个陌生人。带他回到县衙大堂,一经审讯,陌生人只好乖乖地认罪。  

刘知县瘢痕作证
 
  有一年临海县(今属浙江省)可热闹呢,人流如潮,争睹县府为新考中的秀才们举行庆贺活动。学宫附近,一位少女已对其中一位风度翩翩的少年秀才产主仰慕,目不转睛盯着。
  旁边一位老太看在眼里,便悄悄他说:“这是我邻居家的儿子。你如有意,我来作媒,成全你们的姻缘。”
  少女害羞地低头不语。
  那媒婆找到了秀才,着力撮合,哪知秀才拒绝少女一片爱慕之情。媒婆家的浪荡儿子听说后,当夜假冒秀才跟少女幽会。少女未能识出真伪,委身相许了。
  没几天,少女家来了位远方客人。她的父母腾出自己住房招待客人休息,将女儿安置在别处,老两口睡在女儿床上。哪知到半夜,有人偷偷溜进去,砍掉少女父母的头颅,扬长而去。
  第二天,凶杀案报到县衙。刘知县踏勘现场后,左思右想:死者虽在家中被害,但东西并未短缺,这杀人害命图啥呢?他问:“这张床原来睡的是谁?”
  有人抢答:“是这家的女儿。”
  刘知县恍然大悟:“噢,快,将这家女儿拘押起来!”
  公堂上。刘知县厉声追问少女:“奸夫是谁?”
  少女有苦难言,支支吾吾说出是那秀才。
  刘知县发令,一会儿逮来秀才。
  秀才振振有词:“我早已回绝那媒婆说媒,从没去这姑娘家,哪扯得上因奸杀人呢?”
  刘知县追问少女:“你奸夫是秀才,那么他身上可有什么记号特征?”
  少女忙答话:“他胳膊上有块瘢痕。”
  刘知县当场令衙役查看秀才胳膊,却光光滑滑的,没有一点痕迹。
  刘知县陷入困境,过了一会儿,忽然问左右:“媒婆有儿子吗?”
  知情的衙役说有的。刘知县命令精壮衙役,马上赶去抓来那家伙。查看胳膊,一块朱红瘢痕赫然入目。刘知县手指媒婆之子:“你肯定是杀人犯,如不招供,定用重刑!”
  那家伙不得不供认作案经过——
  那一夜,他又去找少女私会,进入房中在床上一摸,摸到了两个人的脑袋。他顿时醋意大发:“原来这骚女人另有奸夫,马上拔刀猛砍。。
  案情大白,秀才获释。  

马夫黑松林埋赃
 
 々城里发生了一起盗窃案。奇怪的是,这家富户半夜被洗劫一空,地上却多了一本名册。
  第二天清晨,那家富户捡起来翻阅,发现上面开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