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八小说网 > 文学电子书 > 中国上下五千年智慧故事 >

第8章

中国上下五千年智慧故事-第8章

小说: 中国上下五千年智慧故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盂子答道:“有的。只有仁爱的人才能够以大国的身份来服事小国,只有聪明的人才能够以小国的身份服事大国。以大国身份服事小国的,是无往而不快乐的人,无往而不快乐的人足以安定天下,谨慎畏惧的人足以保护住自己的国家。”
  齐宣王说:“您的话很有道理。不过,我有个毛病,我喜好勇武,恐怕不能够服事别国吧。”
  孟子说:“那么,大王就不要喜好小勇。”
  齐宣王问:“什么叫小勇呢?”
  孟子说:“有一种人,只是手按着刀剑瞪着眼睛说:‘他怎么敢抵挡我呢!’这只是匹夫之勇,只能敌得住一个人,希望大王能够把这种小勇扩大,扩大到像文王和武王一样的大勇。”
  齐宣王问:”请您说说文王和武王的大勇。”
  孟子说:”《诗经·大雅·皇矣》上说:‘我王勃然一生气,整顿军队往前去。阻止敌人侵略莒国,增强周国的威望,用以报答各国对周国的向往。’这便是周文王的勇。文王一生气,便使天下的百姓得到安定。”
  孟子顿了顿又说:“《书经》上说:‘天降生一般的人,也替他们降生了君主和师傅。君主和师傅的唯一责任。就是帮助老天爷来爱护人民。因此,四方之大,有罪的人和无罪的人都由我负责,那么普天之下还有谁敢越自己的本分来胡作非为呢?’当时有一个纣王在天下横行霸道,弄得民怨沸腾,周武王便认为这是奇耻大辱。这便是武王的勇,武王也生气而使天下的人民得到安定。如今,大王您如果也是生气而使天下的百姓都得到安定,那么,天下的百姓还会生怕大王您不喜好勇武呢。”
  齐宣王高兴地笑了。
  一次,有人建议齐宣王拆毁明堂,齐宣王去向孟子讨教:“先生,您说要不要拆毁明堂?”
  孟子答道:“明堂是有道德而能统一天下的王者的殿堂。如果您要实行王政,就不要毁掉它。”
  齐宣王说:“您可以说说怎样去实行王政呜?”
  孟子答道:“从前周文王治理岐周,对农民的税率是九分抽一;对做官的人给以世代承袭的俸禄;在关口和市场上,只稽查不征税;不禁止任何人去江河湖泊捕鱼;只对罪犯施刑罚,而不株连他的妻室儿女;对鳏夫、寡妇和失去依靠的老人、孤儿。实行王政的周文王最先考虑他们。《诗经·小雅·正月》上说:“有钱财的人是可以过得去的,可怜那些无依无靠的孤单者吧。’”
  齐宣王击掌称道:“这话说得太好啦!”
  孟子问:“您既然认为这话好,那为什么不去实行呢?”
  齐宣王说:“我有个毛病,我喜爱钱财,实行王政恐怕有困难吧。”
  孟子说:“从前,公刘也喜爱钱财。《诗经·大雅·公刘》上写道:‘粮食真多,外有囤,内满仓;还包裹着干粮,装满橐,装满囊。人民团结,国威发扬,箭上弦、弓开张,其他武器也上场,浩浩荡荡向前行。’因此留在家里的人有积谷,行军的人有干粮,这才能率领军队前进。如果大王您喜爱钱财,能跟百姓一道,那对于实行王政统一天下,有什么困难呢?”
  齐宣王不好意思地说,“我还有个毛病,我喜爱女人,实行王政怕有困难吧?”
  孟子答道:“从前太王也喜爱女人,十分疼爱他的妃子。《诗经·大雅·緜》上写道:‘古公亶父清早便跑着马,沿着邠地西边漆水河岸来到岐山之下。还带领着他的妻子姜氏女,都来这里视察住处。’在这个时候,天下没有找不着丈夫的老处女,也没有找不着妻子的单身汉。大王如果喜爱女人,能跟百姓一道,那对于实行王政统一天下,有什么困难呢?”
  齐宣王无话可说了。
  一次,齐宣王出兵攻占了燕国。
  齐宣王对孟子说:“有些人劝我不要吞并燕国,有些人劝我吞并它。我想:以一个拥有兵车万辆的大国去攻打与之匹敌的大国,而且只化了50天时间便占领了,仅仅是凭人力吗?恐怕是无意吧。如果我们不去吞并它,上天会认为我们违背了他的旨意,因而会降罪于我们。吞并它,您看我做得对吗?”
  孟子答道:“如果吞并它,燕国百姓很高兴,便吞并它;如果吞并它,燕国百姓不高兴,那就不要吞并它。以齐国这样拥有兵车万辆的大国,来攻打同样有兵车万辆的燕国,燕国的百姓却用竹筐盛着干饭,用壶盛着酒浆来欢迎大王的军队。难道会有别的意思吗?只不过是他们想逃离那水深火热的苦难生活罢了。如果他们的灾难更加深了,那只是统治者由燕转为齐罢了。”
  过了一些日子,有几个国家在商议着救燕的事。齐宣王虚心向孟子讨教对策。
  孟子答道:“我听说过,有凭藉着纵横各70 里的国土来统一天下的,商汤便是,但还没有听说过拥有纵横各1000里的国土而害怕别国的。《尚书》上说过:‘商汤征伐,从葛国开始。’天下人都相信他,人们盼望他,正好像久旱盼望乌云和霓虹一样。商汤的征伐,一点也不惊扰百姓,做买卖的照常往来。种庄稼的照常下地。商汤只是诛杀那暴虐的国君,用以慰抚那些被残害的百姓。他们来到,正好像天上降下及时雨一样,老百姓非常高兴。正如《尚书》上说的那样:‘等待我们的王,他到了,我们也就复活啦!’”
  孟子说到这里,眉头忽然紧锁了起来:“残暴的燕王虽然被您打败了,可您对热烈欢迎您的燕国人民又做了些什么呢?您杀掉了他们的父兄,掳掠
  他们的子弟,毁坏他们的宗庙祠堂,搬走他们的宝器,这怎么可以呢?天下各国本来就害怕齐国强大,现在齐国的土地又扩大了一倍,而且还暴虐无道,这自然会招致各国联合起来讨伐您。我认为您应该赶快发布命令,遣回老老小小的俘虏,停止搬运燕国的宝器,再和燕国人协商立一位新燕王,然后您从燕国撤回齐国。如果这样,才能使各国停止联合兴兵对付您。” 

苏秦死后擒刺客
 
  故事发生在战国时代的齐国。
  初夏某晚,苏秦正在书房里读书。忽然,从窗口闪进一个黑影,还没等苏秦叫出声来,一个蒙面人就已跃到眼前,扬起利剑直刺胸膛。苏秦惨叫一声“救命啊——”就跌倒在椅子上。顿时,苏秦的卫士从四面围了上来,刺客来不及补上一剑,慌忙返身跃出窗口。
  苏秦遇刺,立即惊动了齐王。他闻报后,当即去看望苏秦。
  要知道,苏秦是威震天下的著名人物。在战国时代,秦、齐、楚、燕、赵、韩、魏等七国称雄,而以秦国最为强大。洛阳学者苏秦曾到秦以外的六国去游说,倡议他们联合抗秦,于是六国共同封他为宰相。他在燕国住了较长一段时期,出了很多好的计谋,很受燕王的重用。后来到了齐国,齐王又很信任他。齐国的许多大夫和苏秦争宠,最后竟派人去刺杀他。
  齐王见苏秦身负重伤,痛恨交加地说:“我一定要捉到刺客,为先生报仇!”  苏秦喘着气说:“大王,请您不要乱杀人,要抓到真正的刺客呀!”  “你看清刺客的特征吗?”
  “他是蒙面的,看不清,只知道他身材很高大。”
  “光凭这一点怎么通缉刺客呢?”齐王很焦急。苏秦说:“臣有一计……”  如此这般地说完,就与世长辞了。
  再说齐王回到宫中,一些平时与苏秦争宠的大夫纷纷来到他面前,看他对苏秦之死抱什么态度。
  齐王却恨恨地说:“我方才明白,苏秦是燕国派来颠覆我国的奸细。现在要将他五马分尸,方解心头之恨!”齐王当即命令把苏秦的头和四肢分别拴在五辆马车上。一声令下,五辆马车向五个方向奔跑,顿时,苏秦的尸体分为五个部分。  齐王刚要回宫,只见观看分尸的人群中挤出一个人来,自称是杀死奸细苏秦的刺客。齐王见他身材高大,就说:“你把行刺的过程说说看。假如真是你杀的,寡人将重重赏你。”
  那人叙说了一遍,跟齐王了解到的现场情况一致。齐王知道那人确是刺客,立即命令拿下刺客,说:“寡人若不照苏秦先生临终献的计谋行事,你这亡命之徒怎会自投罗网啊!”
  刺客方知上当,拔剑要刺齐王,周围的卫士们一跃而上,早把他剁成肉酱。   

苏代巧论鹬蚌斗
 
  苏秦之弟苏代也是一个机智人物。一次,他听说赵惠王要攻打燕国,觉得这对赵、燕两国都没有好处,于是决定劝阻赵惠王改变这个主意。
  见到赵惠王后,苏代先不提这件事,却对赵惠王说,他在易水河边看到一件新鲜事——有一只很大的河蚌张着壳在河边晒太阳,柔和的阳光照在它白嫩的肉上,真是舒服极了。可是,从河蚌的后面偷偷地走过来一只精瘦的鹬鸟,它真是饿极了,举起尖利的长嘴巴,向河蚌露出壳外的鲜嫩的肉一口啄去。
  河蚌受到突然袭击,急忙夹紧坚硬的外壳,把鹬鸟的长嘴巴牢牢地夹住了。
  鹬鸟作了一番挣扎,没用,河蚌的硬壳越夹越紧,于是恨恨地说:“河蚌呀河蚌,你不要这样凶狠,如果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你不是要干死渴死吗?我就等着吃你的死蚌肉了!”
  河蚌的那一块嫩肉依然在鹬鸟的长嘴巴里,十分疼痛,可是它也不甘服输,嘲笑鹬鸟说:“你要吃我的肉,我就要你的命!今天不放你,明天不放你,你也非干死饿死不可!”
  它们两个吵个不停,谁也不肯让步。
  这时,有个渔夫远远看见这边的动静,就疾步跑了过来,伸手把它们逮住了,放进了鱼篓。鹬鸟和河蚌成了渔夫的美餐,要后悔也来不及了。
  赵王听了很有兴趣。苏代趁机转入正题说,“我听说大王要出兵攻打燕,燕赵两国国力相当,赵国在几年内不可能把燕国打败,势必长期相峙下去。强大的秦国看见燕、赵都疲惫不堪,一定会像易水边的渔夫那样趁机从中渔利。这对赵国又有什么好处呢?所以,发兵攻燕的事还得三思而行啊!”
  赵惠王终于恍然大悟起来,恳切地说:“我们不能做鹬和蚌那样的傻事,去让秦国得利。出兵燕国的事以后就别提了!” 

陈轸坐山观虎斗
 
  战国时期,韩国和魏国互相攻伐,打了整整一年,还没有停止。秦惠王想要使他们停止战争。召来群臣问道:“我想使韩魏两国停火,和平共处。
  诸位以为如何?“
  一个文官说:“对!我们应该去解救他们。”
  一个武将说:“他们打他们的,关我们什么事?”
  有个楚国来的客卿叫陈轸,他说:“大王想统一天下吗?”
  秦王说:“当然想统一天下,您有妙计吗?”
  陈轸说:“妙计谈不上有,不过我不妨讲个卞庄子刺虎的故事,也许对您有所启发。”
  秦王颇感兴趣,说:“很好,你讲吧。”
  陈轸于是讲了起来——春秋时期,鲁国(现在山东一带)有个武艺高强的人叫卞庄子。一天,他到一个地方住宿,听说当地有两只老虎,经常出来伤害家禽,甚至咬伤、咬死人。卞庄子决定为民除害,带了一把寒光闪闪的青铜剑,就要出去刺虎。
  旅店里有个小伙计也要同去。
  两人走到一个山谷里,忽然看见一大一小两只老虎正在争着吃一头牛。
  卞庄子拔剑就要冲上去。小伙计说:“壮大哥,不要性急,你看它们正在津津有味地吃牛,吃到后来,它们一定会争夺,一争夺就必定会互相厮咬起来,小的一定会被咬死,大的一定会被咬伤。这时,你再冲上去,对付一只受伤的老虎,不就比同时对付两只健壮的老虎省力得多吗?”
  卞庄子连连点头,两人就在树丛里隐蔽了起来。过了一会儿,两只老虎果然争斗起来,又是剪,又是扑,又是抓,又是咬,斗得旁边的石头乱滚,尘土飞扬。  渐渐地,小老虎支持不住了,咽喉处被大老虎咬破,血流干后,便死去了。大老虎也遍体鳞伤,倒在地上动弹不得。这时候,卞庄子猛扑过去,一剑就刺中老虎的要害部位,那老虎长啸一声就断气了。
  陈轸讲完故事后又说:“如今,韩国和魏国互相攻打,打了一年还不停止,这样,他们之间必定互有损伤。您如果想完成统一天下的大业,就只有让他们继续打下去,到他们伤亡惨重的时候,再用重兵去征讨他们,这样就能一举两得,就像卞庄子刺虎那样。大王觉得如何?”
  秦惠王于是决定不解救他们。最后,魏国受了损伤,韩国被打得破败不堪的时候,秦国的军队像潮水般地涌去,一下子就夺了两国的好几个城池。 

秦惠王送屙金牛
 
  战国时期,秦国通过商鞅变法,国力富强,一跃成为战国七雄之一。秦惠王为了与六国争雄,不断蚕食其他小国。在夺回河西以后,又加紧了对蜀国(今四川中西部)的进攻。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论兵力,蜀国远不如秦国,可凭借险要地势,集中兵力扼守险关,真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即使敌人攻入,也是断前绝后,瓮中捉鳖。所以秦国屡攻屡败,折了许多兵将,仍难以通过秦岭。
  秦惠王为此寝食不安,多次亲自察看地形,多方打听蜀国虚实,终于茅塞顿开。
  第二天,秦军停止了对蜀军的的攻打。蜀军恐有偷袭,不敢怠慢,仍严守险关。半个月后,蜀军上下都在议论一件稀奇事:说是在离蜀军关隘不远的艰险地段有一头金牛,屙的全是黄金。消息很快传到了蜀国国君那里,他将信将疑,派心腹前去察看。
  心腹前去一看,果然如此:一头三倍于大黄牛的大石牛屹立在道旁,屁股下面有几堆碎黄金。心腹把这些黄金收起来,疾马回宫,将黄金献给国君。
  蜀国国君正愁国库空虚,听到这个喜讯,不由心花怒放。为防止别的国家抢先下手,他立即派出军队前往保护,同时动用大量的人力、物力,遇山开路,逢水架桥,使天堑变通途,做成了一条通到都城的运输道,金牛终于顺利地运到了蜀国宫中。
  蜀国国君迫不及待想看金牛屙黄金。可是等了大半天,没有什么黄金从牛屁股里落下来,他困惑不解,绕着金牛转了几圈,生气地问心腹:“这金牛怎么不会屙黄金了?”
  心腹战战兢兢地说:“启禀大王,小的实在不知。”
  国君大怒:“你竟然谎报军情,戏弄寡人,来人,将他拖下去斩了!”
 ∩话音刚落,卫士进门来报:“秦军已经兵临城下。”国君大吃一惊,宫中顿时乱作一团。
  原来,秦惠王察看地形后觉得强攻不行,得用智术。当他打听到蜀国兵少力弱,国君求富心切时,就派人秘密凿制了这头庞大的石牛,悄悄运到通往蜀国的最艰险的地段,暗中在石牛屁股后撒放了几堆碎黄金。然后叫部下四处散布谎言,骗蜀国国君上当。这样,蜀国在前面开路运“牛”,秦军就在后面悄悄尾随,当金牛运到蜀国都城时,秦军自然也到了。 

燕昭王从善如流
 
  公元前318 年,燕国发生内乱,齐国乘机攻打燕国,杀死了燕王哙。不久,燕昭王即位。为了收复失地,他亲自登门向燕国贤者郭槐请教,寻求贤能人才的计策。
  郭槐说:“成帝业的国君,把贤人作为老师看待;成王业的国君,把贤人作为朋友看待;成霸业的人,把贤人作为大臣看待;而国家也保不住的国君,则把贤人作为奴隶看待。大王如果虚心听取贤人的教导,恭恭敬敬地拜他为师,那么,天下的贤人就会归附到燕国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2

你可能喜欢的